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疾病及其防治终稿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218
一、药源性疾病的概念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又称药物性疾病,简称“药物病”,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疾病。
据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资料证实,药物可引起100多种药源性疾病和(或)综合征(个例),有的可以给患者造成不可逆性损害,甚至死亡。
可诱发药源性疾病的药物包括很多种类,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资料证实,不仅化学合成药、生物制品,也涉及植物药、中成药,而且很多是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如抗菌药、激素、解热镇痛药等。
各种药物可引起的疾病和(或)综合症达百余种,严重时可给患者造成不可逆性器官脏器损害,甚至死亡。
药源性疾病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区别。
药物不良反应特指药物在正常剂量和正常用法下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机体的反映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呈现状况不一,多为一过性,也有时间较长和严重反应者。
药源性疾病不仅包括药物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误用、超剂量应用、错用及应用不合理和药物中毒等情况所引发的疾病,一般呈现反应较严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有些伴随终生。
事实上,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二、药源性疾病的危害及防治的重要性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具有两重性,也可成为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被形象地比喻为“一把双刃剑”,可“治”病也可“致”病。
合理应用能防病治病,反之用药不当,能引起不良反应,发生药源性疾病,甚至造成致残、致死的药源性事件。
药源性疾病现已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广泛关注。
近几年,我国临床用药中出现的鱼腥草类注射制剂因为不良反应严重而被暂停,抗菌药物的应用带来的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严重时致残或致死,及可引发的二重感染和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或增加耐药性等,给管理者和学者带来太多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探讨。
药源性疾病一、概述二、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三、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四、药源性疾病的治疗一、概述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又称药物诱发生疾病,是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由于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逾量导致的急性中毒。
事实上,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定条件下产生后果。
近年来,药源性疾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因此,医务人员一定要重视各类药物可能产生的药源性疾病,合理使用药物,争取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
(一)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人们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1870年-1890年人们成立委员会调查氯仿麻醉赞成猝死的原因,经了解才弄清楚了氯仿麻醉猝死的原因是氯仿增强心肌以儿茶酚胺敏感性,造成心律不齐而死。
1922件有人报道因用砷凡钠明(606)治疗梅毒时而造成黄疸。
1937年美国有107例死于磺胺酏剂,后来发现酏剂的溶液里含有二乙烯乙二醇,因制药工人不了解这个化合物的毒性,错误的使用了,进而促进了美国FDA对新药批和药上市后的管理。
实际上,人们对药物的了出现和随后广泛应用,发生变态反应药物性皮疹。
40年代以青霉为代表的多种抗生素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出现过敏性休克、第8对脑神经损害、肾损害肾、肾损害和骨髓抑制等。
60年代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药源性疾病又进一步展扩大。
特别是60年代的反应停事件,即在欧洲发生了8000多例畸形婴儿的“药害”灾难;70年代心得宁上市4年左右,发现它能引起奇特而严重的“眼一粘膜一皮肝”综合征,有的患者失明,有的因腹膜纤维化导致肠梗阻而死亡。
以上两起突出事件引起极大的震惊,人们对药源性疾病的严重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警惕。
1946-1956年10年间有4000种化学俣成药,到1959年1年内就有400种化学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