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小麦品种比较试验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37.74 KB
- 文档页数:11
试验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年第8期济南市济阳区2018年小麦播量试验总结报告骆立涛,吴传学,骆立军(济南市济阳区农业农村局,山东济南251400)摘要:为准确把握济南市济阳区小麦主产区的适宜播种量,在2017年试验实施的基础上,2018年进行了重复试验。
进一步研究在新形势下济南市济阳区的适宜播量,掌握不同播量处理的小麦全程生长动态,为农民提供科学种田的示范样板和有说服力的影像资料,特安排本试验。
关键词:小麦种植;试验;示范总结1试验地点济南市济阳区太平街道布店王村,该地交通便利,水浇条件较好,土壤为壤土,较为肥沃,地力均匀,技术落实和管理方便。
2试验处理在我区小麦最佳播期内10月11日播种,用当地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济麦22作为试验对象。
播量分别为播5kg/667m\ 10kg/667m2x15kg/667m2x20kg/667m2s25kg/667m2五个处理,3个重复,总计15个小区;每个小区长120m,宽4.3m,面积516亦。
3田间记录与调查指标情况分析3.1种植的基本情况2018年10月8日收获前茬作物玉米,用秸秆还田机作业两遍,用旋耕犁旋耕三遍,耕深18cm;种植品种为济麦22,10月11日用郛城工力公司生产的“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播种时种肥同播鲁虹复合肥(15-20-20)40kg/667m2,春季拨节前沟施国虹复混肥(30-0-4)40kg/667m2o播种后下雨及时,土壤埼情较好,为出苗打下了良好基础。
春季3月29日浇起身水。
由于冬前气温影响没有打除草剂,春节后返青期打除草剂苯黄隆、优先等除草剂,在五月初小麦条锈病发生严重,每间隔一周连续两次喷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一喷三防。
小麦整个生育期土壤墙情较好,雨水充沛,在小麦起身期干旱少雨,及时浇水灌溉。
5月22〜5月24日遇大风降雨天气,小麦播量大的试验地块尤其是20kg、25kg出现了倒伏。
小麦冬前主茎叶片数和最长叶叶长与播量呈正相关趋势,最长叶叶宽与小麦相关性不大。
2018—2019年度宝丰地区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为了了解宝丰地区适宜的冬小麦品种,并推广优质高产的冬小麦栽培技术,2018年春季我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了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本次比较试验共设置了8个品种,分别是"济农16"、"郑麦1号"、"河南冬坪丰"、"河南北自"、"河南品丰"、"冀麦12号"、"金春902"、"郑麦3号"。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设置3个重复,试验面积为70亩。
试验期间,站领导、技术人员、种植农户等对试验进行了认真观察和记录。
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品种 | 单产(公斤/亩) | 千粒重(克) | 籽粒灰背天敌发生率(%)|| ------------ | ---------------- | ------------ | ------------------------ || 济农16 | 405 | 48.6 | 5 || 郑麦1号 | 442 | 49.2 | 6 || 河南冬坪丰 | 396 | 48.5 | 6 || 河南北自 | 420 | 50.3 | 7 || 河南品丰 | 382 | 48.9 | 8 || 冀麦12号 | 405 | 49.8 | 9 || 金春902 | 374 | 51.2 | 7 || 郑麦3号 | 418 | 49.5 | 6 |从试验结果来看,"郑麦1号"是唯一一品种的产量超过了400公斤/亩,表现最好;而"金春902"则产量较为低下。
千粒重方面,"金春902"最高,达到51.2克;而"济农16"最轻,只有48.6克。
另外,所有品种的籽粒灰背天敌发生率都在控制范围之内,可以认为有较好的抗病能力。
附件2018-2019年度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试验抗寒性鉴定总结一、 试验目的鉴定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参试品种的抗寒性能力,为国家冬小麦新品种审定及推广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二、 参试品种本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抗寒鉴定的A、B、C组区域试验品种共52个(不含对照),生产试验品种3个(不含对照),对照品种为济麦22;所有参试品种鉴定用种由河南省农科院小麦中心统一提供,本报告仅对此鉴定用种负责。
三、试验设计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长4米,宽1.5米,行距0.167米,8行区,小区面积6平方米,播种密度按20万株/亩设计种植。
四、试验基本情况本年度抗寒性鉴定试验安排在遵化市团瓢庄乡兴隆店村,试验田地势平坦,土质为壤土,肥力上中等均匀。
前茬作物玉米,亩产750公斤。
玉米收获后,秸杆粉碎运出。
2018年10月2日旋耕犁旋地两遍,播种机作畦,随作畦每亩施入45%含量的复混肥(N15;P15;K15)40公斤。
10月4日划线分区,小麦精密播种机播种,播后梳平镇压。
10月14日 小麦出苗,小麦三叶期调查基本苗并定点, 11月20日浇小麦封冻水,12月3日调查小麦冬前分蘖。
五、调查内容及方法(1)出苗期:50%以上植株幼芽露出地面1厘米时期。
(2)样点选择和确定:小麦三叶期定样点,每小区按三点取样法(如图1)选定3个样段,即在每小区内选定3行(边行除外),按对角线(两条对角线均可)每行截取出苗均匀的1米,作为样点,面积0.1667平米。
其中1、3样段用于调查基本苗、冬前分蘖、死株、死茎等相关数据, 2样段用于调查冬前单株次生根数、冬前叶龄。
图1 小区样段设定示意图(3)基本苗:小麦三叶期定苗后,计算基本苗。
(4)冬前分蘖:平均气温小于3℃,小麦越冬前分蘖完成,停止生长时在每个小区1、3样段内进行调查。
(4)冬前单株次生根数、冬前叶龄:调查冬前分蘖时,挖取每个小区2样段内的全部麦苗,调查次生根数和叶龄,取平均值。
河南农业2019年第10期(上)LIANG ZHONG LIANG FA良种良法件中上等,井水灌溉,灌溉方式为管灌和喷灌,前茬作物为玉米。
试验田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基础上进行深耕整地、精细耙地、打埂做畦,每667 m 2施45%腐殖酸复合肥40 kg 和生物有机肥50 kg 作底肥。
于2018年10月19日播种,每667 m 2播种量15 kg。
10月30日浇出苗水。
于2019年3月2日浇返青水,并每667 m 2追施尿素7 kg;3月11日,每667 m 2用 7.5%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100 mL+10%笨磺隆可湿性粉剂30 g+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60 mL 进行除草;3月17日,每667 m 2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 g+年优质专用小麦西农583郑麦379丰德存21号怀川916新麦26郑麦369郑麦366郑麦158丰德存5号周麦36中麦578百农207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零星零星无零星无无无零星无无无无无零星无无零星零星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中好中零星无无零星无无零星零星零星零星零星零星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小穗冻无下层小穗无无无无无个别下层小穗轻微无无纹枯病;4667 m 2撒施每667 m 225 mL+50%g+4.5%高mL+磷酸二防治;5月%戊唑醇悬200 g+尿素月3日浇灌冬春持续干年小麦收63.7 mm,拔节期以现2次,分日,最低气5~6 h;3月6月10日,7次。
6次,分别于218年12月19日和2019年2月15日、3月28日对试验田进行越冬期、返青期和拔节期苗情调查,于2019年5月21日、22日进行了理论产量调查和抗逆性调查,6月10日进行了实收产量调查。
(二)调查方法1.苗情调查。
每个小区随机选取3个样点进行调查,每个样点量取一米双行调查亩群体数,再随机选取10株调查分蘖、次生根和叶龄。
2.理论产量调查。
2018-2019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小麦新品种冬春性鉴定试验总结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洛阳农林科学院一、试验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新育成小麦品种的春化特性,防范因品种定性不准造成的冬春冻害风险,准确鉴定小麦品种的冬春性类型,为小麦品种审定、合理布局及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委托,本年度继续由洛阳农林科学院负责国家黄淮冬麦区 小麦新品种冬春性鉴定工作。
二、参试品种2018-2019年度黄淮冬麦区参试品种共计136个。
其中黄淮南片冬水组96个、黄淮冬麦区旱肥组26个(A组13个;B组13个)、旱薄组14个。
三、鉴定方法试验采用田间分期春播与人工模拟低温春化处理相结合的鉴定方法,分别在试验田及室内低温光照培养箱内进行。
(一) 田间春播鉴定1.试验处理春播设置3个播期。
第一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3℃后的次日,2018-2019年度第一播期设置为2月23日;第二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7℃后的次日,2018-2019年度播期设置为3月20日;第三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10℃后的次日,2018-2019年度播期设置为4月8日。
2.田间设计随机区组排列,3行区,行长2m,2次重复。
出苗后人工定苗,3行定100棵苗,株距均匀。
3.调查项目播种期、出苗期、始穗期、抽穗期、成熟期、基本苗数、最高总茎数、抽穗数。
4.苗穗期:春播小麦出苗期到始穗期的天数。
5.春播抽穗率同一播期某品种春播平均抽穗数与该品种春播平均最高总茎数的百分比。
6.春播抽穗率的计算春播抽穗率y按式(1)计算。
y=x/p×100 (1)式中:y ─春播抽穗率,单位为百分率(%);x ─抽穗数;p ─最高总茎数。
(二)人工模拟低温春化处理1.样品准备将待测材料种子样品随机选取完整饱满种子2200粒,每100粒为1份。
2.试验处理设置11个春化时间处理:0d、5d、10d、15d、20d、25d、30d、35d、40d、45d、50d,2次重复。
农业技术N92019年11月·下句容市2018-2019年度小麦品种应用安全性测试试验总结 葛建 □ 江苏省句容市农业农村局胡芳芳 陈娟 □ 江苏省句容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摘 要 2018年秋播在句容市边城镇种植小麦新品种10个,通过试验调查充分了解各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抗逆性,为句容市小麦生产应用小麦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句容;小麦;安全性;测试小麦是句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夏熟生产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
为发挥优质良种的增产潜力,发挥品种优势,优化地区品种规划和布局,本实验选用了10个新品种,以扬麦20作为对照,进行了安全性测试。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本试验参试品种是近年来江苏省审定或国家审定的品种,以扬麦20作为对照(见表1)。
表1 参试品种及来源序号品种名称审定编号来源1扬麦27苏审麦20170003扬麦19/扬07纹54182扬麦28国审麦20180010(山红麦/扬麦162)/扬麦18//扬麦1623镇麦12号苏审麦201501在镇麦168穗系鉴定圃中发现剩余变异单株,经系谱法选育4扬辐麦8号国审麦20180011扬辐麦4号姐妹系1-1274/扬麦115扬辐麦9号审麦国20190005扬辐麦4号/扬麦19M 6扬麦20国审麦2010002扬麦10号/扬麦9号7华麦1028国审麦20180007扬麦11/华麦07228罗麦10号(苏)引种〔2017〕第016号557(来源于99-2/繁276)/罗麦8号,经系谱法选育而成。
9农麦126国审麦20180008扬麦16/宁麦9号10宁麦资126苏审麦20170002镇麦6号/(偃高1号/烟农15-9//优繁5号/农大糯麦1号/3/IDO580)11扬麦25国审麦2016003用扬17*2、扬11和豫麦18选育1.2 试验地概况小麦品种应用安全性测试试验地点在句容市边城镇赵庄村霞菲家庭农场。
试验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灌排方便,前茬作物为常规粳稻,水稻秸秆未还田。
2018-2019年度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国家小麦区域试验总结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总结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技种函﹝2018﹞484号文件《关于印发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及展示示范相关方案的通知》及其附件《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实施方案》的要求执行本试验,旨在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新育成小麦品种(系)在北部冬麦区水地条件下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及其利用价值,鉴定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为国家品种审定提供依据。
一、试验概况(一)参试品种参试品种共17个,其中CA12123、京麦18、京农14-62、轮选149、科茂53和中麦88为第二年参试,京农16-16、BH3757、津17鉴14、中信麦15、中麦6079、中麦5号、中夏168、中麦220、航麦305和SDWW-21为第一年参试;京麦18和BH3757为杂交小麦品种,其余参试品种为常规小麦品种;中麦175为对照品种。
各参试品种种子均由育种单位提供,参试品种的来源、品种类型、试验年限和选育(申请)单位详见表1。
表1 2019年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小麦品种区试参试品种表序号 品种名称 组合 类型 年限 选育(申请)单位 1CA12123CA0477/济麦22//CA0477常规 第二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2京麦18BS608×CP968杂交 第二年 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京农14-62CB207/郑麦366常规 第二年 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轮选149烟农19/7939常规 第二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5科茂53中麦12/良星66常规 第二年 科贸种业有限公司6中麦88CA0548/石4185常规 第二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7京农16-16京冬14/长6452//CA0045/轮选987常规 第一年 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BH3757BS237×CP8457杂交 第一年 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9津17鉴14太行170/036 /3/津农7号//泰山464常规 第一年 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10中信麦15沧6001/邯4589常规 第一年 河北众人信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1中麦6079济麦22/百农160常规 第一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12中麦5号 矮败小麦高产轮回群体 常规 第一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13中夏168中麦175/Wheatear//5*中麦175常规 第一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14中麦220M269/3/YW243/Pm13//Pm97033/4/晋麦47×5/5/石Z221/6/轮选9878×4常规 第一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15航麦305SPLM2/轮选987常规 第一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16SDWW-21烟优361×955159常规 第一年 石河子大学麦类作物研究所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17中麦175CK BPM27/京411常规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二)试点分布2018—2019年度北部麦区水地组小麦区域试验共安排11个试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简称昌平,下同)、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义)、天津市武清区种子管理站(武清)、天津市宝坻区种子管理站(宝坻)、国营保定农场(保定)、河北省遵化市农作物品种试验站(遵化)、河北奔诚种业有限公司(滦南)、河北科伟种业开发有限公司(固安)、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太原)、山西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屯留)和山西介休市种子站(介休),其中昌平、武清、遵化和太原试点负责提供品质分析样品,顺义点负责提供抗病鉴定、抗寒鉴定、DNA指纹检测和转基因成分检测用种。
2017-2018年度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比较试验总结报告一、试验目的本试验旨在对申请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比较试验的小麦新品系进行跨省田间试验,初步鉴定参加试验品种产量表现和对本生态区的环境适应能力,为参试单位和个人提供品种的适应性信息,为育种单位和个人申请品种审定提供依据,为优良品种尽快投入生产利用提供试验数据。
二、试验概况(一)参试品种参试品系共37个,扬麦20作为统一的对照品种。
(二)试点分布试验点24 个,分别设在江苏省(南京、扬州、常熟、镇江、东台、白马湖农场、泰州、高邮、宝应)、安徽省(合肥、滁州、白湖、六安、马厂湖农场、霍邱、长丰、天长)、湖北省(武昌、荆州、黄冈、宜昌、襄阳)、河南省(信阳)、上海市(崇明)。
(三)试验设计参试品种间比排列,两端小区外设至少5行内保护行;试验区周围设外保护行。
根据试验地情况,可将参试的33个品种分成2个或3个区组(如下图)。
小区之间、区组两端小区与内保护行之间均留一空行。
播种行与区组走向垂直。
一次重复,小区面积0.02亩,全区收获。
下图中1—33是参试品种的序号田间排列方式一田间排列方式二(四)试验实施情况各试点试验设于当地有代表性的田块,前作多为水稻(六安、滁州、白湖、镇江、信阳、扬州、崇明、大丰、霍邱、泰州、高邮、天长、常熟、丰乐、宝应)和豆类(荆州、马厂湖、南京、武昌),少数为玉米(宜昌、黄冈、襄阳),个别为山芋(合肥)和空闲田块(白马湖)。
各试点按照当地大田生产实际确定播期、密度、耕作、肥水管理。
适时化学除草和人工中耕除草,不防治病害,及时防治虫、鼠害。
收获后以参试品系两测近邻对照品种的产量平均数作为每一参试品系的对照产量参比数值。
以品系与相应对照参比数值的增减比率评价品系的产量水平,以增产≥2%点数比率评价品系的适应性。
三、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和试验的影响2017年本试验区内各省市气候条件差异明显,整体气候条件较利于小麦的生长。
武昌点因品种减产过大,为极值点,结果未纳入汇总。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旱地组抗旱性鉴定总结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旱地组抗旱性鉴定试验总结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洛阳农林科学院一、试验目的为进一步在人工干旱胁迫条件下(旱棚试验)鉴定冬麦区旱地组小麦区试参试品种的抗旱性,及时、准确地鉴定出新育成(或引进)的小麦品种的抗旱性,筛选出适宜我国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为旱地生产、品种利用及审定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国家冬麦区小麦区试年会会议精神,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管理处的领导下,由我院负责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抗旱性鉴定工作。
二、参试品种2018-2019年度参试品种共48个,其中黄淮冬麦区旱肥A组参试品种13个,黄淮冬麦区旱肥B 组参试品种13个,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参试品种14个,均以晋麦47为统一对照种;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参试品种8个,以西峰20为统一对照种。
三、鉴定方法1.试验设计小麦品种的抗旱性鉴定方法主要采用旱棚鉴定法。
本年度的抗旱性鉴定试验在洛阳农林科学院自动折叠式干旱棚进行鉴定,试验分两个处理:干旱棚内全生育期水分胁迫试验和干旱棚外相邻地块水分非胁迫试验。
棚内、棚外两组试验均设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棚内试验小区长3.4m,行距0.2m,3行区;棚外小区长2m,宽1.6m,6行区。
棚内试验在小麦播种后进行全生育期干旱胁迫处理;棚外试验全生育期以自然降雨为主,在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进行补充灌溉。
2.鉴定指标以小区籽粒产量抗旱指数作为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指标。
抗旱指数计算公式:DI =GY S.T2·GY S.W-1·GY CK.W·(GY CK.T2)-1式中:DI --- 抗旱指数GY S.T --- 待测品种棚内籽粒产量;GY S.W --- 待测品种棚外籽粒产量;GY CK.W --- 对照品种棚外籽粒产量;GY CK.T --- 对照品种棚内籽粒产量。
2018年郑州市小麦品种比较试验作者:于沐周秋峰赵建国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14期摘要; ; 为筛选出适合黄淮地区种植的优良小麦新品种,2018年在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场选择了15个小麦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综合考虑丰产、抗逆性、生育期,表现均较好的品种有郑农309、郑农507、郑农501、郑农523。
关键词; ; 小麦;品种比较;产量;抗逆性;河南郑州;2018年中图分类号; ; S512; ; ; ; 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4-0044-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在当前人口数量增加及小麦种植面积不断缩小的背景下,提高小麦品种单产是解决粮食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1]。
黄淮麦区是中国乃至世界面积最大的小麦生产区,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筛选出适合黄淮地区种植的优良小麦新品种意义重大。
育种实践表明,任何品种资源本身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要通过各种途径征集品种资源,同时注重种质资源的开发及创新,广泛整理、鉴定、评价和筛选现有种质,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选育优良种质,满足小麦育种的需要[2]。
为筛选出适合黄淮地区种植的优良小麦新品种,2018年在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场选择15个小麦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 材料与方法1.1; ; 试验概况试验在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场进行,试验地块地势平坦,土质砂壤土,基础地力好,水利设施完备且灌溉方便。
1.2; ; 试验材料春性品比参试品种6个,分别为郑农307、郑农304、郑农306、郑农310、郑农309、偃展4110。
冬性品比参试品种11个,分别为郑农502、郑农507、郑农508、郑农501、郑农523、郑农520、郑农521、郑农511、郑农516、郑农515、周麦18。
农艺学现代农业科技2020年第12期为筛选适合彬州市旱地冬小麦生产的优良新品种,促进全市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特开展小麦新品种展示比较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在彬州市龙高镇龙马村某农户承包田进行,土地肥力中等,含铵态氮1.456mg/kg 、硝态氮16.356mg/kg 、有机质11.20g/kg ,地势平坦,土壤为黑垆土,耕层20cm ,总面积2267m 2,长75m ,宽30m 。
1.2试验材料供试小麦品种9个,分别为普冰9946、普冰151、中麦175、长旱58、长航1号、西农928、西农811、铜麦6号、农大5181。
1.3试验设计试验共设9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不设重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按顺序排列,每个品种面积为168m 2,试验四周设保护行。
试验采用普通条播,行距18cm ,播量187.5kg/hm 2。
基肥施尿素300kg/hm 2、高磷肥750kg/hm 2,次年春季追施尿素150kg/hm 2[1-2]。
1.4气象因素分析2019年5月底至6月初,彬州市持续低温寡照,严重影响小麦灌浆,而灌浆期是小麦生殖生长过程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积累储藏营养物质的主要时期,籽粒内80%~90%的碳水化合物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持续低温严重影响小麦千粒重,进一步影响龙高镇小麦产量。
2结果与分析2.1产量经对比,铜麦6号产量(5715kg/hm 2)居首位,较对照增产1624.5kg/hm 2,增幅39.7%;中麦175产量5458.5kg/hm 2,居第2位,较对照增产1368kg/hm 2,增幅33.4%;普冰151产量4833kg/hm 2,居第3位,较对照增产742.5kg/hm 2,增幅18.2%;长旱58产量3679.5kg/hm 2,较对照减产411kg/hm 2,减幅10%,居参试品种末位。
2.2生育期试验同时于9月21日播种,中麦175分蘖较对照提前1d ,分蘖期、返青期、成熟期也早于对照,全年生育期272d ;西农811成熟期较对照推迟3d ,全年生育期276d 。
Z h o n g f e i n o n g y a o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试验可深入了解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完善配套技术,选拔优良品种,给种子使用者、经营者提供一个直接认识新品种的窗口与平台,加速新品种推广,为此我们开展了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现总结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展示品种为近年生产上表现优秀和近年审定中表现突出的品种,共20个,弱春性品种以偃展4110为对照,半冬性品种以周麦18和豫麦49-198为对照,种子由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统一提供部分品种由承试单位征集。
2、田间设计采用大区顺序排列,不设重复,每区长32.2m、宽6.2m、面积约200㎡,每区种植一个品种,区四周设走道,走道外设保护行。
3、土壤类型及肥力粘质壤土,中等肥力,土壤化验有机质含量14.5g/kg,有效磷5.1mg/kg,速效钾140.1mg/kg;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周边无村庄和障碍物,前茬为玉米。
4、田间管理玉米收获后于10月25日机耕;耕前亩底施40%(30-10-5)复合肥30公斤;10月27日播种,亩播种量10.8公斤;12月28日浇水一次,3月5日亩用10%苯磺隆15克化学除草一次、4月25日亩用50%吡虫啉10克防治蚜虫一次,6月8日收获。
5、田间调查生育期间调查、记载相关性状、生长情况等,收获前每区随机取5点,每点查1米双行穗数、20穗粒数,求出亩穗数和穗粒数;成熟时每区随机收割5点、每点2m2,然后脱粒、晒干、称重、折算出亩产,同时逐品种随机抽取1500粒分三次称重,算出实际千粒重。
6、气候及影响小麦生长期间气候要素,因持续阴雨去年小麦播种期较往年推迟20天左右,播种时底墒充足,实现了一播全苗;播种后至拔节前墒情充足、温度偏高,极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和分蘖成穗,减少了晚播对分蘖成穗的影响,使亩穗数正常略偏多;4月份降雨显著偏多,气温正常、光照略少,本应有利于穗粒数的增加,但期间温度急剧起伏,4月上旬出现了较严重的冻害,穗粒数小幅减少;5月份平均温度略低、降雨偏多、光照偏少,看似较有利灌浆,但温度忽高忽低灾害频发,先低温后高温再低温、寡照、干热风、大雨逼熟交替出现,加之后期锈病、赤霉病发生较重,致使小麦籽粒灌浆强度小、时间短,灌浆严重不足,千粒重大幅下降。
为筛选出适宜在嵩县种植的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2018—2019年度在嵩县农业科学试验站对新引进的38个小麦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嵩县农业科学试验站试验田内。
该试验地交通方便,地势较平坦,地力均匀,黏壤土质,肥力中等,灌溉便利,前茬作物为玉米。
该试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4.5g/kg 、有效磷13.0mg/kg 、速效钾140.1mg/kg ,机耕深度为23~25cm ,施45%小麦专用复合肥(26-12-27)750kg/hm 2。
1.2试验材料参加试验新品种共38个,分别是天民198、新麦29、偃高21、西农529、百农201、偃展4110、郑麦113、囤麦257、驻麦305、周麦32、周麦36、百农4199、怀川919、丰德存20、郑麦379、郑麦369、郑麦583、济麦22、周麦18、中麦895、中麦175、中麦578、中育1428、新麦30、新科麦168、濮兴5号、濮兴8号、囤麦127、华成麦1866、西农20、西农511、西农583、百农207、洛麦34、许麦318、机麦210、高麦167、锦绣21。
1.3试验设计试验共设38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采用随机排列[1-3],不设重复,每个处理为一个小区,小区面积66.7m 2(16.67m ×4.00m ),小区四周设走道宽1m ,走道外四周设保护区。
1.4调查内容与方法田间观察调查记载各品种的物候期、抗逆性、生长情况、苗期群体结构,收获后抽样进行室内考种,各项调查标准按国家小麦试验记载标准进行。
6月9日人工收获,收获后分区脱粒、晒干,称取小区产量,折算出单位面积产量,并称取千粒重[4-6]。
2结果与分析2.1生育期各参试品种生育期在231~241d 之间,生育期最短的品种是天民198,为231d ;生育期最长的品种是西农511、许麦318,为241d 。
2017-2018年度小麦品种比较试验总结滨淮分公司农科所为了筛选出适合我分公司大面积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小麦品种,特安排此次试验。
通过不同小麦品种在我分公司种植的适应性、抗病性和丰产性等表现,进行综合比较,为分公司选用小麦良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1.1试验品种本次试验参试品种共28个,均由滨海县种子管理站提供。
分别为:淮麦44、陕农33、农麦1号、隆平麦899、宁麦26号、蜀鑫麦208、隆平1810、扬麦25、国丰15、瑞华麦516、西农364、华麦7号、西农585、天益科麦5号、冠麦1号、郑育麦16、保麦1号、锦锈21、许科918、皖垦麦869、太学12、扬麦23、山农102、瑞华14040、郑麦618、安麦8号、鑫农518、西安240。
1.2 试验设计与实施情况试验点设在农科所N15#2,试验地土质为黏土,土壤肥力均匀一致,排灌通畅。
每个品种大区面积120平方米,不设重复。
采用机械播种,行距15cm。
肥料运筹:一生总用纯N 19.9kg/亩,总用P2O56.9kg/亩。
基肥:蘖肥:穗肥 5:2 :3。
基肥用尿素30斤/亩加磷酸二铵30斤/亩,在整地前人工均匀撒施。
分蘖肥在2.5-3叶期施用15斤/亩尿素,拔节期施用30斤/亩尿素作穗肥。
播后苗前封闭一次,防治杂草1次,防治赤霉病3次,兼防其他病虫。
其他生产措施按照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求统一实施。
1.3 调查内容生育期:播种期、出苗期、齐穗期、成熟期。
植株性状:株高、穗长、伸长节间数、总叶片数。
抗性: 主要是抗病性和抗冻性。
经济性状: 亩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理论产量、割方测产。
2 结果与分析2.1 参试品种的生育期表1 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品种名称播种期抗旱期出苗期齐穗期成熟期全生育期(天)淮麦44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5日4月27日6月8日219 陕农33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4日4月25日6月8日219 农麦1号11月1日11月4日11月15日4月27日6月10日221 隆平麦899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5日4月30日6月10日221 宁麦26号11月1日11月4日11月14日4月25日6月10日221 蜀鑫麦208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5日4月27日6月8日219 隆平1810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4日4月25日6月8日219 扬麦25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5日4月27日6月12日223 国丰15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4日4月25日6月12日223 瑞华麦516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3日4月27日6月12日223 西农364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4日4月28日6月12日223 华麦7号11月1日11月4日11月14日4月25日6月10日221 西农585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4日4月25日6月8日219 天益科麦5号11月1日11月4日11月13日4月30日6月12日223 冠麦1号11月1日11月4日11月13日4月27日6月8日219 郑育麦16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4日4月25日6月8日219 保麦1号11月1日11月4日11月13日4月27日6月8日219 锦锈21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3日4月28日6月10日221 许科918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4日4月25日6月8日219 皖垦麦869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5日4月27日6月12日223 太学12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3日4月28日6月12日223扬麦23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3日4月30日6月10日221山农102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4日4月28日6月12日223瑞华14040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3日4月28日6月12日223郑麦618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3日4月30日6月12日223安麦8号11月1日11月4日11月14日4月30日6月12日223鑫农518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3日4月30日6月12日223西安240 11月1日11月4日11月14日4月27日6月12日223 由表1可以看出,参试品种播种期均为11月1日,出苗期在11月13日-11月15日之间,齐穗期在4月25日-4月30日之间,成熟期在6月8日-6月12日之间。
各参试品种生育期在219-223天之间,淮麦44、陕农33、蜀鑫麦208、隆平1810、西农585、冠麦1号、郑育麦16、保麦1号、许科918在219天,其余生育期迟1-4天。
2.2 参试品种的群体动态表2 参试品种的群体动态品种名称基本苗(万/亩)越冬苗(万/亩)返青苗(万/亩)拔节苗(万/亩)成穗数(万/亩)分蘖率% 成穗率%淮麦44 36.5 41.8 77.4 108.5 45.4 197.3 41.8 陕农33 42.7 47.6 114.7 121.4 39.1 184.3 32.2 农麦1号32.9 34.7 86.7 95.6 34.2 190.6 35.8 隆平麦899 37.4 38.2 75.6 113.8 38.2 204.3 33.6 宁麦26号40.0 42.7 80.9 82.3 40.9 105.849.7 蜀鑫麦208 34.7 36.0 80.0 115.6 43.1 233.1 37.3 隆平1810 40.0 48.5 106.7 76.9 44.6 166.8 41.8 扬麦25 20.5 26.2 54.7 84.5 36.5 312.2 43.2 国丰15 32.0 47.1 94.3 82.3 48.9 194.7 51.9瑞华麦516 37.8 40.9 76.5 81.8 40.0 116.4 48.9 西农364 28.0 33.4 68.0 104.1 34.7 271.8 33.3 华麦7号17.8 27.6 54.2 102.7 34.2 477.0 33.3 西农585 29.3 36.5 72.0 101.4 33.4 246.1 32.9 天益科麦5号45.4 64.0 150.7 138.7 37.8 231.9 25.1 冠麦1号26.2 37.8 73.8 92.5 36.0 253.1 38.9 郑育麦16 31.6 42.2 91.2 96.0 39.1 203.8 40.7 保麦1号24.0 48.9 90.3 84.9 37.8 276.3 41.9 锦锈21 28.5 43.6 82.7 96.0 33.4 236.8 34.8许科918 38.2 65.4 107.2 74.7 36.0 180.6 33.6 皖垦麦869 37.4 48.9 99.6 104.5 50.6 179.4 48.4 太学12 21.3 34.7 62.3 136.1 32.7 539.0 24.0扬麦23 24.0 34.7 60.5 108.9 33.8 353.8 31.0 山农102 25.8 32.9 80.0 157.4 43.1 510.1 27.4 瑞华14040 34.7 56.9 132.5 135.6 44.9 290.8 33.1 郑麦618 16.9 26.7 53.4 119.6 39.1 607.732.7 安麦8号24.5 48.0 81.4 138.7 50.7 466.1 36.6 鑫农518 36.0 57.8 106.7 164.1 45.8 355.8 27.9 西安240 28.5 32.9 57.8 104.5 39.6 266.7 37.9 由表2可以看出,宁麦26号分蘖率最差为105.8%,其余参试品种分蘖性均强于此品种,其中郑麦618分蘖性最强为607.7%;其他分蘖性较强的品种有华麦7号、太学12、山农102、安麦8号。
成穗数最高的是安麦8号,为50.7万/亩,成穗数最低的是太学12,为32.7万/亩,二者相差18万/亩。
国丰15成穗率最高,为51.9%,太学12最低,为24%。
2.3 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表3 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品种名称株高(cm)穗长(cm)伸长节间数(个)总叶片数(张)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病指淮麦44 80.1 8.5 5.4 10.3 基本无 3.7 陕农33 80 7.6 5.0 10.6 中感 1.7 农麦1号82.4 8.6 5.1 10.5 高感零星9.1 隆平麦89986.1 9.0 5.1 10.5 低感 6.1 宁麦26号84.7 9.5 5.0 9.2 基本无较重0.6 蜀鑫麦20875.3 9.0 4.8 10.4 中感 5.8 隆平1810 87.4 8.6 4.9 10.0 基本无 2.6 扬麦25 90.4 9.4 5.0 10.3 高感轻微 2.7 国丰15 79.5 9.0 5.1 10.0 高感 2.0 瑞华麦51675.1 8.2 4.5 10.0 低感 4.7 西农364 70.6 7.7 4.5 9.4 基本无零星 4.3 华麦7号77.0 8.6 4.3 10.2 基本无轻微0.5 西农585 71.3 8.2 4.9 10.2 基本无 1.8 天益科麦79.2 8.4 5.0 10.2 基本无 5.45号冠麦1号78.7 8.5 5.1 9.8 低感7.7郑育麦16 74.5 8.9 5.0 9.8 中感零星 5.2保麦1号78.5 8.5 4.9 10.4 中感 6.8锦锈21 70.6 7.4 5.0 10.2 低感 4.0许科918 72.4 8.5 5.0 10.0 中感 5.0皖垦麦77.0 8.6 4.8 10.3 低感 6.8869太学12 74.3 8.9 5.1 10.8 低感零星10.2扬麦23 82.1 9.3 4.8 10.3 高感轻微 3.5山农102 87.2 8.1 5.0 11.0 高感8.0瑞华94.0 9.8 5.4 10.2 中感 3.1 14040郑麦618 77.5 9.9 4.8 10.0 低感8.8安麦8号77.6 10.7 5.0 10.0 低感13.7鑫农518 84.5 9.4 4.9 10.0 低感7.8西安240 85.1 10.9 5.5 11.0 低感7.7 由表3可以看出,各试验品种总叶片数在9.2-11.0张,宁麦26最少,为9.2张,西安240和山农102最多,为11张。
各品种伸长节间数在4.3-5.5。
株高方面瑞华14040最高,为94cm;西农364、锦绣21最矮,为70.6cm;西安240穗子最长,为10.9m;锦绣21最短,为7.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