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与中国传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与中国传统文化

玉的文化就是中国七千多年的文化,它是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因此而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用玉观念,这就是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玉乃石之美者,色阳性润质纯为上品。宝石也如此。其价值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成份,翡翠白玉中不值钱的为多数。如同人一样,哪个民族都出英雄。好玉乃石之珍品。

玉历史悠久,用途广泛,形式繁多,质地莹润,碾琢精湛,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世界玉器工艺领域中独树一帜,充分表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对玉的喜爱甚至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当作神人相通的融汇。古代,玉器也是身份的象征,专为皇帝、朝廷所用;玉,更被喻作人的品德,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这一注解从物质上(石)和艺术上(美)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说到底,玉也只是石头而已,但是这一个美字,却让它具有了倾倒众生的特质。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让“黄金有价,玉无价”的思想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用和田玉镌刻成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的面世,更是刮起了一轮灸手可热的玉器收藏现代风。

在玉石众多的爱慕者当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玉石产生了的影响应该是无可替代的。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廉而不刿,义也;垂而如坠,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贯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不贵者,道也。”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玉并赋予“德”的内涵,

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中古国代另一个思想流派——道教,用玉思想则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玉的崇拜和信仰,敬畏之心多于赏玩的姿态。信仰之一是认为玉是自然界的精华,有生命,可以生长,具有多种超自然的秉性。古人对玉的属性认识不清,多做出一些迷信的解释,而道教思想对世俗迷信有极强的吸附性,常常把玉的神秘属性和由此附会出的种种仙话传说杂蹂起来构成道教本体的一部分,故对玉情有独钟,非常重视。信仰之二是玉能通灵,可以飞升。这些道教代表人物把玉看成是能使人羽化登仙的灵药,其神异自然不同一般。信仰之三是认为玉为阳物之精,生服之延年益寿,“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死以为葬能使灵魂不散,尸体不腐,促进阴阳的转化。我国古代食玉的记载很早,诗人屈原《九章涉江》中说“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大概是最早的记录。

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地方用玉形容品格高尚的人,把玉作为君子的象征,作为立朝为官、为人处世的标准。不仅诸子百家对玉都有极其温润仁和,儒雅谦逊的看法,封建时代的官员仕大夫对玉也爱之有加,玉不仅是封建时代官衔、品级、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普通百姓心中的吉祥之物。现代人对玉,则有了更为现实的观念选择,一方面是出于传统文化的爱好,另一方面也则是出于对玉的文化、观念、心理、传统人文、历史价值,以及这些价值本身所蕴涵的经济价值的选择。较之与古人,则是现实意义重于道德理想价值意义,玉,中国人自古爱之,崇之,赏之,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以来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从一方质地温润的石头,演化为兼具有社会、道德、精神、品质的蕴涵,实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曲折,温润,秀美,高洁的内涵使然,其价值底蕴也是这些文化品质的具体体现与伸展,它不仅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传承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追

求,从形式到内涵都潆洄了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君子之风的美好境界。

“玉”字始于中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鸿门宴》、《弄玉吹箫》、《女祸补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爱的儿女以玉来起名,如贾宝玉、林黛玉,还有多少年读不厌一部感人至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这块玩石美玉里了,对玉的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扎下了深深的根。《红楼梦》却对玉石有一套不同于俗流的观念。通读《红楼梦》,联系到中国传统玉文化理论。我们可清楚地看到,书中“通灵宝玉”的诞生和最终的结局是对封建社会中玉是天地主宰和天地之精学说的无情嘲讽和否定。书中的“通灵宝玉”原是娲皇炼制而成,可谓是是天地之精华,但虽经锻炼,而无力补天,继被僧道刻上神奇印记,使之堕落凡胎,遂由小儿衔之而带入红尘。说明玉并非像历代统治阶级宣染的玉是天地之主宰。宣扬“人玉一体”。书中大凡讲到宝玉的地方,似乎都可理解为贾宝玉本人。而若干关于贾宝玉的情节,又似乎是在讲那块“通灵”的历史。这直接了当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那一套玉石理论实际就是宣扬统治阶级本身。“通灵”的经历和顽石历劫,不仅象征贾宝玉的思想性格和反抗历程,并且还映照着贾府的盛衰,意味着封建统治的中落。“借玉非今”。作者自云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也。这一个“借”字,证明那“通灵”并非作者杜撰,而是世上原本有之,不过权且借来一用罢了。但书中借来的“通灵”却和传统的玉理论大不相同了。玉历来被誉为能辟邪除祟,永保吉祥之物,而书中的“通灵”却喻示着覆灭和消亡;作者描写贾宝玉衔玉而诞生,显然是违反客观规律的,进一步说明“通灵”所预示的覆灭又是由于违反客观规律所至。曹雪芹借用天地造化的说教来塑造人物形象,又用谶纬的手法来预示情节,借一块通灵宝玉,让吉祥的玉石来象征主人公的温柔富贵。但到最后,却又用完全相反的结局来说明其纯属无稽,它既不能保住贾府世袭的荣华,也不能保住封建王朝的百年筵席。作者巧妙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