22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 格式:docx
  • 大小:24.87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资源得到利用时资源的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资源浪费的同时对环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可是在人们对资源的利用仅仅在表面,许多人认为只要自己有资源就好可是你是否为后代想过呢?他们那个年代是否还会有资源呢?所以,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1996年,全国人大以最高法律形式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基本战略。1999年开始,每年中央都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是人类社会的理性选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说,无疑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内涵是什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英文定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fers to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without prejudice to future generations the ability to meet the demand. In other words, refers to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which is an inseparabl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protect the atmosphere of human survival, fresh water, oceans, land and forest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so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can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oth links are not equival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requires strict control of population, to improve the population quality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real

long-term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及其含义、古代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怎样的?可持续发展概念都拓展到哪些领域了呢?那么可持续发展是否具有可实施性呢?

此文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描绘会一个我所认识的可持续发展。

人们多从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儒家文

化的特质等方面进行讨论和认识,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发展问题进行诠释,获得了许多富有启示意义的认识成果。文明的持续发展实质上是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只有文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文明的发展才能长期延续。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以农业为主要形态的文明,它的发展及其可持续性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密切关联。我们注意到,中国古代思想家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Harmonizing human and nature),主张仁民爱物,反对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既肯定在不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有强调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以保证子孙后代

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强调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应该进行开发利用。荀子说:“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王制》)显然荀子把山林泽薮等自然资源作为家园财富,是“国家足用,财物不屈”的物质基础。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不管是主张仁民爱物,保护环境,还是反复强调与自然地和谐统一,其终极目标还是要让百姓“有余食”“有余用”和“有余材” 、,落脚点还是民生,还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礼记.曲礼》认为:“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地有余而” 不足,君可耻也。(”《杂记》)但是,利用而不

是滥用,这是中国古代环境意识的基点。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畋不掩群,不取而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主术训》)认

为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适时的开发利用,

反对不合时宜地过度开发,特别是破坏性的开发利用。西周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保护山野薮泽是富国富民的保证。《管子.立政》篇中讲到富国立法有五,其中第一条就是“山泽救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 。将山泽防火、草木生殖置于富国之道的首位。《逸周书.文传解》中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管仲认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伐必有时。(”《八观》)孟子把是否能够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升到了“王道”的高度,体现了中国古代环境意识的鲜明特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对动植物的捕获狩猎砍伐作出了严格的时间限制。同时,在此过程中又采取了取大留小、用壮护幼的方法,以保证幼小动植物的生长。夏历的春三月和夏三月正是树木生长、鸟兽鱼鳖孕育生长的大好时机,所以古人严禁在这一时期内田猎鸟兽、网鱼鱼鳖。《礼记.月令》记述上半年孟春正月到季春六月均有保护林木鸟兽鱼鳖等生物资源的禁令。从孟春“禁止伐森,毋覆巢......” ,到仲春“毋竭川泽,毋漉陂坡,毋焚山林” ,再到季夏“树木方盛,命虞人人山行木,毋有斩伐。”从《礼记.月令》看,几乎每个月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有明文规定。由此看来,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很早就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正如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美丽中国》(Wild China)中说的那样:“中国是一个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传统的国家!” 3.现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拓展和总体内涵现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拓展和总体内涵现代所说的可持续发展,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刚刚提出时的生态(Zoology) 领域,它的范围已经扩展到经济、社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