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典型猪瘟”的看法和防治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144.05 KB
- 文档页数:2
维普资讯 猪 瘟 ( 宁省本 溪市桓仁 满族 自治县 黑沟动物卫生监督 所 ,辽宁 本 溪 1 0) 辽 12 0 7 中图分类号 S 5 . 853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 7 - 6 2 2 0 ) 7 0 3— 2 2 9 9 ( 80 — 0 70 6 0猪瘟是 由猪瘟病毒 引起 的一种 急性接触 性传 染病 ,是 目前危害我 国养 猪业发展 的主要疫 病之 近年 来猪 瘟流行特 点发生 了明显 的变化 , 出 现 了非典 型、温 和型猪瘟 。
主要表现 为猪瘟病 毒 持 续 感 染 、胎 盘 感 染 、初 生 仔 猪 先 天 性 颤 抖 、 妊 娠母 猪带毒 综合 征等 。
由于 当前 猪病 比较复 杂 , 猪瘟又 出现 非典型化 ,往往 易被其他 疾病或 继发 并发感染造成误 诊而忽视 猪瘟 的存在 。
本文 简单 阐述 当前 非典型猪瘟 的流 行特 点 、临床 症状 与病 变 、发病原 因及 防制方 法 。
1 流 行 病 学特 点 非典 型猪瘟 或温 和 型猪瘟 临床 症 状不 典 型 , 尸体剖检病变也不 明显 ,发病 率和死亡率 不高 。
1 1 缺 乏典 型 的 临床 症 状 皮肤 密 布 出血 点 、 . 脓 性 结 膜 炎 、高 热 稽 留 、严 重 下 痢 等 症 状 很 少 见 到 。
仔 猪多表现轻 热或 中热 ,腹 下轻度淤 血或 四 肢 下部发绀 ,病 愈后 可发生干 耳 、干尾甚 至耳 壳 脱落 ,厌食 ,精神沉郁 ,喜 卧,粪 便干硬 ,有 的 猪症 状不 显或继 发 感染其 他病 原而 掩 盖其 症状 。
被猪瘟病 毒持续感染 的母猪 ,可见眼角脓 性或血 性分泌 物 ,一般不表现 发热 、食欲 和精神 不佳等 临床症状 。
母猪带毒 可 以通过胎盘 感染仔 猪 ,出 现流产 、死胎 、滞 留胎 、畸形胎 、木 乃伊胎 、弱 仔或产 出部分外表健康 的仔猪 ,母 猪配种 时 ,屡 一。
非洲猪瘟病猪主要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不易识别,通常有以下几种或全部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呕吐、腹泻或便秘,有的便血,虚弱、难以站立,体表不同部位(尤其是耳、鼻、腹部、臀部)皮肤呈红色、紫色或蓝色,有的咳嗽、呼吸困难,母猪流产、产死胎或弱胎。
依临床症状程度不同,可分为超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 超急性型:无症状突然死亡。
2. 急性型:体温升高至42℃,沉郁,厌食,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发绀。
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或腹泻,粪便带血。
步态僵直,呼吸困难,病程延长则出现神经症状。
妊娠母猪在妊娠的任何阶段均可出现流产。
3. 亚急性型:症状较轻,病死率较低,持续时间较长。
体温波动无规律,常大于40.5℃。
呼吸窘迫,湿咳。
关节疼痛、肿胀。
病程持续数周至数月,有的病例康复或转为慢性病例.4. 慢性型:呼吸困难,消瘦或发育迟缓,体弱。
关节肿胀,局部皮肤溃疡、坏死。
通常可存活数月,但很难康复。
具体可以使用防威灵进行预防,方案是:1、受周围疫区威胁的养猪场未发病预防,每吨饲料添加:首次防威灵3kg+威可宁3kg,连续使用2周,然后改为防威灵1kg+御诸宝2kg,长期添加或每月15天。
2、感染猪场可第一时间采取拔牙式灭源,正常猪群每吨饲料投喂:第1-7天:防威灵6kg+威可宁6kg,病情严重地区防威灵可添加至8kg。
第7-21天:防威灵4kg+威可宁3kg。
第21天后:防威灵1kg+威可宁3kg,长期添加或每月使用15天。
如需了解产品详情,具体可咨询河南威立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生物领域科研技术和中药超分子活化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技型公司。
公司和美国马里兰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深度合作,把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在动保领域得以转化并应用,用优质的产品服务于全国畜禽养殖,为畜牧业绿色发展和人类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某猪场防控非瘟的心得体会(附方案)某猪场防控非瘟的心得体会(附方案)1兽医的困惑?为什么同样得了非洲猪瘟,体况好的死了,体况差的却活了下来?前一阵子,在论坛中读到这种现象的时候,我觉得简直是不可思议。
一般情况下,猪群感染了某种疾病,死亡的一般都是那些虚弱的、体况不好的、僵猪、或是药罐子。
为什么感染了非洲猪瘟,体况良好的挂了?体况不佳的却逃过一劫呢。
我思考了好几天,对于非洲猪瘟的治疗方法透出了一丝的署光。
首先提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从来不做猪瘟疫苗的话,是非洲猪瘟厉害,还是普通猪瘟厉害呢?大多人恐怕会选择非洲猪瘟。
其实错了,非洲猪瘟并不如普通的猪瘟厉害。
上过年纪的人都记得,以前家家户户养猪,从来也不防猪瘟疫苗。
经常出现傍晚喂猪时,猪群能吃能喝的,早上一看,全死光了的情况。
可见发病急,死的快。
现在大家都用猪瘟疫苗预防了,上述现象不见了。
主要是抗体不足的猪会发猪瘟,但也是慢性发作。
所以关键是,从没做过猪瘟疫苗的猪,一旦发病,会死于高烧期。
而同样没有疫苗预防的非洲猪瘟,它会高烧3-4天,再经过2-3天的低温期,才开始死亡。
2大家说,哪个厉害?大胆的推测!我的推测是:与猪瘟相比,非洲猪瘟似乎有更多的自然康复机会!只是有几个瓶颈我们还无法突破。
看似差不多的内脏损伤,得了普通猪瘟的猪会死于高烧期,而发了非洲猪瘟的猪,会死于低温期。
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导致猪的体温偏低呢。
内脏衰竭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自体中毒。
为了验证这一想法,我们再回到开头的现象。
体况好的猪采食量大,自体产生的代谢毒素也就多,由于非洲猪瘟侵害了猪的解毒系统,毒素不能够及时解掉,从而使机体中毒,进而造成体温偏低,衰竭死亡。
而体况不良的猪,本来就不怎么肯吃,产生的代谢毒素也少,从而逃过了一劫。
附方案:由此设想,治疗非洲猪瘟时,如果给它们及时的排除体内的代谢毒素,是不是会增加一定的成活率呢?有兴趣的猪友,建议您尝试着这样治一下:1、退烧2、用维生素k和止血敏止血,止内脏器官出血3、用人用的药物通肾利尿排毒。
2023-11-08CATALOGUE目录•背景介绍•非典型猪瘟的流行病学•猪瘟疫苗的种类与作用机制•非典型猪瘟用注射猪瘟疫苗来治疗的怀疑•争议与讨论•参考文献01背景介绍•非典型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猪只出现隐性感染和轻微的病症。
这种病症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但仍然会对养猪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非典型猪瘟的概述•猪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猪瘟的重要手段。
随着疫苗技术的不断发展,猪瘟疫苗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包括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
这些疫苗都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瘟的流行。
猪瘟疫苗的发展历程•非典型猪瘟与典型猪瘟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非典型猪瘟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的出血和器官损伤,而典型猪瘟则会出现这些明显的症状。
此外,非典型猪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低,通常不会引起大规模的流行。
02非典型猪瘟的流行病学直接接触传播患病猪或带毒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通过口鼻、眼睛分泌物等途径传播病毒。
间接传播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圈舍、医疗器械等媒介物,以及运输工具、人员等途径传播病毒。
非典型猪瘟的传播途径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均易感,但以3-18周龄的仔猪最为易感。
妊娠母猪感染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非典型猪瘟的易感群体非典型猪瘟主要在某些地区或养殖场呈地方性流行,与其他地区相比,流行强度较低。
非典型猪瘟的流行特点地方性流行非典型猪瘟的发病和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由于气温较低,病毒存活时间较长,感染几率相对较大。
季节性变化部分感染猪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呈隐性感染,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隐性感染03猪瘟疫苗的种类与作用机制这种疫苗通常是在疫病暴发时使用,以控制疾病的传播。
地方性猪瘟疫苗这种疫苗是通过对病毒进行减毒处理而制成的,它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针对全病毒的免疫力。
弱毒疫苗传统猪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这种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病毒的基因片段插入到其他载体中制成的,它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病毒特定抗原的免疫力。
非洲猪瘟防控经验交流材料非洲猪瘟(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类疾病,其病原体为非洲猪瘟病毒(ASFV)。
它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等地广泛传播,对猪产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控制和防止ASF的传播,各国开展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1. 提高养殖场的卫生管理水平卫生管理是预防ASF传播的关键。
养殖场应每日清洁和消毒猪舍,及时清理猪舍周围的环境卫生。
定期检查和维修栏舍设施,保证养殖场的卫生状况符合标准。
2. 严格控制疫区交通和物流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猪只或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因此,限制疫区交通和物流对于控制ASF的传播至关重要。
各国可以设立检疫站点,加强对猪及猪产品的检疫,阻止ASF病毒的传播。
3. 做好疫情监测与报告及时发现和追踪ASF疫情对于进行有效的防控至关重要。
各国应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加强养殖场和屠宰场的疫情监测,及时上报疫情信息,以便进行及时的处置措施。
4. 积极开展疫苗研发与应用疫苗是预防ASF的重要手段之一。
各国应加强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养殖场可以积极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病毒传播。
5. 严格控制养殖场间的接触和交流猪只交流和接触是ASF传播的重要途径。
各国可以采取措施,减少养殖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避免病毒的传播。
养殖户和相关从业人员也应加强交流,加强对ASF的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6. 合理处理病死猪和病毒污染物病死猪和病毒污染物是ASF病毒的重要源头,必须得到合理处理。
各国应建立完善的处理机制,确保病死猪和病毒污染物不会传播病毒。
处理病死猪和病毒污染物的方法包括焚烧、消毒和封存等。
7. 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ASF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共同应对ASF的挑战。
各国可以共享ASF的疫情信息、防控经验和科研成果,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防控水平。
总之,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关键在于从源头上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严格控制疫区交通和物流,做好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积极开展疫苗研发与应用,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非典型猪瘟如何应对近日,笔者在山东省东平县一些猪场诊治猪病时,发现了一种非典型猪瘟:抽血化验结果表明有猪瘟病毒感染,但症状不明显,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如猪瘟高。
由于其缺乏猪瘟的典型症状和病变,易被误诊。
在此提醒养殖场(户)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不要盲目用药,受损以免给猪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发病原因造成猪非典型猪瘟这么发生的原因还不太确定,可能的原因如下:1.免役力低下。
滥用某些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素及磺胺类等,以及长期或大量较长时间饲喂霉变饲料、管理不良、环境污染等因素,都能导致生猪的免疫功能攀升,对疫苗的应答能力减弱,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2.对防疫工作认识不足。
免疫接种的电导率不高,漏防、遗防的生猪较多。
此外,疫苗质量较低、免疫剂量不足、运输保存不当、使用方法不对、免疫程序不合理奥梅利等均可致使免疫空白或失败。
3.消毒不彻底,没做到全进全出。
症状及病理1.临床症状。
发病猪无年龄、性别、品种差异,病猪食欲不振或不食,鼻镜轻度干燥,体温时高时低,体温变化不明显,时有咳嗽,极少数病猪食欲不振,初期粪便干燥,后期腹泻或便秘不定发生,病程稍长者,运动轻度失调或步态不稳,病程拖至数月,病猪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2.病理变化。
与典型猪瘟病理变化相近似,较为轻微,淋巴结呈卵轻度周边出血、有水肿现象;肝的实质颜色变淡,盆腔大多数有出血;上皮细胞个别喉及膀胱黏膜有少量出血点;脾稍肿大,边缘有1处~2处三角型小梗死灶;回盲瓣肠端出现明显溃疡、坏死,偶见到典型咳嗽溃疡病变。
防治措施1.搞好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防治新生儿猪瘟和非典型猪瘟的有效措施,要求做到生猪头头接种,个个免疫,确保免疫效果。
猪瘟发病率高的猪场,可按要求采用数度防疫。
2.进行防疫注射。
留作种用的五百户母猪,首先进行二免注射猪二联苗,以后在每年春秋两季注射猪瘟口服苗,以强化免疫,刺激机体产生高滴度抗体,使猪瘟抗体水平始终高于发病保护。
3.加强饲养管理。
第一,注意日常消毒,对患猪瘟而死亡的猪,要通过无害化处理,垫草要烧毁,粪便要堆积发酵,环境要彻底消毒,消灭传染源。
浅谈猪场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途径
非洲猪瘟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对猪的危害性极大,严重影响了猪肉生产。
因此,如何
有效地进行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成为了各大养猪场和农户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1. 做好疫苗接种
目前,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因此养猪场在防治非洲猪瘟时,
应该优先选择猪瘟疫苗接种的方式。
猪瘟疫苗接种应该遵循科学规范的程序,包括确定接
种的饲料、浓度、剂量等,同时还需要注意合理选址、健康检测等问题,确保接种猪只的
健康稳定。
2. 加强饲料安全管理
饲料是猪场中非常重要的生产原料,如果饲料存在安全问题,则会给猪只带来极大的
危害。
因此,养猪户要加强对饲料的检测和管理,选择优质的饲料,在运输、储存和使用
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饲料的质量稳定。
3. 精心营造猪圈生活环境
猪只的生长环境对其生长发育和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防止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猪圈内要保持清洁、卫生、通风良好,防止异物侵入,控制各种害虫的繁殖和传染病菌的
繁殖。
4.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
非洲猪瘟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在疫情出现后,猪农需要立即进行报告,加强疫情
监测和控制,避免疫情继续扩散。
此外,养猪场还要加强猪只的健康检查和监控,尽早发
现患病猪只,避免病情严重化。
总之,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只有从多个方面来遏制疫情的扩散,
才能使得养猪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非洲猪瘟临床症状分析与防治对策摘要:非洲猪瘟是接触性传染疾病,致死率很高,会严重威胁猪群的生长,我国将非洲猪瘟归为重点防控疾病。
本文研究中,重点分析非洲猪瘟临床症状,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临床症状;防治对策非洲猪瘟的病原菌为非洲猪瘟病毒,属于我国特大传染性疾病,猪群会出现皮肤出血、呼吸障碍、神经症状。
当猪群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则会导致猪体内出现高滴度抗体,然而此种抗体的保护能力弱,再加上疾病缺乏特效药物预防,一旦爆发疫情,要扑杀病猪,并且实行无害化处理。
1、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调查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可知,疾病传播流行的季节性特点不太明显,但却出现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等特点。
养殖场的致死率,会由于不同感染毒株,而表现在差异症状。
一般来说,当猪群感染强力毒株后,死亡率达到100%。
任何品种、任何年龄的猪群,都会感染非洲猪瘟病毒。
美洲野猪、欧洲野猪、非洲野猪,是非洲猪瘟的宿主、易感群体。
在非洲猪瘟病毒流行、传播中,非洲疣猪的作用突出。
此外,临床康复猪、患病猪,是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且蜱虫是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媒介。
病毒会分布在患病猪、病死猪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中,会通过衣物、饲料、圈舍感染并传播,吸血昆虫也会利用叮咬而传播病毒。
2、传染源与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速度快,且传播渠道范围广,传播媒介丰富。
非洲猪瘟病毒具备较强的抗性水平,会依附在各类媒介上传播。
2.1传染源猪群感染非洲猪瘟病毒之后,身体组织会产生大量非洲猪瘟病毒,特别是排泄物、血液、唾液、组织液,都成为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
据统计,感染康复后的生猪也会传播非洲猪瘟病毒。
2018年,我国首次出现非洲猪瘟病毒,尽管各发病地区遵照要求扑杀病猪,但还是出现消杀不彻底情况,引入外部产品后,很难阻断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
野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尸体内的病毒残存量非常多,导致周围环境中也出现大量病毒。
当野猪由于非洲猪瘟死亡,鸟类或其他动物啃食腐肉后,都会传播非洲猪瘟病毒,成为病毒携带和传播源头。
规模化养猪场如何有效防控非典型猪瘟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属于一类动物疫病。
是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据报道因该病死亡的猪只占三分之一以上。
一、近年来猪瘟病情变化近年来典型猪瘟已经比较少见,非典型猪瘟呈蔓延和扩散的趋势。
长期以来接种疫苗是综合防治猪瘟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各猪场母猪群、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等的不同,常导致免疫失败。
我国猪瘟疫苗的免疫通常以能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应用这一标准进行免疫,常有部分猪抗体水平达不到防治亚临床感染的水平,这部分猪感染强毒后常引起亚临床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等,由于病情比较缓和往往容易被忽略,给猪场带来巨大的隐形损失。
一旦猪瘟病毒发生毒力返强,不排除有猪瘟爆发的可能。
二、非典型猪瘟控制方法1、后备母猪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抗原全阴性合格,阳性者表示感染猪瘟建议淘汰。
另外检测猪瘟抗体,以50%分界线,50%以上判定为免疫合格,50%以下者建议补免猪瘟疫苗6-8周后采血重新测,仍然为阴性无抗体反应猪,建议淘汰。
通常采样30头就可以初步代表整个后备母猪的整体水平,理想的免疫状态是抗体阳性率100%,合格率50%。
2、公猪全部采血,检测猪瘟抗原抗体,要求抗原检测阴性,抗体阻断率50%以上,免疫不合格者建议补免猪瘟苗,6-8周后重测,仍然不合格者建议淘汰。
3、怀孕母猪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要求抗原检测全阴性,阳性者坚决淘汰,否则产出持续性感染猪,潜在的损失更大。
怀孕早期猪瘟抗体检测不合格者,可以补免苗,怀孕后期不建议补免疫苗,可以在小猪出生时施行超前免疫。
4、仔猪目前仔猪采用二次免疫和超前免疫,由于各个猪场免疫情况不一致,固定的免疫程序并不见得有好的免疫效果,由于母源抗体跟疫苗注射的相互干扰,往往产生免疫耐受猪,后期给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们有必要针对各个猪场的实际情况检测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在仔猪母源抗体阻断率降低至30%-40%时,免疫猪瘟疫苗,保证既能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又能使充足的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抵御猪瘟感染。
猪场防控非瘟的心得体会附方案猪场是繁殖和养育猪只的场所,因此,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防止疾病的传播。
其中,最具挑战性的疾病之一就是非洲猪瘟。
对于猪场主来说,非洲猪瘟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因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影响到整个猪群。
为了保护猪的健康和生产效益,必须积极采取措施预防非洲猪瘟的发生和传播。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预防非洲猪瘟的方法和策略。
一、完善猪场管理制度提高猪场的管理水平是预防非洲猪瘟的重要措施。
猪场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动态监控:猪场需要定期检测猪只的健康状况,包括体温、食欲、体重等信息。
一旦发现猪只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对其进行隔离和治疗。
2. 严格消毒:猪场应定期对猪舍、设备、车辆等物品进行全面消毒。
定期检查消毒记录,如发现消毒不到位的情况应及时整改。
3. 饲料和水质管理:确保饲料无污染,保证水质的卫生安全,在饮用水中添加消毒剂,杜绝交叉感染的可能。
4. 猪群筛查:定期进行猪群筛查,筛选出疑似病例,以便及时采取隔离和其他必要的治疗措施。
二、猪场生物安全1. 局部立即隔离病猪:在发现疑似感染非瘟病猪后,应立即将病猪隔离,并通知当地畜牧部门,做好猪场卫生消毒工作。
2. 建立疫病报告制度:及时报告感染疫情。
如猪场发现任何非瘟疫情,应立即通知当地畜牧部门,将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
3. 限制出入口:猪场应建立出入口管控制度,明确限制出入口及通道的人员进出。
对进出猪场的人员要求必须更换工作鞋并消毒双手,导入物品经检疫后方可入内。
4. 对病死猪的处理:若有病死猪时,及时将病死猪移至指定处理场所,进行安全处理。
三、科学用药防治非瘟的药物是指能够在治疗或预防非洲猪瘟中起作用的药物。
兽医在用药前必须对药物有一定了解,药物的使用必须按照规定和兽医的授权。
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应用:选择科学合理的药物使用方案,根据病情和药物属性使用合适的药物。
2. 应急使用:非瘟疫情发生时,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需要及早采取治疗措施,采用疫苗等药物进行紧急预防和治疗。
基层兽医对非典型猪瘟的防治方法发布时间:2023-02-20T09:12:22.815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19期作者:程亚港[导读] 非典型猪瘟同典型猪瘟一样,都是由于猪瘟病毒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这种疾病虽不会导致猪群大面积死亡,但如若不予以管控措施,将会为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程亚港茂名市电白区林头镇公共服务中心广东茂名 525424摘要:非典型猪瘟同典型猪瘟一样,都是由于猪瘟病毒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这种疾病虽不会导致猪群大面积死亡,但如若不予以管控措施,将会为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而一旦非典型猪瘟传染开来,容易使得肉价猛涨的情况出现,将会对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这不利于经济发展。
本文基于此,将站在基层兽医的视角,来总结非典型猪瘟的相关特征,并分析防治猪瘟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最终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基层兽医;非典型猪瘟;相关特征;防治方法引言:养殖业的兴起为养殖大户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一方面养殖业的发展使得养殖大户获取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当规模扩展起来后,猪群中猪仔患上猪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若不予以处理,容易造成养殖大户的经济损失。
所以为保障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养殖经营者的经济发展,需要将做好猪瘟的相关防治工作,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1.非典型猪瘟的相关特征1.1流行特点非典型猪瘟主要是病毒传染所导致,根据猪瘟病毒的特点来看,病毒一般在春季和秋季传播比较严重,而在夏季和冬季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则会进入休眠期。
根据非典型猪瘟的传播特点,可在春季和秋季予以相关的防控措施。
此外,非典型猪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般是以群体的方式进行传染,往往猪群中有一只猪仔患上非典型猪瘟后,就会导致大面积的传染。
虽然非典型猪瘟传染性比较强,但是此种疾病相对温和,死亡率很低,因此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就能避免大面积的猪仔死亡。
1.2临床症状非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猪仔出现高烧、腹泻、口腔溃烂以及尿黄等症状。
猪瘟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尤其是管理不善或依靠购买仔猪进行肉猪生产的养殖户,因猪瘟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
对大规模猪场而言,猪瘟免疫后产生的抗体参差不齐也是一大问题,尤其是断奶后的保育猪群,无论怎样调整免疫程序及加大免疫剂量,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到底是什么在干扰猪群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在种猪群中带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较为普遍。
由于种猪群持续性感染猪瘟病毒,并向外长期排毒,造成病毒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同时存在一个猪舍或一个猪群(场)中反复交替进行传播,可在猪场形成猪瘟病毒感染传播的恶性循环链,给猪瘟的防控增大了难度。
推荐办法河南东方健的非瘟清:拌料预防量0.2-0.3%(非瘟清2-3公斤/吨料),每月使用7-14天;治疗量0.4-0.5%(非瘟清4-5公斤/吨料),连用7天;适用于各日龄段的养殖动物。
用于非洲猪瘟、猪瘟,蓝耳、圆环、链球菌、流感、附红体、弓形体及混感等引起的猪发热性(瘟热性)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症见:高热神昏、精神萎顿、结膜潮红、充血;皮肤发红,体表出血、瘀血,四肢、下腹、会阴、臀部等部位尤其严重;咳嗽、喘气、呼吸困难;呕吐,食欲减退或废绝,粪便干硬、便秘或排脓性血便;母猪伴有不孕、流产、死胎。
剖检病死猪可见脾脏、肝脏、肺脏等脏器和淋巴结严重肿大,并广泛性出血瘀血。
据全国各地发生猪瘟病例的诊断与检测报告表明,临床上有90%以上的猪瘟病例常见与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2 型、伪狂犬病病毒、流感病毒等共感染(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并常继发感染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喘气病、猪肺疫及大肠杆菌病等,使病情复杂化、病原体多元化、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