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1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7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脑梗死(Cerebra1.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骞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D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⑶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D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绎,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中风后中医护理病案范文受理医院:XXX医院患者姓名:李某年龄:65岁性别:男住院号:XXXXX科室:中医科病案号:XXXXX主诉:患者因头晕、失语、右侧肢体无力、步态不稳等症状,于XXXX年XX月XX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XXXX年XX月XX日发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右侧肢体无力、步态不稳等症状。
被家属紧急送往本院急诊科就诊,经CT检查确诊为左侧脑出血。
患者紧急手术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
体检及辅助检查:1. 一般情况:患者神志清楚,表情淡漠,语言困难,右侧肢体无力,步态不稳。
2. 体温:37℃,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mmHg。
3. 头颅CT:显示左侧脑出血,脑组织受损。
4. 中医诊断:(1)内方证:气滞血瘀,痰浊阻络。
(2)外方证:右肢阳性病理反射,右侧皮肤温度低于对侧。
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主方:大活血化瘀汤组成:赤芍、桃仁、川芎、没药、红花、蒲黄、艾叶、丹参、当归、地龙、生地、黄草跳。
功能:活血化瘀,散瘀止痛。
用法:煎服,每日3次。
(2)辅方:理气活血汤组成:枳壳、郁金、青皮、山楂、木香、佩兰、白芍、川芎、防风、川牛膝、延胡索。
功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用法:煎服,每日3次。
2. 针灸治疗:(1)主穴:四神聪、百会、印堂、太阳穴、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曲池、内庭、中衝。
方法:针刺,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2)点刺穴:阳白、合谷、足三里、翳风、风市、白虎丘。
方法:点刺,每次10分钟,每日1次。
护理观察与护理措施:1. 观察指导:(1)观察患者呼吸、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
(2)观察患者神志、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运动情况。
2. 督促患者进行康复训练:(1)积极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恢复训练、平衡训练等。
(2)帮助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和肢体康复按摩。
3. 管理好患者饮食:(1)根据患者的病情与中医饮食原则,为患者提供易于消化吸收的饮食。
中风急性期中医护理实施方案试题答案
1. 您的姓名:
2. 中风(急性期)中经络常见的症候要点错误的是?
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湿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
3. 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在于?
有无神志不清有无后遗症外风与内风邪浅与邪深
4. 不属于中风证的是?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醒后如常人语言不利
5. 中风之中脏腑常见的症候错误的是?
风火上扰证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
6. 半身不遂艾条灸时常取的穴位错误的是?
极泉尺泽合谷水沟穴
7. 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头部应?
稍调低稍抬高中凹卧位俯卧位
8. 眩晕予以穴位贴敷应取穴?
涌泉穴神门穴百会穴太阳穴
9. 中脏腑昏迷或吞咽困难者应采取的饮食?
禁食或鼻饲喂养普食软食特殊饮食
10. 中风中医特色技术有哪些?
穴位按摩中药熏洗穴位贴敷艾灸耳穴贴压
11. 外用中药前应注意?
注意皮肤干燥、清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观察患者出现不适时,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出现恶心呕吐气促继续使用。
中风病(中风后遗症)因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为主症.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临床表现中风后遗症属中医"偏瘫”、"偏枯"、"偏废”等病证范畴。
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可分为气虚血瘀、肝肾亏虚、脾虚痰湿等证型。
(1)、心肾阳虚型表现为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
(2)、肝阳上亢型表现有高血压病史,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3)、气虚血瘀型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神疲乏力,面白少华,头晕心悸,血压偏高或不高,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
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一般护理1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急性期要求在发病2周以内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 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并适当被动运动患肢与关节。
4 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 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病情观察1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智、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 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临症施护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可遵医嘱针刺大椎穴或耳尖放血.2元气衰败者,可按摩腹部,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关元、百会、涌泉穴等救治。
脑中风的中医护理中风(脑血管意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在所有疾病中,其致残率高居第一。
中风一旦发病,再发率很高,再次中风的患者预后更差,70-80%常导致严重的致残或死亡。
因此,中风患者预防再发显得特别重要,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噼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似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又“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称为“中风”,又名“卒中”,“类中”等。
西医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脑血管疾病,均属本证论治范畴。
中风常于急性期病情迅速变化,进而威胁生命。
因此,及时采取救治措施,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把握病情的轻重关系到抢救的成败。
特制定学习计划如下:一、学习脑中风的病理机制、辩证论治二、重点学习脑中风的辩证施护三、脑中风的护理、养生指导、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褥疮护理四、脑中风的功能训练、语言训练五、脑中风的出院指导、用药指导六、脑中风护理的注意事项【病因病机】1、积损正衰:老年体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或思虑劳心太过,气血亏损,精气耗散,致使阴亏于下,阳亢于上,阳亢化风,气血逆生,上蒙元神,突发本病。
2、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或劳倦伤脾,或形盛气弱,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欲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痰湿内生,或肝火内炽,炼液成痰,以致肝风夹痰火,横窜经络,蒙蔽清宫,而见突然昏扑,㖞僻不遂。
3、情志失调:五志过极,心火暴盛:或素体阴虚,水不涵木,复因忧思恼怒所伤,肝阳暴张,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乱逆,心神昏冒,卒倒无知。
4、气虚邪中:脉络空虚,风邪入侵,中于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
本病病位在心(脑)、肝、肾,涉及脾、经络。
病理表现为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严重者则可从实转虚。
中风急性期可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两类症候。
中经络者无神识昏蒙,病情清浅;中脏腑除经络症状外,常有神识昏蒙,病情深重。
中风康复的中医护理方案一、中风康复中医护理方案的目标1. 促进中风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2. 减轻中风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3. 提高中风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二、中风康复中医护理方案的原则1. 整体观念:中医护理应注重中风患者的整体状况,强调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平衡。
2. 辨证施护:根据中风患者的病情、体质、病程等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3. 预防为主:中风康复过程中,应注重预防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4. 家庭与社会支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作用,为中风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三、中风康复中医护理方案的内容1. 生活护理:(1)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光线充足。
(2)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等。
(3)保持床单位整洁,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4)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病情观察:(1)观察患者意识、面色、气息、舌象、脉象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
(3)观察患者肢体活动度、肌力、肌张力等,评估康复效果。
3. 中医特色护理:(1)中药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调配中药,指导患者按时服用。
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
(2)针灸护理:针灸治疗期间,观察患者针刺反应,如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等。
协助医生进行针灸操作,保证针灸安全。
(3)拔罐护理:拔罐治疗时,观察患者皮肤变化,如充血、瘀血等。
拔罐后及时处理皮肤异常情况。
(4)中医食疗: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制定合适的食疗方案,促进康复。
4. 心理护理:(1)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关爱和支持。
(2)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倾听患者需求,解答患者疑问。
(3)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5. 健康教育:(1)普及中风预防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病意识。
(2)讲解中风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中医学认为,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护理在治疗中风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对中风中医护理的总结。
一、病室环境1. 保持病室清洁、安静、通风,温度适宜,湿度适中,以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2. 病床应保持平坦、整洁,避免患者因翻身不慎而受伤。
二、情志护理1.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给予关心和安慰。
2.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 对于情绪异常的患者,及时给予心理疏导,调整情志。
三、饮食护理1.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忌油腻、辛辣、生冷食物。
2.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调整饮食结构,如:(1)气虚血瘀证:宜食用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枣、枸杞、当归等。
(2)痰湿内阻证:宜食用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等。
(3)肝肾亏虚证:宜食用滋补肝肾、养血柔肝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桑椹等。
四、中医特色护理1. 中药熏洗:选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效的中药,煎煮后熏洗患肢,促进血液循环。
2. 推拿按摩: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推拿按摩,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3. 中药贴敷:选用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功效的中药,贴敷于患肢,以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五、健康指导1. 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
2.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如按时服药、监测血压、血糖等。
3.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风中医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医护人员应充分运用中医护理知识,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中风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方法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中医护理中注重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1. 辨证施护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主要与气血运行障碍有关。
常见的辨证分为风证、痰瘀证、气血虚证三种类型。
例如,中风病变较轻者多为风痰证;病变较重者多为气血虚证。
2. 风证的中医护理方法:风证主要为突发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不明、口眼歪斜等。
治疗时可采用疏风祛湿、活血化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
3. 痰瘀证的中医护理方法:痰瘀证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舌苔厚腻、言语不清等。
治疗时可采用祛痰化瘀、行气活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温针灸、拔罐、刮痧等。
4. 气血虚证的中医护理方法:气血虚证主要表现为精神疲乏、肢体无力等。
治疗时可采用补气养血、温阳活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功、按摩等。
5. 配合物理治疗的中医护理方法:中风患者常常伴有肢体功能障碍,需要进行物理治疗。
可以采用针灸、推拿、艾灸等方法,促进神经恢复、肌肉活动。
6. 辨证施护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和监督。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同时坚持传统中医理疗方法,如中药调理、食疗等。
总结起来,中风的中医护理方法主要注重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治疗。
不同证候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包括针灸、推拿、艾灸、气功、按摩等。
同时,配合物理治疗,促进神经恢复、肌肉活动。
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和监督,患者应注意休息和坚持传统中医理疗方法。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
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
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意识障碍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与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与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三)眩晕1、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遵医嘱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因的方法,如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急躁、发怒等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防止摔倒。
3、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头部稍抬高,呕吐时取侧卧位,做好口腔护理。
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光线调暗,避免光刺激。
多做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风痰阻络,阴虚风动引起的眩晕头痛。
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内关、曲池等,每日4~5次,每次30分钟。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隔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四)痰多息促1、密切观察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外感风寒。
3、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每日用中药漱口液清洁口腔2次;痰液黏稠时多饮水,或遵医嘱予雾化吸入,促进痰液排出;神昏或痰多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4、循经拍背法:排痰前,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由下往上轻扣,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根据痰液的多少,增加力度、时间、次数。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
(五)高热1、遵医嘱定时观测体温,监测生命体征及汗出情况,及时擦干皮肤,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等,保持皮肤与床单位清洁、干燥。
2、遵医嘱采用亚低温治疗仪、中药擦浴、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大椎、合谷、曲池等。
4、指导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使用中药时应遵医嘱。
5、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西瓜、荸荠等。
忌辛辣、香燥、助热动火之品。
(六)二便失禁1、观察排便次数、量、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尿液的色、质、量,有无尿频、尿急、尿痛感。
2、保持会阴及肛周皮肤清洁干燥,使用便器时动作轻缓,避免拖、拉,以免擦伤患者的皮肤,每次便后将会阴部及肛周擦洗揩干。
如留置导尿,做好留置导尿护理。
3、进食健脾养胃益肾食物,遵医嘱进行肠内营养补充。
4、遵医嘱艾条灸: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取穴神阙、气海、关元、百会、三阴交、足三里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取穴肾俞穴、八髎穴、足三里、天枢等。
(七)便秘1、观察排便次数、性状、排便费力程度及伴随症状。
2、指导患者保持生活规律,适当运动,定时排便,忌努挣。
习惯性便秘者畅情志,克服对排便的恐惧与焦虑。
3、鼓励患者多饮水,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00ml以上,饮食以粗纤维为主,多吃有利于通便的食物,如黑芝麻、蔬菜、瓜果等;多饮水,戒烟酒,禁食产气多刺激性的食物,如甜食、豆制品、圆葱等。
热秘患者以清热、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食用白萝卜、蜂蜜汁;气虚便秘患者以补气血,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食用核桃仁、松子仁,芝麻粥适用于各种症状的便秘。
4、穴位按摩,遵医嘱取穴: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腹胀者加涌泉,用揉法。
5、腹部按摩:取平卧位,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
以腹内有热感为宜,每次20~30周。
每日2~3次。
6、遵医嘱艾灸:取神阙、天枢、气海、关元等穴。
(八)言语蹇涩1、观察患者语言功能情况,建立护患交流板,与患者达到良好沟通,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共同参与语言康复训练。
2、鼓励患者开口说话,随时给予肯定,在此过程中,尽量减少纠正,更不应责难,以增强患者的信心。
对遗忘性患者应有意识地反复进行,以强化记忆。
3、配合康复治疗师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包括放松疗法、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呼吸训练、发音训练及语言矫治等,初期可用手势或书面笔谈,加强沟通,进而从简单的字、音、词开始。
鼓励患者读书瞧报,适当听收音机。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廉泉、哑门、承浆、大椎等穴。
(八)吞咽困难1、协助医师进行吞咽试验以观察有无呛水、呛食等情况。
2、遵医嘱胃管鼻饲,做好留置胃管的护理。
3、对轻度吞咽障碍以摄食训练与体位训练为主。
如采用改变食物性状与采取代偿性进食方法如姿势与手法等改善患者吞咽状况,一般先用糊状或胶状食物进行训练,少量多次,逐步过渡到普通食物。
4、对中度、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间接训练为主,主要包括: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与下颌骨的张合运动;咽部冷刺激;空吞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
5、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进餐时分散注意力的干扰因素,如关闭电视、收音机等,指导患者进餐时不要讲话,防止误吸。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二)康复护理1、安全防护:康复锻炼时必须有人陪同,防外伤,防跌倒,防坠床。
2、落实早期康复计划,鼓励患者坚持锻炼,如肢体运动、语言功能、吞咽功能训练等,增强自我照顾的能力。
3、康复过程中经常与康复治疗师联系,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三)特色技术(1)穴位按摩: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
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它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病室宜安静,整洁,光线柔与,避免噪声、强光等一切不良刺激。
2、指导患者起居有常,慎避外邪,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勿努挣。
3、注意安全。
防呛咳窒息、防跌倒坠床、防烫伤等意外。
做好健康宣教,增强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
(二)饮食指导中脏腑昏迷或吞咽困难者,根据病情予禁食或鼻饲喂服,以补充足够的水分及富有营养的流质,如米汤、匀浆膳、混合奶等,饮食忌肥甘厚味等生湿助火之品。
(三)情志调理1、关心尊重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2、解除患者因突然得病而产生的恐惧、焦虑、悲观情绪:可采用释放、宣泄法,使患者心中的焦躁、痛苦释放出来。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亲朋好友多探视,多给予情感支持。
4、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提高认知,增强治疗信心。
五、护理难点患者及家属对治疗与护理依从性差解决思路: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患者了解及早开展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反复宣教。
3、制定可行的康复锻炼计划,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六、护理效果评价附: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宁远县中医医院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中脏腑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中经络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其她: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