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敲定版
- 格式:doc
- 大小:209.50 KB
- 文档页数:8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
他有“书圣”的美称。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
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
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
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
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篇7本课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 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通用13篇)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点:1.理解背诵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教学安排:二课时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2.由美文到美书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
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
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
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明确:第一段记兰亭畅游,乐视听之娱;第二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
1.注意本段的结构层次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四、诵读、讲析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1.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
2.归纳结论:睹物伤情,诗文叙怀,记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王羲之所书,内容之美、艺术之高、书法之美,使得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兰亭集序》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
教师在设计《兰亭集序》的教学内容时,需要结合课文的背景知识,进行适当的铺垫。可以通过介绍王羲之的生平、成就,以及《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等方式,使学生对《兰亭集序》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丰富的背景知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兰亭集序》的内涵和价值,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师在讲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结合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可以通过展示《兰亭集序》的手迹、赏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以及兰亭的景观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感受《兰亭集序》的美。通过赏析课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文字表层的意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哲理、情感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比如:“你在《兰亭集序》中读到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觉得王羲之的书法有哪些独特之处?”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和感悟《兰亭集序》的内涵。这样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文学的魅力。
教师在进行《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通过文学鉴赏、诗词歌赋朗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兰亭集序》带来的美感。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兰亭集序》的赏析和仿写,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感悟《兰亭集序》的艺术魅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感受,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是必修课文。
本单元共五篇文言文,其中《游褒禅山记》《兰亭集序》是游记散文。
《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寡人之于国也》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篇,最后一篇《陈情表》是自读课文。
单元说明中指出,学习本单元要初步掌握古诗文赏析的基本方法,提高文言文直译能力。
本单元有两篇山水游记,学习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述,它还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这样的名篇时,学习重点应该放在对作者情感和抒发哲理的理解和感知。
而这同时要求我们能够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反复阅读这些文章,体会其节奏、语气和韵味,这样的文章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同时增强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二、学情分析
经过高一一年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但绝大部分学生文言功底普遍较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对文本的教学主要还是从基础抓起,把握文言字词句、疏通文意,让学生真正读懂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
本次教学教案是针对对口高考医卫(1)班的学生而设计,在此之前已经学过《游褒禅山记》和《寡人之于国也》两篇文章,学生对文言现象有了初步了解。
本次教案将结合学生的学情对文言文翻译和对作者的情感把握作为教学重点。
以便夯实文言基础,并对山水游记散文中的作者的情感有所把握。
三、教学用时
该篇目设计教学用时为三课时,但教案部分只呈现第一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优秀8篇)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兰亭集序》教案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下面是为大伙儿带来的8篇《兰亭集序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教学重点和难点: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
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
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明确:“入木三分”。
设问: 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明确: 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都写在木板上,所以叫“祝版”。
因为他笔力强健,落笔有劲,所以深透入木。
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谓之“入木三分”。
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讲解: 王羲之,东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他写的《兰亭集序》(板书课题),流传至今,即所谓“兰亭字贴”,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
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
二、释题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序是一种文体,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
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
三、点拨字词句,疏通文意1、点拨字词句。
本文文字简练,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
课文注释中有的,这里不再重复,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兰亭集序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二年十班 授课时数 2 设计者 曹宏 所属学校 营口市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忧,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本文虽是一篇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因此本文值得精读。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意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实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习序文的写作特点。 2、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3、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 过程和方法: 1、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疏通文句,理清思路。 2、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由“乐”、“痛”、“悲”情绪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确立人生苦短、时不我待的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学习者特征分析
考虑到不同学生不同文言基础的情况,以预习、交流预习、增补和专项活动的方式充分扫清文言词汇障碍,疏通文意。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1 读懂 癸、会、禊、湍、觞、、骸、骋等字
2 了解 了解作者、写作作品背景及与作品相关的课外资料。
3 积累 文言实词“岁、会、修、期、次、极、或、曾、致”等。
4 积累 文言虚词“之、以、所”等。
5 积累 判断句、省略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6 理解
文章由“乐”、“痛”、“悲”情绪变化。
7 领悟 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1、字、词、句教学,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利用幻灯片和优化设计,落实字词句式。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作者的生死观。 诵读、情景创设、其它诗文辅助理解。
课前对学生要求 1、了解作者、作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 3、完成优化设计的自主梳理。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了解 幻灯片 作者、作品 B E 了解资料 3分钟 自制
2 积累 幻灯片 文言实词 A C 掌握实词 10分钟 自制
3 积累 幻灯片 文言虚词 A C 掌握虚词 5分钟 自制
4 积累 幻灯片 文言句式 A C 掌握句式 8分钟 自制
5 欣赏 幻灯片 自然美景 B F 感受大自然的美。 3分钟 自制
6 领悟 幻灯片 生与死的观点 G\H D\G 学生探讨,生成自己的观点。 8分钟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时、地、人、物、事 ↓ 痛——生命短暂、人生易老 ↓ 悲——亘古不变的规律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情境迁移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一、导入、认识作者和背景 一则新闻:王羲之《妹至帖》仅17个字,拍出2400万元。 生交流预习之作者和背景资料 幻灯片 文本生活化
一则典故(幻
灯片),《兰亭序》作了唐太宗的随葬品。
二、交流增补预习本中之生难字词 1、交流增补生难字词 2、师巡视,选取一生上板书 3、师讲评 前后交流、增补 癸guǐ会kuài 禊xì毕咸(全都)修(高、长)湍tuān觞shāng(酒杯、喝酒)信(实在)或(有的)骸hái趣舍(取舍)向(过去)临(对)喻(明白)固(本来)一死生(一,把„„看作一样,数活为动) 齐彭殇(齐,把„„看作相同,形活为动) 要预习,又不完全依赖预习,照顾全部的学生。
三、反复阅(诵)读体味 1、齐读2遍 2、点评节奏、语气、韵味,范读 齐读2遍 听师点评节奏、语气、韵味 文本
重读不重讲朗读技巧 全文450字左右,读一遍2分半钟 3、生自由读3遍 生自由读3遍 四、交流文意 1、展示预习组内交流;抓关键语句调整补充 2、巡视、个辅,选三生上板书各一题 3、师总结。 1、展示预习组内交流;抓关键语句调整补充 2、部分生接受个辅,三生上板书各一题 3、听师总结。 1、为什么“信可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与贤人交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环境优美,活动高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俯察”,“足以极视听之娱”。 2、第三段中心,怎由“乐”转“痛”: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低头抬头之间,一辈子就过去了)(中心句,接上启下)。“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暂得快然” 文章阅读的最高功夫是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抓关键语句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为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落实,结论有据。答案并不重要,思路最重要。 “所之”“既倦”→“向之所欲”,“不能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亡作”怎样的生死观:乐观进取,时不我待。 五、交流“人生无常”“时不我待”的其它诗文三五例 1、交流你所收集的人生无常时不我待的其它诗文三五例 2、巡视指导,一生上板书 3、总结 交流增补 1、恐秋节至,焜黄花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3、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4、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拓展,把书读厚。
六、交流作为“后之览者”的感慨 1、交流作为“后之览者”的感慨 2、巡视指导,一生上板书 3、总结 交流增补 个性化阅读,把书读活。 教学流程图 开始 导入:新闻导入
引导学生背景探寻 教师评价 学生补充完善
展示作者、作品资料 媒体1
结束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有关诗文
引导学生归纳积累 教师评价 学生归纳积累
展示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媒体2
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评价 学生发表见解 诗文展示 媒体3
教学内容和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 应 用 学生的
活 动 教师进行
逻辑判断 2 页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译王羲之轶事,扩大视野,积累资料。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借助优化设计的自主梳理,里面关于实词、虚词、句式的讲解详细具体。
形成性检测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检 测 题 的 内 容
1 积累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 积累 文学常识
3 背诵 背诵课文
4 拓展 有关“人生苦短,时不我待”诗句
形成性评价 本节课主要通过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法。文章阅读的最高功夫是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抓关键语句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为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落实,结论有据。
教学反思、总结 1. 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课后巩固加强。 2.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配合,氛围良好。但由于阅历关系,对于作者的生死观学生无法理解透彻。 3. 应追求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课堂学生学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要惜言如金,努力做好组织、引导、指导工作,学生能做的事让学生自己做,绝不越俎代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