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黄河历史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41.86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黄河历史故事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

长河,中国第二长河。一起来看看黄河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与黄河有关的典故是很多的,都与黄河

的水文地理特性有关。

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段的急流中,是一个,人称"砥柱石"。黄河水到道峡谷被

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谷,场

景惊心动魄。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

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十分神奇。

黄河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秦粟输晋"的记载。西汉及唐

朝均建都长安,利用黄河及渭水水道,沟通运河、江淮,使长安运输便利。

历史上曾有的说法。但黄河的水能变清吗?黄河水在青海境的河段是很清的,但流经后,各支流带入大量泥沙。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对的结果。现在每年入黄的泥沙已非人

力所能控制,虽经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减少泥沙50%,但至下游仍有8亿吨,黄

河仍然清不了。出圣人是很难的喽。出了圣人,首先把黄河治好,这句话就改做了了。

龙门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北距65公里。龙门之南就是开阔的了。黄河水从狭窄的

龙门口进入宽阔的河床中,河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龙门之形成,因其东和其各申出,相

互靠拢,成为一个只100多米宽的狭窄口门,束住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水位升高,而出了狭谷后变宽,水位骤降,落差很大,故有"龙门三"之说。"鲤鱼跳龙门"

的传说,就是指跳跃此处。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争跳这个成龙的门关。能跳过者,立时成龙。只有那些的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传说千百年来也激励着顽强拼博,奋斗

不息。

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

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黄河的泥沙。黄河以泥沙多而

闻名于世。我国古人常以"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

多沙状况。黄河的平均含沙量为35公斤每立方米。其沙量之多在世界江河中是的。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是"跳进黄

河洗不清了"。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所以关于它的神话传说和怪异现象也不在少数。黄河曾经多次

进行改道,这一举动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1、新莽魏郡改道

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今临漳西南元城今大名东以上决口,泛滥清河今县东南以东

数郡。王景、王吴治理黄河,使“河汴分流”,固定了从荥阳到千乘海口的新河道,即东

汉到隋唐五代的黄河下游河道。从长寿津今濮阳西南与西汉大河分离,流经今濮阳、范县

以南,阳谷、东阿以北,茌平以东,禹城以北,商河、惠民以南,东至利津入海。

王景治河以后,黄河进入一个相对安流时期,原因除了中游地区由农变牧,来沙量减

少外,也和这条河道距海较近,地形低下,水流顺畅有密切关系。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

2、北宋时期的“二股河”

第二次改道是在宏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又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决口,河水泛滥

后分为两脉:1034年七月,黄河从澶州今濮阳西南横陇埽今濮阳东决口,冲出一条新河道,称为横陇河,从今宾县以北入海。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河决澶州胡埽今濮阳东从今天天

津市入海。这就是宋代两股河的北派。

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黄河又从魏县今县东北、第六埽今南乐西决出一股,流经西汉

大河故道和笃马河今马颊河入海,这就是北宋黄河的东派。其中,大河趋向北派的时间较长。而且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东流断绝,全河才都向北脉流去,形成了又一条

新的河道。

3、南宋建炎二年杜充决河改道

建炎二年1128年冬,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黄河下游河道,从此又一大变。杜充决河的地点,史无明文,《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定在

滑县上流的李固渡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

入黄海。此后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迁徙的范围,主要在今豫北、鲁西南

和豫东地区。此次决河改道,使黄河由合御河入海一变而为合泗入淮,长时期由淮河入海。

4、南宋蒙古军决黄河改道

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是在元代初期。这次改道相比前几次而言,历时较久,分支也多。

金国行将灭亡时,蒙古军攻归德府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在今商丘县西北决河,河水夺

濉水入泗。稍后蒙古军又在今开封市北决河,河水夺涡水入淮。

就在这次改道后不久的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黄河在今原阳、中牟、延津、

开封、杞县、睢县、陈留、通许、太康等县15处决口。据推测,当时黄河在原阳县内分

成三股:一股经陈留、杞县、睢县等县由徐州入泗水;一股在中牟县境内析西南流,经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县,由个安徽北部的颖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县由今安徽北部的涡水入淮。这是黄河历史上河道迁徙最大的一次。河水共侵

夺四条河流颖、泗、涡、淮的河道入海。泛滥的河水遍及今河南中部、安徽及江苏两省北

部广大地区。

5、明洪武至嘉靖间河道变迁型

在明朝初初年黄河的下游河段流经河南的荥泽、原武、开封,根据史书记载“自商、

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然和在经

过宿迁向南流入了淮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在原原武的黑羊山决口,向东经过

了开封府的北面五里的地方,然后又折向东南,流经陈州、项城、太和、颜上,在东面的

寿州正阳镇流入了淮河“曹、单间贾鲁所治的旧河遂淤,主流徙经今西华、淮阳间入颖河,由颖河经颖上入淮。

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先是在新乡八柳树决口,漫过曹州和濮州,冲抵东昌府,

冲过了张秋,流至张沙湾,破坏了运河航道,最终东流入海。其后黄河又在荥泽孙家渡口,洪水漫流于原武,抵开封、祥符、扶沟、通许、洧川、尉氏、临颖、郾城、陈州、商水、

西华、项城、太和,沿颜水流入了淮河。二河分流之初,北河势大,因此在沙湾屡次堵塞

不成;景泰四年1453年以后,南河水势渐盛,”原武、西华皆迁县治以避水气时为便利清运,纳河南御史张澜的建议,自八柳树以东挑挖一河以接旧道,流经徐州和吕州入海。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由于在沙湾将黄河水堵塞,黄河主流复回开封以北,沿归、

徐一路旧道,经宿迁、淮阴入淮。弘治二年14以后,白昂、刘大夏采取“北岸筑堤,南

岸分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孙家渡旧河,从而舒缓了下流水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

由于黄河南岸的故道被全被堵塞,这样黄河水便全部的从徐、郊流出,侵入了淮河和泗水

进海。到了隆庆六年1572年,黄河南岸的河堤加固,这样就断绝了黄河向南决口的危险,从而使黄河的河道变得比较稳固。此后,黄河归为一条河道,由开封、兰阳、归德、虞城,下徐、邳入淮,一直维持了280余年。

6、清咸丰铜瓦厢改道

历经金、元、明和清代前期,黄河夺淮入海已有五、六百年之久,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已显着抬高。明清三代都极力挽河趋向东南,从黄海,决口泛滥就多在今豫东、鲁西

南和苏、皖两省的北部,使这里的地形普遍淤高。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兰阳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到二十日全河全

部决堤。铜瓦厢决口后,肆意的黄河水折向东北,至长垣分而为三,一由赵王河东注,一

经东明之北,一经东明县之南,三河至张秋穿过了运河,流入了山东境内的大清河。当时

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根本就没有时间来治理黄河,文宗谕示:“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

濮阳、范县、台前入山东,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结束了黄河趋向东南、夺淮入海的

历史。

7、黄河为何屡次改道泛滥?

黄河所以决徙改道,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而洪水量和泥沙量则是造成黄河决

徙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