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76.50 KB
- 文档页数:74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本册教材的内容专题组织单元:八组两次综合性学习: “语言的艺术”“走进信息世界”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
在每组课文之后设有“词语盘点”总计词语334 个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共计181 个;“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共计153 个。
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二)本册教学目标1.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 个字。
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 个字2.阅读部分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一般为每分钟不少于300 字。
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
理解重点句子3.习作明确提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习作不少于400 字4.综合性学习“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来说,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
、单元解读第一单元解读单元名称:走进西部单元教学目的要求: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单元教学重难点:1.本单元会认识生字27 个,会写20 个字。
2.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背诵指定段落:1课第2.3小节。
3课指定段落。
6.第3 课后的小练笔解决措施: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做一点西部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还请老师们在听的过程中多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不当之处请毫无保留地提出批评意见。
下面,我将从整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解读、教学建议等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提供一些资料, 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从整体上来认识这册教材。
先来认识教材的专题性同五年级上册教材相同,本册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
依次是:走进西部,永远的童年,语言的艺术,他们让我感动,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走进信息世界,作家笔下的人,异域风情。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教材的结构性: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 28 篇,精读和略读各 14 篇。
同五年级上册相同,这七组教材,每组仍然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回顾拓展日积月累趣味语文课外书屋成语故事展示台回顾拓展由 3 个栏目组成,其中有 21 / 3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一个机动栏目,分别为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其中展示台在三单元;成语故事内容为《程门立雪》《入木三分》,分别在四、七单元,;课外书屋在二、五单元,趣味语文在一、八单元。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
(插入图片) 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
第二次是在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全册还编排了 8 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说明陈其禄课程名称: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课文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材料:《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时数:102课时适应对象:洞水小学五(2)班学生一、教材基本结构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
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
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
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
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
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
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
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上册保持一致,生字、难字随文注音,用圆括号标明,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
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一、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一:1.本组教材以“异域风情”为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
三篇课文有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威尼斯的小艇》;有捷克著名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牧场之国》;还有介绍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古建筑的《金字塔》。
配合“异域风情”这一专题,在课后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多项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和“习作”安排了说“周边环境”和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等内容。
2.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会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
3.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阅读和积累古诗等内容。
教材分析二:本单元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主题,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威尼斯的小艇》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
《牧场之国》让学生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金字塔》引导学生从多渠道、多途径的搜集资料,来了解埃及金字塔,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
二、本单元教学重难点1. 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掌握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2. 指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引导学生把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实用的语言,能够在习作中体会历史遗产的魅力或感受祖国美好山河的美丽。
3. 指导学生学习写读后感。
教学中可以首先借用范文让学生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引导学生选择书或文章中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个内容,写出自己真实、具体的感受。
三、教学建议:(1)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在保持高年级教材整理风格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一、教材基本结构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
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
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
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
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
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
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
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上册保持一致,生字、难字随文注音,用圆括号标明,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
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本册教学目标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累计识字3000,完成小学阶段识字任务。
写字150个,累计会写常用汉字2300个。
2.读写由识写字组成的词语;读记由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要有感情。
五年级语文下册《威尼斯的小艇》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教材分析】《威尼斯的小艇》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共有三篇文章:《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和《金字塔》,分别从不同角度引领学生领略异国风情。
这篇课文以小艇为载体,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课文从作者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待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接着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详细介绍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领略水城的风情,感受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难点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感受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作者介绍】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
“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
后来他又换了不少职业,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
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特点(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在单元前安排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单元导语和情境图。
教材在每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了导语的内容。
导语扼要说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点明单元的专题和训练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学习任务,为课文的学习做好准备。
导语行文生动活泼,富有诗意。
每单元的导语都配有表现主题内容的情境图,更加直观地揭示主题,为学生创设了多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画面生动,充满童趣,如,第一单元的导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你知道吗,在我们民族大家庭中,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和英雄的传奇故事。
本单元课文将把我们带入动人的民间故事,让我们为各族人民的勇敢、纯朴、善良而喝彩。
”这段导语用优美、简明的语言,概括地介绍了本单元的内容,并提示学生“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具体点明了单元主题和训练专题,并配有精美的情境图。
画面展现了“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民族大家庭。
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本单元的特定情境中,为后面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⒉选文新,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本册教材首次见于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的新选文比率达80%左右。
这些首次进入教材的新选文多为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富于典范性。
选文的范围广泛,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文化含量高,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视野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文化。
在这些课文中,有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故事,如,《神鸟》《格萨尔王的故事》《冬不拉》《火把节》《刘三姐》;有反映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如,《猫》《珍珠鸟》《海豚救人》《老人与海鸥》;有歌颂巾帼英杰的,如,《黄道婆》《提灯女神》《香玉剧社号》《居里夫人的三克镭》《花木兰(剧本)》;有反映人们自强自立、奋发向上的,如,《范仲淹的故事》《体育课》《顶碗少年》;有反映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如,《左公柳》《郑成功收复台湾》《隐姓埋名三十年》《海上英魂》;有中外名篇名著中的精彩片断,如,选自鲁迅先生《故乡》中的《少年闰土》,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凡卡》,我国近代白话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借箭》,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伟大作品《堂吉珂德》中的《战风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童年乐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