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思恭泽州晋城人原文及译文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89 KB
- 文档页数:6
《新五代史·郭崇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五代史·郭崇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新五代史·郭崇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五代史·郭崇韬传》原文及翻译新五代史原文: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
庄宗李存勖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
契丹入寇,晋人皆恐,欲解围去,庄宗未决,崇韬曰:“契丹□来,非救文礼。
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
”庄宗然之,果败契丹。
庄宗即位,国号唐,拜崇韬兵部尚书。
梁王彦章击破德胜,唐军东保杨刘,彦章围之。
庄宗引短兵出战,大败而归。
庄宗问崇韬:“计安出?”是时,唐已得郓州矣,崇韬因曰:“彦章志在郓州。
臣愿得兵数千,筑垒□必争之地,以应郓州为名,彦章必来争,既分其兵,可以图也。
”庄宗以为然,乃遣崇韬与毛璋将数千人,渡河筑垒于博州东。
彦章果引兵急攻之,及攻垒不克,还趋杨刘,庄宗败之。
康延孝自梁奔唐,先见崇韬,崇韬延之卧内,尽得梁虚实。
唐自失德胜,梁兵日掠澶、相,又闻延孝言梁欲大举,唐诸将皆忧惑。
庄宗患之,□问诸将,诸将皆曰:“不若以河为界,与梁约罢兵。
”庄宗不悦,召崇韬问计,崇韬曰:“陛下兴兵十余年矣。
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此岂按兵持久之时乎?愿陛下长驱捣梁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庄宗大喜,即日下令军中从郓州入袭汴,八日而灭梁。
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
及庄宗即位,宦者马绍宏当为枢密使,而崇韬不欲绍宏在己上,乃以张居翰为枢密使。
绍宏失职怨望,崇韬颇惧,语其故人子弟曰:“今群小交兴,吾欲避之,庶几免祸,可乎?”故人子弟对曰:“今公权位已隆,而下多怨嫉,一失其势,能自安乎?”崇韬曰:“奈何?”对曰:“今中宫未立而刘氏有宠宜请立刘氏为皇后而多建天下利害以便民者然后退而乞身虽有谗间其可动乎”崇韬乃上书请立刘氏为皇后。
晋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
为人明敏,以材干见称。
庄宗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
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
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
”庄宗然之,果败契丹。
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皆主上斩祛射钩①之人也。
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
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
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
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
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
”庄宗默然。
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
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议择大将。
乃以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
崇韬素嫉宦官。
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思有以图之。
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
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
延嗣还,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
庄宗怒,遣宦官马彦圭至蜀,视崇稻去就。
圭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彦圭矫诏魏王杀之。
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
崇韬父讳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
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
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
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
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晋书。
郭崇韬传》)注:①斩祛射钩:祛,袂;钩,衣带之钩。
意谓旧怨。
译文:郭崇韬是代州雁门的人。
为人聪慧敏捷,因有才干而在当时有名。
庄宗还是晋王的时候,郭崇韬在他手下担任中门使,很得庄宗的亲近和信任。
庄宗派兵把张文礼围困在镇州,久攻不下。
《后汉书·左雄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左雄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后汉书·左雄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左雄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左雄字伯豪,南阳涅阳人也。
安帝时,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
州部多豪族,好请托,雄常闭门不与交通。
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
永建初,公车征拜议郎。
时,顺帝新立,大臣懈怠,朝多阙政,雄数言事,其辞深切。
尚书仆射虞诩以雄有忠公节,上疏荐之曰:“臣见方今公卿以下,类多拱默,以树恩为贤,尽节为愚,至相戒曰:‘白璧不可为,容容多后福。
’伏见议郎左雄,数上封事,至引陛下身遭难厄,以为警戒,实有王臣蹇蹇之节,周公谟成王之风。
宜擢在喉舌之官,必有匡弼之益。
”由是拜雄尚书,再迁尚书令。
上疏陈事曰:“臣闻柔远和迩,莫大宁人,宁人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考黜。
是以皋陶对禹,贵在知人。
‘安人则惠,黎民怀之。
’分伯建侯,代位亲民,民用和穆,礼让以兴。
……臣愚以为守相长吏、惠和有显效者,可就增秩,勿使移徙,非父母丧不得去官。
其不从法禁,不式王命,锢之终身,虽会赦令,不得齿列。
若被劾奏,亡不就法者,徙家边郡,以惩其后。
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宽其负算,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
如此,威福之路塞,虚伪之端绝,送迎之役损,赋敛之源息。
循理之吏,得成其化;率土之民,各宁其所。
追配文、宣中兴之轨,流光垂祚,永世不刊。
”帝感其言,申下有司,考其真伪,详所施行。
雄之所言,皆明达政体,而宦竖擅权,终不能用。
自是选代交互,令长月易,迎新送旧,劳扰无已,或官寺空旷,无人案事,每选部剧,乃至逃亡。
永建四年,雄又奏征海内名儒为博士,使公卿子弟为诸生。
有志操者,加其俸禄。
及汝南谢廉,河南赵建,年始十二,各能通经,雄并奏拜童子郎。
于是负书来学,云集京师。
是时,大司农刘据以职事被谴,召诣尚书,传呼促步,又加以捶扑。
《晋书·列女·羊耽妻辛氏传》原文及翻译原文: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
聪朗有才鉴。
初,魏文帝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
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弟敞为大将军曹爽参军,宣帝将诛爽,因其从魏帝出而闭城门,爽司马鲁芝率府兵斩关赴爽,呼敞同去。
敞惧,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曰:“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
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属以后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且曹爽与太傅俱受寄托之任,而独专权势,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爽耳。
”敞曰:“然则敞无出乎?”宪英曰:“安可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
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
且为人任,为人死,亲昵之职也,汝从众而已。
"敞遂出。
宣帝果诛爽。
事定后,敞叹曰:“吾不谋于姊,几不获于义!”其后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耽从子祜曰:“钟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将为灭蜀也。
”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
"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
”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
宪英谓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
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
泰始五年卒,年七十九. (选自《晋书·列女》)译文:羊耽的妻子辛氏,字宪英,陇西人,是魏侍中辛毗的女儿。
为人聪明,有才干和鉴察力。
当初,魏文帝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抱着辛毗的脖子对他说:“辛君你知道我高兴吗?”辛毗把这件事告诉了宪英,宪英叹息道:“太子是要继承君王、宗庙和国家的人。
《世说新语》德行原文及译文德行作者:刘义庆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
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
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
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
长文尚小,载箸车中。
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
文若亦小,坐箸膝前。
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
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
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不失雍熙之轨焉。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
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
《新唐书·颜真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颜真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新唐书·颜真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颜真卿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
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
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
事亲以孝闻。
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
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
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
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
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
迁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
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
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
料才壮,储廪实。
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
”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
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方朝廷草昧不暇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
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
帝还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
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
”百官肃然。
李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
”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
”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
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
”真卿再拜。
奴曰:“宜赐卿死。
”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
”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
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译文:颜真卿,字清臣,琅邪郡临沂县人。
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1)(1)张纲传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
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
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
”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
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
以纲为广陵太守。
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
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
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
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
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
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
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
”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
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
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
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
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
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厉布衣之节厉:劝勉。
《晋书孙绰传》原文及翻译晋书原文:孙绰,字兴公。
博学善属文,少与高阳许询俱有高尚之志。
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乃作《遂初赋》以致其意。
尝鄙山涛,而谓人曰:“山涛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若以元礼门为龙津①,则当点额暴鳞矣。
”所居斋前种一株松,恒自守护,邻人谓之曰:“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恐永无栋梁日耳。
”绰答曰:“枫柳虽复合抱,亦何所施邪!”绰与询一时名流,或爱询高迈,则鄙于绰,或爱绰才藻,而无取于询.沙门支遁试问绰:“君何如许?”答曰:“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咏一吟,询将北面矣。
"绰重张衡、左思之赋,每云:“《三都》、《二京》,五经之鼓吹也。
”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荣期曰:“恐此金石非中宫商。
”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凿齿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补章安令,征拜太学博士,迁尚书郎。
扬州刺史殷浩以为建威长史。
会稽内史王羲之引为右军长史。
转永嘉太守,迁散骑常侍,领著作郎.时大司马桓温欲经纬中国,以河南初平,将移都洛阳.朝廷畏温,不敢为异,而北土萧条,人情疑惧,虽并知不可,莫敢先谏。
绰乃上疏。
桓温见绰表,不悦,曰:“致意兴公,何不寻君《遂初赋》,知人家国事邪!”寻转廷尉卿,领著作.绰少以文才垂称,于时文士,绰为其冠。
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
年五十八,卒. (节选自《晋书▪孙绰传》,有删改)【注】①龙津:即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的黄河峡谷。
译文:孙绰字兴公。
他学识广博且擅长写文章,年轻的时候和高阳人许询都有很远大的志向。
住在会稽,纵情山水十多年,于是写《遂初赋》以表达自己的情志。
曾经瞧不起山涛,而对人说:“山涛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人,官员不是官员,隐士不是隐士,如果想鲤鱼跃龙门,他会头碰石壁、鳞被暴晒。
《晋书·朱序传》原文及翻译晋书原文:朱序字次伦,义阳人也.序世为名将,累迁鹰扬将军、江夏相。
兴宁末,梁州刺史司马勋反,桓温表序为征讨都护往讨之,以功拜征虏将军.太和中,迁兖州刺史。
时长城人钱弘聚党百余人,藏匿原乡山。
以序为中军司马、吴兴太守。
序至郡,讨擒之。
宁康初,镇襄阳。
苻坚遣其将苻丕等率众围序,序固守,贼粮将尽,率众苦攻之。
初苻丕之来攻也序母韩自登城履行谓西北角当先受弊遂领百余婢并城中女子于其角斜筑城二十余丈贼攻西北角果溃众便固新筑城丕遂引退襄阳人谓此城为夫人城。
序累战破贼,人情劳懈,又以贼退稍远,疑未能来,守备不谨。
督护李伯护密与贼相应,襄阳遂没,序陷于苻坚.坚杀伯护以徇,以其不忠也。
序欲逃归,潜至宜阳,藏夏揆家。
坚疑揆,收之,序乃诣苻晖自首,坚嘉而不问,以为尚书.太元中,苻坚南侵,谢石率众距之.时坚大兵尚在项,苻融以三十万众先至。
坚遣序说谢石,称己兵威。
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众悉到,莫可与敌。
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
”于是石遣谢琰选勇士八千人涉淝水挑战。
坚众小却,序时在其军后,唱云:“坚败!”众遂大奔,序乃得归。
后翟辽反,序遣将军秦膺、童斌与淮、泗诸郡共讨之.翟辽又使其子钊寇陈、颍,序还遣秦膺讨钊,走之。
其后慕容永率众向洛阳,序自河阴北济,与永伪将王次等相遇,乃战于沁水,次败走,斩其支将勿支首.参军赵睦、江夏相桓不才追永,破之于太行.永归上党。
序追永至上党之白水,与永相持二旬。
闻翟辽欲向金墉,乃还,遂攻翟钊于石门,遣参军赵蕃破翟辽于怀县,辽宵遁.序以老病,累表解职,不许。
寝其表,遂辄去任。
数旬,归罪廷尉,诏原不问.太元十八年卒,赠左将军、散骑常侍。
(选自《晋书·朱序传》,有删改)译文:朱序字次伦,是义阳人。
朱序为当世名将,多次升迁任鹰扬将军、江夏相。
兴宁末年,梁州刺史司马勋反叛,桓温上表举荐朱序为征讨都护前往讨伐司马勋,因功被任命为征虏将军。
太和年间,升任兖州刺史。
《后汉书·鲁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鲁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后汉书·鲁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鲁恭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
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
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
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
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
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
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
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憙复举恭直言①,待诏公车,拜中牟令。
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
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
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
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
”欲解印绶去。
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
于是吏人信服。
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廉之。
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
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
”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
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
”还府,具以状白安。
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
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
迁乐安相。
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
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原文及译文解析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以门荫奏署镇国军节度使官。天福中,父
希尧任棣州刺史,思恭解官侍养,奉章入贡,改国子四门博士,赐绯。
刘继勋节制同州,辟为掌书记。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喧噪,
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止。隐帝时,蝗,诏
遍祈山川。思恭上言:“赦过宥罪,议狱缓刑,苟狱讼平允,则灾害
不生。望令诸州速决重刑,无致淹滥,必召和气。”从之。周显德中,
定滨州田赋,世宗嘉之,赐金紫。丁外艰,服阕,拜左司员外郎。
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刺史赵廷进
惧不能敌,将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与贼战彭山。军人皆观望
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
以上供钱帛给之。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
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曰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
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思恭日:“臣奉诏而往,必能治之。”帝壮
之。思恭下车,矫继业之失,绥抚夷落,访求民病,悉条奏免之。俄
而回鹘入贡,路出灵州,交易于市,思恭遣吏市硇砂,吏争直,与之
竞。思恭释吏,械其使,数日贳之。使还诉其主,复遣使赍牒诣灵州
问故,思恭理屈不报。自是数年,回鹘不复朝贡。
久之,迁右谏议大夫、知扬州。朝廷方经略江表,命思恭兼沿江
巡检。每出巡,委州事于通判,以牌印、鼓角、金钲自随。驿书自京
师来者,令赍至其所,事多稽滞。雍熙元年,南郊毕,再为右谏议大
夫。淳化三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
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日/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
可/汝其往哉/
B.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
/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日/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
不可/汝其往哉/
c.太祖怜其果于/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
/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日/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
可/汝其往哉/
D.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
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曰/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
不可/汝其往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门荫又称恩荫、荫补,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
官待遇的一种选官制度。
B.州,地方行政区划名,所辖地区大小历代不同。宋代诸州直
辖于中央,长官为知州。
c.丁艰即遭逢父母丧事。外艰指父丧或长房长孙守祖父之丧,
而内艰指的是遭妻丧。
D.南郊多指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有圆丘来祭天的地方,也
可指帝王祭天的大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段思恭孝顺明理。为了能够奉养亲人,他曾毅然辞去镇国军
节度使官一职;当军士们喧噪着想让他担任州帅时,他能够讲明祸福,
并予以拒绝。
B.段思恭长于政事。他巧妙地将蝗灾与刑罚联系起来,提出了
化解灾害的建议;他对滨州田赋的有关量定获得了周世宗的认可,并
得到了相应奖赏。
C.段思恭果敢多智。他临危不乱,阻止了欲临阵脱逃的刺史;
彭山一役,当军士观望时,他假托诏令,用上供钱帛厚赏军士,激发
斗志,大败贼军。
D.段思恭妄为专权。他随意地扣押回鹘使臣,影响了宋与回鹘
的正常交往;兼任沿江巡检出巡时,他将州事交给通判,自己却把牌
印鼓角等随身带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思恭下车,矫继业之失,绥抚夷落,访求民病,悉条奏免之。
(2)驿书自京师来者,令赍至其所,事多稽滞。
参考答案
10.B(根据文意,应如此停顿。)
11.C(内艰指遭母丧。)
12.C(“假托诏令,用上供钱帛厚赏军士”是大败敌军之后的事
情。)
13.(1)段思恭到任后,纠正冯继业的错误,安抚少数民族,探
访寻求百姓的苦难,都逐条上奏请求免除(相关)弊政。(5分)
(2)从京城送来的文书,(段思恭)命令(通判)送到他的住所,
事情多有延误。(5分)
参考译文
段思恭是泽州晋城人。段思恭凭借祖先的功勋被推荐担任镇国军
节度使官。天福年中,段希尧担任棣州刺史兼任盐矾制置使。段思恭
辞去官职回家奉养父母,奏章上奏给皇帝,让他改任国子四门博士,
赏赐绯衣。刘继勋统管同州,征用他为掌书记。刘继勋入朝拜见皇帝,
正赶上契丹入侵汴梁,士卒喧哗吵闹,请求拥立段思恭担任同州主帅,
段思恭用利害关系晓谕他们,拒不接受,事情才得以停止。
隐帝(刘承佑)年间,出现蝗灾,下诏四处祭山川祈福。段思恭上
书说:“赦免过错,宽恕罪行。对案件仔细反复审核而不急于处以刑
罚,如果处理案件公平公正,就不会有祸乱发生。希望命令各州迅速
判决重刑,没有久拖不决和滥用刑罚的案件,必定会招来祥瑞之气。”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乾德年初,平定蜀地,段思恭担任眉州通判,当时很多逃亡不顾
性命的人集结一起,进攻眉州城,刺史赵廷进因害怕不能抵挡,准备
逃到嘉州,段思恭制止了他,于是率领驻守士兵跟叛贼在彭山作战。
可是,军人都持观望态度没有斗志,段思恭于是就招募最先登上城头
的士兵并给以丰厚赏赐,于是士兵们鼓足勇气,大败贼兵,段思恭假
托皇帝旨意用向朝廷所缴纳的赋税钱赏给他们。后来,度支使请求审
查他的罪过,后汉太祖(郭威)怜惜他的果断能干,不同意,让他管理
州府事务。遭逢母亲丧事(母亲去世),服丧期未满而应召任职,不久
被征召为考功郎中,管理泗州(担任泗州知州)。
恰逢冯继业从灵州带领全家族来朝见天子,皇帝让段思恭代理灵
州事务。段思恭到任后,矫正冯继业的过失,安抚少数民族部落,探
访寻求民众疾苦,全都分条上奏免除。不久,回鹘入朝进奉财物,路
过灵州,(拿所带物品)在市场上卖,段思恭派遣官吏去买硇砂,官吏
讨价还价,跟他们争执。段思恭释放了官吏,却用刑具拷上回鹘使者,
几天后才释放。使者回去告诉君主,回鹘君主又派使者携带着文书到
灵州询问原因,段思恭自知理亏而不回复。从此几年时间,回鹘不再
入朝进贡。
很久之后,升任为谏议大夫、扬州知州。朝廷正筹划治理长江以
南地区,于是就任命段思恭兼任沿江巡检。每当外出巡察,把州府事
务交付给通判处理,把牌印、鼓角、金钲随身携带。来自京城、由驿
站传送的文书,段思恭让人携带到自己的住所,事情大多被延误。因
为跟通判李岧互相告发,(皇上)下诏让段思恭做属官。段思恭言辞不
妥,下令降职为太常少卿。唐太宗即位,迁任将作监、秦州知州。因
为擅自借取官仓的银质器具,又无端以进贡为名,低价买来狨毛虎皮
作为自己马的饰品,被通判王廷范检举,降职为少府少监、邢州知州。
淳化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