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免疫抑制的预防措施及常用药物
- 格式:pdf
- 大小:100.91 KB
- 文档页数:1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及其综合防制养猪生产无外乎就是要让母猪多产仔,少死仔;肉猪少吃料,多长肉,早上市。
可是近年来,我国养猪生产却面临着日趋严峻的疫病威胁,母猪繁殖障碍、仔猪高死淘率、生长育肥猪高发病率,许多猪场甚至因此血本无归。
使几乎所有从业者都深深体会到养猪生产的风险越来越大,疫病控制的成本越来越高,而药物、疫苗等常规措施对疫病的控制作用越来越有限。
就其根本原因在于猪只遭受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影响,其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或受到抑制,使猪群赤裸裸的、手无寸铁的暴露在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千军万马”的包围之中,以至于得了“爱滋病”的猪不感染则罢,一感染就是“混合感染”;或者不免疫还好,一免疫反而顺势发病。
事实上,也正是在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出现之后,使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不断涌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或以前很少发生的猪病,如猪丹毒、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也出现了暴发流行。
据杨汉春(2006)、卫秀余(2007)、蔡雪辉(2006)等行业权威专家均报道,刷新中国养猪人血泪史的“猪高热病”与此密切相关。
而江西、广东、湖南、河南、河北、四川等养猪大省每年都要因此而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文献记载,导致猪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化因素: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呕吐毒素、T-2毒素等)、重金属(如汞、铅等)、工业化学物质(如过量的氟)等能毒害和干扰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生理机能,过多摄入会使免疫组织器官活性降低,抗体生成减少;大量放射线辐射动物(如长时间的紫外灯照射)可杀伤骨髓干细胞而破坏其骨髓功能,结果因严重损伤造血干细胞而导致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丧失。
2、药理性因素:有些药物,如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氯霉素、四环素等药物,即使在治疗量水平也能抑制免疫系统。
大剂量、长时间使用各类抗生素,几乎都会对机体免疫系统造成伤害。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及综合防控当前生猪养殖中存在多病种频发、感染状态复杂、控制难度大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猪群中普遍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
猪群一旦感染此类疾病,其免疫系统便遭到破坏或受到抑制,使猪群对疾病的易感性增高,导致疾病的频发。
大多数免疫抑制性疾病常以亚临床感染的形式出现,很难在早期被发现,容易被人们忽视。
因此,免疫抑制性疾病重在预防、综合防控,才能达到标本兼治。
本文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分析了免疫抑制性疾病对猪群造成的各种危害,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提高养殖户对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效果。
1 免疫抑制性疾病造成的危害1.1 损伤免疫系统、降低免疫功能,增加疾病的易感性。
(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入侵机体后,侵染巨噬细胞,尤其是肺泡巨噬细胞,在细胞内增殖,使巨噬细胞破裂、溶解、崩溃,造成肺泡巨噬细胞数量减少,肺泡壁增厚,淋巴组织呈现衰竭状态,同时也降低了肺泡巨噬细胞对其他病原的免疫力,使其他细菌或病毒继发感染[1]。
(2)猪圆环病毒2型猪圆环病毒2型病毒感染后,一方面使机体血液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2],另外该病毒还能引起淋巴细胞凋亡,抗原递呈细胞递呈抗原能力减弱,同时降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机能,使病猪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抗病力下降[3]。
(3)猪瘟猪瘟病毒先在扁桃体内复制,然后转移到周围淋巴结,最终在脾脏、骨髓、内脏淋巴结和小肠淋巴结样组织中大量繁殖,破坏机体的白细胞和单核细胞,进而破坏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导致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入[4]。
(4)气喘病支原体首先在猪的上呼吸道黏膜繁殖,损伤呼吸道黏膜的纤毛和上皮细胞,削弱和抑制纤毛系统清除异物和病原体的能力,进而波及下呼吸道,损伤肺泡黏膜,最终改变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及免疫调节的功能,抑制肺脏的免疫应答,造成免疫抑制,从而诱发细菌、病毒的感染。
(5)霉菌毒素饲料发霉变质后可产生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猪体吸收后可溶解淋巴细胞,影响核酸的复制,降低免疫应答,使其抵抗力下降[3]。
常见猪免疫抑制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中国养猪业的发展,猪只的频繁流动及传染病防控缺失,造成近年来养猪业频繁爆发传染病,特别是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高感染率、高发病率严重制约我国养猪业的进一步发展。
猪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气喘病、猪瘟、伪狂犬、附红体等病。
其中蓝耳病、圆环病毒对养猪业危害严重。
(一)蓝耳病(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本病以母猪的繁殖障碍及各年龄段特别是仔猪的呼吸道病症为特征,据报道本病的猪场感染率在96%以上,猪群的阳性率在10~88%。
1、临床症状:本病自1996年在全国相继暴发,现在临床症状已基本缓和,可分为以繁殖障碍为主的暴发型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消耗型两种。
1)暴发型:大群猪均发病,高热,少食,部分猪只耳、臀,及腹下变紫红色,气喘。
母猪群发生类流感症状,发生流产,死产,产后无乳,断奶后不发情、不孕;仔猪群发生呼吸道症状,气喘,大批死亡,也可用下列方法进行初步诊断:在2周内: 8%以上的母猪流产;母猪所产的胎儿中有20%以上的死胎;哺乳仔猪的死亡率在26%以上。
有以上三项中的任何两项就可怀疑为本病。
2)消耗型:母猪及肥育的大群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仔猪在断奶后出现以呼吸道为主的病症,气喘,衰弱,部分猪只腹泻、低热、死亡。
2、本病的危害本病在暴发期造成母猪的大批流产、死亡、死产,仔猪的大批死亡,过了暴发期后,母仔均可健康成活,但本病的感染仍在继续。
本病在感染时侵害肺部的巨噬细胞,使循环淋巴细胞和呼吸道的粘膜屏障受到破坏,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机体的免疫抑制,同时可继发感染。
1)免疫抑制: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使部分猪只对疫苗的免疫应答不良,甚至不应答,造成免疫密度不够,从而导致免疫失败2)继发感染:由于肺部巨噬细胞受到破坏,粘膜屏障已不完整,故PRRS后常继发链球菌、传染性胸膜肺炎及副嗜血杆菌等病,这也是近年来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难以控制的原因。
3)疫苗:PRRS的疫苗国内外均有生产,灭活苗的效果不确切,而弱毒苗使用中有毒力返强而致病的报道。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及其综合防制措施作者:钟梅来源:《湖北畜牧兽医》 2019年第11期钟梅(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广西玉林537000)摘要:分析了猪免疫抑制性疾病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对应的综合防制措施,旨在提高猪群的生产性能和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危害;综合防制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9)11-0018-01近年来,我国养猪生产面临着日趋严峻的疫病威胁,母猪繁殖障碍、仔猪高死淘率、生长育肥猪高发病率。
养猪生产风险越来越大,疫病控制成本越来越高,而药物、疫苗等常规措施对疫病的控制作用越来越有限,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猪只遭受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影响。
其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或受到抑制,使猪群赤裸裸的暴露在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的包围之中,一旦感染就是混合感染;或者不免疫还好,一免疫反而顺势发病。
事实上,也正是在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出现之后,使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不断涌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或以前很少发生的猪病,如猪丹毒、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也暴发流行。
1导致猪免疫抑制的因素1.1病原微生物因素许多病原微生物均可诱导机体产生明显的免疫抑制。
如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猪圆环病毒病)、猪肺炎支原体、猪伪狂犬(PRV)、猪附红细胞体等。
1.2营养性因素某些维生素(如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等)和微量元素(如铜、铁、锌、硒等)是免疫器官发育,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受体表达、活化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需物质,若缺乏或过多或各成分间搭配不当,必然诱导机体继发性免疫缺陷。
1.3不良应激已证明在过冷、过热、拥挤、断奶、混群、运输等应激状态下,猪体内会产生热应激蛋白(HSP)等异常代谢产物,同时某些激素(如类固醇)水平也会大幅提高,它们会影响淋巴细胞活性,引起明显的免疫抑制。
1.4药理性因素有些药物,如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经常使用也能抑制免疫系统。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特点与防治摘要: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猪病也越来越多,且危害和控制难度越来越大。
突发的猪传染病已成为制约我国养猪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猪易感染疾病的一大原因是猪自身免疫力和健康水平的下降,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猪群中存在免疫抑制性因素,使猪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从而更易感染疾病。
关键词: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特点;防治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a免疫抑制是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猪免疫系统的损伤而造成的,是常见的病理现象,对养猪业的危害很大。
当前的饲养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了猪免疫抑制,比如:抗生素的滥用、劣质饲料的使用、不合理使用消毒剂等。
免疫抑制导致猪的代谢限制,影响猪的生长发育,进而增加养殖成本。
另外,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可以使猪继发或并发多种疾病,很可能导致猪大批死亡。
免疫抑制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本文就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病因素、主要特点及相关防治措施展开探讨。
1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病因素引发猪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这些都成为猪免疫抑制疾病的发病因素。
主要的发病因素有:不科学的营养配制、猪的不良应激反应、疫苗和药物使用不当、饲料霉变的影响以及许多病原微生物的诱导等,这些因素使猪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抵抗力下降,不能有效抵御疾病的攻击,从而易于感染多种疾病。
2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主要特点猪群免疫抑制性疾病曾经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免疫抑制性疾病已经成为养猪场面临的主要疫病,并且成为猪病控制的难题,根据研究,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主要特点有:2.1 感染率高目前饲养管理模式下,大规模、高密度的养殖导致猪群集体发病的概率大且传染性强,但是,研究表明,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率因为地区的不同存在差异。
2.2 造成猪免疫抑制很多研究已经表明,猪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会导致猪的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在感染早期的免疫抑制尤为明显。
这不仅对猪本身健康带来影响,更不利于养殖业的正常发展。
2.3 持续性感染与隐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是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重要特征。
畜禽免疫抑制的原因与防治免疫抑制是临床多见的病理现象,对养殖业危害严重。
出现免疫抑制时,首先是畜禽的生理代谢受到限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养殖成本大幅度上升;其次是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参与免疫应答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抗原的递呈受到干扰。
抗体的形成被抑制或阻断,机体的屏障保护功能减弱或丧失,导致畜禽继发或并发多种疾病,严重时可引起大批死亡;再次,发生免疫抑制性传染病时,间接危害尤其严重。
免疫抑制病通过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动物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能力随之显著降低甚至消失,最终导致病毒、细菌等各类病原感染不断,疾病发生率明显上升,疫情防控难度加大,使养殖业蒙受巨大损失。
霉菌毒素与畜禽免疫抑1常见的霉菌和霉菌毒素霉菌通常污染饲料或饲料原料,在其中生长并产生二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
产毒霉菌主要有3个属,曲霉菌、青霉菌和镰刀菌,而霉菌毒素目前已发现超过350种。
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AF)、玉米赤霉烯酮(ZEA)、T-2毒素、呕吐毒素(DON)、赭曲霉毒素(OT能引起畜禽免疫抑制的药物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有环孢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烷化剂和抗代谢药等。
免疫抑制药都缺乏选择性和特异性,对正常和异常的免疫反应均呈抑制作用。
故长期应用后,除了各药的特有毒性外,尚易出现降低机体抵抗力而诱发感染、肿瘤发生率增加及影响生殖系统功能等不良反应。
环孢素环孢素(ciclosporin,cyclosporin A)是霉菌Tolypocladium inflatum生成的一种脂溶性环状十一肽化合物。
它可选择地作用于T淋巴细胞活化初期。
辅助性T细胞被活化后可生成增殖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环孢素可抑制其生成;但它对抑制性T细胞无影响。
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抑制淋巴细胞生成干扰素。
它对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无影响。
因而环孢素不同于细胞毒类药物的作用,它仅抑制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而不致显著影响机体的一般防御能力。
湖北畜牧兽医2012年收稿日期:2012-10-25作者简介:王海军(1977-),男,江苏南通人,讲师,执业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禽疾病的防治研究,(电话)136********(电子信箱)whj6481@。
当前猪病愈来愈复杂,防控压力也越来越大。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疫苗接种效果不理想,尤其是群体免疫效价低、整齐度差,这与疫病或其他因素导致的免疫抑制不无关联。
免疫抑制性因素通过损伤免疫组织、器官或影响免疫细胞活性、干扰抗原的递呈、抑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等途径引起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或免疫应答不完全[1]。
免疫抑制在猪场十分多见,是造成免疫失败的重要因素[2],也容易诱发其他疾病,不利于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鉴于此,笔者就当前造成猪免疫抑制的因素及其危害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其防控的主要技术措施。
1猪免疫抑制的成因及危害1.1疫病因素及危害猪患有某些疫病,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并最终引起疫苗接种失败。
(1)猪瘟。
猪瘟病毒最初在扁桃体内复制,随后转移到外周淋巴结,复制后经由血液到达脾脏、骨髓和小肠淋巴结等组织中大量繁殖,并破坏机体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进而破坏动物机体的免疫反应,给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带来可乘之机。
(2)猪圆环病毒2型(PCV2)。
目前认为是仔猪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主要病原。
PCV2感染的淋巴组织功能会减弱,如造成起抗原提呈作用的树突状细胞减少,使病毒抗原不能很好地被T 淋巴细胞识别。
同时还会导致作为免疫活性细胞的B、T 淋巴细胞大量减少,猪免疫功能显著下降。
这说明PCV2能够诱导免疫抑制,使猪体免疫力降低,故在临床上常见隐性感染圆环病毒2型的猪群,易与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混合感染并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等。
(3)猪蓝耳病。
猪感染蓝耳病病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病毒不会被杀死,反而在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内繁殖、复制,特别是在肺泡巨噬细胞内蓝耳病病毒的复制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