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 必修1 第二章知识点复习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383.69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热量来源、受热过程

(1)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地面辐射)

(3)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4)受热过程(如图)

“太阳暖大地”“大气还大地”“大地暖大气”

特别注意:晴天昼夜温差大于阴雨天昼夜温差。晴天云层较薄,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晚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小,温差大;阴雨天云层较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晚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大,温差小。

2.热力环流

(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3)热力环流过程(如图)

等压面:受热的地方,高空上凸,近地面下凹;冷却的地方,高空下凹,近地面上凸。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2)赤道高空风向(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沿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3)高空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砖偏向力):与等压线平行;

(4)近地面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砖偏向力和摩擦力)与等压线斜交。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和风带(如图)

常见热力环流:

1.海陆风

2.山谷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以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为例)

4.季风环流

(1)季风:随季节的变化风向会发生改变的风

(2)东亚、南亚季风

5.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天气特征:

一般情况下:高气压带控制干燥少雨,低气压带控制湿润多雨;西风带控制湿润多雨,信风和东风带控制干燥少雨。(总结:上升湿润下沉干,西风湿润信风干)

(2)典型气候:

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纬度30°- 40°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

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40°- 60°大陆西岸全年温和多雨终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1.锋与天气

(1)冷暖气团性质比较

温度湿度大气密度气压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冷气团低小大高天气晴朗,气压高,气温低

暖气团高大小低天气晴朗,气压低,气温高

(2)冷锋和暖锋

天气系统符号气团移动方向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典型实例冷锋

冷气团向暖气

团移动

天气晴朗,气温

高,气压低

阴雨,大风,

降温

天气转晴,气温

下降,气压升高

冬半年的寒潮、我

国北方夏季暴雨暖锋

暖气团向冷气

团移动

天气晴朗,

气温低,气压高

阴雨,连续

性降水

天气转晴,气温

升高,气压降低

(3)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来回摆动

符号:

天气:持续性降水

实例:江淮准静止锋(夏季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华南准静止锋(持续性降水)、昆明准静

止锋(贵阳冬季天无三日晴)、天山准静止锋(持续性降水)

注意:①无论哪种锋,降水都在冷气团一侧;

②无论哪种锋,都是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

③五种常见天气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反气旋)中只有反气旋控制的天气无雨。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①低压(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气流辐合上升(北逆南顺),多阴雨天气(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②高压(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气流辐散下沉(南逆北顺),多晴朗天气(如: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③高压脊:从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3.锋面气旋(只出现在低压槽处)

①无论哪个半球,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

②无论哪个半球,高纬度一侧为冷气团,低纬度一侧为暖气团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近现代气温变化:波动上升

(2)原因:①人为原因:温室气体增多(主要为CO2);②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3)树木年轮和气候:窄的温度低降水少,宽的温度高降水多。

(4)雪线:雪山上积雪存在的下线。气候变暖,雪线升高;气候变冷,雪线下降。

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表现:冷暖干湿交替

(2)原因: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

(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农业、工业、人类健康、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