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高一年级

  • 格式:doc
  • 大小:31.55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精品教案(高一年级)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案例)

选用教材: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欣赏三首中原民歌,分别是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

1、聆听民歌,感受、体验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2、探究、认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2、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教具:

钢琴、多媒体播放器、教学光盘、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在《沂蒙山小调》的背景音乐下,播放沂蒙山区地方风光以及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用家乡的美景及音乐,引出:中原大地,师生共同讨论:中原的地理位置以及那里的民歌。

我国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等几个省份,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同学们,音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中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首先,我们来欣赏由我们家乡飞出来的中国著名民歌《沂蒙山小调》。

二、欣赏与体验

(一)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初步了解歌曲的诞生背景,旋律、结构方面的特点,教师适当补充。

2、对比聆听

(1)欣赏由著名歌唱家王世慧演唱的《沂蒙山小调》版本,同时播放老师在费县白石屋自拍的DV录像,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诞生地,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并思考: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王世慧演唱的这首民歌的特点及风格。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总结归纳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民歌创作中的一种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2)欣赏由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版本。让学生边欣赏边感受、思考歌曲的旋律、情绪、节奏、演唱风格方面与王世慧版有哪些变化与不同。学生谈感受。

师生归纳总结出:王世慧的演唱采用了方言、按原来的小调四四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彭丽媛唱的《沂蒙山小调》由四四拍子变为了四三拍。演唱时速度上有所变化,歌曲处理更加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3、师范唱歌曲并引导学生学唱歌曲,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绪、民歌“鱼咬尾”的创作方法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二)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1、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欣赏的过程中衬词部分提示学生轻声跟唱。欣赏后,教师启发设疑:这首民歌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

同学们是否觉得有点耳熟呢?

2、播放《好汉歌》MTV。让学生们跟着音乐唱唱旋律,感受其异同。

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认识到《好汉歌》这首创作歌曲的旋律是

依照《王大娘钉缸》这首民歌改编、加工、创作的。

学生讨论: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限制,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

3、引导学生以《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为例,讨论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归纳总结:《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三)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1、播放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欣赏完后,教师设疑:这首歌的源头本在江苏,那么它本来的音乐形象是什么样子呢?

2、接着引导学生欣赏由著名歌唱家赵秀兰演唱的民歌《孟姜女》MTV。

提问: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归纳总结:这首歌源头本在江苏,歌词采用四季体的写法,采用“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内容概括简练,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后,,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演唱上,体现了南北风格上的差异,一刚一柔,

粗犷与细腻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拓展与创造

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沂蒙山小调》和《孟姜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歌的“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完成“鱼咬尾”的创作方法,或也可老师给节奏,学生创作旋律的方式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启发、指导、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师生互动点评。

四、归纳与总结

1、师生共同总结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1)民歌的音乐特点:(参见教材31页)

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与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各地民歌在调式、节拍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结构一般短小。

(2)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体裁:小调最丰富

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

音阶:六声、七声为多。

2、最后欣赏由作曲家关峡和李文平创作的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管弦乐曲《沂蒙山小调》。

(教师做简短小结,并根据时间适时提示学生随音乐走出教室,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