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开商埠
- 格式:wps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巧记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一、《南京条约》1、时间:1842年8月2、地点:南京3、代表:耆英璞鼎查4、内容及其影响(1)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使香港岛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
(2)赔款2100万银元——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使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大开。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使中国开始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记忆方法:割香港、赔银元、五口通商开口岸、协定关税最关键。
方法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割地、赔款、开口岸、协税”。
方法2,用字头法结和谐音法记为“哥哥赔五(双)鞋”,解释:“哥哥”──谐“割”音,指割地;“赔”──赔款;“五”──五口通商;“(双)”──辅助记忆,无实义,下同;“鞋”──谐“协”音,指协定关税。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名称的记忆。
方法1,用字头法记为“广、厦、福、宁、上”。
方法2,用谐音法记为“光(广)下(厦)不(福)能(宁)上”。
二、1858年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主要内容:①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④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⑤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方法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公使驻京、开十口、外国船、外国人、赔款”。
方法2,用数字排比法记为“一开二赔三外”,解释:“一开”──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二赔”──军费、商损两种赔款,即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三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二、《南京条约》附件1、时间:1843年10月2、内容(1)《五口通商章程》a、低关税率5%——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
第21卷第5期VolQ No.5荆楚学刊Academic Journal of Jingchu2020年10月0ct.2020晚清对赴华内地游历外人的管理述论付超(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晚清时期,随着中外条约关系的发展及列强在华条约特权的不断扩大,愈来愈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开展游历、传教、经商等活动。
为避免或减少由此引发的中外纠纷和交涉,清政府制定并颁行了一系列管理政策,对来华游历者加以约束和限制。
同时,依据相关约章和国际法对外交涉。
这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国家主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但由于时代的拘囿,清政府仍难以冲破条约的藩篱,从而影响了游历政策的执行和对外交涉的成效。
关键词:条约体系;晚清政府;内地游历;管理政策;外交交涉中图分类号:K254.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672-0768(2020)05-0031-07鸦片战争后,中外条约关系开始确立,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逐步取得进入中国内地游历的特权。
随之,形形色色的外国人大量进入中国内地,从事各种正当和非正当的活动。
为了加强对外来游历者的管理,避免或减少中外纷争和外交交涉,维护国家主权和利权,清政府制定和颁行了一系列游历管理政策,并根据时势的发展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这些政策作为晚清国内法和对外政策的一部分,体现了清政府主权意识的增强和对外理念的转变。
一、构筑条约体系,赴华内地游历鸦片战争暨《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外传统的朝贡关系逐渐走向瓦解,一种以不平等为主导的新型中外关系模式一条约关系(也称为“条约体系”或“条约制度”)逐步确立下来。
在这种关系模式下,西方列强凭借条约特权和强权政治攫取了中国大量利权,外国人赴中国内地游历即是在此背景下兴起的。
(一)外人赴华內地游历“条约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禁外国人私自进入中国内地,以“杜民夷之争论,立中外之大防”[|]。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首个不平等条约一《南京条约》,开了列强胁迫中国“约开商埠”(亦称“条约口岸”、“通商口岸”)的先河。
济南城外开埠章程清单
济南商埠租建章程的清单如下:
1. 第一节规定:“埠与条约所载各处约开口岸不同,准各国洋商并华商于规定界内租地杂居。
”
2. 第十节规定:“济南城外既开商埠,所有洋商在此规定界内可任意往来,携眷居住、贸易。
但在济南城关内外,以及附近各处,仍按中国内地章程
办理。
”
3. 商埠中不准划分租界。
这就保证了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
4. 土地租价则是按照中国传统的福、禄、寿、喜的称谓确定了四个阶梯租价,以火车站附近最贵,由东至西逐次递减。
5. 租建章程中对工程建造也有着详细的规定。
如在商埠内严禁搭盖草屋。
建造计划须事先报工程处和警察局审查批复。
所有建筑物必须安装污水管道,引入建设局统一建设的水道排出等。
6. 邮政、电话、电报等经营权和司法权由中国人自理,“外人不得干预”。
以上是济南商埠租建章程的部分内容,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政府文件或资料。
【高中历史】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内容如何记忆1.《天津条约》口诀:外国公使来进驻,增开牛庄等十处,军舰商船江上浮,游历商教内地布,军费大家请记住,英法撤退离大沽。
外国公使来进驻:是指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牛庄等十处:是指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通商口岸。
在这里特别强调牛庄开埠时改在营口。
10处通商口岸有一个小口诀:营烟镇宁汉,琼酒散淡台,营指营口,烟指烟台,镇指镇江,宁指南京,汉指汉口。
军舰商船江上浮指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游历商教内地布指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军费大家请记住指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200万两白银。
英法撤退离大沽这句实际上不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是指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陆续从大沽口撤退。
2.《北京条约》口诀:先认条约后开埠,九龙司割算一股。
华工出国真命苦,各8军费人民付。
先认条约后开埠是指清政府首先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
九龙司割算一股是指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华工出国真命苦是指准许华工出国,华工命运悲惨。
各8军费人民付是指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一一记住,甚至记了几遍后,隔了不久便会遗忘。
其实,想要把历史知识记住,是有规律可循的。
例如,学习古代史,可分解为政治特征、经济特征、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块进行记忆。
而对于世界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则要注重理解,因为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交织、脉脉相承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较庞大的记忆网络,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这就需要理解的帮助,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就较容易将此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楚。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现在,历史考试主要有以下四种题型: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评价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至于城市最早产生于何时,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尽管如此,中国近代城市史却受到了国内外各领域学者的亲睐,研究成果丰硕。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尚未开启。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史学界终于迎来了春天,城市史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也开始备受国内史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各种论著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透过这种繁荣,不难发现城市史研究始终遵循着“现代化”范式,衍生出许多分支,其内容更加丰富。
1.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城市概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
绝大部分是地主封建统治阶级以及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地。
城市在政治上统治着乡村。
城市集中着官府,地主宅第,以及商业、手工业及其他劳动人民,城市大部是消费性的。
城市的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
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社会经济开始逐渐解体,逐渐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城市是社会经济的产物,这种变化必然使原有城市发生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发展。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不仅使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对我国城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很多城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中国的近代城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固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这类城市包括:(1)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1)割让地;2)租借地;3)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沿线附属地城市;4)占领地。
这类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主要是,多半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在列强占领以后被选定发展起来的。
城市一般按帝国主义的侵略意图进行规划建设,显得较有条理,但其布置手法和建筑形式,都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行形式的移植,整个城市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浅析清末自开商埠设立的原因【摘要】近代中国自开商埠始于1898年秦皇岛、三都澳、岳州开放。
这些口岸与约开口岸有本质的不同,即权自我操。
清政府自行开放形势扼要之区,商贾荟萃之地的原因有四:近代重商思想发展的结果;以自开抵制约开,挽回利权;解决财政困难。
【关键词】自开商埠利权一、清末自开商埠的设立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对通商口岸的要求有增无减。
清政府为杜绝外人觊觎,以自开抵制约开,在交通便利、商业繁兴地区开辟了一批口岸,这就是所谓的自开商埠。
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有本质的区别,即主权在我,清政府操有商埠内的行政、司法、立法等一切大权。
总理衙门在1898年提出的自开商埠办法咨文中作了明确解释:“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不同,其自主之权仍存未分。
”清政府最早奏准开放的是吴淞。
事实上,清政府自开商埠始于1898年4月奏准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和直隶秦皇岛的开放。
总理衙门上奏说:“查湖南岳州府地方滨临大江,兵商各船往来甚便。
将来粤汉铁路即通,广东、香港百货皆可由此出口,实为湘粤交界第一要埠。
”不论是从军事上考虑,还是从经济上考虑,把岳州辟为商埠都是有利的。
福建福宁府所属之三都澳,地界福安、宁德两县之间,距福州省城陆路二百余里,为福州后路门户,形势险要,闽洋商船亦多荟萃于此。
”因此,清政府把三都澳辟为自开商埠。
秦王(皇)岛隆冬不封,每年津河冻后,开平局船由此运煤,邮政包封亦附此出入,与津榆铁路甚近,殊于商务有利。
因此,岳州、三都澳、秦皇岛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
拓展商埠谕令得到全面贯彻实施是在“新政”开始之后,以奏准开埠时间为准,清末自开商埠有吴淞、岳州、三都澳、秦皇岛、南宁、武昌、济南、潍县、周村、湘潭、常德、海州、浦口、天生港、鼓浪屿、香州、公益埠、昆明、葫芦岛,还有东北地区主动开放的16个商埠,约有35口。
二、清末自开商埠的原因(一)晚清重商思想发展的结果。
鸦片战争结束了中国闭关的时代,通商口岸也伴随着侵略出现,深受闭关传统思想束缚,中国人只看到列强利用通商口岸进行的侵略行径,对通商口岸充满了恐惧和厌恶。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3文综历史试题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25。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
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28。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29。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30。
作者: 张践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政治系!610064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43-48页
主题词: 自开商埠;城市近代化;晚清社会
摘要: 晚清时期 ,清廷主动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商业繁华地区开辟 12个口岸 ,即“自开商埠”。
它们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如下特点 :一、在沿海的自开商埠均为小城镇 ;二、在内陆的自开商埠多在沿海沿边诸省的内地城市 ,且多为政治、经济中心 ;三、在沿江地区的自开商埠极少。
与“约开商埠”相比 ,自开商埠带有很强的自主性 ,在一定的意义上抵制了列强侵略 ,发展了地方经济 ,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
近代秦皇岛自开商埠探微作者:崔鹏飞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03期摘要自开商埠是清政府为杜绝外人觊觎,保全主权而开辟的一些口岸。
本文阐释了晚清自开商埠的历史原因,并解读了秦皇岛开埠的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证了秦皇岛开埠的准确时间。
关键词自开商埠,秦皇岛,历史原因,开埠时间晚清自开商埠是中国面对外来挑战所作出的反应,也是中国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由被迫开放向自主开放的一个重大转变,同时也是清政府主权意识提升的标志。
外界环境的刺激固然为清政府政策的调整提供了诱因,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动,则是导致政府最终决策的直接动力,正是在诸因素的合力作用下,自开商埠最终由思想的酝酿变为政府的决策,秦皇岛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成为我国最早的自开商埠之一。
一、自开商埠的历史动因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西方列强以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并相继在通商口岸开辟了近30个租界,供外人居留、贸易。
对中外来说,通商口岸制度是为了适应双方迥异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而存在,中国希望尽量将外国人的势力限制在通商口岸之内,来华外国人则尽量扩张他们在通商口岸的特权。
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朝野便开始以自开通商口岸来阻止外国人权力的扩张。
1898年7月初,皇帝给军机大臣的谕旨中指出:“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
现当海禁大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唯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总理衙门大臣,庆亲王奕勖等人也在同年12月的奏折中写道:“中国自开海禁,许各国分划租界……派领事,设巡捕,水面则停泊兵轮,界内则强收捐项,授人以柄失中国固有之权,启强邻觊觎之渐……转致授柄于人,不如自开口岸,尚可示以限制。
”对于一个饱受外敌欺凌,屡次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的政府而言,这种认同危机以及在对外观念方面发生的变化,导致从接受约开商埠到自行开埠通商,不能不说是政策上的一次重大调整。
北京条约的影响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扩⼤,其危害巨⼤。
开天津为商埠后,西⽅资本主义侵略势⼒有了侵略据点;割占⼤⽚领⼟,进⼀步破坏了中国领⼟主权完整;英、法侵略者可以公开掠卖中国⼈⼝出洋做奴⾪、当马⽜;军费赔款是对中国⼈民的⼜⼀次残酷掠夺等。
影响
(1)《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扩⼤,它承认《天津条约》有效,还攫取了⼀些侵略权益;
(2)开天津为商埠后,西⽅资本主义侵略势⼒有了侵略据点;
(3)割占九龙半岛、乌苏⾥江以东⼤⽚领⼟,进⼀步破坏了中国领⼟主权完整;
(4)英、法侵略者可以公开掠卖中国⼈⼝出洋做奴⾪、当马⽜;
(5)军费赔款是对中国⼈民的⼜⼀次残酷掠夺;
(6)外国教会侵略势⼒更加深⼊和⽇益猖獗;开放⼝岸已深⼊从沿海各地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步加深。
(7)这些使中国⼈民的灾难⽇益深重。
还侵犯了中国内河⾏驶主权。
主要内容
《北京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增加侵略的条款:
(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英国招募华⼯出国。
(3)割让九龙司地⽅⼀区(即南九龙半岛,其⾯积为11.1平⽅公⾥)给英国。
(4)《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百万两。
签约后,英国即表⽰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命,并⽀持洋务派奕昕当政。
开埠通商与近代武汉城市发展-约开商埠的汉口的早期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出现了新的发展模式,即出现了一批开埠通商城市,而这些城市又分为约开商埠和自开商埠。
两者相比,对中国影响更大的是前者。
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是中国主动采取的国策,而是在西方列强的武力威逼下,被迫实行的。
通商口岸开放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半殖民地的形成过程。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汉口依据《天津条约》被开埠为通商口岸,因此汉口是约开商埠。
尽管这种对外开放是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强加的病态性开放,是近代中国受屈辱的一大标志,但是这种开放仍然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汉口的开放意味着向半殖民地沉沦,另一方面也使汉口的现代化得到启动,对汉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汉口城市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促进了汉口的早期现代化。
开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契机,城市经济现代化则是开放的坚实基础。
开放经济运动是以区域形式产生,也以区域运动形式为存在的重要形式。
区域开放与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区域发展的水平差异,要根据区域优势进行合理的空间选择,在那些最优增长地区率先开放,由此带动地区开放与经济成长。
弗郎索瓦·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因此地区开放并不要求空间的平行推行和时间的同步运行,而是通过地区增长点和增长极的优先发展,并通过其所有形成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以点带面,实现整体发展的效果。
而开埠通商城市就是这样的增长极,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因而发展较快。
那么汉口为什么被较早地开埠为通商口岸呢?这是武汉的优势地位所造成的。
武汉处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而且是九省通衢;既是控制长江中游,中南腹地的商贸、交通中心,又是联结长江下游,开通长江上游的中转站;除此之外,武汉拥有商业发展的雄厚基础,武汉还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民国时期的《汉口商业月刊》曾这样评价汉口“汉口一埠乃内地之枢纽,……盖其不处海滨,外国航轮,无由直达,只司集中土货,运沪出口,收纳洋货,散消内地,最为相宜”。
这样将汉口与上海作比,可见汉口独特的商业地位。
因此,西方列强迫切地谋求其在武汉通商的地位,决定把武汉作为扩大势力范围的筹码和据点,于是开埠了汉口为通商口岸。
汉口开埠以前,虽以商贸而兴,但毕竟构筑在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只能进行有限的内地商品循环。
1861年以后,外国商人蜂拥而至,先后有英、美、法、德、丹麦、荷兰、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相继在武汉通商,一时间洋行林立,遍布汉口,武汉商界进入“万国交通”的新时代,到1905年,汉口洋行和外国商号最多时达到250余家。
他们中间不乏一些在华大公司或商行派至汉口的分支机构,如英国的怡和洋行、合记洋行,德国的美最时洋行、礼和洋行,法国的立兴洋行,美国的慎昌洋行、美孚洋行等等,有的则是以微弱资本开店的淘金者。
由于列强的进入和对外通商的发展,武汉地区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封建市镇的封闭性被打破,外向性的商贸功能迅速发展。
1865 - 1888年汉口的洋货进出口总值超过同期的牛庄、天津、烟台、九江、宁波、厦
门、汕头等商埠,仅次于上海,成为中国第二大对外商业中心。
汉口开埠后汉商崛起的基本力量是武汉商人,他们展示了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变革风貌。
从城市商业区域的布局和业态讲,汉口后城马路的建成及京汉铁路的通车,促使桥口至江汉路、玉带门至大智路一线迅速地形成新的商业区域,一改过去主
要依靠汉正街至黄陂街的传统商业区域,城市商业中心发生位移,尤以歆生路和英租界一带为武汉商业荟萃之地,为汉商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这一区域内,集聚了一批现代百货业和娱乐业、新式宾馆和饭店、近代银行业和牙行业等新型商业业态,成为本埠商业、外埠商业、西洋商业的汇聚点;再从近代商业城市的管理上说,洋人租界内的合理市政规划和严格的市政管理,对华界地区的商业区规范和管理起着示范作用。
可见,开埠后的武汉商人已认识到城市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对商埠发展的作用,它将有别于传统的沿河石条街和临街砖木店铺的简陋环境,新的商业文明悄然兴起。
汉口开埠后,武汉商业在保持开埠前沿河传统贸易的基础上,商品贸易由“六大行”发展为银钱、典当、铜铅、油烛、绸缎布匹、药材、纸张和杂货“八大行”,以及茶、油、海味、皮货、生漆、茶楼酒肆等。
这一时期,汉商除继续维持和保留商店与手工作坊相结合的前店后坊式的古老经营方式外,并随商业环境的改善而创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名品,涉及日用百货、文化用品、服装鞋帽、副食调料、布匹绸缎、钟表饰品、五金交电等,尤以“汉绣”闻名天下。
至此,武汉新老商业区交相辉映、争奇斗艳;同时,民族工业也应运而生,将武汉由近代商业市镇逐渐转型为工商业综合性城市。
汉口开埠后,随着武汉城市工业化和商业化进程的成熟推进,城市社会生活环境愈来愈优越于乡镇,传统的城市商人已不再是城市的匆匆过客,而是放弃原籍成为都市的永久性居民,使得城市居民的地域来源呈现多源化的特点。
汉口开埠后,1862年,清政府在汉口设立海关,名江汉关。
江汉关的设立与运行,可以说是武汉行政管理机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趋向近代的一个标志,其管理职能的发挥,为武汉商业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且汉口内外贸易不断发展,进出口货物种类日益繁多,货运量也大幅增长,这不但刺激了长江航运的发展,也为民族航运业的兴起与革新提供了动力与契机。
汉口开埠,在这种被动的开放下,武汉被推入到半封建半殖民地滥觞期,然而也是在这种被动的开放之下,促进了汉商的崛起,汉口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武汉近代海关的建立,维护了我们的海关自主权,并且推动了长江航运业的发展。
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迎难而上,在挑战中发现机遇,从而抓住机遇实现飞跃。
目前,武汉处于工业经济时代向信息经济时代的转型时期,前方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心生恐惧,要勇往直前,为大武汉的蓬勃发展而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