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和体温调节

  • 格式:pps
  • 大小:334.00 KB
  • 文档页数:2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膜温度可代表下丘脑温度 食管温度可代表右心房血液温度
皮肤温度(skin temperature) :皮肤表面的温度
➢ 体表各部分温度差别大、不稳定
四肢末梢的温度最低,越近躯干和头部,皮肤温度 越高 ➢ 与局部血流量关系密切 ➢ 影响因素: 环境温度、精神紧张、发汗
平均皮肤温度(mean skin temperature, MST) MST=0.2 (T小腿+T大腿)+0.3 (T胸+T上臂)
二、自主性体温调节
1. 温度感受器(thermoreceptor) 存在部位: ①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黏膜、腹腔内脏等。
游离神经末梢 。 ②中枢温度感受器:脊髓、延髓、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
热敏N元:局部脑温↑→放电频率↑ 冷敏N元: 局部脑温↓→放电频率↑
大鼠阴囊皮肤温度 感受器在不同温度 情况下的传入神经 放电频率
下丘脑温度敏感 神经元在不同局 部温度情况下的 放电频率
2. 体温调节中枢 thermotaxic center
实验证明:体温调节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的PO/AH
产热器官 (骨骼肌、内脏等)
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PO/AH
散热器官(汗腺、皮肤血管)
体温
反馈信息
温度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的特点:
1.温度信息多方输入:外周、中枢 2.中枢整合机构是分层次的: PO/AH是中心,延髓、脊髓
当环境温度≥皮肤温时,蒸发是机体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发汗(sweating):汗腺分泌汗液。 汗腺分类: 大汗腺(apocrine)、小汗腺(eccrine) 汗液成分:水(99%)、NaCl、乳酸、尿素
汗腺活动的调节: 神经支配:主要是交感胆碱能纤维;交感肾上腺素能纤维
(手掌、足跖及前额等处 ) 体液因素:ACh → 汗腺活动;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环境因素:劳动强度,环境温度,湿度、风速
第二十三章 体温和体温调节
Body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regulation
第一节 人体的体温
一、体温 (temperature) 表层体温(shell temperature):机体表层部分的温度 。
主要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部位的温度。 深部体温(core temperature):机体核心部分的温度 。
冷环境下: ①交感张力↑→小动脉收缩→动脉末梢血量减少 ②促进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加非寒战产热 ③寒战产热
在冷、热环境中,机体还有行为性体温调节
主要指心、脑、肺、腹腔脏器的温度。
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人 体体温分布示意图
A. 环境温度20℃ B. 环境温度35℃
体温的测量和正常值:
直肠温度(rectal temperature):温度计插入直肠内6cm以上。 直肠的封闭性好,不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 易受下肢温度的影响。 36.9~37.9℃
非寒战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褐色脂肪组织 产热作用最强。通过在线粒体内膜上存在的解耦联蛋白 的作用,使氧化与ATP的生成脱偶联,使能量以热能的 形式释放。
二、机体散热 (heat loss)
散热途径:皮肤(占90%) 呼出气、排泄物占少部分
散热方式:辐射(radiation)(60%) 传导(conduction) 对流(convection) 蒸发(evaporation):不感蒸发、发汗
口腔温度(oral temperature):温度计含于舌下、闭口。 应用比较方便。不能配合测量者不宜使用;受进 食、饮水及经口呼吸等因素影响。36.7 ~37.7 ℃
腋窝温度(axillary temperature):将上臂紧贴胸廓,形成密闭的 人工体腔。应用方便。测温一般需要5~l0min 。 36.0 ~37.4 ℃
3. 年龄 新生儿、早产儿调节能力差,易受环温影响; 老年人代谢低,体温较低。
4. 体温随骨骼肌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增强而升高 骨骼肌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 精神紧张时,骨骼肌张力增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促进机体代谢活动的激素分泌增多,代谢活动增强。
5. 睡眠 慢波睡眠时,发汗功能增强,代谢活动水平也降低,
平均体温(mean body temperature,MBT)
MBT=α ·Tcore + (1- α)·MST α:核心部分所占比例;(1-α) :表层组织所占比例
二、人体体温的极限
T>42℃,可引起细胞的损害,特别是酶活性的改变,导致 细胞功能减弱。
T<34℃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引起神经反射消失,心脏 兴奋传导系统的功能障碍 。
发汗类型
温热性发汗(thermal sweating ): 热刺激→温度感受器→下丘脑发汗中枢→交感胆碱能纤维 →ACh→小汗腺
汗腺分布密度:手足、额、四肢、躯干 分泌能力:四肢、躯干最强
精神性发汗(mental sweating ): 精神紧张、激动→交感肾上腺素能纤维 →手掌、足底、前 额汗腺分泌
2.5 34 40 23.5
产热量
安静状态
运动或劳动
16
3wenku.baidu.com
56
22
18
73
10
2
产热方式
基础代谢活动 骨骼肌运动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
一般环境 温度下
寒冷环 境下
寒战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esis): 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 节律性收缩,伸、屈肌同时收缩,不作功但产热多。
体温在慢波睡眠时较低。
6. 环境温度、进食等因素
第二节 体热平衡
体热平衡(body heat equipoise) :机体热含量的相对稳 定状态 。取决于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平衡。
一、机体产热 (heat production) 几种组织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产热情况
组织、器官
脑 内脏 骨骼肌 其他
占体重%
也有一定整合 3.中枢整合指令传出通过:①躯体运动神经的活动 ;②交
感神经的活动;③改变机体的代谢水平的激素分泌等
3. 体温调定点学说 (set-point theory):
调定点(set-point):热敏和冷敏神经元放电水平决定 位于PO/AH 正常情况下,调定点值设定约为37℃,偏离0.1℃ 时,引起 热、冷敏神经元放电改变
例如: >37℃→热敏神经元放电↑→散热↑→体温不致过高 产热↓ <37℃→冷敏神经元放电↑→散热↓→体温不致过低 产热↑
三、不同环境下机体的体温调节
温和环境: 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口径,调节皮肤血流量,控制散热量。
热环境下: ①交感神经紧张度↓→小动脉舒张→A-V吻合支开放 →皮肤血流量↑→散热↑ ②发汗→蒸发散热
三、体温生理性波动
1. 昼夜节律 清晨2~6时最低 午后1~6时最高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控制
直肠温(℃)
37.2 37
36.8 36.6 36.4 36.2
36 35.8 35.6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时间(h)
2. 性别 女性高于男性0.3℃ 女性的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 可能由于孕激素作用所致
第三节 体温调节
一、体温调节的基本方式
自主性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 在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下,通过对产热和散热过程进行调 节,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行为性调节(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 机体有意识地通过改变行为活动而调节产热和散热的方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