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同构化
- 格式:docx
- 大小:20.98 KB
- 文档页数:6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
产业同构化产业同构化是指在一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区域间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短期内能使地区快速发展,但这种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增强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区域内竞争激烈,影响合作,严重阻碍着经济发展。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动态变化所产生的一种现
象,是地区之间在不同的资源禀赋的基础上表现出相同或者相似的产业结构布
局。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但仍存在争议。并且就目前研究而言,
大多数是针对全国或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对东北地区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
实证分析。为此,本文主要是针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行的研究分析。
本文首先对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其次界定了产业结构趋同的定义,
并根据其产生的原因不同,将这一现象分为市场引致型产业结构趋同和政府主导
型产业结构趋同。在明确产生这种现象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结构趋同对经济
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接下来利用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和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对
东北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和制造业的角度进行了计算,
计算结果显示东北地区确实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最后,在明确东北地区产
业结构趋同现象存在的基础上,利用区位商指标进行了比较优势的分析,计算出
主导产业的优势区位,并根据计算结果对产业结构趋同背景下主导产业的选择提
出建议。基于以上分析,结合东北地区的现状,为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 出以下建议:(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2)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
(3) 建立产业分工体系,合理选择主导产业。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2
再以汽车产业为例,做进一步说明。吉林省要以一汽集团为中心,重点建设
吉利轿车,轿车发动机,轻微型汽车和商务用车等项目,打造汽车工业园。并以
此来带动生产汽车零部件等中小企业的发展。辽宁省要以华晨集团为中心,提高
其核心竞争力,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以重型卡车,商用车,吉普车为发展重点
并进行轿车产品的研发。同时,丹东黄海,沈飞大中型客车的带动下,建立沈阳
和大连两个零部件园。黑龙江省则提出了要推进微型汽车,轿车及发动机产业的
发展,形成微型汽车零部件的产业基地。可见,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已经
比较明显,如何阻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一步加
剧,实现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
2. 选题的意义
(1) 理论价值
许多学者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由于采用的测
度方法及指标的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就目前为止,仍无统一的,被
各方所认同的结论。并且其中,多数研究是针对于全国范围或是长三角地区的,
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研究较少,而且,缺少相关问题的实证分析。本
文将基于东北地区的实证分析,对区域产业趋同问题进行探讨,即,本文在对产
业结构问题进行了综述的基础上,着重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行了分
析。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深入剖析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产生的原因,
并阐述着一现象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影响。
(2) 应用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相关问题,区域
产业结构趋同就是其一,各地区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选择的主导产业高度雷同。
2012 年 3 月 6 日,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在谈经济发展形势时表
示:“今年最紧迫的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各行各业产能过剩的情况,
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令人担忧。”可以看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改
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防止该现象进一步恶化是必然发展趋势。本文在相关理论
的基础上结合实证分析,分析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
建议,对东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方向的确定有借鉴参考的价值。
(二)研究现状评述
1.对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是否存在的研究
对于我国是否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作了大量1
一、 引 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 选题背景
中国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提出由来已久,最早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是世界银行
中国经济考察团。自该问题提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将近 30 年的时间,国内外许
多学者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基于不同的理论分析和量化
方法的选择,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关于这种现象利与弊的分析也仍在继续,
但是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大多数学者支持中国产业结构存在同构现象。
从全国来看,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展规划司编著的《新世纪的发展蓝图—
—国家及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汇编》中不同地区关于支
柱产业选择的数据显示“在各地区制定的 2010 远景目标规划中,将汽车工业列
为支柱产业的有 24 个省市,将机械,化工工业列为支柱产业的有 16 个省市,将
冶金工业列为支柱产业的有 14 个省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
中心平判断“目前,我国中部和东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 93.5%,西部与中部工 业结构的相似率为 97.3%”。主导产业和工业结构的高度相似,直接导致了工业
产品的严重趋同。在全国,生产电视机的省市有 27 个,生产钢材的省市有 29
个,而生产水泥,呢绒的省市更是多达 30 个。由以上数据可以初步说明在我国,
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从东北地区来看。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建国初期为推进我
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计划经济时期,虽然东北各省均为偏
重工业结构,但分工相对明确,并不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改革开放以后,在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中央统一管理的弱化和地方政府自主
管理的加强,分割的管理体制制约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一体化发展。由于设施
基础及资源能源,交通等条件的相似性,使得三省产业的发展战略及主导产业选
择与建设方向上也相似。重复建设开始出现,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如,黑龙江省提出了要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业,石化,能源,食品,医药和森林工
业;吉林省提出了重点建设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新兴材料,医药,电子信
息等优势产业;辽宁省则提出了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农产加工业,
石化,冶金,建材,纺织,食品,电子信息,医药等产业的发展。可见,三省的
产业结构重叠性很强,均以第二产业为主,并且在第二产业中,以重化工业最为
重要。的研究分析。由于所选择的指标,采用的数据,分析的角度不尽相同,所得到的
结论也存在差别。蒋清海(1995)计算了我国不同省区部门结构与 1981 年及 1989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部门结构的相似系数,得到的结论是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现象确实存在并不断加剧。贺灿飞,刘作丽,王亮(2008)基于产业结构相似度
系数分析了不同省区间产业结构的趋同程度。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省
区产业结构相似性较高,但是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随着产业的细分而下降。并且
各个省区与全国的产业结构相似性虽然较高,但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尤其是西部
地区,产业结构逐渐偏离了全国的产业结构,但是东部沿海地区则与全国仍然保 持了较高的相似性。周国富,陈玲(2005)采用了工业结构相似度系数,选择了
1984,1985,1990,1992,1995,2000,2001,2003 八年的数据对我国 31 个省市进行
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 1992 年之前,我国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呈现出不断强化
的趋势,之后相似程度开始下降。Naughton(1999)从贸易额角度出发进行了实证
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从 1995 年开始的。他的研究表明,中国省际贸易
从该年其增加,即各省之间依存度上升。
(一)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内涵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动态变化所产生的一种现象,
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不同的地区在不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表现出相同或者
相似的产业结构布局。具体表现为三次产业在地区产值所占的比重相似或是二次
产业中不同部门构成形式、比例相似,这样直接造成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品种和
数量上的相似。张可云这样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下的定义,即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是指发展水平不同且资源与要素禀赋差异大的各区域趋于形成大致相同的产
业结构,各区域优势产业不突出,区域分工不明确的现象。”
由以上的含义可以看出,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不能简单的等同于“重复建设”,
“大而全”,“小而全”等概念,后者是特定体制下的产物,是对计划经济时期所
形成的一些弊端的概括。而产业结构趋同则要辩证的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区别对待不同的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本身具有双面性,即,
产业结构趋同既包括不合理的非正常的趋同,也包括与之相反的合理的,正常趋
同。也就是许多学者所提到的合意性趋同与非合意性趋同,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
异。
合意性趋同:是指在资源配置由市场机制引导的条件下,但由于不同区域之
间资源禀赋相似,并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水平相近,在资本、劳动力等要素
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而产生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减小,即产业结构趋同,是合意性
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