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24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其建筑艺术也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文化时期。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用木头、土坯和竹子等材料建造房屋。
在周代和春秋时期,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建筑的规模和技术也逐渐提高。
唐宋时期,建筑技术达到了一个顶峰,出现了大量的精美建筑,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取材广泛,讲究材质的质感和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主要有木、石和砖。
其中木材是最常用的建筑材料,由于中国地广人多,不同地域的木材种类也不同,如北方常用松、柏、杨等硬质树木,南方则常用楠木、红木、榕木等材料。
石材和砖瓦则多用于园林建筑和寺庙塔楼等大型建筑中。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材质的质感和色彩,例如用精美的雕刻和彩绘使建筑表面充满艺术感,从而强调建筑的审美价值。
2.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之一。
例如,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常能够看到一些象征性的设计,如坚实稳重的石柱代表地、华丽灵巧的雕花代表天;又如“三进五开”的设计,则代表着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空间的尊重。
这些设计都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巧妙体现。
3. 建筑布局合理,注重利用自然景观。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常常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结合,使建筑风景与自然景色相互衬托。
布局也讲究层次分明,以协调几何平衡的形式来体现建筑的美感。
例如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唐宋时期的城市景观,花园、宫殿、廊桥、湖泊、居民区等道路通达,用道路环环相扣,自然的环境与人文的几何线条相结合,构成了一幅形式美和意境美兼备的完美画卷。
4. 功能齐全,美与实用并重。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实用、美观和功能齐全,并且对美学价值的要求较高。
例如赵州桥,结构简洁刚强,美妙雄浑,不但起到通行交通的作用,而且都是灵,处处体现出美感的价值。
又如颐和园长廊,它不仅是颐和园的重要景观,还因其美丽的建筑和精湛的工艺,被誉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精华。
中国古代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建筑结构: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
特点墙体用木骨架上札结枝条后涂泥。
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
特点是底层架空。
夏一、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1、80cm夯土台2、封闭庭院(廊院)3、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土架夯土建筑庭院。
商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盘龙城商朝宫殿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1、合院形式。
2、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3、已使用了瓦。
4、最早使用“壁”。
5、有排水陶罐和卵石叠筑的日音沟。
东周——春秋战国台榭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殿”的建筑潮流。
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代表:秦咸阳宫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它虽然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战国——半瓦当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
秦、汉建筑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2、木结构两种主要形成——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
3、多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4、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曹魏邺城:曹魏邺都开始采用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模盘格形封闭式布局,城市的中轴线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宫殿和街道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置,结构严谨,分区明显,城市用地进一步功能化,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阙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分明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宫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中国古代重大建筑成就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而著称。
这些建筑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技术水平,更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观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古代的重大建筑成就。
一、长城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的象征——长城。
长城,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防御工程之一,横跨中国北部,历经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建。
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长城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军事防御和自然景观,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
二、故宫接下来要介绍的是故宫,又称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故宫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髓。
它以中轴线为对称,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故宫的建筑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三、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市郊区,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湖泊为主体,山水相映,布局优美。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既有皇家气派,又不失江南园林的细腻与精致。
这里的建筑、雕塑、绘画等都充满了艺术气息,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
四、悬空寺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境内的一座悬崖上,是中国古代建筑奇迹之一。
这座寺庙巧妙地利用了山势,将建筑悬挂在悬崖之上,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也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利用。
五、赵州桥赵州桥,又称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大的单孔敞肩石拱桥。
它巧妙地利用了拱券的原理,实现了跨度与稳定性的完美结合。
赵州桥的建筑风格简洁大方,体现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卓越成就。
六、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市,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和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
这座宫殿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体现了藏族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
布达拉宫的建筑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
总之,中国古代的建筑成就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审美观念,更传承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建筑史内容
中国建筑史是指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中国建筑史的主要内容:
1.史前时期:中国建筑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包括新石器时代的洞穴和土坯建筑,以及商代和周代的青铜器、玉器等建筑装饰。
2.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主要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城墙等类型。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清两代的紫禁城、故宫和颐和园等。
3.近现代建筑:中国近现代建筑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例如民国时期的南京总统府、上海外滩等。
4.现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例如鸟巢、水立方、上海中心大厦等。
除了建筑本身的发展,中国建筑史还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建筑装饰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
同时,中国建筑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古代历代建筑发展成就自古以来,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便历经了数千年的时间,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断融入到了建筑当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从古代至今,中国建筑一直是世界上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而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成就。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代建筑的发展成就。
1.商代建筑商代的建筑特点主要是靠山傍水,山作为背景,水作为辅助,造型简单,规模较小。
商朝文化的建筑风格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变化,商朝中晚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建筑。
商代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商代王陵的墓室和麓台。
2.西周建筑西周时期的建筑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周代建筑的特征是平面形式规划的严谨和统一性。
周代建筑有成排建筑、皇宫、地下宫殿、道观等,结构复杂、雕饰华丽。
西周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周公庙和定王台。
3.春秋战国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建筑风格开始多样化和雕饰化。
春秋时期,东周王朝文化和地方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建筑类型。
战国时期,建筑风格更加复杂多变,特别是防御工事独具特色,体现了山城营地和军事地形杂谈的特点。
春秋战国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阶梯式墓和郑庙、齐国的邹墓、望邑墓等。
4.秦汉建筑秦汉时期,建筑技术加快了发展步伐,青铜技术、木材加工技术、石材切割技术、砌筑技术和雕刻技术等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秦朝的建筑风格主张“奢侈夸丽”、“刚健而不俗套”,汉代更加注重装饰的细节处理,建筑造型更具创意和想象力。
秦汉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秦始皇陵和汉皇陵。
唐朝建筑欣欣向荣,建筑设计更具艺术创造性和人文精神。
唐代建筑风格具有启蒙意义,同时也是高潮时期,在建筑技术、装饰技艺、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唐代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大雁塔、小雁塔和法门寺等。
宋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和人文精神,将浑然天成的山水融入建筑之中,更从而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文化。
宋朝晚期建筑技术的进步,使建筑更趋严密和完美。
宋代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杭州的六和塔、开封的大庙和汴京的东华门等。
中国著名古建筑概述中国著名古建筑概述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经千年发展,留下了许多独特而壮丽的古建筑。
这些古建筑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本文将对中国著名古建筑进行概述,探讨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文化意义。
一、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典范。
建于明代,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故宫以其严谨的布局、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文物收藏而闻名。
作为中国历史的见证者,故宫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
二、长城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军事防线的代表。
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时期,经过多个朝代的不断修缮和延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崇山峻岭、蜿蜒曲折的巨大防线。
长城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功能,还是中国古代工程建筑技术的杰作。
如今的长城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
三、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苏州,是中国最有名的古代私家园林之一。
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拙政园以其精致的园林布局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而闻名。
园内的建筑、石塑和植物等元素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宜人、雅致的环境。
拙政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自然环境的追求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四、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市郊,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
颐和园建于清代,以其壮丽的湖泊和精美的建筑而闻名。
园内有假山、亭台楼阁、大殿和长廊等,构成了一个崇尚自然、舒适宜人的园林景观。
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室对园林艺术的追求和对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结论:中国著名古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宫、长城、拙政园和颐和园等建筑无不彰显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和伟大。
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观赏性和历史价值,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见证。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文化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古代楼阁建筑的历史与特点
古代楼阁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独特形式,起源于公元前
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秦汉、唐、宋等时期的发展。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复杂:古代楼阁建筑多层多柱,由楼层、檐口、悬空屋顶等部分组成。
其采用传统的木构造方法,使用榫卯结构,加以斗栱、斗拱、岗肋等装饰,使建筑更加牢固稳定。
2. 高耸挺拔:古代楼阁建筑追求高大的气势,常常建在山头之上,可以远望,给人一种宏伟壮观的感觉。
楼阁的高度一般较大,多为三、五或七层,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3. 丰富的装饰:古代楼阁建筑的外观常常以彩画、琉璃、砖雕、石刻等装饰手法装点,形成独特的图案和题材,如龙凤、花鸟、山水等,增加了建筑的艺术价值。
4. 南方风格与北方风格:古代楼阁建筑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南方的楼阁建筑多采用重檐、重椽、低矮的屋顶,给人一种亲切、曲线美感。
北方的楼阁建筑多采用层出层、悬檐、高耸的屋顶,给人一种庄重、角线美感。
5. 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古代楼阁建筑不仅作为居住、休憩的场所,也是礼仪、娱乐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楼阁内外的装饰多为国画、书法等艺术作品,展示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总的来说,古代楼阁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高大的气势和精美的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建筑历史。
这篇文章将介绍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
建筑风格和特点。
西周时期(约前1046-前771年),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是采用砖石,以及建筑所需的顶面,墙壁和地面的竹木结构。
西周时期的建筑有许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木结构屋檐型建筑,即“亭子”或“屋子”。
这种建筑通
常用木材结构组成,采用较少的石材,因此在保护历史建筑中的棱角细节
上有所欠缺。
另一类建筑是土砌砖,其特征是采用大量的砖石结构,以及
砌砖和灰浆防水外墙。
西周时期的建筑通常有雷藏楼、堆叠式楼阁、钟楼
和殿堂等。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建筑特征有许多改变。
木结构的建
筑几乎消失了,而尤以砖石结构建筑有所增加。
比较著名的有国家宏伟的
宫殿,以及比较普通的供民众住宅,如漫步式建筑、四合院、棂檐形建筑等。
同时,由于春秋时期常常会出现战争,受到危害的宫殿建筑也随之增加。
同样,马厩、护城河、护城墙也逐渐出现。
战国时期(约前475-前221年),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是采用大量
砖石结构,以及以砖石和灰浆为外墙的九宫格、纵横式建筑。
1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 “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 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ª¡ª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2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B.C 21世纪——B.C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ª¡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 “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3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 •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4
•<1>城市——“镐京”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东周(前770——前476称为春秋,475——前280称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1.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战争 5
•天子失学,学在四夷——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
•老子将人还给自然,孔子将人还给社会——伦理理性的社会
•色彩寓意“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3.建筑特征: •<1>防御性强
•<2>礼制
•<3>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
(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2. 秦始皇修长城、修驰道。 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三、汉(前206——公元220年) 1.艺术风格: 6
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弘庶 2.建筑状况: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2>单体建筑:
•明堂辟雍
•洛阳白马寺
•园林,受术士影响湖中建仙岛——蓬莱三岛模式
•阙——门通道两边的附属建筑,阙上建楼——“观”。
3. 技术成熟: <1>木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 <2>屋顶丰富,出现歇山 <3>拱券式、叠涩式艺术风格: 三、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1. 历史文化背景:
•战争、迁徙、分裂、割据
•士族大夫厌恶战乱、寻求静谧安定
•“魏晋玄学” 7
• 人的自觉——艺术形式表现人本身
2. 建筑状况: •薄葬
•园林——追求自然、寄情山水,有限表达无限
•佛教建筑盛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遗存最早的佛塔 石窟,新疆克孜尔——最早的石窟 甘肃麦积山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岗 洛阳龙门 太原天龙山 8
一、隋、唐、五代 1.文化背景:
•先秦儒的理性 + 魏晋南北朝道的内在精神
•文士风度 + 佛教释的影响
•互存互补——“和”的意境 生机勃勃的人文鼎盛
2.建筑群的发展: •夯土台——以山为陵
• 加强总体规划——纵轴收放:“三朝五门”
•唐长安——严整、有序“万国和 ”
建筑风格——开朗、朝气蓬勃 材料充分发挥 形式、结构完美结合
3.文化的交流: 9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朝鲜
•引进胡床——高足家具、建筑体量加高、空间抬高
•寺庙——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小雁塔
4.建筑技术: <1> 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李春建造 世界最早的—敞肩券—大跨度—石拱桥 长37米,高7.23米, 高跨比1/5 • ①四个敞肩券,减少1/5自重
• ②桥洞增加水流量——排洪、减少水压
• ③铁件加固——连接28道拱
•④加契子
•⑤28道并列券——券上加伏石、平面上两边大中间小
• ⑥ 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
<2>木构建筑——大面积、大体量 <3>都料匠——唐代出现一个阶层,使用神墨画图施工。此名延续到元代。 隋代宇文恺发明比例尺、制作模型 10
五代:完美——停滞——定性化。 <4>砖木混合结构——灵隐寺双石塔(砖) 苏州虎丘塔(砖木) 南京栖霞山舍利塔(石) 广东光孝寺铁塔
二、宋、辽、金 历史背景:公元10世纪时(北宋+辽) 12世纪时(金+南宋) 赵匡胤——“艺祖” 、军人、喜观看制造舟车 赵佶——喜欢绘画诗文 1.建筑理论:李诫《营造法式》
•按照斗拱的材模数化、定型化
•等级制、伦理化
•成就和局限
成就:制度成熟,节约了用料——经济合理 规范了结构和构造——结构合理 局限:没有分析建筑结构构造内在的关系、作用 僵化——限制发展 2.群体结合: 11
•城市——东京汴梁:开敞性、商业性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水城苏州——水网 富庶 军事要地 “平江图”
•宋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
强调单体之间的组合 • 河北正定隆兴寺
3.建筑艺术趣味: •宋代从唐代的恢宏变得隽永、秀丽、优雅
园林——赏石,重个人趣味,小、秀 •辽代承唐风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秀美纤细、色彩华丽
山西县崇福寺弥陀殿 山西佛光寺文殊殿 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善化寺、净土寺小木作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木构架 建筑设计概论 中国建筑•多元的体系 12
木构架建筑体系•生土建筑体系•石构建筑体系 第一节 清式建筑平面布局 第二节 木构架形式—剖面 第三节 立面构图 第四节 装修和彩画 第一节 清式建筑平面布局 一、 单体建筑平面 •(一).单体建筑平面的构成要素-间 1.间的概念: ①四柱之间的空间 ②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多数情况下是指②的说法 2.出廊 :
出廊有等级划分:周围廊等级最高, 不出廊最低。 ①空间组织上有利、增加了中间层次, 内外空间有过渡,更具优越性 ②结构上出廊更稳固,结构上多圈柱网, 且柱距小,比无廊建筑更具优越性
出廊的特殊形式——副阶:宋代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推测是由早期高台建筑周围的单步廊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