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637.95 KB
- 文档页数:7
河北省涞源县于城铁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摘要】该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山西断隆与燕山台褶带结合部,成矿区划属太行山成矿带王安镇~银坊铜多金属成矿带。
本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通过对矿区范围内的岩浆岩、构造及围岩等地质条件,阐述了于城铁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并总结了铁矿床的找矿标志。
【关键词】矽卡岩型铁矿;涞源县;找矿标志0.引言于城铁矿位于河北省涞源县,为一矽卡岩型矿床。
区域岩浆属涞源花岗杂岩体,杂岩体包括王安镇岩体和司格庄岩体,北部王安镇岩体呈菱形,南部司格庄岩体呈三角形,两者在浮图峪一带相连,总体呈不对称哑铃状,处在葫芦形涞源中酸性岩基的腰部地段。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新太古代阜平岩群元坊岩组和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两者呈断层接触。
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呈顶垂体产出,围绕顶垂体有四个矿点,分别为五回岭矿点、于城矿点、于城岭南矿点和牛头峪矿点。
1.区域地质背景该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山西断隆与燕山台褶带两个Ⅱ级大地构造单元接合部位,位于乌龙沟~上黄旗深断裂带南东侧,成矿区划属太行山成矿带王安镇~银坊铜多金属成矿带。
该区经历了阜平-吕梁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构造运动,以燕山运动为主,除断裂活动以外,并伴随大规模岩浆活动(包括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及地层褶皱,基本奠定了本区地质构造面貌,是本区主要成矿时期。
区内断裂构造有NNE、NE、NEE、近SN、NW向等多组,以NNE、NE向的乌龙沟断裂系为主,大多具多次活动的历史。
长期存在并活动的NNE向深断裂带是本区岩浆岩和内生矿产的主要控制因素,它控制着区域矿产和岩浆岩的展布。
区域地层可分为基底与盖层两部分。
基底:由新太古代阜平岩群元坊岩组组成,。
阜平岩群元坊岩组由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含铁石英岩、片岩、大理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白云质大理岩、角闪岩盖层:由中上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及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之碳酸盐建造,中生界侏罗系陆相火山碎屑岩建造,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沉积建造组成,并且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基底之上。
RESOURCES/WESTERN RESOURCES2021年第一期基础地质蘑菇峪钼矿位于河北省兴隆县蘑菇峪镇,是由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于20世纪70年代勘探提交的中型钼矿床。
蘑菇峪钼矿经过多年开采,中浅部矿体濒于枯竭。
本文研究蘑菇峪钼矿矿床现有地质、物化探等资料,探讨分析该矿地质特征,认为在其深部和外围仍然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通过本文研究希望为类似矿床寻找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1.区域地质概况蘑菇峪钼矿处于华北地台燕山台褶带马兰峪复式背斜宽城凹褶束构造单位中。
区域出露地层以中元古界长城系和蓟县系为主,盖层为侏罗系中统火山岩堆积。
区域构造表现为长城系和蓟县系地层被燕山运动造成的北东东向褶皱及断裂,主要呈现北东东向展布,高板河—棒槌崖断褶带受其影响所形成,该褶皱带连接马兰峪背斜,是北翼的主要组成。
中元古界地层在断褶带中,呈现倾斜方向为北西西向,有复式褶皱小规模存在。
压扭性断裂是该区的主要断裂特征,高板河南侧区域是该断裂西部的起始端,向东一直延伸至宽城县,长度有70多公里。
该断裂又有多个次级断裂之分。
F1断裂分布于北部,与主断平行,具有向北倾斜的特点,角度为70°~72°,在水帘洞以及蘑菇峪区域上,呈现出南侧倾斜的特点,断裂特征为张扭性,在力学特征上又表现为压扭性特点,北东向展布的压扭性断裂构造,共同形成该区具有入字型特点的构造体系。
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是该区的主要岩浆岩特征,莫利山以及水帘洞钾长石石英斑岩体是主要组成,在地表部位,有着较小的出露规模,为该区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和热源。
2.矿区地质背景2.1地层高于庄组(长城系)是该区的主要地层出露,同时还有杨庄组(蓟县系)于迷雾山组。
(1)长城系在矿区的东南部区域上分布高于庄组,展布方向呈现北东向,向北西方向倾斜,呈现42°~55°的角度,保持在1300m 的厚度范围,大红峪组是下伏地层。
呈现稳定的岩性特征。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河北省瓦房铜钼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研究郭伟炜,唐俊生摘要:瓦房铜钼矿位于河北省隆化县,区内构造岩浆岩发育,矿体赋存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体中的裂隙及细小石英脉的边部,矿化与硅化、钾化关系密切,品位较低,规模为中型钼矿。
研究认为该矿床属于岩浆期后的中高温热液钼矿床。
关键词:瓦房铜钼矿;隆化;燕山期;中高温热液研究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内蒙地轴中段,围场拱断束、半截塔中断凹与上黄旗岩浆岩亚带的接合部位,北西侧为马道火山盆地,南西侧为花吉营火山盆地。
乌龙沟—上黄旗深断裂的东支棋盘山北东向深断裂从本区中部通过。
成矿区属乌龙沟—上黄旗多金属成矿带。
1 区域地质特征1.1 地层区内出露地层相对简单,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是本区地层主体组成部分,其次是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沿沟谷分布。
中生界地层主要发育于马道断陷盆地内,其长轴呈北东向延伸,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且主要分布于棋盘山断裂的上盘,不整合于前中生代花岗岩之上。
分为白垩系下统张家口组、西瓜园组、花吉营组。
张家口组为一套酸性、偏碱性火山岩建造,该组不整合于二叠纪—侏罗纪侵入岩体之上,上部被花吉营或西瓜园组地层以不整合接触形式覆盖。
西瓜园组主要分布于马道、卡伦及老虎沟门一带,为一套河流湖泊相沉积。
上部为灰绿色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夹砂岩、油页岩及煤线;下部灰绿色、灰褐色砾岩夹粗砂岩及凝灰质砂砾岩,偶见植物碎片化石。
花吉营组地层多呈孤岛状散布于全区,以不整合形式覆盖于张家口组地层或早期岩体之上,为一套中性火山岩夹河湖相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砂岩。
新生界第四系沉积主要分布在河谷及山间地带,沉积物类型以冲洪积和洪坡积物为主,按沉积物性质及出露的构造位置划分为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1.2 构造本区在构造上分布在康保—围场、丰宁—隆化东西向深大断裂之间,乌龙沟—上黄旗大断裂北东向斜穿本区。
由于其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影响,中生代以来,本区岩浆活动强烈,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派生出了一系列方向不同、性质各异、规模不等的次级断裂构造。
河北省涞源庙安铜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摘要简要介绍了庙安铜金多金属矿的地质特征,从控矿构造、岩浆作用及成矿热液作用等方面分析了该区的成矿地质条件,简要论述了矿床成因,确定了找矿标志,提出了进一步找矿方向。
关键词庙安铜金多金属矿控矿皱褶带找矿标志找矿方向庙安铜金多金属矿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境内,地处司格庄杂岩体东南边缘,乌龙沟—上黄旗深断裂东盘。
1 矿区地质特征1.1 地层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阜平群变质基底和中元古界结晶白云岩两大构造层。
前者分布于矿区中部呈断块状产出,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组成,局部夹斜长角闪岩及磁铁石英岩贫铁矿层。
后者属长城系高于庄组(Chg)一至四段地层,主要岩性为硅质条带白云岩组成、含碳粉砂质页岩及薄~中厚层含沥青质白云岩,是区内Ⅰ、Ⅱ、Ⅲ矿带主要含矿围岩。
1.2 构造矿区位于川里~支家庄NNE向大断裂(属乌龙沟深大断裂的东支)的东盘,司格庄岩体的东南边缘,受历次构造岩浆活动影响,区内断裂和褶皱构造均较发育。
其中, 断裂构造主要有NE向和NW向两组,反映了区内主要构造格局;而沿司格庄杂岩体边缘形成的宽达千米的弧形弯曲状褶皱带,是区内铜金多金属矿的主要控矿褶皱带。
1.3 岩浆活动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从早到晚形成了基性→中性→酸性的完整演化旋回,同属司格庄杂岩体的组成部分。
主要岩性由老至新分别为:闪长岩(δ35),石英二长岩(ηο35),花岗闪长岩(γδ35),钾长花岗岩(ξγ35)。
此外,亦见大量脉岩分布,主要岩性有:辉绿岩(βμ4)、花岗斑岩(γπ5)、细晶闪长岩(δ5)、闪长玢岩(δμ5)、煌斑岩(χ5)等,其中除辉绿岩脉为海西期外,其它均为燕山期产物。
区内岩浆的多期次活动提供了成矿物质及热动力条件。
1.4 变质作用区内变质作用强烈,主要为接触变质和区域变质两种。
前者表现为沿岩体外带的热变质,在宽达千米的皱褶带白云岩中形成了广泛强烈的大理岩化、蛇纹石化及透闪石化;近接触带形成宽几米至几十米的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化,并伴有铜金多金属矿化。
CASE区域治理探讨接触交代—热液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以河北省某矿床为例河北省地质工程勘查院 郭媛摘要:本文在介绍研究区域地质、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矿床地质特征,探讨了接触交代—热液金矿床的成因。
矿体赋存围岩为辉绿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辉绿岩蚀变较黑云斜长片麻岩强,硅化和褐铁矿化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关键词:接触交代;热液;金矿;矿床成因中图分类号:F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3-0187-0001一、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区地处中朝准地台(Ⅰ2)、山西断隆(Ⅱ23)、五台台拱(Ⅲ29)、阜平穹褶束(Ⅳ231)构造单元。
(一)地层区内出露地层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盖层为中上元古代高于庄组白云岩,基底由太古界阜平岩群湾子岩组、宋家口岩组和元坊岩组组成,基底和盖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二)构造区内构造复杂,以褶皱和断裂构造为主。
区内比较大的褶皱有桃园—岭根向形、栗树漕—桃园背形、东岗—瓦房店向形、易家庄—瓦砟地背形、花山—上宋家沟弧形背形等。
褶皱构造对矿床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尤其在背形构造核部、倾没端有利于矿液的富集及成矿物质的沉淀。
区内断裂构造有早元古代前断裂和燕山期断裂。
(三)岩浆岩出露的岩浆岩主要有太古代变质深成岩、燕山期花岗岩体和吕梁期辉绿岩脉。
区内燕山期花岗岩,主要有赤瓦屋和麻棚岩体。
区内脉岩发育,主要有闪长玢岩脉、花岗闪长斑岩脉、石英钠长斑岩脉、煌斑岩脉等。
辉绿岩脉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二、成矿地质背景(一)地层出露地层简单,有阜平岩群元坊岩组和第四系。
元坊岩组:在预查区中部和西北部出露,主要岩性为含磁铁黑云斜长片麻岩,呈深灰色,鳞片状、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磁铁矿等矿物组成。
第四系:分布于沟谷,为洪冲积物或残坡积物。
(二)构造预查区内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按时代分为早元古代前和燕山期断裂。
(三)岩浆岩区内岩浆岩主要为变质深成岩、花岗闪长岩和脉岩。
冀北大草坪钼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郭忠;肖成东;王自力【摘要】Dacaoping molybdenum deposit is located in Mo-poly-metal metallogenic belt at Shanghuangqi tectonic- magmatic belt in northern Hebei Province, hosted by granite and granodiorite and formed in Yanshanian period. The metallogeny is controlled by Yanshan orogenic belt. It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sources, multi-genesis and multi- ore-forming-stage. Ore fluid is mainly meteoric water.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data of fluid inclusions in range of 100 to 360℃ and concent ration between 180 to 220 ℃ indicate that Dacaoping Mo deposit is a meso-epithermal deposit.%大草坪钼矿位于冀北上黄旗构造岩浆岩带钼多金属成矿带中,赋矿围岩为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成矿时代为燕山期,成矿作用受燕山造山带的控制.研究表明,其成矿物质来源具多源性、多成因、多期次叠加的特征.包裹体液相成分分析显示成矿热液以大气降水为主,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为100~360℃,主要在180~220℃范围内;Si,S同位素数据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并与侵入岩体同源,说明大草坪钼矿床属与燕山期岩浆作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矿床.【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年(卷),期】2011(026)001【总页数】6页(P28-33)【关键词】大草坪钼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河北省【作者】郭忠;肖成东;王自力【作者单位】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天津,300170;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天津,300170;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天津,3001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3;P618.650 引言大草坪钼矿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北邻撒岱沟门大型斑岩型钼矿床。
2021年第1期河北地质7浅析滦源县大黄峪鋁矿成矿远景韩志宏秦振宇周玉谋梁艳宾马玉伟刘立维(河北省地质工程勘查院保定071051)摘 要 阜平幔枝构造北段近年新发现多处大型斑岩钮矿床,依据大黄峪岩体演化特征、区域化探异常特征、蚀变分带特征、矿化特征进行总结与研究,通过与区域内典型斑岩鋁矿床类比研究,认为大黄峪铝矿床成因类型为 斑岩型,具备大型成矿远景。
关键词成矿地质条件蚀变分带矿化特征成矿远景呈北东向分布的赤瓦屋一大河南构造岩浆岩带 是阜平幔枝构造北段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在本构造岩浆岩带中已发现石湖金矿、龙门鋁矿、大湾锌鋁 矿、木吉村一浮图峪铜铁矿、连巴岭铅锌矿、安妥岭 钮矿、野孤钮矿等一大批与之相关的大中型金、铜、铝多金属矿床。
大黄峪鋁矿床位于山西断隆与燕山台褶带过渡地带,NEE 向乌龙沟区域断裂及次级断 裂为区内控岩控矿构造,区内岩浆活动主要为燕山期,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为钳矿成矿母岩(图1)。
图1大黄峪矿区地质简图[站』JIRS<[申|伸u ■山flI 伽]|碱|甜4如[] ■询ElSKME帕鬭 钉IWc 砒| W 」■询她| 鼻和石翩坤| I ML 二評走岗甘| * 甲 丁 ]Hi.C~1收稿日期:2021-02-18;修订日期,2021-02-28;编辑:高亚峰作者简介:韩志宏(1964-),男,矿产地质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找矿工作。
8河北地质2021年第1期1控矿地质条件1■1地层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阜平期变质岩元坊岩组,为金矿赋矿围岩;五台期变质岩金刚库岩组,为沉积变质铁矿赋矿层位;中元古代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分布于侵入体北部,接触带局部有矽卡岩化,磁铁矿化,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部位。
1.2构造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太行山区域断裂带乌龙沟断裂分布于大黄峪岩体东侧,走向20。
〜30。
,倾向SE,倾角55°〜70°,破碎带宽5〜20m,内见角砾岩,具长期活动史。
乌龙沟区域断裂及其派生的NW 向断裂、NE向断裂区内异常发育,是区域主要控岩、控矿构造。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河北涞源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卢学波摘要:工作区位于燕辽沉降带西部边缘,高于庄一段上部中薄层含燧石条带白云岩和二段含锰白云岩是本区主要含锰层位,为该区锰银矿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
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花岗斑岩,成因类型属于火山次火山岩有关的中温岩浆热液型矿床。
锰铁则富矿层位为中元古界长城系白云岩,矿床成因类型为多期热液改造型中—低温接触交代型矿床。
关键词:锰银矿;铅锌矿;中—低温接触交代型矿床1 区域地质特征工作区位于燕辽沉降带西部边缘。
燕辽沉降带是我国北方一个重要的锰银多金属成矿带,其中的锰矿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沉积型的,主要含矿层位是长城系高于庄组、蓟县系铁岭组和雾迷山组,如辽宁瓦房子锰矿;二是沉积—热液改造型的,是上述含锰岩系在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浆作用下富集形成的,如硐沟锰银矿。
矿体受含锰白云岩系、岩浆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断裂构造控制,锰矿常与银多金属矿共(伴)生。
1.1 区域地层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太古界阜平超群,中、上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和蓟县系雾迷山组,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中生界侏罗系等。
现分述如下。
中太古界阜平超群下亚群,自下而上分为三个组,索家庄组、团泊口组、南营组。
叙述如下。
(1)索家庄组。
主要分布于涞源县马庄、走马驿、祭刀岭、银坊一带,岩性以黑云或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局部夹大理岩或浅粒岩,上部以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为标志,厚度约1790m。
(2)团泊口组。
主要出露于阜平、灵寿一带,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
厚度一般在924m~1324m。
(3)南营组。
主要出露于区域东、南部一带,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浅粒岩。
上部以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为标志层,厚度一般在1300m~1641m。
上太古界五台超群,仅见有五台超群下部层位,主要由两个组构成,金刚库组、庄旺组,分布于涞源县独山城—龙家庄、上堡一带,五台超群广泛超覆于中太古界阜平超群之上。
冀北钼矿床成矿模式与控矿因素浅析唐天送(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大队,河北 邯郸 056000)摘 要:冀北地处华北地台北缘,主要包括张家口、承德两市地区,是河北省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产地,也是本次钼矿床成矿与控矿的主要研究区域。
冀北以尚义-赤城-丰宁-隆化深断裂为界,北部为华北北缘隆起带(内蒙地轴),南部属燕山裂陷带(燕山台褶带)。
冀北燕山裂陷带变质岩群是冀北金矿床、高温钼矿床的主要赋存层位;冀北内蒙地轴中生代火山岩断陷盆地是中低温(铀)钼矿床主要富集区域,该区域是我国沽源-红山子(铀)钼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钼矿床;控矿因素;胶硫钼;辉钼矿;冀北中图分类号:P61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3)14-0082-4Analysis of Metallogenic Model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Molybdenum Deposits in Northern Hebei ProvinceTANG Tian-song(The First Geological Brigade of the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ureau of Hebei Province,Handan 056000,China)Abstract: North Hebei is located on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mainly including Zhangjiakou and Chengde cities. It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in Hebei Province and also the main research area for the mineralization and control of molybdenum deposits in this study. The northern part of Hebei is bounded by the Shangyi Chicheng Fengning Longhua deep fault, with the northern part being the uplift zone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Inner Mongolia axis) and the southern part being the Yanshan rift zone (Yanshan platform fold zone). The metamorphic rock group in the Yanshan rift zone of northern Hebei is the main occurrence layer of gold deposits and high-temperature molybdenum deposits in northern Hebei; The Mesozoic volcanic rock fault basin in the Inner Mongolia axis of northern Hebei is the main enrichment area for medium to low temperature (uranium) molybdenum deposits, which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Guyuan Hongshanzi (uranium) molybdenum mineralization belt in China.Keywords: molybdenum deposit; Mineral control factors; Rubber sulfur molybdenum; Molybdenum ore; Hebei North收稿日期:2023-05作者简介:唐天送,男,生于1990年,汉族,河北正定人,本科,矿产地质工程师,研究方向:矿产资源勘查、绿色勘查。
第32卷第1期地质调查与研究Vol.32No.12009年3月GEOLOGICAL SURVEY AND RESEARCHM ar.2009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张强1,张晓2,朱凤丽1,王胜权1,陆树文3,胡瑞刚3(1.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核工业地质勘查院,天津宝坻301829;2.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天津301810;3.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保定地质勘查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通过大量的钻探、坑(井)探及物化探工作,在河北省涞水县境内的燕山斑岩型铜(钼)矿成矿带内的燕山台褶带燕山期安妥岭花岗闪长斑岩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及太古宇阜平岩群角闪斜长片麻岩中发现了安妥岭钼矿床。
钼矿体厚大,Z K 2孔见矿30层,最厚13m ,总见矿厚度108m 。
Z K 3孔见矿10层,厚度55m ,主矿体厚37m 。
钼矿化与围岩硅化、钾化的蚀变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目前识别出的矿石类型主要有花岗闪长斑岩型、硅化角闪斜长片麻岩型和青盘岩化蚀变岩型,矿化蚀变具斑岩型矿床特征。
该矿属于斑岩型中-低温热液矿床。
关健词:地质特征;斑岩型钼矿;成因;王安镇杂岩体;河北省中图分类号:618.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135(2009)01-0034-07收稿日期:2008-11-15责任编辑:刘新秒基金项目: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普查项目作者简介:张强(1968-),男,工程师,1992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铀矿地质勘查专业,现主要从事地质勘查与研究工作。
①张道忠,薛皓江,黄武雄,等.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铜(钼)矿普查地质报告,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519地质大队,1989.②陆树文,张强,胡瑞刚.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钼矿勘查地质报告,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勘总院,2007.安妥岭钼矿位于大海沱-川里构造岩浆成矿带[1]中部,王安镇[2、3]杂岩体北缘,有着较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班岩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原来为一个斑岩型铜(钼)矿化点,前人1988、1989年先后投入了较多地质、物化探工作①,但一直没有大的找矿进展。
2006、2007年华北地质勘查局在该区展开第二轮深部找矿工作,投入了大量的钻探、坑(井)探及物化探工作,发现并圈定了厚大钼矿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ZK2孔见矿30层,最厚13m ,总见矿厚度108m 。
ZK3孔见矿10层,厚度55m ,主矿体厚37m ②。
随着深部找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有望在本区取得中大型斑岩型钼矿的找矿突破。
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本区位于太行山北段,大地构造位于二级单元燕山沉降带西段,与山西台背斜接壤部位的附近,褶皱断裂发育。
岩浆活动强烈,矿产丰富。
该区吕梁运动形成结晶基底,结晶基底为太古宙变质岩系[3、4],即太古宇阜平岩群木厂组(Ar 2)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浅粒岩等,变质程度为角闪绿片岩相,具较强的混合岩化,原岩主要为基性-中基性钙碱性火山岩。
之后的1600Ma 间在稳定的地台环境下形成了几千米厚的沉积岩系,即长城系高于庄组(Ch g )蓟县系雾迷山组(Jxw )和铁岭组(Jx t )、青白口系下马岭组(Qnx )和景儿峪组(Qn j )组成,主要岩性为含燧石(硅质)条带白云岩、白云岩、杂色页岩及硅质角砾岩(图1)。
古生界由寒武系(∈)和奥陶系(O )组成,主要岩性为石灰岩,部分页岩、泥岩。
中生界仅出露侏罗系中统(J 2)和上统(J 3),岩性有砾岩、砂岩、页岩和中-酸性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等。
区域构造表现为北北东向的乌龙沟断裂和紫荆关断裂[1],近东西向的野狐-东团堡断裂。
1)乌龙沟断裂:向南东倾斜,倾角65~80°左右,属正断层。
断裂两侧岩石强烈破碎,宽几米至几十米,最宽达130余米,由碎裂岩、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组成。
沿此断裂有大量的燕山期中酸性岩侵入,具有多次活动的性质,该断裂形成于晚侏罗世初期。
2)紫荆关断裂:倾向南东,倾角55~75°,属正断层。
断裂破碎带最宽达100m 左右,由糜棱岩、角砾岩及断层泥组成,形成于晚侏罗世初期。
3)野狐-东团堡韧性脆性断裂,发生于吕梁期,多次活动,形成几十至数百米宽的糜棱岩、碎裂岩带,具推覆性质,与北北东向构造交汇部位往往有含矿岩体侵入。
褶皱构造为龙门-韦家峪复式背斜,轴部由漫图1河北省西部区域地质简图Fig.1Schematic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in the western Hebei Province1.新生界;2.侏罗系;3.寒武、奥陶、石炭、二迭系;4.长城、蓟县、青白口系;5.阜平群、龙泉关群;6.花岗岩;7.花岗闪长岩;8.闪长岩;9.花岗闪长斑岩;10.正断层;11.逆断层;12.地质界线山组组成,轴向北西,两翼为木厂组。
中生代,本区进入陆内造山作用阶段,形成了一系列的推覆构造和挤压构造。
早期的近东西向、北北东向构造受到活化,表现为本区近东西向的挤压构造,糜棱岩带,晚期的北东、北北东向的深大韧性剪切带使得早期的北东、北西、北北东向构造叠加于近东西向构造之上,初步奠定了区域上的东西向为主,北东向为次的构造格局,同时伴随多期次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并形成本区的主成矿期。
区内岩浆活动发育,种类繁杂。
其中,一期是中、侏罗世形成的火山杂岩体,包括末期的超浅成次火山岩体;另一期是燕山晚期形成的大河南和王安镇杂岩体及一些出露面积较小的杂岩体。
司格庄、王安镇[2]、大河南[5]、大海坨等成矿岩体在这一动力学背景下沿这一构造格局呈北北东向分布。
沿着这几个大岩体周边分布有多个与钼矿床有关的小岩株,形成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钼矿床,安妥岭东部的野狐钼矿、骆驼鞍钼矿、西南部的大湾钼矿,向北的贾家营、石斛峪、东三岔、大庄科钼矿,直至北部的撒岱沟门、大草坪钼矿,构成燕辽(铜)钼成矿带[6]的西缘,成为一个重要的钼(铜)多金属产地(图2)。
成矿带内的斑岩型矿产,除野弧铜钼矿外,还有新发现的骆驼鞍含钼多金属矿[7]。
成矿具以下特点:(1)与区内主要矿化矽卡岩型矿化有关的岩浆岩,绝大多数为第一次侵入的石英闪长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仅个别的产在第三次花岗岩的接触带附近。
热液脉状铅锌矿和含金多金属矿目前仅发育在第二次斑状花岗闪长岩的外接触带。
斑岩型铜钼[6、8]和多金属矿化则完全与第三次花岗斑岩和花岗岩有关。
(2)斑岩型矿产主要与孤立的、面积不大的小岩体有关,主要岩性为第三次侵入的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出露面积0.5~0.8km2。
(3)这些小岩体都呈卫星状分布在王安镇岩体的北部外围,它们的产出受两组构造控制。
从宏观上看,它们都受北北东向构造控制,分布在三条主断裂之间及其附近,但每个小岩体的产出又都与北西向构造有关,如野狐花岗斑岩均呈北西向延伸,骆驼鞍岩体恰位于北西向龙门-苇家峪复背斜与北北东向大断裂的相交处。
(4)多数具强烈硅化、绢云母化、粘土化和黄铁矿化,硅化强烈处近似次生石英岩。
(5)浅部矿化往往以黄铁矿、黄铜矿或方铅矿、第1期张强等: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35图2华北地台北缘燕辽钼(铜)成矿带地质略图(据黄典豪等,1996修改)Fig.2Schematic geological map of the Yanshan-Liaoning molybdenum(copper)metallogenic belt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1.钢屯;2.兰家沟;3.新台门;4.松北;5.杨家杖子;6.老虎沟;7.肖家营子;8.小寺沟;9.莫古峪;10.寿王坟;11.撒岱沟门;12.大草坪;13.石湖峪;14.东三岔;15.大庄科;16.贾家营;17.野弧;18.大湾;19.后峪闪锌矿、黄铜矿为主,深部辉钼矿增加,或以辉钼矿为主。
矿石为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斑点浸染状。
(6)以碳酸盐岩为围岩的含矿斑岩体,在外接触带可能形成以铜为主的矽卡岩型矿产,而在深部可能形成以钼为主的矽卡岩型矿产,特别是岩体内部还可形成斑岩型铜钼矿产。
2矿区地质区内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主要为太古宇阜平岩群木厂组角闪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大理岩、浅粒岩。
角闪斜长片麻岩,主要分布于安妥岭岩体南部及西南部,内夹斜长角闪岩,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及角闪石,其总体产状为倾向185~260°,倾角10~75°。
该岩体是矿床的直接围岩,由于安妥岭花岗闪长斑岩的侵位和后期构造的影响,发生热液变质,形成硅化角闪斜长片麻岩及青盘岩化蚀变岩,发育于斑岩的两侧(图3)。
该区褶皱发育于太古宙阜平岩群变质岩中,为龙门-韦家峪复背斜西南翼的一部分,呈单斜构造,安妥岭斑岩体即位于其南翼靠王安镇岩体处,向南为王安镇岩体所破坏,愈靠近岩体倾角愈陡。
断裂可分为三组:1)近东西向断层(F1、F2):主要分布于岩体南北两侧之花岗闪长斑岩及其与地层接触带中,走向85~110°之间,南倾,早期活动为压-压扭性,后期主要以张性为特征,表现为较宽的近东西向挤压破碎带。
2)北西、北北西向断层(F3、F5、F4、):走向340°,倾向北东,倾角80°左右,属正断层,其间可见岩脉及构造角砾岩,沿构造线黄铁矿化、硅化均较强,局部可见较早的压性角砾。
这两组断裂主要对安妥岭岩体的侵入起着控制作用,同时北北西向构造又控制着钼矿体的产出。
3)北东向断层(F6):规模较大,在本区是最晚活动的断层,切断所有前期构造线及地质体,一般延长上千米,以升降运动为主,垂直断距一般为10~30 m,走向50~60°,倾向SE,倾角60~70°,属正断层,其总体上对成矿起破坏作用。
矿区侵入岩为多次侵入的安妥岭斑岩体,位于上黄旗-乌龙沟、岭南台-紫荆关深断裂所夹持的部位,大河南、王安镇两大岩体之间,形态上东宽西窄呈近东西向展布,整体南倾。
据钻孔资料,岩体北接触带向南倾,倾角60°左右,南接触带亦向南倾,倾角60~70°,岩体深部有变窄的趋势,但接触面产状变化较大。
岩体侵入于太古宙地层中,定位于NE向、NW向、近EW向断裂的交汇部位,为燕山晚期三次呈中心式侵入的岩浆岩组成。
第一次为花岗闪长斑岩(γδπ),主要分布于南北两侧和东部呈36地质调查与研究第32卷图3安妥岭矿区地质草图Fig.3Schematic geological map of Antuoling mine area1.第四系;2.太古界阜平群角闪斜长片麻岩;3.花岗闪长斑岩;4.石英斜长斑岩;5.闪长玢岩;6.断层及编号;7.勘探线及编号;8.钼矿床;9.岩体半环状,普遍硅化、黄铁矿化;第二次为石英斜长斑岩(λσπ),分布于第一次侵入岩内侧,两者之间形成破碎角砾岩和冷凝边;第三次为各种脉岩,有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及辉绿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