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15
中国画论习题一、春秋至两汉绘画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解衣般礴”论出自()。
A.《韩非子》B.《庄子》C.《左转》D.《淮南子》2.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是( )。
A.“使民知神奸”B.以形写神C.存形莫善于画D.迁想妙得3.“君形”及“谨毛失貌”出自( )。
A.《韩非子》B.《庄子》C.《左传》D.《淮南子》4.“君形”指绘画首先要(),这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A.外观B.注重整体C.形似D.神似5.借用画画的故事讲道家“任自然,返质朴”的思想的理论出自( )A.畅神B.似与不似C.心师造化D.“解衣般礴”6.“使民知神奸”论出自()A.《韩非子》B.《庄子》C.《左传》D.《淮南子》7. ()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A.《左传》B.《史记》C.《庄子》D.《淮南子》8.《左传》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 )A.最早的品评说B.最早的功能说C.最早的技法说D.较早的功能说9.韩非属于战国时代的()A.法家B.儒家C.墨家D.道家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A.《韩非子》B.《庄子》C.《左传》D.《论语》二、填空题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
’‘孰易者?’曰:‘鬼魅最易’。
……”此段话出自____________,这是中国美术理论发展过程中最早提出的关于____________的问题。
2.春秋至汉代诸子论美术,论述比较简略,且作者本意往往不在论画,而是________,阐发他们的哲学观点或学术思想。
3.孔子的“绘事后素”论中的“素”指的是先有____色的底子,后有画。
4. ________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福师《中国画论》在线作业二-0007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宣和画谱》是一部系统的()藏画品评著作。
A.山水
B.花鸟
C.文人
D.宫廷
答案:D
2.()明确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并且认为士人画高出画工的创作。
A.郭熙
B.苏轼
C.苏澈
D.郭若虚
答案:B
3.中国美术理论发展过程中,最早提出的关于绘画与现实关系的问题的是()。
A.《论语》
B.《庄子》
C.《韩非子》
D.《左传》
答案:C
4.()的绘画理论集中见于其画论文章《画山水序》中。
该文短短数百言,言简意咳,为宗炳69岁时写成,是关于山水画艺术的重要早期文献之一,也是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
A.顾恺之
B.刘向
C.宗炳
D.石涛
答案:C
5.《淮南子》是以道家的思想为中心的著作。
书中涉及绘画的思想有“君形”及“谨毛而失貌”。
“君形”指的是()
A.形似
B.神似
C.写实
D.写意
答案:B
6.“画当出己意,模仿堕尘垕;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
”此为近现代画家()的论画诗。
A.任伯年
B.吴昌硕
C.齐白石。
试论绘画的社会功能绘画的社会功能有三方面的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
一、认识作用。
绘画往往通过典型的瞬间形象反映生活,欣赏者从不同的绘画作品中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从而认识真理、认识历史、认识现实。
所谓“使民知神奸”、“穷神变,测幽微”、“令人识万世礼乐”、“一画有千秋之遐想”。
二、教育功能。
绘画作品能给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作用。
所谓“恶以戒世,善以示后”、“明劝戒,著升沉,千寂寥,披图可鉴”“成教化,助人伦"、“理乱之纪纲”、“存乎鉴戒者图画也”等,即指绘画的教育作用。
三、审美作用.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有一种魅力,它使人欣赏时能够完全迷恋,整个心情都感到非常愉快和满足,给人一种审美的享受。
所谓“畅神”、“悦情”、“怡悦情性”、“快人意"等,即指绘画的美感作用。
各作用之间的关系:绘画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是通过审美作用实现的;审美作用同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是不能分开的,三作用统一于审美,但它又不是一回事;三者有时融为一体,但也不排除在某一作品中以某种作用为主.论张文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认为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
此四者,缺一不可。
‘登山临水’是画家的第一步,接触自然,做全面观察体验。
‘坐望苦不足’,则是深入细致的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为师,要在心里自自然然,与山川有着不忍分离的感情。
‘山水我所有’这不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画家心占天地,得其环中,做到能发山川的精致.‘三思而后行’,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此即构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此三思,也包含着‘中得心源’的意思。
论形和神的关系形和神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见的。
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
XXX《中国画论》在线作业一答案47 (单选题)1:()是XXX提出的绘画观点,认为画家要以“观道”的眼光去观照山水之美,从中体悟“道”,就能够引起精神情感的超脱和愉悦,从而达到主客观和谐统一的境界。
A: “迁想妙得”B: “六法”C: “卧游”D: “畅神”正确答案: D(单选题)2:XXX在()发展了“六法”,提出了“气韵兼力、格制倶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的“六要”。
A:《图画见闻志》B:《画史》C:《宋代名画评》D:《山水纯全集》正确答案: C(单选题)3:中国画论中从几个方面强调画家所具备的艺术修养,首重“()”的修养。
A:读万卷书B:目饱前代奇迹C:人品D:行万里路正确答案: C(单选题)4:选出不是石涛"一画"含义的条目。
()A:指宇宙万物生成的基本规律与法则B:指天地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规律与法则C:指绘画线条的根本规律与法则D:指绘画外型笔墨技法的基本规律与法则正确答案: C(单选题)5:“画当出己意,模仿堕尘垕;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
”此为近现代画家()的论画诗。
A:XXXB:XXXC:齐白石D:XXX正确答案: A(单选题)6:儒学的经典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被认为是“群经之首”的是()。
A:《诗经》B:《礼经》C:春秋》D:《易经》正确答案: D(单选题)7:“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巧妙的计算),不能差(区别)其品也。
”是()绘画思想。
A:东晋顾恺之B:南朝姚最C:XXXD:唐代XXX正确答案: A(单选题)8:中国画论中初次提到关于用“墨”题目的是()。
A:《画山水序》B:《画云台山记》C:《叙画》D:《山水松石格》正确答案: D(单选题)9:中国最早的断代画史是()。
A:《历代名画记》B:《唐代名画录》C:《画品》D:《绘境》正确答案: B(单选题)10:中国绘画流派“南北宗”,()为北宗画派代表人物之一。
(单选题)1: 中国古代画论可分为萌芽时期、奠基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和因袭与创见交错时期,萌芽时期指的是()。
A: 先秦、两汉
B: 六朝
C: 唐五代
D: 明清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2: 中国山水绘画理论中第一次出现“境界”一词是在()。
A: 《林泉高致》
B: 《图画见闻志》
C: 《绘境》
D: 《山水决》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3: 中国最早的断代画史是()。
A: 《历代名画记》
B: 《唐代名画录》
C: 《画品》
D: 《绘境》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4: 《淮南子》一书中涉及绘画的思想有“君形”及“谨毛而失貌”。
“谨毛而失貌”所说的是绘画中()。
A: 近与远的关系
B: 主与次的关系
C: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D: 线条与色彩的关系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5: 强调人的修养所能达到的完美境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其出自()。
A: 《论语》
B: 《孟子》
C: 《庄子》
D: 《老子》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6: ()的文化思想为中国古代画论的形成奠定了哲学思辨基础。
A: 诸子百家
B: 南北朝佛教
C: 唐代诗画
D: 六朝开化
正确答案: A。
1.中国古代画论可分为萌芽时期、奠基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和因袭与创见交错时期,萌芽时期指的是()。
A.先秦、两汉B.六朝C.唐五代D.明清【参考答案】: A2.中国山水绘画理论中第一次出现“境界”一词是在()。
A.《林泉高致》B.《图画见闻志》C.《绘境》D.《山水决》【参考答案】: A3.中国最早的断代画史是()。
A.《历代名画记》B.《唐代名画录》C.《画品》D.《绘境》【参考答案】: B4.《淮南子》一书中涉及绘画的思想有“君形”及“谨毛而失貌”。
“谨毛而失貌”所说的是绘画中()。
A.近与远的关系B.主与次的关系C.整体与局部的关系D.线条与色彩的关系【参考答案】: C5.强调人的修养所能达到的完美境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其出自()。
A.《论语》B.《孟子》C.《庄子》D.《老子》【参考答案】: A6.()的文化思想为中国古代画论的形成奠定了哲学思辨基础。
A.诸子百家B.南北朝佛教C.唐代诗画D.六朝开化7.中国画论中首次提到关于用“墨”问题的是()。
A.《画山水序》B.《画云台山记》C.《叙画》D.《山水松石格》【参考答案】: D8.南齐的谢赫在()中对三国至蕭梁问的27位画家分六品加以评论。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画作系统性总结。
对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
A.《叙画》B.《古画品录》C.《续画品》D.《绘镜》【参考答案】: B9.中国美术理论发展过程中,最早提出的关于绘画与现实关系的问题的是()。
A.《论语》B.《庄子》C.《韩非子》D.《左传》【参考答案】: C10.宋朝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提出逸、神、妙、能四格,将()正式列为四格之首。
A.逸格B.神格C.妙格D.能格【参考答案】: A11.钱选与赵孟頫、王子中、牟应龙等并称吴兴八俊。
他提倡“士气说”,所谓“士气”指的是()。
A.要有继承精神B.作画以书法用笔C.画家要有洁高的品格D.作画要去邪、甜、俗、赖12.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远望”的看画方法,又在“远望”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游观”方法。
中国画论课程(0745)习题集参考教材:《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解释:1、《宣和画谱》P6:中国画著论书。
无编者姓名,二十卷,卷首有赵佶和二年御制序,记录宫廷所藏历代名画家二百三十一人的作品共六千三百九十六件。
分为十门: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
每门先作叙论,次为画家评传,传后则列画目和件数。
在官家著录中,是一部画家传记较完整的巨著。
2、“六艺”P5: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
3、吾道一以贯之P4:“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4、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
P10:5、顾恺之P19:东晋画家。
字长康,小字虎头,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著有《论画》、《摹拓妙法》、《画云台山记》等。
6、《历代名画记》P19-20:中国最早的画史著作,作者唐代张彦远。
前三卷通论画学,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的寺观壁画,以及古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收藏印记等。
后七卷从轩辕时起至唐会昌元年间画家共373人的小传。
并收录若干画家画论。
7、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
P22: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的句子为后人各为辑录所致。
8、南北宗P28: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有“南能北秀”之称。
9、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P27:然而玄思冥想是超越世俗功用的功用。
--北宋、黄庭坚《山谷集》10、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
P50:--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
11、《画山水序》:12、解衣磅礴P105:把衣服解开,舒展两足而坐状如簸箕。
13、“图画者,有图之鸿宝,理乱之纪纲。
”P68:--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画画的人,有图之大的宝器,理乱有法制伦常14、《林泉高致》15、一画P55-57:指宇宙万物生成的规律和法则。
16、南齐、谢赫《画品》P65:17、《山水纯全集》P22:--北宋、韩拙18、姚最:P66南朝陈绘画评论家。
(单选题)1: ()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兴起,也是中国山水画论的先声。
A: 《论画》
B: 《画云台山记》
C: 《画品》
D: 《画山水序》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2: 古典山水画章法“三远法”出自()的《林泉高致》。
A: 郭思
B: 郭熙
C: 范宽
D: 刘道醇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3: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山水论》)体现了“意在笔先”这一绘画思想,这是()首先提出来的。
A: 王微
B: 王维
C: 张彦远
D: 张璪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4: 选出不是石涛"一画"含义的条目。
()
A: 指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规律与法则
B: 指天地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规律与法则
C: 指绘画线条的根本规律与法则
D: 指绘画造型笔墨技法的根本规律与法则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5: 宋朝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提出逸、神、妙、能四格,将()正式列为四格之首。
A: 逸格
B: 神格
C: 妙格
D: 能格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6: 中国古代画家对待传统绘画继承有两种态度,一为“借古开今”,另为()。
A: “借古论今”
B: “弃古创新”
C: “泥古不化”
D: “师古为上乘”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1: “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音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是对绘画理论()的论述。
A: “六要”
B: “六法”
C: “迁想妙得”
D: “气韵生动”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2: 中国古代画论可分为萌芽时期、奠基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和因袭与创见交错时期,萌芽时期指的是()。
A: 先秦、两汉
B: 六朝
C: 唐五代
D: 明清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3: ()的绘画理论集中见于其画论文章《画山水序》中。
该文短短数百言,言简意咳,为宗炳69岁时写成,是关于山水画艺术的重要早期文献之一,也是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
A: 顾恺之
B: 刘向
C: 宗炳
D: 石涛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4: 南朝王微所著()是一篇视山水画为独立画科并重视山水画抒情作用的山水画论。
A: 《叙画》
B: 《画山水序》
C: 《画云台山记》
D: 《论画》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5: 由郭若虚所著、是继《历代名画记》后又一画史著作的是()。
A: 《唐代名画录》
B: 《续画品》
C: 《图画见闻志》
D: 《画史》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6: 中国古代画家对待传统绘画继承有两种态度,一为“借古开今”,另为()。
A: “借古论今”
B: “弃古创新”
C: “泥古不化”。
1. 文人画的艺术特征 答案要点: 文人画肇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于元,明清滥觞其特征为(1分): ⑴强调绘画的文学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分) ⑵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和引书入画;(3分) ⑶画上题字作诗钤印蔚然成风。(3分)
2. 如何理解“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答案要点: (1)出自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2分) (2)通常认为以画得“似”与“不似”为标准来论画是和儿童一般的见识,忽略了中国画对神、意的强调;(3分)
(3)苏轼并非反对和否定形似,而只是认为重点在于表现事物之精神而不应以形似为满足。(1分)
3. 谈谈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此语出自苏轼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诗画在传统中国画文人思想中有着紧密的联系,诗画之间可互为表现,互相渗透。“诗乃有形画,画乃无声诗。”
4. 唐代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诗中说:“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请简述“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答案要点: (1)本意为:十天时间画一段水,五天时间才画一块石头; (2)喻古人作画一笔不苟,精思熟虑,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 5.简述绘画的社会功能。 答案要点: (1)认识功能(2分) (2)教育功能(2分) (3)审美功能(2分) 6.简述“笔”与“墨”的关系。 答案要点: (1)用笔用墨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基本功,传统中国画家均极注重笔墨的锤炼。(2分) (2)“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2分) (3)画上无纯粹有笔无墨之笔,也无纯粹有墨无笔之墨;“笔”、“墨”须相伴而行,互为作用,无墨无以立笔,无笔无以落墨。(2分)
7.宋代画学考试多摘取古人诗句为题,如“乱山藏古寺”。试列举三例以上“画学”考试题目 答案要点: ⑴踏花归去马蹄香 ⑵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⑶乱山藏古寺 ⑷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⑸蝴蝶梦中家万里
(单选题) 1: 强调创作过程的"移情"作用,以达到创作主客体的完美统一的"迁想妙得"观点,是由( )提出的。
A: 东晋顾恺之 B: 南朝姚最 C: 南齐谢赫 D: 唐代张璪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书画异名而同体”是( )提出的。 A: 王微 B: 王维 C: 张彦远 D: 张璪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 )明确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并且认为士人画高出画工的创作。 A: 郭熙 B: 苏轼 C: 苏澈 D: 郭若虚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 )是宗炳提出的绘画观点,认为画家要以“观道”的眼光去观照山水之美,从中体悟“道”,就能够引起精神情感的超脱和愉悦,从而达到主客观和谐统一的境界。 A: “迁想妙得” B: “六法” C: “卧游” D: “畅神”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 )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兴起,也是中国山水画论的先声。 A: 《论画》 B: 《画云台山记》 C: 《画品》 D: 《画山水序》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中国古代画家对待传统绘画继承有两种态度,一为“借古开今”,另为( )。 A: “借古论今” B: “弃古创新” C: “泥古不化” D: “师古为上乘”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 )的绘画理论集中见于其画论文章《画山水序》中。该文短短数百言,言简意咳,为宗炳69岁时写成,是关于山水画艺术的重要早期文献之一,也是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 A: 顾恺之 B: 刘向 C: 宗炳 D: 石涛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嫖生票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这是郭熙对山水画中( )的总结。 A: 笔画技法 B: 用墨色彩 C: 线条粗细 D: 空间表现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淮南子》一书中涉及绘画的思想有“君形”及“谨毛而失貌”。“谨毛而失貌”所说的是绘画中( )。 A: 近与远的关系 B: 主与次的关系 C: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D: 线条与色彩的关系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儒学的经典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认为是“群经之首”的是( )。 A: 《诗经》 B: 《礼经》 C: 春秋》 D: 《易经》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 先秦两汉时期画论散见于哲学、文学着作中,诸子借论画以喻道,阐述其哲学观点或学术思想。此时期诸子提出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对以后中国画论的发展,建立了核心思想基础。 A: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即艺术的社会作用问题 B: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即怎样反映社会生活的问题 C: 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问题 D: 艺术创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 (多选题) 2: 中国古代画论的形成条件主要有( )。 A: 绘画实践日益成熟 B: 文人对绘画的关注与参与(针对专篇画论的形成) C: 绘画理论在民间的传播 D: 统治阶级对绘画理论建设的支持 正确答案: (多选题) 3: 元代统治百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度陷于衰敝的状态,绘画艺术产生了重大的改观。绘画在审美方面与宋代绘画有所区别,( )。 A: 更加注重绘画意境的追求 B: 更加强调笔墨的个性化 C: 寄予绘画的感情更为浓重 D: 变实为虚,笔墨苍润 正确答案: (多选题) 4: 下列属于魏晋时期的重要画论有( )。 A: 曹植《全三国文》 B: 顾恺之《论画》 C: 《画云台山记》 D: 《画山水序》 正确答案: (多选题) 5: 郭熙提出“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若士女人物,小小之笔,即掌中几上一展便见,一览便尽,此看画之法也。”包含了( )两种看画之法。 A: 远望 B: 近看 C: 细察 D: 卧游 正确答案: (多选题) 6: 绘画理论发展到魏晋时期,( )。 A: 儒学趋于衰微、社会自由思、潮活跃,导致绘画的社会地位转变 B: 士大夫文人对于绘画创作的热衷上升,专业画家开始出现 C: 人物画、肖像画趋于成熟 D: 山水画风靡一时,已成大势 正确答案: (多选题) 7: 下列属于《图画见闻志》的绘画理论贡献的是( )。 A: 解释了谢赫的“六法” B: 发展了刘道醇的“六要” C: 认为画人物必须分清贵贱气貌 D: 强调画家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多选题) 8: 钱选与赵孟頫、王子中、牟应龙等并称吴兴八俊。他提倡“士气说”,所谓“士气”指的是( )。 A: 要有继承精神 B: 作画以书法用笔 C: 画家要有洁高的品格 D: 作画要去邪、甜、俗、赖 正确答案: (多选题) 9: “文人画”发展到元代,内容上、形式上的特点分别是( )。 A: 内容更为含蓄,更加自我,更富有寓意,反映社会的政治方式更加巧妙、曲折、内在 B: 强调以书法入画,书画同源的艺术观点 C: 追求“逸气”,艺术个性更为鲜明 D: 禅宗观念开始影响画家的思想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0: 以下属于汉代王充论画思想的有( )。 A: 提倡美术反映现实,反对“尊古卑今” B: 反对绘画宣扬神仙鬼怪思想 C: 认为绘画的功能不如文字着作 D: 混淆了神话与“虚妄”的界限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 “良工善得丹青理”表达了黄公望重视画家个人艺术修养的绘画理论。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2: 《韩非子》是最早提出关于绘画与现实关系的问题,肯定客观现实是第一性的,摹仿现实的艺术是第二性的观点。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3: 气韵生动是指把对象的精神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4: 董其昌是明代后期着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也是“华亭派”的主要代表。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5: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开创了中国绘画断代史的体例。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6: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反映出了宫廷贵族与在野士大夫两种不同的情怀和审美趣味,两派并非截然对立,画法也不拘一格。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7: 《画鉴》为元代倪瓒所作,他属于“元四家”之一。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8: 《庄子》中的“解衣般礡”,是借用画画的故事讲道家“任自然”的思想,本意在论绘画,论画者要不受世俗礼法束缚的思想,精神上都不能受束缚。即艺术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9: 王绎的《写像密诀》是论人物画的绘画技巧理论。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0: “元四家”受唐朝董其昌、巨源影响很大。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 强调创作过程的"移情"作用,以达到创作主客体的完美统一的"迁想妙得"观点,是由( )提出的。 A: 东晋顾恺之 B: 南朝姚最 C: 南齐谢赫 D: 唐代张璪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书画异名而同体”是( )提出的。 A: 王微 B: 王维 C: 张彦远 D: 张璪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 )明确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并且认为士人画高出画工的创作。 A: 郭熙 B: 苏轼 C: 苏澈 D: 郭若虚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 )是宗炳提出的绘画观点,认为画家要以“观道”的眼光去观照山水之美,从中体悟“道”,就能够引起精神情感的超脱和愉悦,从而达到主客观和谐统一的境界。 A: “迁想妙得” B: “六法” C: “卧游” D: “畅神”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 )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兴起,也是中国山水画论的先声。 A: 《论画》 B: 《画云台山记》 C: 《画品》 D: 《画山水序》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中国古代画家对待传统绘画继承有两种态度,一为“借古开今”,另为( )。 A: “借古论今” B: “弃古创新” C: “泥古不化” D: “师古为上乘”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 )的绘画理论集中见于其画论文章《画山水序》中。该文短短数百言,言简意咳,为宗炳69岁时写成,是关于山水画艺术的重要早期文献之一,也是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 A: 顾恺之
浙江省2018年7月自考中国画论试题课程代码:00745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30分)1.“君形”及“谨毛失貌”出自( )。
A.《韩非子》B.《庄子》C.《左传》D.《淮南子》2.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的古意指绘画要取法( )。
A.唐人B.宋人C.汉代D.魏晋3.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是( )。
A.《图画见闻录》B.王微《叙画》C.《林泉高致》D.《笔法记》4.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是( )。
A.“使民知神奸”B.以形写神C.存形莫善于画D.迁想妙得5.“逸笔”说出自( )。
A.钱选B.王世贞C.倪瓒D.刘道醇6.“成竹于胸”出自( )。
A.《画楷序》B.《竹懒论画》C.《林泉高致》D.《竹谱》7.将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家是( )。
A.文同B.郑燮C.苏轼D.石涛8.南宗画系宗主是( )。
A.苏轼B.米芾C.王维D.董源9.“庶免马首之络”出自明代画家( )。
A.董其昌B.王履C.王维D.徐渭10.宗炳在其绘画理论中提出( )的山水画功能论。
A.“使民知神奸”B.士气C.存形莫善于画D.畅神11.《魏晋圣流画赞》出自( ),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
A.王微B.顾恺之C.蔡邕D.谢赫12.钱选与赵孟頫认为绘画要具备士气必须具有“作画以书法用笔”以及( )。
A.形似B.作画要有寓意C.古意D.画家要有清高的品格13.“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评画标准的提出者是( )。
A.张彦远B.董其昌C.莫是龙D.陈继儒14.“若要笑,眉弯嘴挠。
若要哭,眉锁额蹙”出自唐五代的民间绘画经验总结——( )。
A.《画断》B.《画论》C.《历代名画记》D.《世说新语》15.“胸无成竹”提出者是( )。
A.石涛B.文同C.郑燮D.倪瓒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3分)16.“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
浙江省2018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画论试题课程代码:0074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解衣般礴”论是由_____提出来的。
( )A.孟子B.孔子C.庄子D.韩非子2.人称“白描”之魁首的_____,代表作有《维摩诘图轴》。
( )A.吴道子B.李公麟C.梁楷D.武宗元3.“近代方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
若论佛道、人物、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人不及近。
”这段话出自于( )A.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B.郭熙的《林泉高致》C.郭思的《画论》D.韩拙的《山水纯全集》4.宋代北方山水画派三大家是( )A.李成、刘松年、范宽B.郭熙、范宽、刘松年C.李成、郭熙、范宽D.李成、范宽、关仝5.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_____在创作中提出“我用我法”“一画之法。
”他的艺术主张大都收录在其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中。
( )A.石涛B.朱耷C.弘仁D.髡残6.苏轼论画不提六法、四格,而提出“_____”,在绘画上提倡诗情画意,他曾评论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A.知理B.常理C.尚意D.尚品7._____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
( )1A.宗炳B.张墨C.谢赫D.王微8.明代华亭派的代表人物_____,他提出了“南北宗论”。
( )A.李开先B.董其昌C.茅一相D.唐寅9.“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的书画用笔同法论是由_____提出来的。
( )A.张彦远B.赵孟頫C.倪瓒D.郭熙10.唐代创金碧青绿山水的是( )A.李思训、李昭道父子B.王维C.钱选D.张彦远11.“黄家富贵,徐家野逸”的徐家是指( )A.徐崇嗣B.徐渭C.徐熙D.黄筌12.“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用笔墨者无情。
中国画论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第一章测试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一句出自:()参考答案:《道德经》2.“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质胜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句,出自()。
参考答案:《论语》3.“使民知神奸”一句出自()。
参考答案:《左传》4.以下故事传说哪些来自《庄子》?()参考答案:轮扁斲轮;庖丁解牛;削木为鐻5.战国时期长沙楚墓出土两幅帛画,分别是()。
《人物龙凤图》;《人物龙凤图》6.先秦至汉的绘画理论文字中,明确论述了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著作有()。
参考答案:《淮南子》;《吕氏春秋》7.“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这句话来自《考工记》。
()参考答案:错8.“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牖,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
”“使民知神奸”“恶以诫世,善以示后。
”等话语表明早期绘画理论中已充分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问题。
()参考答案:对9.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纹饰,经历了从神到人的演变。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华云台山记》的作者是()。
顾恺之2.《书品》作者是()。
参考答案:庾肩吾3.()是对谢赫《画品》的承续。
参考答案:《续画品录》4.谢赫《画品》中描述():“除体精微,笔无妄下。
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
参考答案:顾恺之5.谢赫《画品》说()“明于六法,迄无适善,而含毫命素,必有损益,迹非准的,意足师放”。
参考答案:宗炳6.谢赫《画品》中以“六法”为标准对三国吴至南齐的画家共计()人进行品级、评论,从而开创了画论史上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
参考答案:277.下列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理论著作的是:()参考答案:《笔阵图》;《书品》;《古今书评》;《四体书势》8.下列哪些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理论:()参考答案:《叙画》;《画云台山记》9.谢赫《画品》与庾肩吾《书品》的体例框架相近。
解释: 1、《宣和画谱》P6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系统品评宫廷藏画的著作,此书并非一人之功,北宋宋徵宗(赵佶)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记录宫廷所藏历代画家231人的作品共6396件,分为十门: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分科很精细,在理论上肯定了前人对绘画功能,作用,意义的一些基本认识采取了许多以往的经典论述,他乃是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传统标准。是一部画家传记较为完备的巨著。 2、“六艺”P5礼乐书数御射 艺指技艺,包括艺术,出自《周礼•保氏》。 3、吾道一以贯之P4出自孔子《论语·里仁篇》,字面意思是我的学说及思想是以一个基本思想贯穿始终的,即“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 4、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P10古人都以古代圣人、贤人的形象事迹以图画文书的形式记录下来,意在作为鉴别贤者与愚人之间区别的参考,从而达到修身养性治国平乱的目的。 5、顾恺之P1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著有《论画》、《摹拓妙法》、《画云台山记》等。绘画作品《女史(竹字头,咸)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他的绘画理论针对人物画和肖像画而多,提出“以形写神”论。 6、历代名画记P19-20共十卷,内容精详,为中国最早的画史著作。前三卷通论画学,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的寺观壁画,以及古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的收藏印记等。后七卷系从轩辕时起至唐会昌元年间画家共373人的小传。叙述简要,除吸取前人评论外,亦参己见,并收录若干画家画论。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绘画的全部领域,保留了不少至今已经失传的著名画论篇章,作品反映的客观物象必然带有画家的主观情感因素,对艺术形象形成的过程简要总结,揭示了艺术创造的全部秘密,万代而犹新,并为现代艺术创作理论的继承。 7、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P22是指绘画创作要超逸于世俗的社会功利之外而达到向“道”的返璞归真,要带着内心情感对自然精神的领悟。 8、南北宗P28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他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缘”和“水墨”两种子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北宗,指“院画”,南宗,指“文人画”。 莫是龙提出在先,董其昌提出在后,陈继儒则推波助澜于其中,董其昌是代表人物,南宗指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所之法,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等。 9、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P27是指在玄思冥想后悟到了超越世俗功用的功用 10、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P50出自南朝宗炳《画山水序》,意思是在反映自然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并且完整的主观境界,贤者胸无尘浊杂念,也就是庄子所谓的“心斋”。“ 味象”就是去观察体会,品味物象,意思就是要心无念的去品味物象,感受自然。其实画的技巧只是一种形式,而真正的灵魂是画家的感悟,是以笔墨悟道。
11、一画P55-57 1.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规律和法则。2天地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 3.审美创造的根本规律和法则。 4绘画造型笔墨技法的根本规律和法则。 12、解衣磅礴P105原意指解下衣服,箕踞而坐,一副神闲意定,不拘形迹的样子。脱掉衣服裸体而画,说明道家所奉行的人生态度,既要自然而自然,不受礼法束缚,不受外界干扰,在绘画创作中,作者应持有正确的心态,舒展胸襟,敞开怀抱,排除杂念,不受功名利禄或仁义礼智观念因素困扰,保持一种自然如真谛的精神状态。 13、“图画者,有图之鸿宝,理乱之纪纲。”P68绘画是治国的法宝,是治理乱世的根本,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价值。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意指绘画家要以国为重,注重修养,用美学绘画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逐步地克服那些违背社会一切方面规范的思想、言论、 行为。 14、《林泉高致》又名《林泉高致集》,该书是我国画论史上又一部系统,完整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性论著,不仅对以往的山水画创作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而且代表当时对山水画的最高理论水准。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宽,有关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家及山水画创作必须注意的几个重要理论,其中包括自身修养,艺术观察,透视表现等方面,明确主张“兼学并览”,反对一己之学,提倡“心胸”说,“境界”论,一脉相承,并论述了笔墨问题,认为书法与用笔相关联,书法对绘画有重要意义,指出“善书者善画”。}他是山水画走向成熟后的理论总结,他极大丰富了中国的古代画论是中国画论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15、《画山水序》P50作者南朝宋画家宋炳,精书画,工弹琴,此书为早期山水画重要文献之一。是关于中国山水画艺术的重要文献之一,是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它把山水画初步形成一种独立画科之状貌,如实地反映了出处,并提出如下几个绘画命题:1求真2求本3求心 16、谢赫《画品》P65谢赫南齐时人,在《画品》序中论述绘画功能和六法。《画品》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美术批评著作,成书于梁武帝大通四年至太清三年间,它是一部品评三国孙吴至萧梁之百年间27位著名画家艺术优劣的专著,该书对姚最等人的续书起着重要的典范与启示作用,在中国画论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17、《山水纯全集》P22韩拙,北宋画家,字纯全,擅画山水、窠石,《山水纯全集》传世刻本凡九篇,而序中称有十篇,是中国北宋山水画论著作。受《林泉高致》影响较大,作者注重对笔法,墨法和山水景致布局问题的探讨,对习练山水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书中还涉及绘画的鉴赏方法问题。 18、姚最《续画品》P66姚最,南朝陈绘画评论家,本书是品评绘画的著作。《续画论》是谢赫《画品》的续书,从书中可以看出姚最对绘画批评的态度十分严肃,认为对于时代久远有无原作保存下来的古代画家的艺术,要准确地批评是困难的而对于现有的作品,则必须深入研究,不能任意批评,他直接挑战“权威”,对谢赫的批评予以“矫正”。 19、《贞观公私画录》P703中国唐代绘画著录著作。唐高宗李治时人,所著《贞观公私画录》又称《贞观公私画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名画著录,足以考知贞观以前名画之存于世者,至堪宝贵。裴孝源撰。此书不但记录了初唐卷轴画的流传收藏情况,而且也记载了当时及其以前寺庙壁画的创作情况,同时还保存了已佚《梁太清目》的某些内容,在绘画史学和鉴定学上均有重要价值。对于唐代画论和美学思想的研究,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20、王微《叙画》P79王微字景玄,所著《叙画》与宗炳《画山水序》同为中国山水画形成期的两大文献。区分了绘画艺术与用做工具的地图的不同,将山水画的艺术地位提到了一定高度,它给我们提供了两点认识:1作为怡情悦性的山水画艺术与图经,阴阳术不同,虽然二者曾经长期并存2研究古代画论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想当然。 2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P1091. 出自唐朝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造化」是指大自然,泛指一切客观事物。「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这是对姚最学说的深化与发展2.他概括了从客观物象到艺术意象,再到艺术形象创造形成的全过程,说明艺术美的真正来源是现实美,自然美3.由于画家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绘画高于现实,是现实与画家主观情思熔铸,锻造的结晶,是二者有机统一。 22、迁想妙得P106画家作画之前,先要观察研究所描绘的对象,深入体会,揣测对象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实践,正确把握,理解客观对象的性质特征,经过分析,提炼获得生动的艺术构思,做到胸中有数。 1东晋,顾恺之《论画》中推出的重要理论思想,指画家创作过程中情感表达的方法。意指画家将自己独有的思想感情迁移入对象之中,与对象融合,通过画家深刻的认识、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在作品晨表现出独创性和典型性。 2迁:指转移,迁移。想:构思。妙:契合,主客体完美结合。得:形象与情感的结合。 3画家的思想感情通过构思,传达转移到艺术形象中去,得到完美的作品。 23、米家墨戏P98米家:北宋书法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墨戏:写意画,随性成画,故名。 24、十六家皴法P103皴法,中国画技法名。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皮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中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分别是:披麻、云头、芝麻、乱麻、折带、马牙、斧劈、雨点、弹涡、骷髅、矾头、荷叶、牛毛、解索、鬼皮、乱柴。 25、画法P145指用笔,用墨,设色,临摹等技法。 26、画理P146指画家对所有描绘的事物,深刻研究它的本质,特点,典型,发展规律,然后在画上表现出来。画理是和物理相通。黄公望《写山水诀》说:“作画只是个理字最紧要。” 27、画趣P146指画面上表现的情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说:“画有三到,就是画理,气韵和画趣三个方面。 28、气韵生动P156作品形象所呈现出来的感动人的一种力量,同还指形象所表现出和谐节奏与悦人风致。 29、骨法用笔P156此为绘画表现上关于用笔的问题,即如何运用线描达到表达对象形体的重要技法。是六法中的第二法,是对顾恺之以“骨”论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骨法”即用笔要肯定有力,它是书法用笔的一个重要特征,“骨法用笔”在力度之外尚有以描绘人物的笔墨线条去表现俊朗,硬锋神气的意思。 30、五彩彰施P168五彩即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旧时把这五种颜色作为主要的颜色。《书经。益稷》:“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名”。 31、书家八体P170八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八种:“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32、以形写神P209用外在逼真的形象来衬托内在的精神本质“神”以“形”为依据,画家在反映现实时不反映追求外在的形象逼真,而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 33、“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P191出自北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意为如果评论画好与不好以形态相似度为标准的话,其见地与小孩子差不多。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34、逸笔P194出自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指轻松自如、简洁精练的用笔技法。表达胸中逸气的手段。 35、逸气P194指追求心灵的解放,用于绘画中指对画中主观意境的缔造,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胸中的磊落,绘画时将内心的情感挥发出来。 36、气韵P231气质,神韵,是很抽象的概念,指优秀的气质,气息精神状貌。气韵"是中国美学最有代表性的范畴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本体论. 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37、生气P239顾恺之《论画》活力,生命力。 38、神气P239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意指1、神情气息、精神气息;2、绘画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精神;3、内在神态特征。 39、真气P242指元气,在韩拙《山水纯全集》中提到。 40、士气P242旧指读书人的气概。 41、灵气P244古谓一种细微的精灵之气。《管子。内业》:“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