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大豆病害图谱在这里
- 格式:wps
- 大小:665.50 KB
- 文档页数:13
常见的大豆病害图谱在这里
大豆根腐病
发病根部症状
发病症状 根腐病主要发生于幼苗期, 成株危害减轻。 病株根
部及茎基部形成褐色椭圆形或长条形病斑 , 甚至危害侧根。后期根部
变黑褐色,表皮腐烂。病株矮黄,下部叶片提早脱落。病株一般不枯死,但是结荚少,
粒小。 发病规律 该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致病菌可以附着在种子上使
幼苗出土前就发病。所以大豆连作地块发病重,连作年限越久,发病越重;春季低温及
低洼地或连续降雨易发病,播种过早、过深、幼苗出土慢及重茬、耕作粗放地块一般发
病也很严重。
防治方法 ① 与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等 作物轮作,及时翻耕、平整细耙, 改善土壤通气状态,减少田间积 水。适时中耕培土,促
进根系发 育,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②药剂防治:播种前使用种衣剂拌
种, 在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25%甲霜灵800倍液或 2.5%咯菌腈1000
倍
液。
大豆菌核病
豆荚发病症
状
病株枯死状
发病症状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 幼苗期发病先在幼苗茎基部发病并
向上扩展蔓延,病部呈深绿色湿腐状,有白色菌丝体,病势加剧幼苗倒伏、死亡。成株期一般在茎部或茎基部产生暗褐色不定形或条状病斑,扩大后可绕茎一周成一段段病
斑,后呈苍白色以至枯死。 潮湿条件下病部产生白色絮状菌丝体 ,
其中杂有大小不等鼠粪状菌核
发病规律 大豆菌核病由核盘菌引起 。在病源菌充足的条件下,田间湿
度成为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高湿利于菌核病的发生,干旱少雨则发病轻。据对重迎茬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调查:发病率最高的是豇豆茬,而当前茬为油菜的大豆田,菌核病发
病率比正常轮作大豆田高出20—50%。
防治方法 ①使大豆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发病田应在收割
后进行深翻,将菌核埋入土壤深层,并将 病残体清出田外,减少病源。
②药剂防治:目前对菌核病防效较好的药有50%腐霉利、40%菌核净、 25%咪鲜
胺、50%异菌脲,用量为每亩100g,一般于发病初期喷一 次,7~10天后再喷
一次。喷施以上药剂时可加入芸苔素内酯,促 进植株尽快恢复生长,提高防
治效果。 大豆灰斑病
发病叶片症
状
发病豆荚和茎秆症状
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茎、荚和种子。 在叶片上先产生红褐
色小斑点, 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部分灰色,边缘深褐色或黑色。茎部染病,产生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密布微细黑点。荚上病斑圆
形或椭圆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豆粒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色,边缘暗
色状似“蛙眼”。
发病规律 大豆苗期低温多雨发病严重,常造 成大量缺苗;大豆重茬使
田间菌源增多发病严重;过分密植、田间 杂草多、造成植株郁闭,通风透光
差或将大豆种在低洼易涝土壤水 分饱和的地块上灰斑病发生严重。在大豆花
荚期降雨多、湿度大有 利于灰斑病发生。
防治方法 ① 应采取避免重迎茬、合理轮作、清除病残体、收获后及时
翻耕 等措施,以减少越冬病菌。还应根据品种特性适当密植、加强田
间 管理以控制杂草、降低田间湿度等。
② 药剂防治: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或70%甲基 托布津
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视病情隔7~10天防治2次。
大豆霜霉病 发病
叶片症
状 发病豆荚症状
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幼苗或成株叶片、豆荚及豆粒。幼苗发病,从真叶
或 其它复叶叶片茎部开始沿叶脉出现大片褪绿斑块,以后全叶变黄
枯 死。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密生很厚的灰白色霉层。成株期复叶
上 的病斑散生,病斑呈现圆形或不规则的褪绿黄斑,后期变成黄褐
色 不规则形或多角形枯斑,病健部分界明显,发病重时很多病斑可
汇 合成更大的块状病斑,其病斑背面也布满灰白色霉层,病叶枯干
后 可引起提早落叶。
发病规律 土壤温度低利于发病,当 发病期遇到多雨、湿 度
大、温度高低交替发病重,苗期发病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
防治方法 ① 选用抗病品种, 合理轮作,与其它作物轮作2年
以上。 ② 种子处理。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可用72.2%霜霉威盐
酸盐,35%甲霜灵粉剂、8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等都可以,
用量为种子重量0.1~0.3%。 ③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2%霜脲·
锰锌可湿性粉剂 150~180g每亩;或722g/L霜霉威盐酸盐水剂 60~
70ml每亩,或687.5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 60~75ml每亩;对水喷
雾,间隔7~10天喷洒一次。注意阴雨 天、大风天、中午炎热时段、有雾或
露水大时不能喷
药。
大豆紫斑病
发病
叶片症状
发病豆荚症状
发病症状 叶、茎、荚、种子均能感染此病。① 叶片。 初生
圆形紫红色小斑点,主要沿中脉或侧脉的两侧发生,条件适宜时,病斑汇合成不规则形
大斑。叶脉上的病斑紫褐色,长条形。严重时叶片发黄,湿度大时叶正反两面均产生紫
黑色霉状物。 ② 茎秆。 病斑呈长条状或梭形,红褐色,后期
呈灰褐色,具光泽。严重的整个茎秆变成黑紫色,上生稀疏的灰黑色霉
层。 ③ 豆荚。 病斑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灰斑灰
黑色,荚干燥后变黑色,生紫黑色霉状物。 ④ 种子。 病斑不
规则,仅限于种皮,不深入内部,症状因品种及发病时期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多呈紫色,
有的呈青黑色,在脐部四周形成浅紫色斑块,严重的整个豆粒变为紫色,有的龟
裂。 发病规律 开花期和结荚期多雨,气温偏高,均温12.5-27℃,发病
重;连作地及早熟种发病重;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也利于发病。 防治方
法 ①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与禾本科或其他非
寄主植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剔除带病种子,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收获后及时清除田
间病残体。②加强水肥管理。清沟排湿,防止田间湿度过大。苗期用液肥300倍液喷施
一次,结荚后和膨粒期各用200-300倍液喷施一次,促进植株长势繁茂,增强免疫力。
③在开花始期、蕾期、结荚期、嫩荚期各喷1次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或1:1:
160倍式波尔多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每亩喷配好的药液55升左
右。
大豆锈病 发病叶片症状
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症状非常明显易辨认,叶片两面均可发病,
初生黄褐色斑, 病斑扩展后叶背面稍隆起,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致叶
片早枯。
发病规律 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在南方秋大豆
播种早时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鼓粒期受害重。
防治方法 ① 选用抗病品种,注意开沟排水,采用高畦或垄作,防止湿气滞留,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植株抗病力。
②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
磺悬浮剂800倍液,10%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等药剂,每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
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大豆立枯病
发病幼苗症
状
病
株枯死状
发病症状 大豆立枯病仅在苗期发生, 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
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呈溃疡状,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以后逐渐变为褐
色。病害严重时,外形矮小,生育迟缓,靠地面的茎赤褐色,皮层开裂,呈溃疡
状。 发病规律 连作发病重,轮作发病轻;种子质量差发病
重, 凡发霉变质的种子一定发病重;播种愈早,幼苗田间生长时期长发病愈重;
地下害虫多、土质瘠薄、缺肥和大豆长势差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栽培管理: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轮作,避免在低洼地种植大豆,
或者加强排水排涝,降低土壤湿度,减轻发病。轮作和施用腐熟有机肥。 ②拌种:
用种子量0.3%的40%甲基立枯磷乳油,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采用25%甲霜
灵0.3kg拌大豆种子l00kg。 ③苗期灌根:可选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或25%甲霜灵8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1500倍液等。 ④药剂处理: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1800倍液,或
54.5%恶霉·福美双1500倍液,或3%恶霉·甲霜灵水剂1000倍液,隔10
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并做到喷匀喷足
大豆花叶病
发病叶片症状
发病症状 大豆花叶病是一种病毒病,病害症状比较多样,因病毒种类、大豆品
种、侵染时期及环境条件而变。常见的是花叶皱缩、沿叶脉疱状斑、叶边下卷、顶枯、
植株矮小、局部或系统性畸形或坏死。 一旦感染大豆花叶病毒,新叶都会出现
花叶(以此可以与除草剂引起的局部要害进行区分)。
发病规律 生产上使用了带毒率高的豆种,且介体蚜虫发生早、数量大,植株被侵染早,品种抗病性不高,播种晚时,该病易流行。
防治方法 ① 建立无病毒种子田:无病毒种子田要求在种子四周围100米范围内无该病毒的寄主作物(包括大豆)。种子田在苗期拔除病株,收获前发现病株
也应拔除。收获的种子要求带毒率在1%以下,病株率高或带毒率高的种子不能作为下年
种植的种子用。 ② 防治虫害: 应及时喷药,消灭传毒介
体。常用3%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或用2%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用10%吡虫啉可
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 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1000~2 000倍液等
药剂喷雾防治。 大豆胞囊线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