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48.19 KB
- 文档页数:6
文章编号:1003—9104(2010)O1—0007—05 7 l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0年第1期总第112期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深圳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杨志,黄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通过考察深圳市政府、企业、设计机构和创意设计产业园的发展现状,笔者发现 深圳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中存在着四个突出问题,并由此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建立“创意设
计指导中心”,统筹管理创意设计产业,完善创意设计产业运行机制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
政府定期举办“中小企业品牌建设论坛”,打造设计产业链。第二,企业以文化战略为指导
打造品牌,重视原创设计,建立企业品牌首席设计师体制。第三,政府扶持建立品牌设计联 盟机构;设计企业(机构)从技术设计走向战略设计,从视觉设计走向生态设计;设计企业树
立生态设计观、设计人员树立设计伦理观,建立“设计经纪人”制度。第四,学校改革创意设 计产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建立三个培养层次的培养机制,注重本土创意设计人才和产业策划
管理人才的培植和引进。 关键词:深圳;创意设计产业;文化产业;文化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创意设计产业包括的范围很广泛,从产品与服务
的功能研发、形态设计延伸到市场销售推广的全过 程,涉及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
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现代手工艺设计等相关领
域。它作为创意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与支撑作
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目前都 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产业。深圳作为“设计之
都”,其创意设计产业拥有哪些优势,具有哪些劣势?
最后是面临着什么样的威胁和机遇?笔者在文中就 深圳目前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展开
研讨。
一、深圳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深圳文化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
势。作为第四大支柱产业,2007年,深圳文化产业增 口
加值达到460.05亿元,占全市GDP的6.8%。2008
年,深圳又提出在未来5至1O年内,文化产业比重达 到10%,与创意产业大国英国相当 』。根据《深圳市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20)》,到2010年,
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GDP的比重将达到8%
左右;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11%。要实现
这一发展目标,创意设计产业必将扮演举足轻重的作
用。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深圳创意设计产业现状
逐一梳理。 1.深圳市政府大力支持创意设计产业,各区纷纷 出台文化创意产业规划。
以文化产业发展来探寻现::fi-经济结构转型方向,
是深圳市一项长期的城市发展目标。2003年深圳正
式确立“文化立市”战略,并提出“设计是产业核心竞
争力”的理念。2004年推出《深圳市实施文化立市战
略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意设计之都”的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985工程”三期“艺术与创意产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志(1979一),男,汉,江西九江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品牌形象战略与设计研究。 黄维(1957一 ),男,汉,福建福州人,清华大学文学(设计艺术学)博士,日本电通广告公司访问学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设计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品牌战略与形象设计,
设计思维研究。
口 杨志,等深圳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I 8
HUNDRED SCH0OLS IN ARTS
目标,还规划建设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06年初,
深圳市政府又发布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
经济政策》、《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
行办法》、《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的实施意见》、《关
于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创
意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8年11月
19日,深圳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全球创意
城市网络,成为该组织的第16名成员,并被授予“设
计之都”称号,成为全球第六个“设计之都”。2009年 深JJII市政府把每年的12月7日设立为“深圳创意设
计日”。这些都为深圳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提供了
独一无二的竞争力,同时也提升了深圳作为创意城市
在tU: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深圳市龙岗区出台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15)指出,围绕深圳建设全球“设计之都”
的发展目标,提高龙岗室内设计业、平面设计业在国
内外的地位;通过设计创新和改进实现新产品开发;
大力发展互联网广告业。深圳市福田区文化发展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做大做强创意产业;汇聚设
计、演艺、多媒体制作、动漫、数码娱乐、广告、时尚等
创意企业,使福田形成创意输出、成果展示、信息汇
集、产业孵化、人才培训等各种专业服务共存的格局,
在3至5年内培育和完善创意产业链,建成名副其实
的设计之区。 2.中小企业开始重视自主品牌设计,力求从“深
圳制造”向“深圳品牌”的转变。
民营经济在深圳的经济结构中是最活跃、最积
极、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成分,深圳有27.7万家中小企
业,占全市企业99.2%以上。深圳地区的华为、中
兴、比亚迪、创维、三诺等都是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
这些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产品研发中心和设计机构。
从去年金融危机到来,我们看到,由于拥有自主品牌,
这些企业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继续保持逆市增长。然 而,主要依靠OEM的企业却遭遇到了寒冬,很多企业
倒闭关门。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大多数通过 OEM(贴牌生产)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深圳民企,随
着竞争加剧,民企走低成本竞争之路已显得举步维 艰。一些中小企业开始重视自主品牌设计,力求从
OEM向OBM转型。随着国家提出的“加快自主创新
步伐,创建自主品牌”的战略部署,一些企业意识到
品牌的重要性。据2009年深圳市总商会与深圳职业
技术学院课题组发布的《深圳民营经济——比较与
借鉴》报告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深圳民营企业正在
实现由“深圳制造”向“深圳品牌”的转变,经受全球
金融危机考验的深圳民营经济,正体现出前所未有的 创新性与自主性。当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仅取决
于其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将是文化创 新、品牌设计创新。
3.深圳设计企业形成行业规模,民间设计活动交 流频繁。
深圳拥有较有实力的设计企业6000多家,专业 设计师6万余人,涵盖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
计、动漫设计、软件设计等1O多个领域 J。设计师的
的作品服务了遍及全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文化机构, 造就了许多国内知名企业品牌形象。2006年全市广
告增加值为9.83亿,比2004年增长39.57%。 年产
值15亿元人民币,创意设计产业占GDP的5%。
深圳设计服务公司和大中型企业中的设计部门
作为创意设计产业的核心力量,成为推动深圳创意设
计产业发展的主体。在工业设计领域,涌现了浪尖、 嘉兰图等2V_业设计企业,频频斩获国际最顶尖的红点
设计大奖。在平面设计领域,涌现了众多的中国优秀
平面设计师如王粤飞、陈绍华等典型代表人物。深圳
的现代印刷和平面设计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这 支设计队伍与深圳的印刷业相互依托,形成了完整的
产业链。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目前深圳现有室内设
计从业人员3万人;装饰设计企业2500余家;甲级设
计企业60多家;在全国装饰百强企业中,深圳占
10%,名列第一。也涌现了中国室内设计界的一批顶
尖设计师刘波、朱宣、黄庭等。_4
除此之外,深圳民间设计活动交流非常频繁。
1992年,深圳的设计师自发举办了中国第一次平面
设计专业展——《平面设计在中国》。1995年叉成立
了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鼓励提高平面设计的创作和
学术精神。在随后的10年间,深圳的设计师几乎获
得过世界上所有顶级设计赛事和国际展览的奖项以
及人选国际设计界所有权威设计刊物。 ’
4.建立众多深圳创意设计产业园基地,打造园区
集聚效应,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快速发展。
深圳目前拥有众多创意设计基地,此类创意园区
主要包括“田面”设计之都产业园、OCT LOFI'、罗湖
区创意文化广场、怡景动漫基地、南山区数字文化产
业基地、宝安区F5l8创意产业园、深圳中康路8号
等。 “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是以设计创意业为
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园区,集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空
间设计于一体。产业园区目前有“创意产业之父”约
翰.霍金斯等9位世界排名前50位的设计大师和大
批国内知名企业人驻。已进驻的国内企业共计68 家,其中包括深圳最大的工业设计公司浪尖、为国内 外大型生产企业提供设计服务的中信国华、心蕾、拓
腾、飞亚达设计中心等,以及其他平面设计、建筑与室
内设计领域内的国内知名企业;已进驻的国外企业共
计18家,其中包括克拉尼、田中浩昭、巴斯科等十位
著名国际设计大师的工作室;另外还有10个创意研
究机构。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位于深圳华
侨城原东部工业区内,融合了“创意、设计、艺术”多
元领域,其中比较典型的是“OCT—LOFT—T街创意 9 I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0年第1期总第112期
市集”,在一年12期的市集中,你可以看到来自深圳
本土和近邻广州,以及内地城市和港澳地区的创意团 体所展现的种类繁多,趣味横生的多样化创意产品。
罗湖创意广场设计独特,从建筑外形到内部空间、展
览布置,这是一个力图让每个来访者能体会到这是一
个做设计创意的地方。深圳F5l8时尚创意园是宝安
区通过改造旧工业区、旧厂房的方式,达到功能置换,
提高附加值为目的建设的试点园区 。该园区主要
发展和推广民族文化产品。园区一直致力于创意文
化和区域产业的对接,实现产业升级,并积极推进区 域及园区文化氛围的建设,园区有创意研发设计团
队,有先锋前卫的原创艺术家,还有有创意孵化的平
台和配套齐全的展示交流空间。
二、深圳市创意设计产业存在的问题
深圳的创意设计产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
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反思的地方,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意设计产业运行缺乏主导机构,发展机制和
推广制度不健全。
创意从构思到最终的产业化,需要一系列的政策
保障,深圳市政府虽然出台了上文所述的相关政策,
但是,此类政策中提出的大多是指导整个文化创意产
业发展的,而就创意设计产业的运行发展机制的政策 保障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创意
设计产业的组织和协调机制还不健全。作为设计机
构和政府主导以及企业联系之间的联系的纽带,目前
深圳还需要建立一个三方联系机构。根据英国、韩
国、阿根廷以及中国香港特区、台湾地区的经验,深圳
应该设立一个政府下属机构——创意设计产业指导
中心。这个中心的职责应该是非盈利性的,它对于推
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创意设计产业发
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是创意设计产业协调、
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尽管深圳市政府还 不断在法律上出台保护创意文化的知识产权法规,甚
至还专门制定了《深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积极
推动行业自律机制的建立和会展知识产权保护的自
律发展,但由于企业、设计师等很多复杂的认识不深
刻的因素,他们大多停留在观念层次,企业和设计机 构并没有从行动上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如何从一
开始树立品牌观念,如何经营创意设计产业这个区域
性品牌,这个完整的体系并没有建立;而与之相关的
如互联网上的数字流通整合机制也没有形成。
2.多数企业习惯OEM,轻视产品原创设计与文
化品牌建设。 当下深圳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存在着
诸多问题。一方面,深圳大多数企业早年都习惯于
“来样加工”、“来料加工”或者采取“模仿抄袭”的山
寨设计形式,大多数企业对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投入 HUNDRED SCHO0LS IN ARTS 口
不足,设计专利意识薄弱,缺乏设计管理和品牌意识, 这种现象造成企业尚未形成原创性的设计研发能力、
创新竞争力。另一方面,在经历金融危机后,“品牌
热”开始出现,面对市场上众多的品牌设计咨询公
司,企业家表现出非常迷茫的现状。首先他们从概念
上并不能理解什么是品牌,甚至还存在着很多认识上
的误区,如认为做品牌就是打广告,企业文化就是品
牌文化、产品广告语就是品牌DNA、品牌识别就是品 牌形象等。其次,企业没有和专业设计公司互相保持
长期合作的习惯,这样将会导致企业理念天天变;最
终结果也只能是造成自己品牌在培育的过程中造成
品牌资产的流失,品牌的知名度并不能有效地积累。
最后就是企业重营销轻设计,甚至是对低劣的产品进
行包装推广,以浮澡的、表面化的形象设计提升销售
业绩,习惯于以营销手段来弥补创新能力的不足。
3.设计企业(机构)小型分散化,缺乏系统设计
和管理能力;同时存在非正常市场竞争手段。 深圳除了集聚一大批著名设计公司以外,还有很
多“工作室”经营模式的设计公司,深圳平面设计已
经和印刷业建立了一套产业链,但出现了设计原创力
不足、低层次模仿等问题。模仿是当前设计企业(机
构)的一个典型现象。诚然,从设计的社会发展规律 来说,企业创意设计必然经历从仿造、改造到创造的
过程,但是长此沉缅于仿造、依赖于模仿,势必形成惰 性,导致原创能力的丧失。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平面设
计和环境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行业基本
上处于一个“井水不犯河水”的相互独立现象,缺乏
专业间的融合与协作。最后一种现象就是设计企业
问的不正常市场竞争,这主要体现在低价竞争上。深
圳目前还未针对这种现象出台相关保护和规范文件,
也未能出台设计产业政策的宏观调节措施。从一定 意义上讲,这也是深圳设计企业生存问题上的一个隐
患。设计行业问的非正常竞争,最终只能是导致设计 市场环境的不断恶化。
4.创意设计产业所需的中、高层次人才稀少,深
圳高等院校创意设计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革。
文化创意设计产业是基于人才的一种产业。深 圳设计从业人员高达十余万人,专业设计师只占6万
多名。。 。但从事创意设计产业的中高层次人才还很
缺乏。所谓中高层次人才是指具备设计、创意、策划
和管理的复合型知识人才。深圳地区现有深圳大学
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培养创意设计产业人才的 高等院校,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现有平面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212业设计和动画设计五个
设计专业。同时开办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产业
与文化管理方向)本科方向,该方向培养适用于城市
文化管理、媒体运作和文化艺术市场经营等业务的人
才。2009年5月深圳大学成立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
研究院;除此之外,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