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习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1.论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试分析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与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破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就是要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要由原来城镇化过分依赖工业化,改变为同时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的多力支撑体系。加速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

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让城镇化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须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清除阻碍我国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不合理的政策安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基于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更多的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方面,以增强城镇承载和集聚人口的能力。同时,应改革干部

考核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围绕农民转市民、人口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工作,积极健康地推进城镇发展。

第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从限制农民进城转向鼓励支持农民进城。从长期目标看,我国要实现城镇化深度推进,就必须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思路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第三,转变城镇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发展在集聚人口方面的效应最大化。首先要从“以大管小”转向以大带小。今后,要通过改革不断弱化城市行政级别,将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均衡用于不同规模的城镇发展方面,特别在资金配置、行政许可、财税政策等方面,要考虑和照顾中小城市(镇)的发展需要。其中,大城市要打破行政壁垒,按照区域一体化和发展城市群的思路,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向周边中小城市(镇)延伸,形成以大带小的效应;中小城市(镇)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产业布局等方面,积极与大城市实现对接,在区域空间上与大城市形成梯级功能结构,为人口迁徙和产业转移创造条件。未来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

在国内经济增速减缓、外围市场乏力甚至复苏前景复杂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未来推进城镇化,不能简单化为农民进城,也不能简单化为城市建设规模扩大或简单化为扩大教育、医疗以及养老等等社会保障覆盖面的问题。调结构的关键是让资源到应该到的地方,然后每个地方根据自身的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城市的产业结构,无疑成为调结构的关键。一是要尽快走一条集约

节约型的城镇化道路,二是要走一条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建筑设计和公共交通导向的城镇化模式,三是要走一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镇化道路,四是要从以异地城镇化为主,向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就近城镇化的模式转变。

(二)城镇化重大政策需突破

一是户籍要和福利制度逐步脱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二是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逐步完善城乡建设用地流转,进行宅基地用益物权货币化和抵押贷款试点;四是建立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建设用地供给制度和财政分配制度;五是完善耕地流转和耕地补偿金制度,提高耕地的效率,实现生存型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六是建立公共事业投资基金,拓宽城镇化融资渠道,推动城镇水电路和垃圾处理等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七是完善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城乡一体的城镇规划体系;八是探索城镇规模、产业选择和引导人口流向的政策制定。

(三)政策倾斜,推动城镇化发展重心向中西部转移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刚刚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后10年的总体战略目标,即西部地区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无疑为西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提出战略导向。东部的产业已经开始向中西部转移,而且,金融危机以来,中西部的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加快,为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集中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四)城市群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城镇化主体形态

一是继续推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等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同时,培育中部地区具有潜力的长株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等城镇密集区,引导加快中部地区的城镇化速度。二是构建城市群内部的管理机制,逐步按照城镇间、

区域内外事务的属性建立“双层管理体系”,在城市群和城镇本身之间分类分层管理。三是统筹规划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大城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提高国际竞争力;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通信和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其宜居性,发展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人口转移。

2,试论述区域分工的产生机制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分工的发展规律。

试论述区域分工的产生机制,并阐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分工的规律

1、区域要素禀赋差异区域之间的要素禀赋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

区域分工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2、区际要素流动要素的不完全流动能够保持区域之间在要素禀赋差异上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才能够在要素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分工。3,市场的差异;市场是区域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区域分工能否实现从根本上讲是由市场决定的。要素禀赋是区域分工的供给约束,市场则是需求约束。市场对区域分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结构和层次实现的4.区际贸易,( 1)区际贸易首先决定了区域分工是否能够发生。(2)区际贸易对区域分工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3)区际贸易的长期开展使得区域之间的分工关系趋于稳定,从而促进区域分工的深化。5、企业组织结构随着企业的跨部门、跨区域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对区域分工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区域分工的具体形式也呈现出差异性。6、利益诱导区域分工能够产生专业化效益。区域在专业化效益的诱导下,在经济发展决策中会有意识地去发展专业化生产,在没有区域专业化生产条件的区域,也会创造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