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本解决方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4部分写作专题15推倒写作柏林墙(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5
题型组合滚动练15(建议用时:80分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第一次踏上徽州,但见烟树葱茏,(掩映/映照)着栉比而立的黛瓦粉墙,呈现出一派清新野逸的田园风光,犹如丹青妙笔在用枯笔淡墨,勾勒出疏树寒村的山水圣境..,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牵人情思,吸引着我寻幽而陶然忘返。
“徽式新屋”①曾是非常时髦的民居形式,在徽州高移民输出的特殊时代里风靡一...时.。
然而,一旦时过境迁....,徽派老房子便愈来愈显现出它的弱点。
《汪悔翁乙丙日记》记载了咸丰兵燹期间,作者避难故里绩溪的房子旧貌,半个多世纪以后编.纂.的民国《歙县志》②,对徽州老房子的缺陷更是直言不讳....。
老房子是徽商如日中天时精雕细琢....而成的,它表达了久远的历史,成为明清时高层次地域文化的积淀。
但从总体上看,内向封闭式的建筑(阻隔/隔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能提供有效的通风、③采光条件,更无法(营建/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多数老房子是数百年前缙绅富商所建,他们大多衣食无忧、④优哉游哉。
庭院之中.........,.石台石桌....,.或设鱼池....,.或置盆景....,.将丘壑林泉浓缩于壶天之中............,.排遣文人雅士诗书之外的闲情逸志...............,在俗务萦怀的内心深处,留存山林隐逸的一片净土。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圣境时过境.迁(jìn ɡ) B .风靡.一时(mǐ) 直言不讳 C .编纂.(zhu n) 优哉游哉D .精雕细琢.(zhuó) 闲情逸志 B [A 项,“圣境”应为“胜境”;C 项,“纂”应读“zuǎn ”;D 项,“志”应为“致”。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掩映阻隔营建B.映照隔断营建C.映照阻隔营造D.掩映隔断营造D[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
“掩映”指彼此遮掩而互相映衬。
如:桃红柳绿相互~。
写作[引语] 现在的作文审题越来越简洁,但是,审题简洁不代表不要审题。
相反,随着任务驱动和隐性审题的增加,审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审准题意,更要切准题意。
全国卷Ⅰ1.(2024·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
(60分)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诞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
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起先推动。
2024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24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
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索?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间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步骤:(1)细读材料材料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材料中省略号的作用有二:省略号之前是“龙宝宝”(十八年)发生的标记性事务,之后是2035年的18岁人将要发生的标记性事务。
(2)细读要求①在任务性要求中,哪两句是重点性要求?(可以圈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略。
②警戒性要求有哪些?(可以圈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略。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2语文(新高考Ⅱ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①我们一直说中国乡土小说的黄全年代是鲁迅先生一手实践、一手缔造的。
它以深广的历史内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人性的呐喊,高度凝练地阐释了五四文学精神。
这是中国新文学发轫期铸就的现代乡土文学现代性的基石。
这样一种写作规范至今不能逾越,其生命力昭示着乡土文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是在这一框架中运行的真理。
②时代在变,山乡巨变更是毋庸置疑的,但重要的是,旧的乡土中国社会的崩溃所造成的乡土社会中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已无处可依,新的乡土秩序尚不健全,因此,乡土人在失去土地的空巢里的生活状况应该成为乡土文学,尤其是乡土小说描写的焦点。
然而,令人感到沮丧的是,乡土小说反映当下尖锐生活矛盾的作品越来越少了,从历史题材切入的越来越多了,我们当然知道一个机智聪明的作家是要回避什么。
所以,当你看到那些皮相描写乡土题材的小说时,只能哀叹百年乡土小说的沉沦。
③迟子建曾说:“我们熟悉的乡土,在新世纪像面积逐年缩减的北极冰盖一样,悄然发生着改变。
农民工大军一批又一批地离开故土,到城市谋生,他们摆脱了泥土的泥泞,却也陷入另一种泥泞。
第01卷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适应性模拟卷(新高考区)(原卷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就长达5000多年。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艰苦卓绝、革故鼎新,开创了以文治教化为主旨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早在两三千年前,我国诸多典籍就记载了独特的文化和文明概念。
《周易·贵》说:“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尚书一舜典》曰:“睿哲文明,温恭允塞。
”唐代孔颖达有言:“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中华民族这种联通天人、涵盖天下、崇尚文德、爱好和平的文化和文明观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民族融合的大一统文明型国家。
中华文化并非局限于中原地域的单一的汉民族文化,而是有机融合境内各民族、各地域乃至境外多种异域文化而形成的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在争鸣交锋中彼此吸收借鉴,共同造就了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
史伯提出。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倡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庸》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些精辟论述集中体现了我国多元一体、求同存异、守中致和等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
正是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才使其饱受磨难但历久弥新、生机勃勃,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结构:从完整到巧妙-—————-——高效演练————-————1.阅读下面这篇高考优秀作文,分析其开头和结尾有何妙处。
一碗大米饭幸福如一抹浅浅的雾,淡淡地飘在天涯,飘在村东的路口,与那个破旧的屋里的大米饭的香味融合,弥漫在我的心窝.为了它,我曾等了一个夏天,等了一个童年。
而此刻,它竟像一笛箫音,轻轻回响在我心灵的深处……小时候,家里很穷.穷人的天空在记忆中是灰白色的,而穷人总是有一双哀伤的眼睛,那是在他的孩子们咕噜咕噜地喝稀饭的时候。
那年,外婆生病了,为了外婆,母亲借来了一升大米,细粮在当时是很奢侈的东西。
每天早晨,母亲蒸一碗白稠稠的大米饭,然后一口一口给外婆喂下。
每到此时,我就蹲在墙角咽口水。
孝敬的定义就是把好东西留给外婆吃吗?那时,我常常这样想,直到有一天……那天,天气晴朗得可爱。
早上,照例是一碗大米饭和我们的稀饭,而外婆因身体不舒服没有起来吃饭,母亲急着去地里,临走时叮嘱我喂外婆.望着端过饭碗的瘦瘦的我,外婆说:“乖囡,外婆不想吃,你去吃了吧,啊?"外婆和蔼地抚着我的头.“哎!"我满心欢喜,忙不迭地端走了那碗我梦寐以求的大米饭。
但就在这时候,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简单的思维告诉我:“这是外婆的饭,我不能吃!"就这样,我痴痴地盯着那碗大米饭,窗外的阳光,小鸟鸣啾,全都变成了一碗碗的大米饭,在我眼前晃动.有好几次,我都差点忍不住了,一碗大米饭的诱惑力当时真是不亚于吸引一根针的那块大磁铁,而它又仿佛一个女妖,美丽地谄媚地笑着,想要一口把我吸进去似的.而我就端坐在那儿,在吃与不吃之间徘徊,耳边不断地响着一句话:外婆的饭,我不能吃……门“吱”地被母亲推开了,我扭过头去,看着母亲:“娘,外婆的大米饭我没吃."我的嘴一撇,想哭。
母亲怔怔地看着,突然像明白了什么,紧紧地抱着我,大滴大滴的泪水滴在我的脖子上。
那一刻,我知道,我做对了;那一刻,我好像突然长大了。
因为我终于可以承载着母亲的眼泪了。
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2017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4部分写作专题15推倒写作柏林墙(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
1 / 5 专题15 推倒写作柏林墙
据题发挥——写作的总则 写作,概括起来,就是两个词:细节、感悟。这是需求,也是成果。究其途径依旧是“检索、加工”,只是这“检索、加工”的对象除了书本文章,还有生活这本大书。“检索”得“细节”,“加工”出“感悟”。 高考写作的基本原则,四个字:据题发挥。 四个字中,“据题”是写作的前提,“发挥”是写作的目的。好比跳远,“据题”就是要踏到踏板上,不然就违例。但这只是写作的前提,踏在踏板上不动,也毫无意义;要“发挥”,腾跃起来,“发挥”才是写作的目的。 写作题目是面向生活的窗口,是思维腾跃的踏板,它提供写作思维的原点。给标题和给话题的题目是给出一个原点,作为写作依据;给材料的题目则给出一种场景或格言,其中包含若干原点,供考生选择。 考场作文要由原点出发,在生活的广阔空间中,发挥展示思维,向外辐射。一般而言,思维距离原点越近,越容易符合题意,越不容易呈现新意;思维距离原点越远,越容易呈现新意,越不容易符合题意。 作文备考就是要做好充分准备,用“文题思维观”突破“文题常识观”;用“感悟生活法”取代“死背素材法”;用“完整创造论”更新“空头创造论”。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既高度符合题意,又特别具有新意的优秀作文。 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想。思想是内核,文字是外形。作文写得好不好,关键是想得好不好。思想在头脑里,别人看不见,现在参加考试,要交由阅卷人评定分数,这就需要外化思想,诉诸文字。高考写作有三项基本特征,决定着备考的总体方向。 一、写作是读写综合的题目。二者中,“写”为主,但也离不开“读”:读写作题目,读题目给的材料。“读”是“写”的辅助,这一基本特征使我有了如下认识。 审题,用意在于获得启发,而不是受到限制。现在很多讲写作的书籍,把题目说得神乎其神,好像稍不注意就会跑题。如果写作是这样一种题目的话,那就变成了以“读”为主的题目了。阅读能力和水平,由阅读类的题目考查;写作能力和水平,才是写作题目考查的重点。总不能写作题目全凭阅读能力“垂帘听政”吧。其实,一道高考写作题目,真正审题意义上的跑题,挺难的。什么叫跑题?跑题不是审题单方面的责任,也不能单纯由审题来解决。跑题,是作文的思想内容未能很好地演绎写作题目,题目和内容之间断裂所致。问题如果没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2017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4部分写作专题15推倒写作柏林墙(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
2 / 5 有出现在审题上,会不会出现在作文的思想内容上呢?如果作文写的不是熟悉的生活,不是真情实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演绎写作题目,势必造成题目和内容之间的断裂。这有点儿像交朋友:总审对方,把对方审个底儿掉,怎么不返回来审审自己呢?自己够不够深刻、丰富、美好,配不配和人家交这个朋友? 综上,我认为,作文跑题的主要原因在选材,不在审题。只有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才是作文不跑题的根本保障。 二、写作题目分值最高,一般为60分,考场用时最长,社会影响面也最大。高考刚结束,众多媒体上,专家学者纷纷评说写作题目。这一基本特征使我有了如下认识。 高考写作一定要突破55分。要说获得满分,是有一定偶然性;但是突破55分,是不难实现的。很多考生,备考一篇篇练习;考场分数,还在40分的分数线上徘徊。如果作文只求40分,那根本不用练习。作文,用母语写作,考生从一出生就听汉语,说汉语,用汉语思维,用汉语表达,历经十七八年,考场写一篇800字的作文,再不得40分,是不是该考虑改换国籍了?如何突破55分?一要遵循写作规律,二要保证时间,排除干扰。 写作规律是什么?任何从事写作的人都知道,写作需要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家如果写不熟悉的事物,同样需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变不熟悉为熟悉。好作品一定要表达真情实感,但真情实感可不一定是好作品,好话还须说好。 一篇800字的考场作文要保证60分钟以上的写作时间。在试卷上工整书写800字,大约需要20到25分钟,动笔之前要构思,写作中间还需要沉吟、斟酌、推敲,这都需要时间。如何保证充裕的写作时间?这就需要阅读类题目做得“精明”,做得快速、正确。 排除干扰也很重要。很多热衷于在媒体上评说写作题目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研究的领域很有造诣,很有成就,值得尊重,但他们没有研究过高考写作,既无实践,也无认识,妄加评说,无异于盲人摸象。写作题目有清楚的要求,这是考生和阅卷人都必须遵从的标准,这里不接纳任何潜规则。 综上,我认为,保证了时间,排除了干扰,只要遵循写作规律,写好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获取高分,便是水到渠成。 三、写作题目没有“参考答案”,只有“评分标准”。它所容许的主观性最强,对于考生如此,对于阅卷人也如此。这一基本特征使我有了如下认识。 高考试题的各类题目,考生和阅卷人都没有多大的自主天地,因为都有命题给出的“参考答案”约束。好比考生和阅卷人都得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唯有在写作题目上,考生和阅卷人是“自由恋爱”。考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示自己的“美好”,感动阅卷人那颗心,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2017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4部分写作专题15推倒写作柏林墙(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
3 / 5 让其怦然心动。这是唯一的硬道理,什么评分标准、评分细则,相对而言都是软性的。那么,怎么才能感动阅卷老师?必须写出新意,陈词滥调谁也不爱看。新意从哪里来?别忘了,新意的基石正是“守旧”。 我们要完整地理解《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没有限制阅卷的主观性和自主性,而是顺应评阅作文的客观规律,允许、激励主观性和自主性。 全国卷《考试大纲》设定写作评分的“发展等级”标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这是对写作者综合素质的全面衡量。我们评价一个人,往往看他的“才、学、识”。深刻,就是“识”,有见识就深刻;丰富,就是“学”,有学问就丰富;有文采,就是“才”,有才华就有文采;有创新,这是写作的应有追求。四个方面不是面面俱到,只要一个方面非常突出,“发展等级”就是满分。这个标准是符合阅读心理和阅读良知的。我们读到一篇作品,如果它在“才、学、识、新”某一方面很突出,我们也会怦然心动、爱不释手的。其他地方性的标准也大同小异,例如北京《考试说明》也规定:“鼓励写思想深刻、材料新颖、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鼓励的办法只有一个:多给分,给高分。 一篇作文,要想获得阅卷人的青睐,总得给人家一点儿东西——一点儿知识、一点儿思想、一点儿启发、一点儿愉悦、一点儿美感……总之,必须超越阅卷老师。一位学生,能超越老师吗?全面超越,固然很难;但在某一领域超越,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做到的。必须做到——这是这本书里最重要的四个字。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不是一句励志的话,而是一句揭示事物规律的话。对此,韩愈的诠释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总体而言,老师应该比学生高明,但在某一“专攻”领域,“闻道”的学生完全可以超越老师。这“专攻”领域,就是我们熟悉的、有细节、有感悟的生活。 综上,我认为,顺应阅读心理和阅读良知,感动阅卷人的途径仍然是:写好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以我为主——思维的突破 看到了上面的标题,高考写作备考的总体方向就很明确了,那就是自主——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作文我做主。遇上一道没有参考答案束缚的题目,我们完全应该欢欣鼓舞,锐意进取,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动阅卷老师那颗心。“自主”,就是写“自己”。这里的“自己”并不是一天从早到晚24小时的流水账,而是“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的传统规律告诉我们,作文必须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哪怕只是“一枝一叶”,也需要鲜活的绿色,而这“鲜活的绿色”,只成长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这“一盆土”中。 作文备考的主要方向是认识、感悟熟悉的生活,我将此比喻为“一枝一叶一盆土”。这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2017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4部分写作专题15推倒写作柏林墙(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
4 / 5 需要改变应试教育形成的“就题选材”的被动做法,坚决回归写作传统,把写作题目放到熟悉的生活中表现。 “细节”和“感悟”,是作文成功的两大柱石。其中,尤以“感悟”更为重要。写作水平是思想认识水平的反映。在这个基础上,写作需要解决三个问题:①对题目的认识与信心;②自我充分有效的准备;③构建联想、想象的纽带。 如前所讲,这“细节、感悟”也来自于阅读的“检索、加工”。只是,这里“检索、加工”的对象,除书籍之外,还有生活——检索得“细节”,加工出“感悟”。 首先,写熟悉的生活是完全可能的。 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高考作文成功的必由之路。所谓“必由之路”,既表明走这条路必然成功,又表明只有这条路才能成功。 老舍先生说过:“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可能产生出最好的作品来。”这里说的“最好的作品”比高考满分作文棒多了。满分作文远远够不上“最好的作品”。“最好的作品”应该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人类思想的瑰宝。老舍认为“最好的作品”来自于“最亲切”,“最亲切”来自于“最熟悉”,无论多么平凡,都是产生人类精华瑰宝的沃土。 老舍在散文《想北平》中这样说:“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我常梦想,我们的同学在高考考场上面对一个写作题目,能不能有一种安适的心态?老舍心中为什么能够完全安适?因为他是在熟悉的生活环境里,面对着熟悉的事物——积水潭、城墙、小蝌蚪、嫩蜻蜓,都是他从小喜闻乐见的最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如果把老舍置身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他的心也不能安适。老舍先生就是死在1966年那个动乱的夏天,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他连生命都不能保全,更不用说安适地写作了。我常想,我们的考生面对一个高考写作题目,如果焦虑、忐忑、迷茫、不安,那还怎么能从容地写作呢?所以,在考场上,考生在陌生的环境里,不能是孤零零一个人面对目光森严的监考老师,需要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同学、哥们儿闺蜜、家里的汪汪喵喵、毛绒狗熊……陪伴着,拥簇着。这当然是个形象的说法。我要说的是,考生要做到胸有成竹,让熟悉的生活、真情实感充实自己的内心。 同学们可能会有疑问:写熟悉的生活可能吗?写作题目千变万化,而我熟悉的生活只有一方园地。我要明确地说:写熟悉的生活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作为高考写作题目,必然具有开阔性、普适性和贯通性。表面是出题了(试卷不可能印上一句“今年作文不出题,大家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