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复习题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34.11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灰质在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因新鲜标本色泽暗灰,称灰质,分布于大、小脑表面的灰质又称皮质。

白质在中枢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其新鲜标本颜色呈白色,而称白质,分布于大小脑内部的白质又称髓质。

神经核在中枢内,皮质以外,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细胞团或柱,称为神经节。

反射神经系统功能活动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任何一环发生故障,反射就不能进行。

躯体神经分布于皮肤、运动系统(骨、关节、骨骼肌),管理它们感觉和运动的神经。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管理它们感觉和运动的神经。

尼氏体嗜碱性物质,由大量平形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期间游离的核糖体组成。光镜下,碱性染料可将其染成深蓝色的颗粒或块状。尼氏体为神经元合成蛋白最活跃的部位,是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的合成中心。

运动终板脊髓前角或脑干的运动神经元长轴突接近骨骼肌纤维时失去髓鞘,裸露的轴突反复分支形成纽扣样膨大,并与骨骼及纤维形成突触样连接,此连接区呈椭圆形隆起,称运动终板。

Golgi I型神经元高尔基I型神经元轴突较长,可延伸到胞体范围以外的区域,从脑的一个部分延伸到另一个部分,又称为投射神经元。

Schwann 细胞施万细胞(雪旺细胞),又称神经膜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的卫星细胞,扁平、呈薄筒状包绕周围神经的轴突,形成周围神经的髓鞘。

闰绍(renshaw)细胞小型中间神经元,接受α-运动神经元轴突的返回侧支,其发出的轴突又作用于同一个α-运动神经元胞体,具有反馈抑制作用。故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马尾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腰骶尾部的神经根几乎垂直向下,于终丝周围形成马尾。白质前连合在脊髓的内部结构中有中央管.而在中央管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脊髓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脊膜支脊膜支为一极细的支,为脊神经的分支,在脊神经分为前支和后支之前发出,然后再经椎间孔返回,入椎管。脊膜支内含来自脊神经节的感觉纤维。

网状结构*:指脑干内边界明显的灰质和白质以外的细胞体和纤维互相混杂分布的部分。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在大脑半球水平切面上呈“><”形,分为前肢、膝、后肢三部。一侧损伤表现为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

纹状体:是基底核中豆状核(苍白球、壳核)和尾状核的合称。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哺乳类以下的动物是是控制运动的最高中枢,在人类是皮质下重要的运动整合中枢。由壳核和尾状核通过大量条纹状细胞桥互相连接而得名,二者合称新纹状体,损伤时出现舞蹈症;苍白球称旧纹状体受损时出现帕金森病。

下颌下神经节:位于下颌腺与舌神经之间,与副交感、交感、感觉三个神经根相连。副交感根:来自上泌涎核的副交感节前纤维鼓索,换元后至下颌下腺、舌下腺。

交感根:来自面动脉的交感丛,为交感颈上节发出的节后纤维,穿过此节至下颌下腺、舌下腺的血管平滑肌。感觉根:三叉神经的舌神经穿过此节分布于下颌下腺、舌下腺和舌。后丘脑:背侧丘脑后外下方,中脑顶盖上方的两对小隆起。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分别是听觉和视觉传导的中继核团。

小脑岛(小脑小球):苔藓纤维与小脑皮质之间的突触连接形式。以苔藓纤维形成的玫瑰结为中心,有颗粒细胞的树突、高尔细胞的轴突、高尔基细胞的树突。表面包以胶质囊。

边缘系统:由边缘叶衍生,在大脑半球内侧面一相当恒定的弯曲脑回(胼胝体上下回、扣带回、海马旁回等),位于大脑和脑干相接处。现在认为边缘系统由边缘叶(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等)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背侧丘脑、中脑被盖等)组成。红核:卵圆形粉红色,位于中脑上丘水平,黑质背内侧。分大细胞部和小细胞部。传入纤维:皮质红核束、齿状红核束;传出纤维:红核脊髓束、红核小脑束。协调随意运动,调节肌张力和姿势。(损伤后不能学习新的运动。一侧损伤对侧出现运动障碍,过度随意运动和共济失调。)

丘系三角:位于小脑上脚外侧缘、下丘臂与中脑外侧沟之间的三角区。其深面为外侧丘系。菱脑峡:脑桥与中脑的移行部缩窄,称菱脑峽,包括小脑上脚、上髓帆、丘系三角

白交通支:是脊髓灰质侧角细胞的多极神经元发出的节前纤维,随前根出脊髓,离开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神经节的通路,由有髓神经纤维构成,属于内脏运动纤维。

海德氏带(Head zones):临床上将内脏患病时体表发生感觉过敏以及骨骼肌反射、血管舒缩、汗腺分泌异常等障碍的部位称为海德带。了解海德带有助于内脏疾病的定位诊断。如:胆囊疾病常常牵涉到右肩部的疼痛。

神经系统按位置是怎样区分的?

神经系统按位置和功能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位于颅腔,脊髓位于椎管,二者在枕骨大孔处相连。中枢神经系统有控制和调节整个机体活动的功能。周围神经系统是指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

神经系统按分布对象是怎样区分的?

神经系统按分布对象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内脏神经系统。它们的中枢部在脑和脊髓,周围部分别称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躯体神经分布于皮肤、运动系统(骨、关节、骨骼肌),管理它们感觉和运动的神经。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管理它们感觉和运动的神经。

叙述电镜下典型神经元胞体的结构。

电镜下可以看到神经元的胞体的结构。胞体内胞核大而圆,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胞质内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镀银染色下胞质内可看到由微丝、微管组成的神经原纤维。

根据你所学到的知识区别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

轴突和树突是神经元的突起,电镜下可观察到其结构有明显区别。胞质内可看到的细胞器在树突内均可看到,随着树突的分支,这些细胞器逐渐减少;而轴突内无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轴突内含微丝、微管、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轴突主干全长粗细基本一致。

简述化学突触的结构。

电镜下可观察到化学突触的结构。化学突触由突触前部、突触后部和突触间隙组成。突触前部是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电镜下呈囊状结构,故又称突触前囊,内含线粒体、滑面内质网、神经细丝和微管等结构,突触前囊表面有一层特化膜,其与突触后成分相对应的部分称突出前膜。突触后部与突触前成分相对的膜称为突出后膜,突触后成分的结构随连接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可见线粒体、神经细丝、微管、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等。突出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有间隙,称突出间隙。化学突触的突触间隙较宽。突触间隙内含有黏多糖、糖蛋白和唾液酸。

轴突被切断后,神经元(包括轴突)可发生哪些变化?

哺乳类动物只有周围神经损伤后能再生,中枢神经系统则不能再生。胞体变化:轴突被切断数小时后,光镜下可见胞体出现肿胀,胞核移向边缘,尼氏体破换溶解,两周后达到高峰。电镜下,粗面内质网减少,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轴突的变化:轴突的远侧端由于与胞体失去联系出现轴突肿胀,不久分裂成碎片,崩裂,消失。周围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