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小学科学四下《1.1骨骼》word教案(4)
- 格式:doc
- 大小:27.24 KB
- 文档页数:6
2019-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骨骼、肌肉的保健》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能够联系实际说出体育运动和合理膳食对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能够根据教材指导开展合适的运动保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能够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积极的预防并在出现意外受伤时进行初步的救护。
知识与技能:●知道坚持体育锻炼和保持膳食平衡可以增进骨骼与肌肉的健康;●知道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一样;●知道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运动前做一些准备活动等可以预防骨骼和肌肉在运动中受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训练正确的运动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进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防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1.体操、游泳、健美操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过程的录像;2.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资料介绍;3.“食物金字塔”等电教资料; 4.部分体育运动防护用品;5.各种防护知识资料介绍。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揭示课题1.播放《健康歌》,跟着音乐跳起来。
2.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主要锻炼了身体的哪些部分?3.谈话:骨骼和肌肉执行着人体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此保持它们的健康十分重要。
4.提问: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呢?二、了解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1.谈话: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必须合理地参加一些运动。
2.提问: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3.学生交流介绍。
4.小结。
5.谈话: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
(自由阅读教材11页资料)6.思考、比较、讨论:(1)要想提高自己的耐力,你可以选择哪些运动项目进行训练?(2)要增强身体的柔软性,可以参加哪些运动?(3)要提高体力,可以推荐参加哪些运动?(4)哪一项体育运动对增强身体各方面能力效果比较好?7.交流:平时你最喜欢参加哪些体育运动?你知道这些体育运动对你身体的哪一个方面有好处吗?8.同桌一起对做一节广播体操,并讨论:这些动作对锻炼身体的哪一部分肌肉、关节特别有用?9.交流、小结。
四年级(下)科学《骨骼》教学设计徐宏梅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一课。
本课紧扣人体的运动,指引学生透过皮肤以及肌肉感受身上的骨,并在拼接中形成骨骼的概念,认识骨的特点,了解骨骼的三大作用:支撑、保护和运动。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于骨骼虽然具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是不连贯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感知自己的骨头作为教学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拼图的窍门,为后面的学生活动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1.能够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2.能够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3.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
4.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5.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学习人体的骨骼的作用。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再剪下来2.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动物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
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要预先搭建钢筋框架呢?2.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腿脚。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四、拓展:1.看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1)跳绳时;(2)吃饭时;(3)静坐时……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谈话: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3.补充: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小结:鼻尖中含有软骨。
讲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
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教学反思:一.从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入手,去认识了解骨骼.二.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活动.三.将信息技术与科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2、关节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难点:认识一些关节的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笔、木棍、夹板、胶带或绳子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上节课通过研究,知道了人体所以的骨头共同构成了整个人体的支架,也就是骨骼,有没有想过这副骨骼是不是完全合拢的呢?人怎样才能运动的呢?2、学生交流。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与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揭示课题:关节)(二)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三)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圈出来。
4、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5、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6、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体验一下关节被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与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关节教学目的和要求1、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一些主要关节的位置。
2、知道什么是关节。
3、知道关节的作用,4、认识关节类型中的铰链关节、旋转关节和球状关节以及它们的活动形式。
重点难点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认识一些关节的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单、橡皮筋、竹块、绳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探索科学的奥秘吗?现在进入科学王国的记忆殿,人体的骨骼分为哪几部分?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1、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头骨不能运动是不活动连接,脊柱骨只能做一些小范围运动是半活动链接,手臂骨可以大幅度运动是活动链接。
像这样骨与骨相连的地方叫关节,出示课题《关节》。
2、讲述:头骨是不活动链接,这样的关节叫固定关节;脊柱和手臂骨都是可以活动的连接叫活动关节。
关节有固定关节与活动关节。
3、展开活动,提出活动要求:1.认真体会在做活动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2.每个活动中选择一个小活动展开活动。
3.在活动中保持安静,用手势或眼神进行交流。
4.轮流做活动。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7、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8、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1、活动:体验关节的不同运动方式。
2、教师与学生一起做活动。
肘关节做旋转运动,肩关节既可以屈伸又可以旋转,膝关节只能屈伸。
3、身体上主要有三种关节,分别是铰链关节,球状关节,旋转关节。
将身体中的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与三种主要关节类型连线。
4、了解三种关节类型的运动方式。
5、完成题单。
展示题单,交流感受。
6、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四、总结拓展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骨骼与肌肉《骨骼》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骨骼》,本课内容选自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第1课。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以人体骨骼组成为切入点,通过猜想、假设、体验的方法,认识人体的骨骼组成及作用,学习骨骼的相关知识。
为后续学习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奠定基础,做好铺垫。
二、具体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学生知道人体骨骼的组成及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和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3.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到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三、学情分析及教学重难点:学生对本节课会充满兴趣,他们对身体有了初步了解,知道人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四部分,学生对人体骨骼也有所了解,单都是肤浅的,零散的鉴于这一点,也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本课设计思路如下:看图观察导入课题、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组成、体验骨骼系统的作用、拓展研究人体足弓组成和作用。
重点让学生知道:1.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可分为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2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支撑人体、运动和保护人体内脏器官的作用。
四、材料准备教师准备:人体骨骼图片;人体骨架图片及体育锻炼对骨骼的影响;给骨骼健康添营养等相关资料。
活动记录表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人体骨骼的资料,及骨骼经常会发生哪些疾病;熟的动物骨头。
五、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第一个活动:观察引入,明确学习任务(大约需用3分钟)首先我让学生观看建筑工地上正在建设的楼的框架图片,要求他们边看边思考:1.同学们这是建筑工人建造楼房,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2.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副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优质教案第一单元1.骨骼【教学目标】1.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通过拼图,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通过观察图片能够推测骨骼作用。
2.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知道人体骨骼是由206块骨头构成;认识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认识骨的结构与特征。
3.学生很愿意学习相关人体骨骼的内容;能够尊重科学事实进行汇报交流;通过本次学习能善待自己骨骼。
【教学重点】认识骨骼概念。
【教学难点】将零散的骨骼概念建立完整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骨骼模型。
学生材料:骨骼拼图。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提问导入1.请看图片,这是世界第一高楼,阿联酋的迪拜塔(图),高828米,160层啊,老师想问问大家,是什么东西在帮着它支撑而屹立不倒呢?2.学生回答。
3.(看图)对,是钢筋帮着它支撑。
你是怎么知道的?二、深入探究,了解骨骼(一)建立骨骼概念1.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你这么善于观察,观察观察我,这么大个,130多斤,站这,你说说是什么在支撑着我站着不倒呢?2.学生回答4.学生回答5.透过肌肉通过透视原来我们就是一副骨架。
(图)摸摸你们自己的身体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6.学生触摸。
7.你有吗?你有吗?大家都有吗?嗯原来每个人都有这么一副骨架,组成了我们人体的支架,我们把这副骨架称为骨骼!(板书)(二)从作用、成分、个数、组成部分来认识骨骼1.关于这副骨骼你们都想知道点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整理问题类别,分别是:组成部分、名称、个数、作用、成分。
3.解决这些问题都有哪些好方法?那我们现在可以采用什么办法呢?好现在带着你们的问题去找答案吧。
4.学生开始搜索有用信息。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都找到答案了吗?请同学们说说看。
学生汇报,老师总结板书。
6.同学们刚才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自己检索信息,看看我们都学到了什么?7.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画概念图。
8.我们同学真了不起,看,一张关于骨骼的知识网总结归纳出来了。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教师:杨林中心学校曹明燕课时教学流程补充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1、提问:同学们都放过风筝吗?有仔细观察过风筝吗?(电子幻灯片出示风筝的图片)2、谈话:与风筝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棍子组装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揭示课题:骨骼)3、小结:骨骼,就是我们人体的支架。
(板书:骨骼:人体的支架)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摸自己的手骨有多少块?4、学生实践,汇报、交流如何摸的?5、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
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所以手部可以做很多的精细的动作。
6、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7、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
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8、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9、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10、提问:单个的骨头可不可以被称为是骨骼?11、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
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
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2、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3、多媒体出示人体骨骼教学图片,拿出准备的骨骼模型,比一比:你拼对了吗?找找问题,特别是上肢骨与下肢骨比较容易混淆。
14、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
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15、学习骨的特点和结构。
三、体验: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2、学生按照头部、躯干、手脚的顺序交流讨论。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1. 骨骼课题1.骨骼教学内容P2—P4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够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2.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完成骨骼拼图;3.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的作用;科学知识:1.知道骨头存在与皮肤下的肌肉内;2.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3.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4.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5.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6.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从外表探究内部物质的意识;愿意把不同物体上的同种物质进行比拟;形成实事求是记录和表达的习惯;教学重点了解骨骼的作用和骨的特点;教学难点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完成骨骼拼图;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剪刀、硬卡纸、胶水;教师准备:人体骨骼模型;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教学引入1.谈话:每天,我们除了睡觉,总是不停地运动。
你们知道我们是如何活动的吗?秘密就在我们的皮肤下面,摸摸皮肤下面那些硬硬的东西——那就是骨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骨骼?一课。
1.学生根据所知进行汇报。
2.按照老师的要求摸自己的骨骼。
开门见山,让学生认识到骨骼所在的位置,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了解人体各局部的骨头数1.提问:刚刚我们说了骨头在皮肤下面,谁知道我们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2.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骨头数呢?3.谈话:我们人体的骨头根据所处的不同部位,分为四局部——头、躯干、手臂、腿脚。
下面,我们就分组各自摸一个局部,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1.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汇报。
2.学生进行汇报交流。
3.学生分组自由进行数骨头,并根据课本中的记录进行比拟和比照。
让学生对人体的骨头数量有一个比拟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后面认识骨骼作用打下根底。
三、认识骨骼的概念1.讲解: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第1页 共6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骨骼和肌肉 1.骨骼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1课。人们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例如垒球运动员能用棒击球,厨师能揉捏生面团,艺术家能用泥塑造出一尊雕像。人体所进行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建筑工地是一个忙碌的地方,建筑工人筑好地基后,开始搭建钢筋骨架。人们发现,由于钢筋框架的搭建,大楼有了一个坚固的框架,这样才能安全地建造。大楼竣工了,但是建筑物的框架却看不见了。 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就像一栋大楼没有钢筋框架就不能安全地建造一样,如果人体没有骨骼,就会站不起来。骨骼有五个主要的功能: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 人体的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组成。颅骨包括脑颅骨8块,面颅骨15块,听骨6块。躯干骨包括脊柱骨26块,肋骨24块,胸骨1块。这些骨互相连接构成脊柱和胸廓。脊柱由二十四块椎骨(其中颈椎七快,胸椎十二块,腰椎五块)一块骶骨和一块尾骨相迭而成。胸廓由胸椎、肋骨、肋软骨和胸骨组成。肋骨共十对,左右对称,肋骨前端借肋软骨与胸骨连结构成胸肋关节,后端与胸椎连结构成肋椎关节,第八至第十肋的前端不接胸骨,各与上位的肋软骨连结形成肋弓。第十一、十二肋骨的前端不与上位肋软骨相连,称为浮肋。胸骨居胸前正中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软骨与骨是构成身体支架的器官,它们分别以软骨组织和骨组织为主要结构成分。在人的一生中,这两种组织尤其是骨组织能不断更新和改建,从而适应成年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成年后机体支持功能的变化需求。人体99%以上的钙和85%的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贮于骨组织中,因而骨又是人体的钙、磷贮存库。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指导学生熟悉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和数量,知道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的构成与作用。 第2页 共6页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自由地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隐藏于身体内部的骨骼在人体的活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体骨骼的存在可感却并不可见,属于一个暗盒结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更加需要借助于X光照片、人体骨骼教学挂图以及一些教学资料片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本课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组织学生分组摸一摸、记一记并比一比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人体内有多少块骨头。成年人的体内共有206块骨头,这些不同部位的骨头有不同的名称,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它们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只需要把全身的骨头按照部位分成四个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大致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是在学生了解了人体的骨骼系统组成后,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物的骨头和石头的异同点,研究动物骨头的特点,然后再借助文字及图片资料认识人的骨骼的结构与作用,意识到骨骼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部分,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人体骨骼的多种作用: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并在活动中体验人们日常所做的一些活动中有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第3页 共6页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3.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些无肉的猪骨头供学生观察用; 4.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 5.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6.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电子幻灯片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电子幻灯片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评析】利用房子的钢筋框架与人体的骨骼作类比,不仅可以形象地揭示骨骼的结构特点,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骨骼在支持人体等方面的作用。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10.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第4页 共6页
【评析】先用摸一摸的方法感知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再使用X光照片将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骨骼分布呈现杂学生的面前,前后感知上的冲突就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记忆点。X光照片的利用起到了呈现人体骨骼结构、纠正错误感知、满足学生探究欲望等各方面的作用。 11.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2.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3.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 14.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说明】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料。骨骼图资料:见《现代汉语词典》“骨骼”词条。 三、体验: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3)呵护“小娃娃”——保护内脏器官。 4.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5.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颅骨保护着脑髓和感觉器官;胸骨和肋骨保护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重要器官;盆骨等保护和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器官) 6.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说明】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能够体验到骨骼的不同作用,但他们在交流体验时往往周旋于事实本身而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把握交流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人体骨骼具有的多种作用。 7.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8.安全教育。 四、作业 1.看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 (1)跳绳时;(2)吃饭时;(3)静坐时…… 第5页 共6页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3.请爸爸妈妈做一次排骨汤,吃排骨时注意观察猪骨头的内部是怎么样的。选一根吃过的骨头带到科学课上。 【评析】科学课前的预习与搜集资料也是学习,有意识地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将更好地挖掘科学学习的社区及环境资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 1.活动:分组组装人体骨骼模型,说说人体的骨骼由哪几部分组成。 2.思考:人体的骨骼系统有什么作用? 二、探索:了解骨头的特点 1.探索活动:发现骨头的特点。 (1)各组学生从老师处领取一根煮熟的鸡腿骨和一块石头和相关观察工具; (2)用放大镜观察石头和鸡腿骨; (3)用锤子轻轻敲打石头和鸡腿骨的表面; (4)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觉一下各自的重量; (5)洗干净手,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思考讨论: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骨和石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活动: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建议用多种方法描述骨头的特点) 【评析】通过对鸡腿骨和石头的比较,将更好地发现骨头表面结构紧密、坚硬、质量轻等特点。 三、观察:了解骨头的结构 1.讲述: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其实,骨骼中的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2.观察活动: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3.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4.提问: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 【评析】学生对于骨头是有生命的这一认识缺乏相关的基础认识,对于骨头中间能够制造血细胞的软组织骨髓也比较陌生,因此必须借助于多种资料及实物让他们在直接的感知和具体的事实面前建构正确的意义。 四、巩固拓展 1.谈话: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