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绿地现状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35.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教工生活区绿地现状调查报告

绿地作为绿色资源,在人群高度集中的校区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重要自然要素资源,当代国内高校校园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多以人工绿地为主,且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校园绿地正是由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校园绿地的结构具有空间形态、功能、环境意象、景观、场所意义等不同层面,这些不同层面相互影响和作用,共同构成高校校园绿地系统的整体结构。

校园绿地和一般绿地具有相同的空间形态构成,一般可分为点、线、面;而高校校园绿地的功能需求的特殊性,其绿地功能分区构成根据高校校园不同功能建设用地,将绿地系统可大致分为教学区绿地、学生生活区绿地、教工生活区绿地、体育运动健身区和其它用地绿地五大区块,每一大区内二次划分为道路绿地系统、专类园绿地系统和附属绿地系统;根据空间异质性——而根据绿地系统空间异质性分为乔木、灌木、草皮、乔灌、乔草、灌草、乔灌草、苗圃共八种类型;从绿地空间中的物质构成又可分为水景、植物景观、场地、景观小品和标志物,还有相关配套设施,包括休憩设施、照明设施、卫生设施。绿地景观意向构成对使用者是有特殊意义的,凯文·林奇认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环境存在着差异和联系,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他将构成景观意象的物质形态归结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高校校园绿地绿地的意向构成也具备一般绿地景观意向的特点。

一、调查目的

分析校园各功能区中绿地景观的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成功之处,探讨满足功能需求、适合时代发展、体现校园特色的大学校园绿地景观建设思路。校园绿地在校园建设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校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绿地相当于校园的自然调节器,它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能起到固碳释氧、滞尘降噪、净污杀菌等生态效应;同时又为师生提供了舒适优美的教学实习、人际交流、休闲游憩、学术研究、体育锻炼等活动空间。随着“生态校园”、“绿色校园”等理念的兴起,如何合理规划校园内部格局、协调各功能区绿地配置、首先就需要对校园绿化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二、调查方法、时间、范围

此次调查采用实地调查与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开展实地调查的时候,首先按照校园的

功能进行分区,然后根据校园实际情况分东、西校园将各个功能区细分为大区、小区和组团3个层次来开展实地调查。在实地调查中对现场每个小区填写“校园绿地景观实地调查表”并适时进行访谈。

实地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初步踏查,对校园的绿化有总体的了解。大致了解校园植物和绿地景观基本情况。确定实地调查范围并进行合理分区,设计、制作实地调查表。第二阶段分区分组团进行实地调查、拍照,并记载实地调查表。主要调查各分区的地形、水体、植物(种类种植方式、观赏特性、色彩)、景石、园路铺装、建筑小品(照明设施、休憩设施)等景观要素的基本情况。根据调查内容,在进行现场调查的同时与在校园绿地中的被调查者进行交谈,了解他们对特色校园绿地景观的评价、意见与建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存在的问题

五、改造建议

附表

附图:校园绿地现状图

调查和分析的内容:

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本地木本植物指数、道路绿化普及率、林荫路推广率、林荫停车场比例、绿视率分析

裸子:被子;针叶:阔叶;落叶:常绿;乔木:灌木;

观赏特性分析统计数字和文字说明;植物配置、景观效果分析

植物生长状况、病虫害分析、养护状况分析、是否采用节约型园林技术并写明具体方法、是否生物防治

植物文化、植物科普分析,绿地使用功能分析等

说明

1、附表:

植物名录及以上分析的所有基础数据,如观赏特性分析要对所有植物列表,列出每一种植物的观赏特性

2、绿化覆盖面积、绿地面积:实测加卫星影像图量

高校校园绿地建设特点

(1)对绿地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高校基本建设当中,存在“重建筑,轻绿化”的现象,加之关部门缺乏对绿地建设

重要性的认识。此外,校园建设资金有限,校园规划中缺乏或没有对校园绿地进行专项规划。有的高校建筑建成并投入使用若干年后,但其校园仍未形成能与之匹配绿地景观,使校园绿地建设严重欠帐,致使绿地建设的质和量均跟不上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步伐。有的高校校园可绿地面积并不少,但由于对高校校园绿地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校园活动的主体对绿地空间的需求,其功能与配套设施的设置不甚合理。

(2)缺乏对使用者需求的关注,缺少“以人为本”的绿地空间

长期以来,“以人为本”一词所有规划设计项目基本出发点,设计项目的成立和建设

是为了更好服务于广大使用人群。但是在设计和实践中,这一种人的关怀和对于使用群体需求的关注并没有具体化。由此,新建大学校园绿地景观建设中常出现“重景观而轻使用”的状况,在一些已建成的校园绿地空间中,大片的广场、草坪往往被闲置,甚至有座椅的地方也很难让人满意地停留。这些绿地空间往往尺度与位置不合适宜,形式也很难满足人的不同心理要求;对于遮阳避雨的要求考虑得不够;景观的文化内涵与环境没能很好地融合,其表达不能引起人的共鸣。这户外场所无法引起活动的发生,整个校园也就呈现空旷无生机的状态。

(3)校园绿地建设相互模仿,失去特色

由于时间的仓促及认识上的不足等原因,设计者往往盲目追求欧美模式,群起效仿,

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校园被效仿套用同一模式,使中国的大学校园绿地景观在各地出现雷同的设计。缺乏与地域的关联,缺乏与校园自身办学个性的关联,缺乏与校园文化的关联,从而使校园绿地空间失去特色,很难引起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在不同的校园文化背景的校园中我们却看到了不少缺乏个性绿地,模式化的设计语言忽略了不同人群的不同行为心理需求,导致了校园境景观单一、粗陋。

(4)忽略校园绿地景观生态性

伴随着高校校园建设热潮,越来越多的高校开拓新校区或纷纷对旧校区进行改造更新。

很多新建成的校园往往只是植物配置单一,空间层次单调,却普遍缺乏生机和活力,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更是缺乏对地域性和多样性的考量。规划设计往往忽视校址原有的自然环境条件,或无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或肆意开发,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