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652.77 KB
  • 文档页数:3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辨析题(本题共40分,每小题8分,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

1.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2.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

3.人是教育的产物。

4.从几种气质类型的特点看,多血质和粘液质是比较好的气质类型。

5.定势是使人按照某种固定方式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具有阻碍作用。

二、简答题(本题共50分,每小题10分)

1.简述课程结构优化的基础要求。

2.简述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的特点。

3.试述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区别。

4.举例说明动机冲突的几种形式。

5.什么是系列位置效应?这种效应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三、论述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试论述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负向功能的表现、成因和解决对策。

2.论述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念。

3.什么是自我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4.甲乙两位老师,在教学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组织策略,甲老师经常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事先了解要讲的内容,上课时首先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并要求学生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集中注意力。乙老师注重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有吸引力。

试分析两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使用的有关的注意规律,说明两种教学组织策略的优劣。你认为如何根据注意的种类及特点有效组织教学?

一、名词解释题(本题共30分,每小题5分)

1.实用主义教育学

2.过度教育

3.显性课程

4.道德感

5.社会助长

6.动机

二、简答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10分)

1.简述课程结构优化的基本要求。

2.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树立的教学设计理念。

3.简述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4.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5.简述对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6.简述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克服方法。

三、论述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20分)

1.试论述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结合实际,谈谈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

3.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每个教师都意识到,应该努力为班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然而,群体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与这种理想相差甚远。对“师生在课堂里相互作用”所进行的观察表明:教师(无意识的地)针对某些学生进行教学与讲解,而忽略了其他学生。教师给予了某些学生更多的积极强化与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回答问题,对待其他学生就并非如此。一般来说,教师对班内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优秀生最为关注并给予更多的鼓励,班内半数较差的学生所得到的关注与帮助最少。师生之间关系的这些差异使得一些学生得到了(其他学生所得不到的)更多的机会与鼓励。

2011年河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本题共30分,每小题5分)

1.实用主义教育学

答: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欧洲新教育思想和美国进步主义的影响下诞生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和克伯屈。实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④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⑥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2.过度教育

答:过度教育是指由于过分扩张教育,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结果导致收入下降,教育资源被浪费了。过度教育也指施教者所实施的教育超过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教育内容、方法等超出了社会对同龄人的普遍要求,超出了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现有知识经验水平;从受教育者的主观方面看,过度教育也表现为教育超出了学生的兴趣、志向等。

3.显性课程

答: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

4.道德感

答:道德感是人依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和道德信念、道德判断密切相关,因而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阶级性。道德感包括:直觉的道德感,想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

5.社会助长

答: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率有提高的倾向。也就是说,在做某一项工作时,个体和别人一起做往往做得又快又好,比一个人单独做时效率高。

6.动机

答: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对于这种内部过程,我们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间接地推断出来。

二、简答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10分)

1.简述课程结构优化的基本要求。

答:课程的范围与结构主要是解决课程内容各个部分之间的平衡协调问题。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是优化课程结构。课程结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课程结构调整的目的是改变中小学课程类型单一、科目比重失衡的局面,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具体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课程优化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具体要求为:

(1)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2)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3)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各门课程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开设顺序上有先有后,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课时比例设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