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661.77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一、性能

㈠使用性能

1、力学性能

⑴刚度: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指标为弹性模量:

⑵强度:材料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指标:

抗拉强度σ b—材料断裂前承受的最大应力。

屈服强度σ s—材料产生微量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条件屈服强度σ 0.2—残余塑变为0.2%时的应力。

疲劳强度σ -1—无数次交变应力作用下不发生破坏的最大应力。

⑶塑性:材料断裂前承受最大塑性变形的能力。指标为

⑷硬度:材料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指标为HB、HRC。

⑸冲击韧性:材料抵抗冲击破坏的能力。指标为αk.材料的使用温度应在冷脆转变温度

以上。

⑹断裂韧性:材料抵抗内部裂纹扩展的能力。指标为K1C。

2、化学性能

⑴耐蚀性:材料在介质中抵抗腐蚀的能力。

⑵抗氧化性:材料在高温下抵抗氧化作用的能力。

3、耐磨性:材料抵抗磨损的能力。

㈡工艺性能

1、铸造性能: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填充性、收缩率、偏析倾向。

2、锻造性能:成型性与变形抗力。

3、切削性能:对刀具的磨损、断屑能力及导热性。

4、焊接性能:产生焊接缺陷的倾向。

5、热处理性能:淬透性、耐回火性、二次硬化、回火脆性。

二、晶体结构

㈠纯金属的晶体结构

1、理想金属

⑴晶体:原子呈规则排列的固体。

晶格:表示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晶胞:晶格中代表原子排列规律的最小几何单元.

⑵三种常见纯金属的晶体结构

⑶立方晶系的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

①晶面指数:晶面三坐标截距值倒数取整加()

②晶向指数:晶向上任一点坐标值取整加[ ]

立方晶系常见的晶面和晶向

⑷晶面族与晶向族

指数不同但原子排列完全相同的

晶面或晶向。

⑸密排面和密排方向——同滑移面与滑移方向

在立方晶系中,指数相同的晶面与晶向相互垂直。

2、实际金属

⑴多晶体结构:由多晶粒组成的晶体结构。

晶粒:组成金属的方位不同、外形不规则的小晶体.

晶界:晶粒之间的交界面。

⑵晶体缺陷—晶格不完整的部位

①点缺陷

空位:晶格中的空结点。

间隙原子:挤进晶格间隙中的原子。

置换原子:取代原来原子位置的外来原子。

②线缺陷——位错

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另一部分晶体沿某一晶面发生局部滑移, 滑移面上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交接线.

③面缺陷——晶界和亚晶界

亚晶粒:组成晶粒的尺寸很小、位向差也很小的小晶块。亚晶界:亚晶粒之间的交界面。④晶界的特点:

原子排列不规则;阻碍位错运动;熔点低;耐蚀性低;产生内吸附;是相变的优先形核部位。金属的晶粒越细,晶界总面积越大,位错障碍越多;需要协调的具有不同位向的晶粒越多,使得金属塑性变形的抗力越高。

晶粒越细,单位体积内同时参与变形的晶粒数目越多,变形越均匀,在断裂前将发生较大塑性变形。强度和塑性同时增加,在断裂前消耗的功大,因而韧性也好.

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来提高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的方法。

㈡合金的晶体结构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如碳钢、合金钢、铸铁、有色合金。

相:金属或合金中凡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他部分有界面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1、固溶体:与组成元素之一的晶体结构相同的固相.

⑴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占据溶剂晶格结点位置形成的固溶体。多为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固溶体。

⑵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处于溶剂晶格间隙所形成的固溶体。

为过渡族金属元素与小原子半径非金属元素组成。

铁素体:碳在α-Fe中的固溶体。

奥氏体:碳在γ-Fe中的固溶体。

马氏体: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固溶强化:随溶质含量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其含碳量,并随含碳量增加而提高。

⑵金属化合物:与组成元素晶体结构均不相同的固相.

①正常价化合物如Mg2Si

②电子化合物如Cu3Sn

③间隙化合物:由过度族元素与C、N、H、B等小原子半径的非金属元素组成。

分为结构简单的间隙相和复杂结构的间隙化合物。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Ti、Nb、V 如TiC、VC

中碳化物形成元素:W、Mo、Cr 如Cr23C6

弱碳化物形成元素:Mn、Fe 如Fe3C

⑶性能比较:强度:固溶体>纯金属

硬度:化合物>固溶体>纯金属

塑性:化合物<固溶体<纯金属

⑷金属化合物形态对性能的影响

①基体、晶界网状:强韧性低

②晶内片状:强硬度提高,塑韧性降低

③颗粒状:

弥散强化:第二相颗粒越细,数量越多,分布越均匀,合金的强度、硬度越高,塑韧性略有下降的现象。

⑸固溶体与化合物的区别:①结构;②性能;③表达方式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1、强化铁素体;

2、形成化合物——第二相强化

3、扩大(C,Mn,Ni,Co)或缩小(Cr,Si,W,Mo)A相区

4、使S、E点左移

5、影响A化

6、溶于A(除Co外), 使C曲线右移, Vk减小, 淬透性提高.

7、除Co、Al外,使Ms、Mf点下降。

8、提高耐回火性(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抵抗硬度下降的能力)

9、产生二次硬化(含高W、Mo、Cr、V钢淬火后回火时,由于析出细小弥散的特殊碳化物及回火冷却时A’转变为M回,使硬度不仅不下降,反而升高的现象)

10、防止第二类回火脆性:W、Mo

(回火脆性:淬火钢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出现的冲击韧性下降的现象。)

三、组织

㈠纯金属的组织

1、结晶:金属由液态转变为晶体的过程

⑴结晶的条件——过冷:在理论结晶温度以下发生结晶的现象。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

⑵结晶的基本过程——晶核形成与晶核长大

形核——自发形核与非自发形核

长大——均匀长大与树枝状长大

⑶结晶晶粒度控制方法:①增加过冷度;②变质处理;③机械振动、搅拌

2、纯金属中的固态转变

同素异构转变:物质在固态下晶体结构随温度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固态转变的特点:①形核部位特殊;②过冷倾向大;③伴随着体积变化。

3、再结晶

⑴再结晶条件:冷塑性变形⑵加热时的变化: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

再结晶:冷变形组织在加热时重新彻底改组的过程.再结晶不是相变过程。⑶再结晶温度:发生再结晶的最低温度。纯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T再 0.4T熔⑷影响再结晶晶粒度的因素:①加热温度和时间;②预先变形程度

4、塑性变形:

金属塑性变形方式:滑移和孪生

⑴滑移的特点:

①只能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发生;②沿密排面和密排方向发生;③位移量是原子间距整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