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典诗词咏月意象解读【摘要】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十分深邃。
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
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落泊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
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关键词】月亮;意象;相思;清高;飘逸;古典诗词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典诗歌中,吟咏月亮的诗人人俯拾即是。
古之迁客文人,或远游他乡,或谪居边地,或隐迹江湖,都将自己内心那缠绵悱恻的情愫倾诉给那姣人的月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于醉舞之中邀月对白,在李白的生活里,如果说“酒”是李白借以作短暂狂歌凭物,那么“月”恰是他精神永恒的寄托。
李白如此,苏轼亦如此。
古之大贤大圣为何对月有“情有独钟”?我想,这除了诗歌的外部特点有关外,还跟她内部具有某些足于触发人们潜在审美意识性情,从而成为人们宣泄内心情感的寄托和载体。
特征一:阴晴圆缺月亮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她是缺而圆,盈而亏,周而复始,无始无终。
然而在这种阴晴圆缺的变化过程中,圆的时候却很短暂,因而也就显得很可贵,而这正好与人间的离合相类似,于是诗人们情不自禁地对月抒怀,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
苏轼写得好,“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此时,月亮的圆与人间的不团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很难不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诗人王建在客地见到月亮而惦念亲人,他写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十五月圆之夜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铺上了一层霜。
树上的鸦鹊已进入了梦乡,秋夜的露水冷冷地飘洒下来,沾湿了庭中的桂花,今夜,普天之下的人都在仰望那一轮明月吧,可相望却不能相见!试问,还有什么比对着满月,而亲人分散更惹人愁肠的呢?月儿成了诗人笔下的宠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是中国古代诗人最为青睐的意象,几乎每个诗人都将它写入过诗词中,借以抒情言志,从而丰富了月亮的内涵与意蕴。
在这些诗歌里,月亮是相思的载体,寄寓了思妇、游子、戍卒的情思,月亮明亮、高洁,成了美好事物的的象征;月光凄冷却又柔和,营造了独特的情境;月亮亘古永存,成了历史的见证者.总的来说,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蕴大致上可分为四类,下面就这四个类型作简要阐述。
一、月亮是思情的载体在边塞、羁旅行役、闺怨等题材的诗歌中,月亮是思情的象征,寄寓了戍卒、游子、思妇的情思。
《诗经》中《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如明月一般的女子的深切思念;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表现了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现了老病孤愁的离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这一类借月亮表达思情的诗歌以李白的《静夜思》名声最著影响最广。
《静夜思》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借此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天上冷月孤悬,地上白霜一片,诗人客居他乡夜不能寐,对月思乡,感慨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静夜思》内容单纯却又丰富,容易理解却又让人体味不尽,是古代诗词中借月抒怀的典范。
中国人读《静夜思》应该要读出些言外之韵,不能仅仅囿于文面。
读懂了《静夜思》,读懂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最基本的内涵,也就读懂了中华文化中“望月而思”的民族心理。
“望月而思”成为我国固有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与我国以农耕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有关。
典型的农耕民族,有着强烈的重土观念和回归意识,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
人们追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团圆,而夜晚则是农耕社会中人们劳作归来共享团圆的最好时光。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固守故土,永享天伦。
因为古代社会征役、求宦现象的客观存在,必然造成戍卒在边、游子在外的社会常态,也因之必有父母亲人在家中牵挂。
新课程NEW CURRICULUM文本解读从古至今,月亮是中国人钟情的意象。
在古典诗文中,月亮更是能构建不同的意境,传达出不同的情感。
古人借“月”咏叹出了别样的情怀,就如我们在读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月对于我们是团圆,是美好,是寄托。
这里我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实践,探究高中语文课本中“月”的意象内涵,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道不完那轮高悬的“明月”———谈意境(一)恬静、朦胧之境月是朦胧的,是可以安定人心的。
在月夜之下,万物都是宁静而美好的。
透过中国古人的审美,我们在高中语文中读到了这样的诗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以及“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透过这轮明月我们读到了古人的浪漫情怀,在恬静、朦胧的意境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
从此出发,我们发现高中语文课本中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如此。
月亮的朦胧之美正是中国古人审美特征的反映,“月下看美人”,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效果。
(二)孤寂、伤感之境那抹清光包含着太多的伤感,它独自高悬天空,就如同在旅途之中的人,浪迹天涯,漂泊无定,只有天上的那轮明月相伴,透过它,传达自己对家人或家人对自己的惦念、牵挂。
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亦可以读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还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还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甚至还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当月亮与离别、羁旅、仕宦、贬谪、战争等相连时,就会构建孤寂、伤感的情境,月亮惨惨淡淡,悲悲切切,空空荡荡,亦如路上的那个人一样,借物传情,物皆着我之色,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古典诗词明月意象探赜一、明月意象的常见含义嘿,同学们!咱们中国古典诗词里呀,那明月意象可有着丰富多样的含义呢!1、寄托思乡之情好多游子在外漂泊的时候,看到那明月呀,就会想起家乡。
比如说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你瞧,这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人啊,在这同一时刻都能看到这明月,心里头那股思乡的情绪就油然而生啦!那明月就像是一条情感的纽带,把游子和家乡紧紧联系在一起。
就好像咱们现在有些人出门在外上学、工作,到了晚上看到那明月,是不是也会忍不住想起家里的亲人和熟悉的街道呀?2、象征团圆之意每逢佳节倍思亲,像中秋节这样的团圆节日,明月更是成了团圆的象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这句词大家都耳熟能详吧?哪怕相隔千里,只要能共同看到这明月,也就算是一种团圆啦。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着明月,吃着月饼,那画面多温馨呐!所以呀,这明月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的美好向往。
3、渲染清幽氛围在很多诗词里,明月还能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那明月洒在松树林间,清清澈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这画面是不是让你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仙境之中呀?诗人用明月来烘托出山林的清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
二、明月意象的艺术表现手法1、虚实结合有些诗词里呀,明月既可以是实实在在的景物,又能代表诗人内心的情感,这就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明月光洒在床前,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景象,可诗人却又把它想象成了地上的霜,这就把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通过这明月给表现出来啦。
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让诗词更富有感染力,也让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2、衬托对比明月还常常用来衬托人物的心情或者环境的变化。
比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里的残月和晓风、杨柳一起,衬托出了诗人离别后的凄凉和孤独。
那残缺的明月,就像诗人破碎的心一样,让人感受到了离别的痛苦。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参考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忧愁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
古典诗词中的月光意象每当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月亮悬在空中,圆润淡雅,清明秀逸,月光如水般洒向人间,河峦山川,花草树木便融入月光中,影影绰绰,如梦似幻,如歌似画。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驻足观赏,寄情抒怀、咏唱不绝,对着神秘,深邃的月光,又有多少仁人志士,歌以咏志,壮怀不已。
因此充满魅力的深邃、宁静的月光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礼记?月令》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月光不仅有飘逸清雅的气韵,华润多姿的外观,幽幽袭人的清香,而且具有善解人意,冷静沉着,超脱世俗的内质,其风姿神韵,成为温文尔雅、志存高洁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着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中,加入了吴刚砍桂树的传说,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民神奇而美妙的想象力,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此历代的文人墨客写尽月光的风姿、异质、光影、奇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冰清玉洁、神圣美好的月光世界,月光成了古诗词中一道极其美丽的风景线,悲欢离合缠绵悱恻尽蕴其中。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光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在古代诗词中文人墨客赋予月以思乡思人之情。
游子思乡,思妇念归的深挚缠绵情感,潇潇洒洒地装点出一个多姿多彩,波澜起伏的情感世界。
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者依据游子思妇的情感变化借明月、孤月、藏月、落月的描写,写出了感叹、惆怅、思恋之情。
感情波澜变化多端,激荡升沉不绝如缕,诗中情景相谐水乳交融,把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渲染得空灵又朦胧,把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抒写得深挚又缠绵。
李白《峨嵋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中李白借月抒发思乡思亲之情。
诗词中“月”的意象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创作主题寄托情感的客观物象。
胡应麟烁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纵览中国古典文学,俯拾即是的便是以“月”为意象的诗词。
月本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而诗人因创作时的环境、人生境遇、价值取向等不同,赋予其特殊情感,于是“月”便有了情,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慨比比皆是。
融情于月的名篇佳作中,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离别落寞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下面归纳分析一下诗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美好事物的象征月,从文化渊源、亮度与质感、颜色、形状与变化等多个角度,都呈现出其独特的方面,给人以美的感受。
如李白带着一颗天真烂漫的心,满怀灵机易趣地描绘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光,“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人游江边去,穿在空中行”;更有“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以月喻美人,可见月之皎洁美好。
而王维在《鸟鸣涧》写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一轮明月的出现更渲染了于夜间春山的清幽雅致气氛,洋溢出作者悠闲自在、隐逸山水的禅心情怀。
二、相思之情的媒介宁静夜晚,相隔两地,沐浴着朦胧柔和月光;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跃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露寒寒,故乡月明以幻作真,引起思乡之情。
而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皆借明月以突破时空的界限,抒发怀人之感。
三、失意之苦的寄托情由月生,月由情变。
月又可引发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托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如谢灵运的《岁暮》“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雪光与月光相互激射,透出一种清泠寒冽的青白色光彩,显现岁暮之夜的凛寒高旷,生机压抑,悲凉之深难以言喻。
古人笔下的月亮,常常被赋予雅致的称谓,成为了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月亮作为天体中的一部分,以其静谧的美感和神秘的意蕴,成为了古代诗人笔下最喜爱描绘的对象之一。
在古代诗词中,关于月亮的雅称诗句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元素,展现了古人对月亮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下面我们将通过探讨古典诗词中关于月亮的雅称诗句,来一窥古人对月亮的美好赞美。
一、明月1. "清辉一轮出海波,古木阴阴夜色多"(白居易《夜泊牛渚怀古》)2.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将进酒》)3.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4.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院萤飞露不滴"(贺知章《登鹳雀楼》)5. "静态水明月,移舟泛芙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二、皓月1. "皓魄传清辉,遂令夜发光"(佚名《间关词》)2. "皓臆欲人意,思君不见君"(林逋《酬娄秀才见宿》)3. "闻道黄龙战,心悲日月长"(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 "皓姿婵娟,清风生瑞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李贺《古别离》)三、明皎1. "明皎孤魄何婆娑"(杜甫《赠卫八处士》)2. "湖天明皎镜"(郑板桥《题西湖白堤》)3. "明皎浮沉各异势"(王安石《泊船瓜洲》)4. "皎洁辉光夜皆明"(韦应物《滁州西涧》)5. "明遇适逢青草晚,吾铭漫照白云中"(刘禹锡《陪谢十二著吉诗》)以上为古典诗词中关于月亮的雅称诗句的一部分,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古人对月亮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也体现了古代诗人对文学艺术的高超驾驭能力。
这些雅称诗句以其精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我国古典诗词的瑰宝,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春江花月夜》中的月亮意象兼其他翻开古典诗词,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
《春江花月夜》一诗围绕月亮创造了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象,构成了月亮不尽的审美世界。
明月升起,皓月当空,万物澄碧,引起青春初醒的诗人对天发问之豪情,比照古今,视接千载;月夜光华,弥漫着难以言传的相思离愁,也激起有情人之间浪漫的想象,乘着月亮到达彼此,聊慰相思之苦;月落西斜,江树摇曳,无尽的孤独落寞尽在今夜不语的月光中。
种种月亮意象,分别联结着主体审美心理中的许多层面。
由此看来,“月亮”这一个语码,在规定性的具体语境中,展示出多重的象征系统。
《春江花月夜》一诗高度综合了中国诗人有关月亮的思考和诗意创造,因此备受世人喜爱。
月光下的世界绰约迷离,别有光辉,呈现出格外幽静恬美的境界,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
老子说:“致静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静观是中国哲学追求进入自由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哲学家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与此对应的审美追求即刘勰所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这种艺术境界恰似晶莹澄静的月色。
月亮的文化内涵正是这种阴柔的美学风范。
月照乾坤,辉映苍穹。
月光如水,将尘世一切烦恼和躁动洗涤得干干净净,一切都转入安静澄澈。
审美主体经月光清洗后的心湖,只有一片月光在静静荡漾,人心也随之晶莹剔透。
这也是格式塔心理学所讲的“异质同构”所产生的效应。
以此心静观明月,心静与月静相契合,创造出晶澄静幽的审美境界,这正是中国文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宗白华先生对此也有过精辟的论述:“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
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是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
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
月亮这一独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种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其中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近四百首,占其诗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写月最多的诗人。
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不同氛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诗人对月都有不同的描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
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
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向”。
因此,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美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是完全能够体现出来的。
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来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从中可以悟出李白自小便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苗欣雨 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摘 要: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收诗共 48900 多首,据统计,“月”这个意象在其中出现了 12126 次。
浩瀚星辰、草木天堂,自然景物数不胜数,为何历代文人骚客却对月亮情有独钟,以致其成为古典诗词艺术情感的永恒象征?所谓“月印万川”,当原本无言的月亮穿过不同的心灵世界,映射出不同民族文化的时候,它就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自然景观,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月亮作为意象,不仅唤起了文人心中丰富情感的共鸣,而且其所蕴含的中国哲学智慧更是对我们当代有着不可替代的启迪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围绕月亮意象的内涵以及月亮所蕴含的中国哲学智慧两个方面,对古典诗词中的月亮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月亮意象;内涵;哲学智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74-03一、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内涵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到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王建的“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再到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文人们对月亮的喜爱可见一斑。
其实早在《诗经》中,我们的先人就开始歌颂月亮:“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月亮,不仅高高悬挂在夜空中,更永恒地悬挂在历代文人的心头,温柔地照耀着古典诗词的浩瀚星空。
那么,历代文人们都在月亮上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月亮意象有哪些内涵呢?从现有的诗词及论著看,大致有以下三种内涵:(一)月亮是女性的象征,蕴含美学风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最原始的象征意义是女性。
《礼记•祭器》谓:“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
大明即太阳,代表男性,意味着阳刚和力量;月亮则代表女性,意味着阴柔、婉约和缠绵。
天上的月亮与地上的女性互相映衬,相互诠释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思想。
关于月的诗句和暗示性1.“月”具暗示性的诗句,及象征意义1.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2.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3.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月亮,神话的月亮是诗化的月亮,它谈泊静温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启示;一种是科学本体的月亮它盈亏变化,时晦时明,启迪着中国的科学与智慧.因而月亮可以有很广泛的衍生意:(1)思乡或相思:(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3)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面之间的辩证发展.(4)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2.关于写月的诗句,及分类分析(明月:明月松间照(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向往自然美的情感);(清新秀丽,给人以愉悦美感。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沧海月明珠有泪(沧海月明泣泪成珠,以美景衬迹长管短攮的归痊害花感伤之情)冷月: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冷月即冷心,桥虽在,时已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见痛惜之情,伤今怀古之意跃然纸上)秋月:春花秋月何时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暗示曲声的感人)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谪居的郁闷心情,感慨)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夜月:又闻子规啼夜月(哀愁,更觉蜀道之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透别后心境的凄清冷落。
曲折写出作者的离情,细致深婉,被视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江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明月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明月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明月是古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它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有许多传奇色彩,很有意思。
通常来说,明月可以象征着重新,纯洁,温柔,美好等意象。
明月可以象征着重生。
在古代的诗歌中,明月经常被用来象征着生命的重生和希望。
古人认为,月亮象征着新的生命,新的机会,用明月来描绘新的开始,这也是重新开始的象征。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就有这么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里描绘出的是人们重新拿起笔,重新开始写作的开始时刻,也是一种重新开始的意象。
明月还可以象征着纯洁。
在古典诗歌中,明月经常被用来象征着纯洁,纯洁和内心的宁静。
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望月怀远》中就有这么一句:"背窗含春月,不用关梁桥”,这里描绘出的是一种纯洁,安静,内心的宁静,源于夜晚梦回的明月之意。
明月也可以象征着温柔。
明月可以象征着温柔和母爱之情。
古人认为明月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送给心灵宁静和平静。
比如,晚唐诗人王昌龄的《渔家傲晓行》中就有这么一句:"灯影摇红烛,月照轻舟行”,这里描绘出的是夜晚中,船只轻悠悠的慢慢向前行驶,而明月旁边又有灯影的温柔抚慰,这里也蕴含着温柔的意象。
最后,明月也可以象征着美好。
在古代的诗歌中,许多都将明月与自然的美景联系在一起。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钗头凤·昨夜雨疏风骤》中就有这么一句:"欲为红妆添丁香,凤钗雪辉明月中”,这里描绘出的是雨天晚上,凤钗上的绮丽舞姿,明月的灿烂光芒,以及红妆的妩媚,把自然的美景与明月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自然的美好意象。
明月在古诗词中蕴含着重生、纯洁、温柔、美好的意象,古人将明月用来抒发内心,表达对重生、希望、宁静、母爱和美景的记忆,这是古人对明月的情感和理解。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为什么众多诗人对
“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
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
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驻足“石
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月
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
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
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
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
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
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
只相似”的感伤。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
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诗人以月作为人生
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
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
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
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
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
恒与无常之悲。
李白《苏台览古》中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杜牧《润州二首》中的“大抵南
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姜夔《扬州慢》中的“二
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传达的都是永恒与无常之
悲。
二、欢——美人、爱情
1.月与美人
在古人审美世界里,月的形态美与女子的容貌、身姿之美最为相似,明月是美人的象征,
从而创造出众多用月描绘美人的句子,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晏殊的《浣
溪沙》中“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他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描
绘出这位美人的娇艳。再如晏几道的《蝶恋花》中“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描
写一位深闺少女午睡醒后的慵懒之态。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乌发之下
的愁眉。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
二十六),写女子的美丽胜过皎洁的月亮;“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就是以
月比人,写歌女用扇子遮面的娇羞模样,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天
上美月,地上佳人交相辉映,相辅相成,至此诗人将天上人间巧妙融合,可望不可及的美月
似乎相伴左右,身旁的佳人宛若天上仙子,如月的佳人带给诗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慰藉,这
里的月是欢乐的意象。
对嫦娥曾有微词的李商隐也赞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嫦娥和青女在夜凉
如水的月光中,争着显示自己的美好姿态,月成为美人的象征。
2.月与爱情
爱情诗词中常常出现“月”的意象:一是因为月夜特有的浪漫气息,特别适合烘托恋人间的柔
情蜜意、勾勒有情人的缠绵缱绻;二是因为月亮的皎洁无暇、亘古长存可以象征爱情的坚贞
不渝、天长地久。
在这类诗词中,“月”暂时摆脱了传统的悲愁意象,变得温柔而朦胧,清新而明朗,正如人们
常说的“花前月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晏几道《六么令》中“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
一句交代了恋人幽会的地点环境,渲染了情境氛围。再如张先的《诉衷情》:“花前月下暂
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
柳千丝,绊惹春风。”全词用花、月的意象贯串而成,借“花前月下”象征昔日相恋,借“花谢
月朦胧”象征爱情受阻,借“花不尽,月无穷”象征对爱情的美好期愿与执着追求。天上月,地
上花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朦胧优美、花好月圆的图画,此时的月是爱情誓言的见证,
是甜蜜欢愉的见证。
不论是描绘美人,还是抒写爱情,都频繁使用“月”的意象,将款款深情和欢欣喜悦寄托于明
月。此时的月不是冷清,不是悲愁,而是在诗人含情脉脉的眼中幻化为温情与喜悦。
三、离——分别、思念
白居易曾叹息“商人重利轻别离”,可生性浪漫的诗人们正好相反,常常为生离死别而叹息不
已。不管是与亲人、友人、恋人还是与故国家园的分离,当时的情怀都会在诗人心中久久萦
绕——成灰亦相思,从而创作出大量的离别诗,其中不乏借助“月”来寄托离情别绪的作品。
另外,此类作品中的月都不是“满月”“圆月”而是“残月”“新月”,取残缺、不得团圆之意,这与
诗作传达的离愁别绪分外吻合。
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应是境界最开阔的,诗人遥祝天下饱受离
别之苦的亲人、友人、恋人可以身心无恙,共赏月光。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把对朋
友的一腔思念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清风代劳去夜郎转达自己的问候,寄托自己对老友的牵
挂与思念。自居易的《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用最
浅显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思妇盼归图——痴心的女子斜倚在雕梁画栋的阁楼窗外,仰望月
空,形单影只,百无聊赖,一腔思念与怨恨绵绵无绝期,只有到心上人回来的那一刻方能罢
休。这里的月是相距千山万水的恋人惟一能共同欣赏的景物,满怀心事只能与月倾诉,这里
的月是相思之物。李清照的《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风流子》中的“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
人影参差。”苏轼《江城子》中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月作为恋人间相思的
意象不胜枚举。
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范仲
淹《苏幕遮》中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都不约而同选择“月”的意象
寄托思乡之情。
四、合——团聚、团圆
新月如钩,满月如镜,与“残月”“新月”相对的“满月”“圆月”历来象征着团聚、团圆,至今保留
着中秋赏月的传统,对中秋的满月有一份长久的期待与珍惜。唐宋诗人在咏叹团聚的作品中
多用到“月”的意象。
在浩瀚的古典诗词里,众位诗词巨匠将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
对生命的叹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不论是悲、
欢、离、合,都融入朗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的飞升,今天读来仍余韵袅袅,荡
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