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

  • 格式:txt
  • 大小:6.13 KB
  • 文档页数:4

新的教育理论大多以现代哲学的各种流派作为理论基础,对教育的作用、目的、过程、内容与方法,乃至教学的组织形式等进行了新探讨,形成各成体系的教育理论流派。

战后几十年中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理论,依其基本主张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主要的类别。

一、新传统派教育理论

30年代末,首先在美国出现了新传统派教育思潮。它以反对现代派教育为出发点,直接抨击现代派教育理论、坚决要求恢复传统教育原则的新传统派教育理论,它们包括要素主义(Essentialism)、永恒主义( Perennialism )、新托马斯主义等派别。

1、要素主义教育理论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是新传统派教育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派别。它强调在民族生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知识要素,同时也坚决主张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应是现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与其它一些理论流派不同,它不是某一种哲学理论在教学问题上的表述,也不仅仅是阐述教育的一般的、思辨性的基本原理,它完全立足于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探讨现存教育、教学制度之弊病,阐明教育、教学的理想实施原则、内容与方法,它批评、指责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支柱的现代派教育措施中的种种缺点,而重新论证已为近代传统教育所证实的诸种教育原理,并使其与当代需要相适合。

要素主义的核心人物、美国教育家巴格莱(William Chandler Bagley 1874-1946),19世纪末做过公立学校和师范学校教师,有丰富的教育经验。1917年后,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教授。本世纪20、30年代他出版过《教育过程》、《教学概论》等书。在这些著作中,表述了重视传授系统知识和重视发展智力的基本观点。

要素主义教育的几项基本要求:

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加强对学生的严格训练;教育过程的核心应是吸收预先规定的教材,必须重新考虑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的建立;开展天才教育;重申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

2、永恒主义的教育理论

永恒主义也是在上世纪38年代产生的一派属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继承并发展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属于现代派教育理论的改造主义派别;

几派新的教育哲学:50年代以后产生并广为流行的几派新的教育哲学,如存在主义、分析主义、结构主义的教育理论等等。
第一节 新传统教育

新传统教育是为了与进步主义教育对抗,于20世纪30年代末产生,并在二战后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流派。它保留了传统教育的重要特色,由3个分支构成


一、 要素主义教育
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美国。强调民族生活传统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最基本的、永恒不变的共同要素应是青年必须学习的内容。提出(1)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加强学生的严格训练;(2)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学习预先编订的教材;(3)开展天才教育;(4)教育过程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
代表人物有(美)巴格莱、科南特、里科弗等。
二、 永恒主义教育
认为世界是由先验的“实在”所构成,并具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人本身也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教育的任务即在于借助于对永恒真理的认识促使永恒人性的发展。主张通过阅读历史(特别是古典)名著名篇来达到目的。
代表人物有:(美)赫钦斯、艾德勒、(法)阿兰、(英)利文斯通等。
三、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这是一种以天主教的官方哲学新托马斯主义为理论依据,将宗教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的教育理论。要求宣传中世纪以来的宗教教育传统,加强教会对教育的控制;主张将宗教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恢复欧洲的宗教教育传统。
代表人物是(法)马里坦 。

第二节 改造主义教育

为实用主义教育的分支或修正派。认为强调点滴改良的进步教育只适用于社会稳定的时代,而改造主义则是危机时代的哲学。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主观设想的蓝图改造社会,学校是形成社会新秩序的主要工具。主张学校的课程要围绕改造社会的中心问题进行。倡导“社会同意法”。
代表人物有:(美)拉格及布拉梅尔德等

第三节 存在主义教育

这是一种应用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而提出的教育理论。认为个人是万物的中心,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和主观性作为出发点。主张学校要使学生注意到死亡的不可避免,领会到人生所处的窘境、凄凉和孤独,从而回到纯粹的自我意识,进行自由选择,对自己的一切行动完全负责。
代表人物有奥地利哲学家布贝尔和美国教育家奈勒等。

第四节 新行为主义教育

这一理论建立在新行为主义的基础之上,与以华生为代表的老行为主义也有密切的关系。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名之曰“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主张应用强化、消退等方法去塑造儿童的行为。此外他还大力推动了程序教学及机器教学的发展,对推动当代的教改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节 结构主义教育

结构主义教育是20世纪 50年代后形成发展并对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流派。代表人物有:(瑞士) 皮亚杰及(美)布鲁纳等。二者分别致力于儿童心理结

构或普通教育中的知识、课程结构的研究,并被应用到儿童教育与知识教育上。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认识活动涉及到图式、同化、调节、平衡等4个基本范畴。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等4个阶段,教育应配合儿童的认知发展,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育。
布鲁纳主张:(1)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2)教学要促进认识能力的发展;(3)要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4)倡导发现法。

第六节 分析主义教育

20世纪50年代后得到较大发展的一种教育理论。其理论依据是分析主义哲学。认为过去教育问题上的纷争或谬误系概念不清所致,主张通过对教育既有的概念、思想进行分析与清理,从而厘清教育基本概念的本质意义及其价值,用以影响和指导教育、教学实际的改革。
代表人物有:(英)奥康纳、彼得斯、(美)谢夫勒等。

第七节 人本主义教育

这一理论建立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极富教育意义的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有(美)马斯洛、罗杰斯等。主张机体潜能说、动机层次论以及自我实现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倡导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对当代教育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第八节 终生教育
终生教育是20世纪下半期长足发展的教育思想流派。认为教育是贯穿于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不仅包括学前、学校教育,也包括成人教育;既指有组织的学习,也包括偶发性的学习,其最终目的是,维持及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以适应社会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需要。其发展趋势是向终生学习型的社会前进。
代表人物有(法)郎格朗等。


第九节 精神分析与教育

精神分析学说是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心理学说,后被应用到教育。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潜意识理论、人格发展理论、重视性问题的观点、关于幼儿期经验的重要性的理论等都被应用到教育研究,从而推动了对儿童个体深层心理活动、心理卫生及早期教育等诸多教育问题的研究,也引起对教育方法的诸多探讨。
第十节 后现代主义教育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下半期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潮流。80年代后引入教育。后现代主义教育结合当代人们关注的许多重要问题,对传统教育持严厉批判的态度。在教育目的上反对理性主义的教育目标;在德育问题上反对道德的外在、固定基础,反对道德权威主义;在课程观上反对学科中心主义倾向,主张构

建动态的开放式课程;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此外对教育研究方法、环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女子教育等也多有论述。对当代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