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的MR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5.10 MB
- 文档页数:157
MR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脑部肿瘤疾病中的价值【摘要】目的探讨mr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部肿瘤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我院脑外科2011年1月19日——2012年8月19日接收脑肿瘤患者70例,随机分为mr磁敏感加权成像组(a组)和常规mr组(b组),每组各35例。
a组病例用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b组病例用常规mri诊断,比较两组的检测出的病灶数,分析两组显示出的肿瘤形态特征,主要包括肿瘤内部出血成分以及血管结构方面。
结果a组检测出的病灶数以及显示出的肿瘤形态特征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方法采用siemens symphony p1.5t超导mr扫描仪。
a组行t2 swi3d tra序列扫描,翻转角12°,厚度2mm,矩阵328 x 388,扫描时间6min。
b组扫描序列主要包括tiwi、t2wi、和flair 平扫。
矩阵320x220,厚度7.0mm,间距1.5mm,扫描时间8min。
1.3评价标准[2-4]①比较两组的检测出的病灶数;②分析两组显示出的肿瘤形态特征,主要包括肿瘤内部出血成分以及血管结构方面,包括0级、1级、2级、3级。
3讨论脑部肿瘤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给患者家人也带来了痛苦和不安,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疾病。
因此,准确诊断该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恢复情况意义重大。
有研究报道资料显示,mr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成为诊断脑部肿瘤疾病的新趋势,值得研究和探讨。
mr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组织间磁敏感度的差异产生图像对比的磁共振成像法。
其优势主要在于以下几点[4]:①钙化敏感;②诊断早期的脑肿瘤疾病;③清晰显示脑部肿瘤出血情况以及血管情况;④描绘脑肿瘤边界以及内部情况;⑤对血红蛋白及其产物、铁蛋白非常敏感;⑥清晰的显示出脑肿瘤的静脉结构;⑦能进行肿瘤分级以及判断肿瘤预后;⑧可以应用于小血管成像;⑨发现肿瘤内血液代谢物以及水肿程度。
引言MR模拟定位可以弥补CT模拟定位软组织与神经组织成像的不足,在精准放疗定位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MR 检查不仅可以提供解剖结构信息,同时功能序列扫描可获取肿瘤水分子运动、血流灌注和代谢等功能指标,进行定量及半定量分析,应用于靶区勾画、计划设计与优化,实现个体化放疗[1-2]。
然而MR定位图像在电子密度信息方面的局限性,决定了其不可单独应用于放疗,需与CT定位图像进行融合配准后指导靶区勾画与计划设计。
诊断MR 扫描筛查病变并对其进行定性与分期,而定位扫描图像需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边界与周围正常组织结构的关系[3-4]。
因此,MR模拟定位的扫描序列、参数设置、固定方式、扫描安全等各个方面需要重新设置与优化[5]。
定位序列的脑肿瘤精确放疗MR模拟定位标准化流程的研究李需,王俪臻,苏亚,尹勇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放射物理技术科,山东济南 250117[摘 要] 目的 研究MR模拟定位标准化流程为脑肿瘤精确放疗提供参考。
方法 根据MR模拟定位与诊断MR的差异确定标准化的MR模拟定位扫描序列,根据定位患者是否有癫痫、躁狂、儿童等特殊情况制定个体化序列,从安全角度建立系统的MR 模拟定位安全管理方案。
结果 确立脑肿瘤MR模拟定位的规范化扫描序列包括:1 mm T1 三维容积平扫序列、3 mm功能扫描序列(如DWI、ASL和DTI等)、3 mm T2序列、1 mm T1 三维容积增强扫描序列、3 mm T2 Flair序列;脑肿瘤MR模拟定位标准化扫描总时间为1461 s左右,对于特殊情况(癫痫、躁狂、儿童等)进行扫描序列优化后,扫描时间减少55%;对于儿童患者在使用标准化流程前配合率65%,使用标准化流程后配合率93%,平均提高28%。
结论 脑肿瘤MR模拟定位标准化流程使用后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保证了安全的同时提高MR模拟定位的成功率。
[关键词] 脑肿瘤;MR模拟定位;标准化流程Study on Standardization Workflow of MR Simulation Positioning forPrecise Radiotherapy of Brain TumorsLI Xu, WANG Lizhen, SU Ya, YIN YongDepartment of Radiological Physics Technology, Shandong Cancer Hospital & Institute, Shandong Cancer Hospital affiliate to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17,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tandardized workflow of MR simulation for precise radiotherapy of brain tumor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R simulation and diagnostic MR scan, the standardized MR simulation scanning sequence was determined. The individualized sequence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conditions of epilepsy, mania and so on. The systematic safety management scheme of MR simulation positioning was establish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fety. Results The standardized scanning sequences for establishing MR simulation of brain tumors included: 1 mm T1 three-dimensional volume plain scanning sequence, 3 mm functional MRI scanning sequence (such as DWI, ASL and DTI), 3 mm T2 weighted scanning sequence, 1 mm T1 three-dimensional volume enhanced scanning sequence, 3 mm T2 scanning flair sequence. The total scanning time for standardized MR simulation of brain tumor was about 1461 s. After optimizing the scanning sequence for special cases (epilepsy, mania, children, etc.), the scanning time was reduced by 55%. For children, the cooperation rate was 65% before using the standardized workflow and 93% after using the standardized workflow, with an average increase of 28%. Conclusion The standardized workflow of MR simulation of brain tumor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olerance of patients, ensure the safety 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MR simulation positioning.Key words: brain tumor; MR simulation positioning; standardized flow[中图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j.issn.1674-1633.2021.04.042 [文章编号] 1674-1633(2021)04-0181-05收稿日期:2021-03-12通信作者:尹勇,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放射物理技术。
30种颅脑疾病MR诊断经典总结正常脑MRI——正常脑组织在MRI像上,灰⽩质界限清楚,在T1WI上⽩质信号⾼于灰质,在T2WI上灰质信号⾼于⽩质,各脑叶,脑沟,脑裂,脑池及脑室形态⾃然,⽆变形及增⼤或缩⼩,各中线结构居中。
脑⾎管疾病——脑梗死MRI平扫缺⾎性脑梗死表现为⽚状或扇形长T1长T2信号,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出⾎性梗死则表现为病变区内含合并短T1信号,增强扫描梗死早期可见病变区内动脉强化影象,亚急性期则出现脑回样强化,陈旧性梗死⼀般⽆强化,腔隙性梗死则表现为⼩斑点样长T1长T2信号,⼀般⽆需要做增强扫描。
病例1:缺⾎性梗死脑梗死的部位,形态,平扫信号特点及增强扫描所见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积梗死合并脑⽔肿或脑肿胀时可产⽣显著的占位效应,甚⾄可以引起中线移位,不可误认为脑肿瘤。
病例2:出⾎性脑梗死出⾎性梗死是在缺⾎性梗死基础上因在灌注发⽣的梗死区内出⾎,因此,其主要MRI表现为在⽚状长T1长T2信号中出现出⾎信号,其内的出⾎信号在急性出⾎⼀般为短T1短T2信号,亚急性期出⾎为短T1长T2信号。
病例3: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为深部脑组织的⼩⾯积梗死,好发部位为基底节,丘脑,脑⼲,⼩脑及脑室旁⽩质区。
应写清病灶的部位,⼤⼩,数⽬,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与脑⾎管周围腔隙相鉴别。
颅内出⾎颅内出⾎在MRI检查中除具有CT的⼀般形态学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出⾎信号的不同,在出⾎信号⽅⾯,超急性期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现⾼信号,T1WI呈现低信号或中⼼呈现低信号,周边⾼信号,T2WI呈现低或极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和T2WI均表现为周边⾼信号,中⼼低信号;慢性期T1WI和T2WI均为⾼信号,T2WI⾼信号周围可见含铁⾎黄素沉积的⿊边;残腔期T1WI呈现低信号,T2WI呈现极低信号。
脑出⾎周围⽔肿呈现长T1长T2信号,有⼀点需要说明,在疾病分类上⼤多数作者将硬膜下,硬膜外及蛛⽹膜下腔出⾎分在脑外伤中,本书之所以将这些疾病归⼊颅内出⾎⼀并讨论,主要考虑到各种颅内出⾎在MRI信号演变⽅⾯有共同规律。
CTMR检查指南CT和MR是医学领域中常用的影像学技术,用于诊断和评估患者的病情。
本文将介绍CT和MR检查的指南,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生成患者内部断层图像的影像学技术。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用于检测和定位病变。
CT检查常用于诊断颅脑、胸部、腹部、骨骼和血管等疾病。
以下是一些CT检查的指南:1.颅脑CT检查:用于评估颅脑损伤、中风、肿瘤等。
指南包括选择合适的扫描协议、注射造影剂、扫描范围和层厚等。
2.胸部CT检查:用于评估肺部病变、肺癌、肺栓塞等。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协议、呼吸控制技术、注射造影剂、扫描范围和层厚等。
3.腹部CT检查:用于评估肝脏、胰腺、肾脏和腹腔疾病。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协议、注射造影剂、饮食准备、扫描范围和层厚等。
4.骨骼CT检查:用于评估骨骼损伤、关节疾病和骨密度。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协议、双能量扫描、扫描范围和层厚等。
5.血管CT检查:用于评估血管疾病和血栓形成。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协议、注射造影剂、扫描范围和层厚等。
MR(磁共振)是一种使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患者内部图像的影像学技术。
它不使用X射线,因此辐射较低,特别适用于儿童和孕妇。
MR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和组织对比度,用于诊断和评估多种疾病。
以下是一些MR检查的指南:1.颅脑MR检查:用于评估脑部疾病、脑卒中、肿瘤等。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扫描参数、注射造影剂和扫描范围等。
2.脊柱MR检查:用于评估脊柱疾病、椎间盘突出等。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扫描参数和扫描范围等。
3.关节MR检查:用于评估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等。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扫描参数和注射造影剂等。
4.腹部MR检查:用于评估肝脏、胰腺、肾脏和腹腔疾病。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扫描参数和注射造影剂等。
5.心脏MR检查:用于评估心脏疾病和心脏结构。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扫描参数和注射造影剂等。
肿瘤MR报告三篇:分期与治疗病例一:患者,男,52岁。
因“间断性头痛3个月,加重1周”就诊。
经检查,发现右侧顶叶占位。
行MR检查后,如下诊断:1. 右侧顶叶胶质瘤,WHO III级。
2. 未见明显脑转移及水肿。
根据MR表现,肿瘤直径约4cm,边界清晰,增强后均匀强化。
考虑到患者年龄、肿瘤位置及分级,我们建议行外科手术治疗。
在术前,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神经功能评估、心肺功能评估等。
在术中,我们成功切除肿瘤,并进行了病理检查。
病理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分化良好,未见明显恶性特征。
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继续进行放疗和化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病例二:患者,女,45岁。
因“左侧乳房肿块2个月,疼痛1周”就诊。
经检查,发现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行MR检查后,如下诊断:1. 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T2N1M0,Ⅲ期。
2. 左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
根据MR表现,乳腺肿瘤直径约3cm,边界不清,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我们建议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同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在术前,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乳腺超声、钼靶X线摄影等。
在术中,我们成功切除肿瘤及腋窝淋巴结,并进行了病理检查。
病理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分化一般,伴有淋巴结转移。
术后,患者接受了化疗和放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病例三:患者,男,60岁。
因“右侧肺占位2个月”就诊。
经检查,发现右侧肺腺癌。
行MR检查后,如下诊断:1. 右侧肺腺癌,T3N2M0,Ⅲ期。
2. 右侧胸膜增厚,考虑转移。
根据MR表现,肺部肿瘤直径约5cm,边界不清,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我们建议患者行右肺上叶切除术,同时行淋巴结清扫。
在术前,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肺功能测试、心电图等。
在术中,我们成功切除肿瘤及淋巴结,并进行了病理检查。
病理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分化较差,伴有胸膜转移。
术后,患者接受了化疗和放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在这三个病例中,我们通过MR检查对肿瘤进行了准确的分期,为患者制定了合适的治疗方案。
小脑及四脑室区常见肿瘤的MR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小脑及四脑室区的mr影像表现,提高该区域常见肿瘤的鉴别诊断。
方法:搜集99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患者,回顾性分析小脑及四脑室区常见肿瘤的mr影像表现及诊断。
结果:99例患者中,星形细胞胶质瘤 23例,髓母细胞瘤23例,血管母细胞瘤21例,室管膜瘤18例,脑膜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转移瘤、弥漫性大b细胞瘤各2例,胶质增生、小细胞恶性肿瘤各1例。
结论:结合临床资料并细致分析小脑及四脑室区常见肿瘤的mr影像特点,对提高该区域肿瘤的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脑及四脑室区;常见肿瘤;mr诊断;误诊小脑及四脑室区肿瘤临床发病率虽然较低,但临床症状往往严重,所以早期发现并正确诊断,对预后影响很大。
肿瘤可以由周围结构向脑室内生长,也可源于四脑室内,定位困难,其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影响肿瘤的定性。
回顾性分析本组99例小脑及四脑室区经病理证实的肿瘤的mr表现,其发病率与有关文献资料相近,旨在提高对该区域常见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湘雅医院2012年1月到6月进行头部mri检查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小脑及四脑室区肿瘤患者共计99例,年龄1-64岁,其中男63例,女36例。
1.2检查方法:使用西门子1、5t或ge3、0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采用8通首头线圈行常规t1wi、t2wi平扫及增强扫描,gd-dtp剂量为0、1mm/kg。
1.3图像分析:图像分析及测量均在pacs上由医院低年资医师阅片报告后,经高年资(副教授以上)审核发布报告,其诊断结果及影像表现以高年资医师为准。
1.4影像诊断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所有病理标本均为手术切除后,经病理科医师对标本切片镜检观察及病理诊断,发布报告。
2结果2.1mri表现:本组发生在小脑及四脑室区肿瘤99例患者,mr表现为囊实性、实性肿块;mri信号t1wi为等、低信号及混杂信号,t2wi 等、高信号及混杂信号;增强后均有程度不同的强化;无明显水肿或轻度水肿;边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