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维网状结构的应用层组播协议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66.87 KB
- 文档页数:4
Peer-to-Peer 的应用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前景展望一、国外公司与研究机构研究情况近年来,随着Napster、KaZaa、BT、eMule这样的基于P2P技术的文件共享软件在Internet上迅速传播,P2P技术在国际国内都引发了研究的新热潮。
国外开展P2P研究的学术团体主要包括P2P工作组(P2PWG)、全球网格论坛(GGF)以及各高校的研究小组。
P2P工作组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加速P2P计算基础设施的建立和相应的标准化工作。
P2PWG成立之后,对P2P计算中的术语进行了统一,也形成相关的草案,但是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工作进展缓慢。
目前P2PWG已经和GGF合并,由该论坛管理P2P计算相关的工作。
GGF负责网格计算和P2P计算等相关的标准化工作。
从国外公司对P2P计算的支持力度来看,Microsoft公司、Sun公司和Intel公司投入较大。
Microsoft公司成立了Pastry项目组,主要负责P2P计算技术的研究工作,目前开发了基于Pastry的多种应用,包括SCRIBE、PAST、SQUIRREL等。
在新一代的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中,也增加了最新的P2P研究成果来支持协同工作(标注1)。
在2000年8月,Intel公司宣布成立P2P工作组,正式开展P2P的研究。
工作组成立以后,积极与应用开发商合作,开发P2P应用平台。
2002年Intel发布了. Net基础架构之上的Acce lerator Kit (P2P加速工具包) 和P2P安全API软件包,从而使得微软. NET开发人员能够迅速地建立P2 P安全Web应用程序。
IBM公司也开展了基于P2P技术的研究,提出了Smart Networking,另外IBM公司大力支持的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与P2P计算在许多方面研究类似。
Sun公司以Java技术为背景,开展了JXTA项目。
JXTA是基于Java的开源P2P平台,任何个人和组织均可以加入该项目。
应用层协议和端口号【篇一:常见协议端口号】常见的网络协议端口号一个网络协议至少包括三要素:语法用来规定信息格式;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语义用来说明通信双方应当怎么做;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时序(定时)详细说明事件的先后顺序;速度匹配和排序等网际层协议:包括:ip协议、icmp协议、arp协议、rarp协议。
传输层协议:tcp协议、udp协议。
应用层协议:ftp、telnet、smtp、http、rip、nfs、dns。
使用tcp协议的常见端口主要有以下几种:(1)ftp:定义了文件传输协议,使用21端口。
常说某某计算机开了ftp 服务便是启动了文件传输服务。
下载文件,上传主页,都要用到ftp 服务。
(2)telnet:它是一种用于远程登陆的端口,用户可以以自己的身份远程连接到计算机上,通过这种端口可以提供一种基于dos模式下的通信服务。
如以前的bbs是纯字符界面的,支持bbs的服务器将23端口打开,对外提供服务。
(3)smtp:定义了简单邮件传送协议,现在很多邮件服务器都用的是这个协议,用于发送邮件。
如常见的免费邮件服务中用的就是这个邮件服务端口,所以在电子邮件设置中常看到有这么smtp端口设置这个栏,服务器开放的是25号端口。
(4)pop3:它是和smtp对应,pop3用于接收邮件。
通常情况下,pop3协议所用的是110端口。
也是说,只要你有相应的使用pop3协议的程序(例如foxmail或outlook),就可以不以web方式登陆进邮箱界面,直接用邮件程序就可以收到邮件(如是163邮箱就没有必要先进入网易网站,再进入自己的邮箱来收信)。
使用udp协议端口常见的有:(1)http:这是大家用得最多的协议,它就是常说的超文本传输协议。
上网浏览网页时,就得在提供网页资源的计算机上打开80号端口以提供服务。
常说www服务、web服务器用的就是这个端口。
(2)dns:用于域名解析服务,这种服务在windowsnt系统中用得最多的。
基于eNSP 的组播配置实验摘要:本文首先对路由协议与组播协议和进行简述,其次通过eNSP 模拟器完成网络的基础配置和多播配置,最后通过实验测试来验证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并对应用过程中的易发生的错误进行总结。
关键词:互联网;路由协议;组播协议;eNSP 模拟器中图分类号:TP391.61988 年Steve Deering 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IP 组播的概念,但是互联网的复杂性给IP 组播的发展带了巨大的困难,因为在互联网中的路由器并不都能很好地支持IP 组播协议。
尽管如此,IP 组播协议还是向前发展,并在广播、视频会议与实况转播等各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使传播变得更高效、快捷。
1 路由协议路由协议包括静态和动态路由。
静态路由的特点是简单、开销小,但不能及时应对网络的变化,需人工手动配置路由表,即直连路由;动态路由的特点是复杂、开销大,但能很好地适应网络的变化。
动态路由又分为距离- 向量路由算法和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的典型代表就是RIP,RIP 以固定的时隙和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息,发送的信息是网络距离和下一条路由器,且范围限制在15 跳以内。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的典型代表是OSPF,OSPF 采用分层结构,上层的是骨干区域,标识符为0.0.0.0;下层称为下层区域,其标识符可以是1.1.1.1 或2.2.2.2 等;骨干区域通过边界路由器连接下层区域。
OSPF 分层结构使交换信息的种类增加,协议更加复杂,但每一个区域内交换的信息大大减少,使OSPF 可以适用于大规模的自治系统。
OSPF 仅当网络拓扑发生改变时,才向相邻路由器发送链路状态信息,相邻路由器得到信息后修改路由表,并将此信息从各端口发送给与它相邻的路由器(除来的端口外),最终使整个自治系统内所有路由器保持链路状态数据库同步,即全自治系统维持同一个网络拓扑图。
2 组播协议2.1 组播的地址组播相对于单播和广播而言,具有效率高,CPU 负载轻,冗余流量少的特点。
基于sigmoid函数的层内速率调节的分层组播
陈晴
【期刊名称】《计算机应用》
【年(卷),期】2007(27)6
【摘要】层内调节的多速率组播不从整体上重新划分层速率,而是固定每层的速率区间,选举层代表,并根据代表调整各层实际的发送速率.提出了基于sigmoid型函数的合成概率公式,描述了反馈者竞选成为代表的可能性.反馈者能否成为代表,取决于两个因素:反馈速率同当前层发送速率的相对差,和层内接收者的速率粗略分布情况.仿真实验表明,SFBLM可以满足层内大多数接收成员的速率需求,具有TCP友好性.
【总页数】4页(P1323-1325,1329)
【作者】陈晴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基于分层结构的流媒体应用层组播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J], 田伊军;库尔班·哈斯木;美丽克·安扎尔;王换招
2.基于分层结构的Ad Hoc网络应用层组播路由研究 [J], 吴克军
3.一种基于速率分层组播拥塞控制算法 [J], 王新生;王海龙;刘金明;侯爽
4.基于层代表速率特性多元差异的分层组播策略研究 [J], 沈渊
5.基于优先级的应用层组播的分层结构模型 [J], 许建真;许密画;张福炎;程一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