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醛-磷酸甘油酸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97
考试题型:一、填空;二、是非题;三、选择题;四、名词解释;五、问答题每章简要:一、生物氧化基本概念,与非生物氧化比较呼吸链;概念、组成、类型、传递顺序、抑制剂。
氧化磷酸化; 概念、机制、解偶联剂二、代谢总论基本概念; 代谢、代谢途径、代谢物,分解代谢、合成代谢、代谢组、代谢组学三、糖酵解糖的消化; 淀粉的酶水解糖酵解全部反应、三步限速步骤、特异性抑制剂、两步底物磷酸化反应。
能量产生、生理意义、丙酮酸去向。
四、TCA 循环乙酰CoA 的形成, TCA 循环化学途径、能量产生,功能和调节。
乙醛酸循环五、磷酸戊糖途径发生部位、氧化相反应、功能六、糖异生概念、发生部位、与糖酵解比较、底物、几步重要反应、生理意义七、光合作用概念,总反应式光反应;两大光系统的组成(中心色素,电子受体与供体,功能),光合磷酸化以及与氧化磷酸化的比较。
暗反应;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 C3 途径重要的反应, 酶和中间物八、糖原代谢糖原降解;相关酶;糖原磷酸化酶………糖原合成;相关酶,糖原合成酶,UDP-Glc, 需要引物, 糖原素……调节九、脂肪酸代谢脂肪酸的分解代谢;β-氧化, α-氧化,ω-氧化酮体脂肪酸的合成代谢十、胆固醇代谢胆固醇合成;前体、部位、重要的中间物、HMG-CoA 还原酶运输; 血浆脂蛋白、LDL 、HDL十一、磷脂和糖脂代谢甘油磷脂的酶水解十二、蛋白质降解及氨基酸代谢胞内蛋白质的降解;依赖于ATP 的降解途径氨基酸的分解代谢;氨基的去除,铵离子的命运,尿素循环生物固氮十三、核苷酸代谢核苷酸的合成;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从头合成和补救途径。
脱氧核苷酸的合成调节核苷酸的分解;嘌呤和嘧啶的分解主要相关疾病第一章:生物氧化一、概念1、生物氧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在细胞中进行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 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其实质是需氧细胞在呼吸代谢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2、呼吸链:由一系列传递体构成的链状复合体称为电子传递体系(ETS),因为其功能和呼吸作用直接相关,亦称为呼吸链。
糖类代谢要点解答1.糖代谢各途径发生的场所、限速酶或关键酶、能量转换和生理意义2.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有哪些?三羧酸循环是糖有氧分解的重要途径,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1)三羧酸循环是有机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重要途径。
在糖的有氧分解中,每个葡萄糖分子通过糖酵解途径只产生6个或8个ATP,而通过三羧酸循环就可产生24个ATP,远远超过糖酵解阶段或葡萄糖无氧降解(生成2个ATP)所产生的ATP的数目。
此外,脂肪、氨基酸等其他有机物作为呼吸底物彻底氧化时所产生的能量也主要是通过三羧酸循环。
因此,三羧酸循环是生物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2)三羧酸循环是物质代谢的枢纽。
三羧酸循环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氨基酸等有机物彻底氧化的共同途径;另一方面,许多合成代谢都利用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作为生物合成的前体,循环中的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柠檬酸、琥珀酰CoA和延胡索酸等又是生物体合成糖(糖异生)、氨基酸、脂肪酸和卟啉等的原料。
因此,三羧酸循环可以看成新陈代谢的中心环节,起到物质代谢枢纽的作用。
3.在葡萄糖的有氧氧化过程中,哪些步骤进行脱氢反应?哪些步骤进行脱羧反应?1分子葡萄糖有氧氧化净产生多少分子ATP?葡萄糖的有氧氧化过程包括糖酵解的反应、丙酮酸氧化脱羧和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脱氢、脱羧及ATP的变化总结如下:4.磷酸戊糖途径有何特点?该途径有何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是:第一,该途径不经过EMP-TCA反应,直接在六碳糖的基础上脱羧,脱氢;第二,该途径以NADP+为氢的受体,产生还原力NADPH+H+。
该途径的生理意义:(1)提供生物体重要的还原剂NADPH。
无论动物还是植物,NADPH不能直接被呼吸链氧化。
NADPH的重要功能是在很多合成反应中作为还原剂。
例如,在脂肪酸和胆固醇合成中,在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等反应中,都是NADPH作为还原剂。
NADPH还可使还原型谷胱甘肽再生.从而保证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在高等植物中存在着多条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这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多变环境条件适应的体现。
在缺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三羧酸循环和戊糖磷酸途径,还有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乙醛酸循环以及乙醇酸氧化途径等(图5-2)。
图5-2 植物体内主要呼吸代谢途径相互关系示意图一、糖酵解己糖在细胞质中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
整个糖酵解化学过程于1940年得到阐明。
为纪念在研究这一途径中有突出贡献的三位生物化学家:G.Embden,O.Meyerhof和J.K.Parnas,又把糖酵解途径称为EmbdenMeyerhofParnas途径,简称EMP途径(EMP pathway)。
糖酵解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细胞中。
(一)糖酵解的化学历程糖酵解途径(图5-3)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图5-3糖酵解途径1.己糖的活化(1~9)是糖酵解的起始阶段。
己糖在己糖激酶作用下,消耗两个ATP逐步转化成果糖-1,6二磷酸(F-1,6-BP)。
如以淀粉作为底物,首先淀粉被降解为葡萄糖。
淀粉降解涉及到多种酶的催化作用,其中,除淀粉磷酸化酶(starch phosphorylase)是一种葡萄糖基转移酶外,其余都是水解酶类,如α-淀粉酶(α-amylase)、β-淀粉酶(β-amylase)、脱支酶(debranching enzyme)、麦芽糖酶(maltase)等。
2.己糖裂解(10~11)即F-1,6-BP在醛缩酶作用下形成甘油醛-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后者在异构酶(isomerase)作用下可变为甘油醛-3-磷酸。
3.丙糖氧化(12~16)甘油醛-3-磷酸氧化脱氢形成磷酸甘油酸,产生1个ATP和1个NADH,同时释放能量。
然后,磷酸甘油酸经脱水、脱磷酸形成丙酮酸,并产生1个ATP,这一过程分步完成,有烯醇化酶和丙酮酸激酶参与反应。
糖酵解过程中糖的氧化分解是在没有分子氧的参与下进行的,其氧化作用所需要的氧来自水分子和被氧化的糖分子。
《植物生理学》英文缩写TR:蒸腾比率WUE:水分利用率,亦称蒸腾系数PEP:烯醇丙酮酸磷酸PEPC:烯醇丙酮酸磷酸羧激酶SPAC: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RDI:调方灌溉CRAI: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PME:质子动力NR:硝酸还原酶NiR:亚硝酸还原酶Fd red:还原态铁氧还蛋白GS:谷氨酰胺合成酶GOGAT:谷氨酰胺—a—酮戊二酸转氨酶GDH:谷氨酸脱氢酶ASP—AT:天冬氨酸转氨酶APS:腺苷酰硫酸GSH:还原态谷胱甘肽GSSG:氧化态谷胱甘肽OAS:乙酰丝氨酸AC:乙酸ALA:5—氨基酮戊酸PBG:胆色素原PSⅠ:光系统ⅠPSⅡ:光系统ⅡLHCⅠ:捕光复合体ⅠLHCⅡ:捕光复合体ⅡOEC:放氧复合体PC:质体蓝素(质体氢)UQ:泛醌PQH2:质体氢醌Fe—S:铁硫中心RuBP:核酮糖—1,5—二磷酸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TP:丙糖磷酸OAA:草酰乙酸DCMU:敌草隆PGA:甘油酸—3—磷酸DPGA:甘油酸—1,3—二磷酸PGAld:甘油醛—3—磷酸CAM:景天酸代谢途径EMP:糖酵解TAC:三羧酸循环PPP:戊糖磷酸途径RPPP:还原戊糖磷酸途径NAD:辅酶ⅠNADP:辅酶ⅡFMN:黄素单核苷酸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P/O:磷氧比RQ:呼吸商IPP:异戊烯焦磷酸DNP:2,4—二硝基苯酚PAL:苯丙氨酸解氨酶SPS:蔗糖磷酸合酶UVB:紫外线BHPK:组氨酸蛋白激酶RR:反应调节蛋白/应管调控蛋白CDPK:钙依赖型蛋白激酶CDK:依赖于细胞周期蛋白的蛋白激酶CBL:钙调磷酸酶B相似蛋白NOS:一氧化氮合酶PI:磷脂酰肌醇PLC:磷脂酶CDAG:二酰甘油PKC:蛋白激酶CPK:蛋白激酶PP:蛋白磷酸酶MAPK: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IAA:生长素(吲哚乙酸)IBA:吲哚丁酸IPA:吲哚丙酮酸PAA:苯乙酸NOA:萘基氧乙酸NPA:萘基邻氨甲酰苯甲酸CPD:羧苯基苯丙烷二酮CDP:内根—焦磷酸TAM:色胺途径IAN:吲哚乙晴IAM:吲哚乙酰胺CaM:钙调蛋白ABP1:生长素结合蛋白1TIR1:运输抑制剂响应1ARFs:生长素响应因子GA:赤霉素CTK:细胞分裂素CRE:细胞分裂素受体KT:激动素ET:乙烯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MACC:N—丙二酰—ACCSAM:S—腺苷甲硫氨酸MTA:5’—甲硫基腺苷MTR:5’—甲硫基核糖ABA:脱落酸AOA:氨基氧乙酸A VG: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BRs:油菜素甾类物质SA:水杨酸JAs:茉莉酸PHY:光敏色素Pr:光敏色素红光吸收型Pfr:光敏色素远红光吸收型VLFR:极低辐照度反应LFR:低辐照度反应HIR:高辐照度反应LDP:长日植物SDP:短日植物DNP:日中性植物LSDP:长短日植物SLDP:短长日植物IDP:中日照植物ECM:胞外基质TTS:引导组织特异糖蛋白CCC:氯化氯胆碱(矮壮素)MH:马来酰肼TIBA:三碘苯甲酸NCED:9—顺—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PA:红花菜豆酸DPA:二氢红花菜豆酸SI:自交不亲和SSI:孢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GSI: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NAA:a—萘乙酸QC:静正中心SLG:S基因座蛋白SRK:S基因座受体激酶DMAPP:二甲丙烯焦磷酸GP:牻牛儿焦磷酸GGPP:牻牛儿牻牛儿焦磷酸FPP:法尼焦磷酸ARR:拟南芥反应调节蛋白Q10:温度系数IP3:三磷酸肌醇2,4—D:2,4—二氯苯氧乙酸PG:多聚半乳糖醛酸酶ADPG:焦磷酸化酶XET:木葡聚糖内转糖基酶PCD:程序性细胞死亡AGR:绝对生长速率RGR:相对生长速率Pheo:去镁叶绿素G蛋白:GTP调节蛋白AQP:水孔蛋白CA 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氧化酶ATP:腺苷三磷酸ADP:腺苷二磷酸GTP:鸟苷三磷酸GDP:鸟苷二磷酸。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检测试剂盒(RuBP比色法)简介:植物光合作用的中,C3途径是所有植物共有的光合碳同化途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Rubisco或RuBPCo或RuBPCase)是一种酶(EC4.1.1.39),又称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分子量约为53kD,由8个大亚基和8个小亚基组成,是光合作用中决定碳同化速率的关键酶,该酶活力的大小反应了植物光合能力的强弱,RUBP羧化酶是光合作用碳代谢中的重要的调节酶,主要存在于叶绿体的可溶部分,总量占叶绿体可溶蛋白50-60%。
在植物叶片发育过程中,此酶活性呈规律性的变化。
Leagene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检测试剂盒(RuBP比色法)检测原理是在Rubisco催化核酮糖1,5-二磷酸(RuBP),1分子后者与1分子的CO2结合,产生2分子的3-磷酸甘油酸(PGA),后者通过3-磷酸甘油酸激酶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作用,产生甘油醛-1,3-二磷酸,并使NADH氧化。
因此1分子CO2被固定,伴随2分子NADH氧化,由NADH氧化的量就可计算Rubisco的活性,通过分光光度比色法(分光光度计)测定340处吸光度的变化,计算出NADH的消耗速率进一步推算出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活性水平。
该试剂盒主要用于检测植物样本、血清等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活性,25T规格的试剂盒可检测23-24个样本。
组成:编号名称TE044925TStorage试剂(A):Rubisco Lysis buffer250ml4℃试剂(B):Rubisco Assay buffer15ml4℃试剂(C):ATP Solution3ml-20℃试剂(D):CP Solution 1.5ml-20℃试剂(E):CPK Solution1ml-20℃试剂(F):PGK Solution1ml-20℃试剂(G):GAPD Solution1ml-20℃试剂(H):NADH1支-20℃试剂(I):碱性基液3ml RT 使用说明书1份自备材料:1、研钵或匀浆器2、离心管3、低温离心机4、恒温箱或水浴锅5、比色杯6、分光光度计操作步骤(仅供参考):1、准备样品:①植物样品:取植物组织清洗干净,切碎,按植物组织:Rubisco Lysis buffer按一定比例,加入预冷的Rubisco Lysis buffer,冰浴情况下充分匀浆或研磨。
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里的氧原子的转移途径分析作者:谢国富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年第03期【内容摘要】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常写成这样:12H2O + 6CO*2 → C6H12O*6 + 6H2O* + 6O2。
产物中6O2来自12H2O,那么,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的一半是如何转移到葡萄糖中,另一半的氧原子又是如何从暗反应到光反应再转移到水中的?本文将对光合作用过程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的代谢转移途径作一番简要分析(假设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用同位素O*标记)。
【关键词】二氧化碳的固定磷酸甘油酸的还原二磷酸核酮糖的再生葡萄糖的合成磷酸根为方便起见,反应过程中的磷酸根表示为「Pi-OH」,ADP以「ADP-H」表示,ATP以「ADP-Pi」表示,ADP经过脱水反应生成 ATP则写成:ADP-H+Pi-OH→ADP-Pi(=ATP) +H2O。
一、二氧化碳的固定首先,6摩尔的二氧化碳被6摩尔的二磷酸核酮糖固定结合生成12摩尔的磷酸甘油酸,此过程中需要消耗6摩尔的水分子。
其中6摩尔的磷酸甘油酸羧基上的氧原子全部来自二氧化碳,而另6摩尔的磷酸甘油酸的羧基上的羟基的氧原子则来自于水,即6CO*2+ 6C5H8O5-2Pi + 6H2O → 6C3H5O2O*2-Pi + 6C3H5O3O1-Pi (1)但由于经过多次的卡尔文循环,后期用于固定二氧化碳的二磷酸核酮糖(RuBP)都来自前面的二磷酸核酮糖的再生,这些二磷酸核酮糖的氧原子(O*)都来自二氧化碳(CO*2)。
以后的反应中,二氧化碳被二磷酸核酮糖固定后所产生的磷酸甘油酸中,有一半的羧基上的羟基来自水分子,而其他的氧原子来自二氧化碳(CO*2)即都为O*,即6CO*2 + 6C5H8CO*5-2Pi + 6H2O → 6C3H5O*4-Pi + 6C3H5O*3O1-Pi (2)二、磷酸甘油酸的还原首轮反应中,磷酸甘油酸被叶绿体基质中的核酮糖羧化酶/氧化酶的催化,在ATP和NADPH(还原型辅酶Ⅱ)的参与下,被还原成磷酸甘油醛。
糖酵解的过程:糖酵解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分子葡萄糖磷酸化转变为两分子3-磷酸甘油醛(消耗2分子ATP)(一)葡萄糖的磷酸化葡萄糖己糖激酶葡萄糖-6-磷酸-1 ATP(二)葡萄糖-6-磷酸异构化形成果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果糖-6-磷酸(三)果糖-6-磷酸形成果糖1,6-二磷酸果糖-6-磷酸磷酸果糖激酶果糖1,6-二磷酸-1 ATP(四)果糖1,6-二磷酸裂解为甘油醛-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甘油醛-3-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五)二羟丙酮磷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丙糖磷酸异构酶甘油醛-3-磷酸(第四步产生的甘油醛-3-磷酸不变,而二羟丙酮磷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故而第一阶段生成了两分子3-磷酸甘油醛)第二阶段:放能阶段(六)甘油醛-3-磷酸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1,3-二磷酸甘油酸+ NADH×2小知识点: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活性部位含有一个游离的巯基(—SH),重金属离子和烷化剂如碘乙酸能抑制酶的活性,这成为推测酶的活性中心是否有巯基的有力证据。
(七)1,3-二磷酸甘油酸转移高能磷酸基团形成ATP这一步反应是糖酵解过程中的第7步反应,也是糖酵解过程开始收获的阶段。
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激酶3-磷酸甘油酸+ ATP×2(八)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变位酶2-磷酸甘油酸(九)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磷酸甘油酸烯醇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激酶丙酮酸+ ATP×2能量总结:净生成2分子ATP和两分子NADH(共生成4分子ATP和2分子NADH,消耗了2分子ATP)在不同组织里,NADH氧化产生的能量是不同的。
情况一:在骨骼肌和脑组织中,NADH进入线粒体要经过甘油磷酸穿梭系统,最终产生1.5个ATP。
《植物生理学》英文缩写TR:蒸腾比率WUE:水分利用率,亦称蒸腾系数PEP:烯醇丙酮酸磷酸PEPC:烯醇丙酮酸磷酸羧激酶SPAC: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RDI:调方灌溉CRAI: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PME:质子动力NR:硝酸还原酶NiR:亚硝酸还原酶Fd red:还原态铁氧还蛋白GS:谷氨酰胺合成酶GOGAT:谷氨酰胺—a—酮戊二酸转氨酶GDH:谷氨酸脱氢酶ASP—AT:天冬氨酸转氨酶APS:腺苷酰硫酸GSH:还原态谷胱甘肽GSSG:氧化态谷胱甘肽OAS:乙酰丝氨酸AC:乙酸ALA:5—氨基酮戊酸PBG:胆色素原PSⅠ:光系统ⅠPSⅡ:光系统ⅡLHCⅠ:捕光复合体ⅠLHCⅡ:捕光复合体ⅡOEC:放氧复合体PC:质体蓝素(质体氢)UQ:泛醌PQH2:质体氢醌Fe—S:铁硫中心RuBP:核酮糖—1,5—二磷酸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TP:丙糖磷酸OAA:草酰乙酸DCMU:敌草隆PGA:甘油酸—3—磷酸DPGA:甘油酸—1,3—二磷酸PGAld:甘油醛—3—磷酸CAM:景天酸代谢途径EMP:糖酵解TAC:三羧酸循环PPP:戊糖磷酸途径RPPP:还原戊糖磷酸途径NAD:辅酶ⅠNADP:辅酶ⅡFMN:黄素单核苷酸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P/O:磷氧比RQ:呼吸商IPP:异戊烯焦磷酸DNP:2,4—二硝基苯酚PAL:苯丙氨酸解氨酶SPS:蔗糖磷酸合酶UVB:紫外线BHPK:组氨酸蛋白激酶RR:反应调节蛋白/应管调控蛋白CDPK:钙依赖型蛋白激酶CDK:依赖于细胞周期蛋白的蛋白激酶CBL:钙调磷酸酶B相似蛋白NOS:一氧化氮合酶PI:磷脂酰肌醇PLC:磷脂酶CDAG:二酰甘油PKC:蛋白激酶CPK:蛋白激酶PP:蛋白磷酸酶MAPK: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IAA:生长素(吲哚乙酸)IBA:吲哚丁酸IPA:吲哚丙酮酸PAA:苯乙酸NOA:萘基氧乙酸NPA:萘基邻氨甲酰苯甲酸CPD:羧苯基苯丙烷二酮CDP:内根—焦磷酸TAM:色胺途径IAN:吲哚乙晴IAM:吲哚乙酰胺CaM:钙调蛋白ABP1:生长素结合蛋白1TIR1:运输抑制剂响应1ARFs:生长素响应因子GA:赤霉素CTK:细胞分裂素CRE:细胞分裂素受体KT:激动素ET:乙烯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MACC:N—丙二酰—ACCSAM:S—腺苷甲硫氨酸MTA:5’—甲硫基腺苷MTR:5’—甲硫基核糖ABA:脱落酸AOA:氨基氧乙酸A VG: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BRs:油菜素甾类物质SA:水杨酸JAs:茉莉酸PHY:光敏色素Pr:光敏色素红光吸收型Pfr:光敏色素远红光吸收型VLFR:极低辐照度反应LFR:低辐照度反应HIR:高辐照度反应LDP:长日植物SDP:短日植物DNP:日中性植物LSDP:长短日植物SLDP:短长日植物IDP:中日照植物ECM:胞外基质TTS:引导组织特异糖蛋白CCC:氯化氯胆碱(矮壮素)MH:马来酰肼TIBA:三碘苯甲酸NCED:9—顺—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PA:红花菜豆酸DPA:二氢红花菜豆酸SI:自交不亲和SSI:孢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GSI: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NAA:a—萘乙酸QC:静正中心SLG:S基因座蛋白SRK:S基因座受体激酶DMAPP:二甲丙烯焦磷酸GP:牻牛儿焦磷酸GGPP:牻牛儿牻牛儿焦磷酸FPP:法尼焦磷酸ARR:拟南芥反应调节蛋白Q10:温度系数IP3:三磷酸肌醇2,4—D:2,4—二氯苯氧乙酸PG:多聚半乳糖醛酸酶ADPG:焦磷酸化酶XET:木葡聚糖内转糖基酶PCD:程序性细胞死亡AGR:绝对生长速率RGR:相对生长速率Pheo:去镁叶绿素G蛋白:GTP调节蛋白AQP:水孔蛋白CA 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氧化酶ATP:腺苷三磷酸ADP:腺苷二磷酸GTP:鸟苷三磷酸GDP:鸟苷二磷酸。
甘油醛代谢甘油醛代谢:生命活动中的重要途径甘油醛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广泛参与多种生物化学反应。
本文将探讨甘油醛的代谢途径,包括其在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等过程中的作用。
一、甘油醛在糖酵解中的作用糖酵解是生物体将葡萄糖转化为能量的重要途径。
甘油醛在糖酵解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在糖酵解的第一步,葡萄糖经过糖酵解酶的作用,转化为果糖1,6二磷酸。
随后,果糖1,6二磷酸在醛缩酶的作用下,裂解为甘油醛3磷酸和磷酸二羟丙酮。
甘油醛3磷酸在糖酵解过程中继续被代谢。
在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催化下,甘油醛3磷酸被氧化为甘油酸1,3二磷酸,同时NADH。
这一步骤是糖酵解过程中唯一一次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NADH将在后续的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甘油醛在糖异生中的作用糖异生是生物体在缺乏葡萄糖供应时,利用非糖类物质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甘油醛在糖异生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糖异生的第一步,丙酮酸羧化酶将丙酮酸转化为草酰乙酸。
草酰乙酸随后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催化下,转化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糖酵解过程中被转化为甘油醛3磷酸,进而参与糖酵解的后续反应。
三、甘油醛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的作用磷酸戊糖途径是生物体利用葡萄糖核酸、脂肪酸等生物大分子的过程。
甘油醛在磷酸戊糖途径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磷酸戊糖途径的第一步,葡萄糖6磷酸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转化为葡萄糖酸6磷酸。
葡萄糖酸6磷酸随后在醛缩酶的作用下,裂解为甘油醛3磷酸和磷酸二羟丙酮。
甘油醛3磷酸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继续被代谢。
在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催化下,甘油醛3磷酸被氧化为甘油酸3磷酸,同时NADH。
这一步骤是磷酸戊糖途径中唯一一次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NADH将在后续的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甘油醛代谢的调控甘油醛代谢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酶活性、底物浓度、产物浓度等。
在糖酵解过程中,磷酸果糖激酶1是糖酵解的关键调控酶,其活性受到ATP和柠檬酸的抑制。
《基础生物化学》试题与参考答案(三)一.单选题(共50题)1.下列哪种蛋白质不含血红素:[1分]A过氧化氢酶 B过氧化物酶 C细胞色素b D铁硫蛋白参考答案:D2.ATP的贮存形式是:[1分]A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B磷脂酰肌醇 C肌酸 D磷酸肌酸参考答案:D3.各种细胞色素在呼吸链中传递电子的顺序是:[1分]Aa→a3→b→c1→c→1/2 O2Bb→a→a3→c1→c→1/2 O2Cc1→c→b→a→a3→1/2 O2Db→c1→c→aa3→1/2 O2参考答案:D4.P/O比值是指:[1分]A每消耗1mol氧分子所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 B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需消耗无机磷的克数 C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 D每消耗1mol氧分子所需消耗无机磷的克数参考答案:A5.细胞色素b,c1,c和P450均含辅基:[1分]AFe3+ B血红素C C血红素A D铁卟啉参考答案:D6.体内CO2来自:[1分]A碳原子被氧原子氧化 B呼吸链的氧化还原过程 C有机酸的脱羧 D 糖原的分解参考答案:C7.氰化物中毒时,被抑制的是:[1分]ACyt b BCyt c1 CCyt c DCyt aa3参考答案:D8.人体活动主要的直接供能物质是:[1分]A葡萄糖 B脂肪酸 C磷酸肌酸 DATP参考答案:D9.下列属呼吸链中递氢体的是:[1分]A细胞色素 B尼克酰胺 C黄素蛋白 D铁硫蛋白参考答案:C10.劳动或运动时ATP因消耗而大量减少,此时:[1分]AADP相应增加,ATP/ADP下降,呼吸随之加快BADP相应减少,以维持ATP/ADP恢复正常 CADP大量减少,ATP/ADP增高,呼吸随之加快 DADP大量磷酸化以维持ATP/ADP不变参考答案:A11.肝细胞胞液中的NADH进入线粒体的机制是:[1分]A肉碱穿梭 B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Cα-磷酸甘油穿梭 D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参考答案:D12.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是意味着:[1分]A线粒体氧化作用停止B线粒体膜ATP酶被抑制C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停止D线粒体能利用氧,但不能生成ATP参考答案:D13.关于电子传递链的下列叙述中哪个是不正确的?[1分]A线粒体内有NADH呼吸链和FADH2呼吸链。
甘油醛3磷酸一、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3磷酸(Glycerol-3-phosphate)是甘油醛和磷酸的化合物,也称为“磷酸甘油”或“磷酸甘油醛”,它是一称芳香族三官能团化合物,科学名称为“二氟乙醇磷酸”。
甘油醛3磷酸是一种特殊的构型的磷酸甘油,其结构为环状磷酸甘油,分子式为C3H7O6P。
甘油醛3磷酸在生物体内能够提供能量,参与细胞内能量代谢,与葡萄糖的代谢有关,是一种重要的脂肪代谢物,是细胞糖代谢的中间代谢产物。
它在细胞和体内糖代谢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细胞膜脂质合成和营养和代谢的重要中间体。
甘油醛3磷酸还参与细胞的代谢,用作糖分解的中间体,在细胞发育,代谢,繁殖等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甘油醛3磷酸的合成1、酶调节下的磷酸甘油醛合成磷酸甘油醛通常通过激素或酶调节的转化反应来合成,其作用机理是乙酰乙醇腺苷(AA)通过乙酰乙醇腺苷合成酶(ACS)合成磷酸甘油醛,这是一种激素生成的受素-受体激动合成反应。
2、非酶调节下的磷酸甘油醛合成也可以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合成磷酸甘油醛,如将甘油与二磷酸乙酯混合,于室温下反应,经醇酸化、碱性条件下溶解还原,形成磷酸甘油醛。
三、甘油醛3磷酸的作用1、甘油醛3磷酸可以作为能量中间体参与细胞内的能量代谢;2、甘油醛3磷酸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阻止脂质过氧化;3、甘油醛3磷酸可以与寡糖聚合,形成聚合体,参与多种生物体的转运;4、参与细胞膜的建立和维护;5、甘油醛3磷酸可以与酪氨酸形成一种结构独特的物质,可以预防心脏病;6、甘油醛3磷酸可以参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7、甘油醛3磷酸可以参与糖代谢,甘油醛3磷酸与醛酸在糖代谢中扮演的角色是相似的。
四、甘油醛3磷酸的毒性甘油醛3磷酸由于具有甘油体系的特性,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但不能参与脂肪酸的氧化解,在长期大量服用情况下会引起肝脏毒性,对肝脏有危害,与心肌缺血有关。
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丙糖
3-磷酸甘油醛(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是一种简单的三
磷酸脱氧核糖,它是化学反应提供能量和进步合成物的首要前体,主
要参与糖代谢能量转换以及葡萄糖、乳糖、淀粉等多糖的合成。
它是
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分子,被用作糖代谢的中间产物,有时也称为
“磷酸甘油”。
3-磷酸甘油醛是糖代谢的重要中间代谢产物,在葡萄糖分解(酵素:糖原酶)和糖的合成(酵素:葡萄糖-6-磷酸酶)过程中都有所体现。
当它在葡萄糖分解反应中,它是代谢前体,除了产生自由能之外,磷酸甘油醛还可以与磷酸二聚体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物质,这种物质叫
做磷酸二亚甘油,是有机体糖代谢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定向合成物,这
种合成物还可以进一步被激活到更高的能量状态。
磷酸丙糖(phosphoglyceraldehyde)是3-磷酸甘油醛的二磷酸衍
生物,也叫磷酸二亚甘油,是糖代谢的重要中间代谢产物,它具有决
定性的功能,将整个代谢过程连接在一起。
它的形成体现了糖的分解
过程是经过多步骤的,而不是通过一步反应的。
磷酸丙糖不仅是食物
提供有机体的能量,而且是众多高等生物体合成多糖系列产物的原料。
磷酸丙糖还可以被激活到较高能量状态,参与葡萄糖、乳糖、淀粉等
多糖的合成。
在糖代谢中,它是一种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发挥着重
要的调节作用,也是有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主要的活动物质之一。
磷酸代谢途径糖是一类化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及其衍生物的有机化合物,糖代谢(carbohydratemetabolism)指葡萄糖(glucose,Glc)、糖原(glycogen,Gn)等在体内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在人体内糖的主要形式是葡萄糖(glucose,Glc)及糖原(glycogen,Gn)。
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在机体糖代谢中占据主要地位;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包括肝糖原、肌糖原和肾糖原等,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
葡萄糖与糖原都能在体内氧化提供能量。
食物中的糖是机体中糖的主要来源,被人体摄入经消化成单糖吸收后,经血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进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机体内糖的代谢途径主要有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多元醇途径、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糖异生以及其他己糖代谢等。
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blood glucose)体内血糖浓度是反映机体内糖代谢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是相对恒定的。
正常人空腹血浆葡萄糖糖浓度为3.9~6.1mmol/L(葡萄糖氧化酶法)。
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高于7.0 mmol/L称为高血糖,低于3.9mmol/L称为低血糖。
要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必须保持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的动态平衡。
血糖的来源:①食物中的糖是血糖的主要来源;②肝糖原分解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③非糖物质如甘油、乳酸及生糖氨基酸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在长期饥饿时作为血糖的来源。
血糖的去路:①在各组织中氧化分解提供能量,这是血糖的主要去路;②在肝脏、肌肉等组织进行糖原合成;③转变为其他糖及其衍生物,如核糖、氨基糖和糖醛酸等;④转变为非糖物质,如脂肪、非必需氨基酸等;⑤血糖浓度过高时,由尿液排出。
血糖浓度大于8.9~10.00mmol/(160-180mg/dl),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出现糖尿。
将开始出现糖尿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糖尿病在理想情况下出现,常见于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