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6 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编写人:蒋如友审核人:吴啸

(第一课时水龙吟)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抒情的写法,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3.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词作的写作背景和主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遥岑.()玉簪.()休说鲈鱼堪脍.()螺髻.()倩.()何人搵.()英雄泪尽.()西风尽.()早献愁供.()恨供.()认求田问舍.()舍.()生忘死

2.看拼音,写汉字

玉zān jiàn 越 zèn 言市kuài kuài 炙人口狡kuài huì菜 wèn 泪 wēn 疫 yùn 怒 yùn 藏3.解释词语

(1)遥岑远目.(2)可惜

..流年

(3)倩.何人唤取(4)搵.英雄泪

4.名句默写

(1)遥岑远目,,。

(2)落日搂头,,江南游子,

,,无人会,。

(3),红巾翠袖,。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气。

二、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读全词,要求:要读出情感。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

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和“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三、有感情地朗读上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4.“落日”和“断鸿”分别有什么深层含义?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

小结: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这就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四、学习作者借助典故抒情

朗读词的下片,结合课下注释,思考: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4.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第 6 课辛弃疾词两首

(第二课时永遇乐)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典故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品味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并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典故的意义,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

背景知识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

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舞榭.()歌台寻常巷.()陌.()金戈.()铁马狼居胥.()烽.()火佛.()狸祠.()

2.解释下列词语

(1)舞榭.歌台

(2)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

数风流

..人物,还看今朝

(3)一片神鸦社鼓

..

(4)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默写名句

(1)千古江山,。

(2),,人道寄奴曾住。想当

年,,。

(3)元嘉草草,,。

一、朗读全词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听朗读时的读音、句读和感情基调。

2.自主朗读,注意读出作者的悲愤之情。

二、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问: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请大家对照注释、材料概括。

1.理解孙权、刘裕的典故。

①说说这两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义?

2.朗读有关刘义隆典故的词句。

①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