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政治常识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政治常识总结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包括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一切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这个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如水、气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5.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的主体是物质。物质运动最高级的形式是社会运动。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6.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物质从一般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8.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复杂性、多样性。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9.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质和量的统一。

事物自我完善的哲学依据是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事物的自我扬弃。

10.对立统一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己运动和自我发展。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诸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事物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一方,对事物的性质起主导作用。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矛盾的地位.作用是不平衡的,在工作中突出重点,是要求抓住根本矛盾、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把它们作为解决其他矛盾的出发点。

11.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即每一事物的发展郡是从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否定,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即完成了一个周期。在这一周期中,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一个前进和上升的发展过程。事物发展的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反映了事物发展道路的起伏性和曲折性。

把“否定之否定”称作“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是循环论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

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实践。“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段话强调的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真理观上的分歧是真理的内容是否是客观的。

1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劳动工具的状况,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劳动者。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4.阶级和价值

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划分阶级的依据。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同时承认和肯定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两者是辩证的统一。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15.国家和国家性质

从本质上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国家性质也叫国体。国家的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16.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在我国,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民主是人民内部的民主,专政是对敌对分子的专政;民主和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已被写入我国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