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现状评估技术在公路建设用地中的应用_省略_国道主干线刘寨柯至白银高速公路
- 格式:pdf
- 大小:177.22 KB
- 文档页数:5
公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湖北黄石G106迎宾门至阳新贾家源段公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评估为研究对象,对公路建设用地及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评估进行探讨。
结合工程实践对地质灾害现状、预测、综合评估方法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相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供一定参考。
标签:公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评估;防治措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性评估对于工程建设及工程设施有着预防、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的作用[1]。
近年来我国公路事业高速发展,各省市公路工程也相继开工,但由于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认识不足,在施工中和竣工后经常出现许多问题[2-4]。
106国道黄石段是贯穿黄石、大冶、阳新的主要干线,也是目前黄石市通往江西的唯一出口干线,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4]69号关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本文以106国道黄石段为例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初步探讨。
1.地质环境条件106国道黄石迎宾门至阳新贾家源段一级公路建设工程位于黄石市的西南部,起点位于106国道黄石市与鄂州市交界处的迎宾门,经黄石市的铁山区、下陆区、大冶市的大箕铺、阳新县的白沙镇、浮屠街、星潭铺和龙港镇,终点位于黄石市与江西交界的贾家源,总体走向由北向南(图1)。
项目区地处鄂东南低山丘陵垅岗地貌区,地势总体呈南高北低,其地貌形态可划分成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溶蚀构造低山丘陵区、构造剥蚀丘陵垅岗区及侵蚀堆积平原区等五种单元。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红色砾岩、粉砂岩及泥岩、志留系砂页岩、震旦系砾岩、砂岩、泥盆系石英砂岩、硅质岩、燕山期侵入花崗岩、四系中、下更新统河流高阶地砂砾石、粘性土,且水系发育,形成明显的岩溶洼地、漕谷、溶丘、峰丛等岩溶地貌特征。
评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389.6mm,4—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80%,雨量充沛,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动力条件。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甘肃省境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场地和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l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025—2004 湿陷性黄土区建筑规范DZ/T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DZTF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D2008—02 滑坡崩塌泥石流详细调查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地质灾害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2致灾地质作用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3致灾地质体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5地质灾害易发区具有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并在自然、人为活动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3.6地质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体活动征兆明显,且将可能造成较多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承灾区。
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技术在毕都高速公路上的应用研究陈华兴【摘要】由于毕都高速公路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尤以崩塌、滑坡较为典型,故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就成为毕都高速公路建设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是毕都高速公路安全保障的关键. 对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技术在毕都高速公路上的应用进行研究,以达到防灾、减灾、治灾的目的.%For complicated topographic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along Bijie-Duge Expressway, frequ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in particular typical collapse and landslide, implement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disaster prevent and reduction become the problems that have to be faced in construction of Bijie-Duge Expressway. Highway ge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are key issues for safety guarantee of Bijie-Duge Expressway. This paper studies application of highway ge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technique on Bijie - Duge Expressway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reduction and treatment.【期刊名称】《公路交通技术》【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高速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应用研究【作者】陈华兴【作者单位】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贵阳 55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18.5贵州省毕节至都格(黔滇界)高速公路(简称毕都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网)杭瑞高速公路(第12横)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层地震面波技术在公路边坡地质评价中的应用本文结合高速公路地质勘察中的边坡地质勘察评价的工程实践,阐述了浅层地震瞬态面波法的原理及应用,说明该物探方法结合钻探成果的综合解译,在对公路边坡地质评价中的良好效果。
对此类勘察任务有借鉴作用。
标签:多道瞬态面波基阶面波公路边坡在多山或丘陵地区,高边坡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地质因素,它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铁路、公路、大坝、水库等的安全。
因此,研究有效的方法对高边坡体进行检测与评价显得十分必要。
早期的高边坡研究主要依赖于地质剖面与钻探相结合的方法,与地质钻孔不同,地球物理方法在研究高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对高边坡进行综合评价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点,能提供传统的工程地质学方法不能得到的许多有用信息。
目前,地震瞬态面波法、地质雷达法、电阻率法、电磁法、磁法等都被用来对高边坡体进行检测或监测,其中地震瞬态面波法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工作原理及适用条件1.1工作原理面波,顾名思义即沿地面表层传播的弹性应力波,因而也叫地滚波(R),众所周知,面波具有频散的特性,即其传播的相速度随频率的改变而改变,这个频散特性可以反映地下构造的一些特性。
多道瞬态面波法是利用瑞利面波在地下地层传播过程中,其振幅随深度衰减,能量基本限制在一个波长范围内,某一面波波长的一半即为地层深度(半波长解释法)。
即同一波长的面波的传播特性反映地质条件在水平方向的变化情况,不同波长的面波的传播特性反映不同深度的地质情况。
在地面通过锤击、落重或炸药震源,产生一定频率范围的瑞利面波,再通过振幅谱分析和相位谱分析,把记录中不同频率的瑞利波分离开来,从而得到VR-f曲线或VR-λ曲线,通过解释处理,可获得地层深度与面波速度的分布。
瞬态瑞雷波法是用锤击或炸药震源使地面产生一个包含所需频率范围的瞬态激励。
只要知道A、B两测点间的距离△和每一频率的相位差φ,就可以求出每一频率的相速度VR(ω),从而可以得到勘探地点的频散曲线。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000)(试行)2020年3月目 次引 言 (5)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与定义 (1)4总则 (2)4.1目的任务 (2)4.2部署原则 (3)4.3总体要求 (3)5设计书编写 (5)6调查内容 (5)6.1基本规定 (5)6.2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5)6.3特殊地区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7)6.4地质灾害调查 (9)6.5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10)6.6承灾体调查 (10)7基本调查方法 (10)7.1资料收集与分析 (10)7.2遥感调查 (11)7.3地面调查 (11)7.4物探 (11)7.5钻探 (12)7.6山地工程 (12)7.7测试与试验 (12)8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1总体要求 (13)8.2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3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4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5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14)9成果编制与验收 (14)9.1图件编制 (14)9.2报告编制 (14)9.3数据库建设 (14)9.4成果验收 (15)9.5资料归档 (16)附录A(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及适用范围 (17)附录B(规范性附录)规定符号图示图例 (18)附录C(资料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 (20)附录D(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格式及调查表 (21)附录E(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分类表 (43)附录F(资料性附录)土的类型与结构 (46)附录G(资料性附录)岩体结构类型及划分 (47)附录H(资料性附录)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48)附录I(资料性附录)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 (49)附录J(资料性附录)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50)附录K(资料性附录)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方法 (53)附录L(资料性附录)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表 (55)附录M(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57)附录N(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提纲 (63)附录O(资料性附录)数据库建库报告提纲 (65)附录P(资料性附录)附图附件编制 (66)引 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
测绘技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实际应用与效益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的增加,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公路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交通运输载体,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公路工程建设中,测绘技术的应用不可或缺。
本文将探讨测绘技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实际应用和效益评估。
一、测绘技术在公路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公路工程建设首先需要进行规划设计,而测绘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现代测绘技术手段,可以对公路建设所处地形进行全面、准确的测绘,包括地势、地貌、水文、土壤等信息。
这些数据为公路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有助于确定最佳线路、判断地质条件,从而保证公路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测绘技术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公路工程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测绘技术在施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现代测绘手段可以进行施工前的地形勘测,确定施工各个阶段的地形变化、开挖和填方量,为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同时,测绘技术还可以进行建设工程的监测,及时发现并纠正施工中的偏差,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
三、测绘技术在公路工程运营管理中的应用公路建设后,需要进行长期的运营和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测绘技术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现代化的测绘手段可以对公路进行全面、精确的管理。
比如,通过卫星遥感和GPS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公路的状况,包括路面的平整度、路基的稳定性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公路存在的问题,提高公路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四、测绘技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效益评估测绘技术的应用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不仅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效率,还带来了经济效益。
首先,通过准确测绘地理信息,可以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避免后期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调整和改进,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其次,及时的监测和管理公路状况,可以预防和解决潜在的问题,减少维修和更新的成本,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因此,测绘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公路工程的质量,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实际的效益。
公路改扩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目录0前言 (1)0.1项目来源 (1)0.2目的任务 (1)0.3工作依据 (2)0.4前人研究程度及参考文献 (2)0.5工作程序及方法 (3)0.6评估工作概况及投入的工作量 (6)0.7评估质量综述 (7)1建设工程概况 (8)1.1工程名称、位置交通及社会经济概况 (8)1.2建设工程概况 (9)1.3建设项目拟征地面积、工程总投资 (16)2地质环境条件 (19)2.1气象、水文 (19)2.2地形地貌 (20)2.3地层岩性 (21)2.4地质构造与地震 (22)2.5水文地质条件 (24)2.6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5)2.7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7)3评估级别及评估围的确定 (28)3.1评估级别的确定 (28)3.2评估围的确定 (29)4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1)4.1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征 (31)4.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1)5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39)5.1 路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39)5.2 桥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1)6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47)6.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原则及量化指标 (47)6.2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47)6.3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 (48)7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52)7.1滑坡防治措施及建议 (52)7.2崩塌防治措施及建议 (52)7.3人工边坡防治措施及建议 (52)8结论与建议 (53)8.1结论 (53)8.2建议 (54)附件1:委托书附件2:批复文件附件3:照片集附图册图号1:某公路改扩建工程环境地质图(1:10000)图号2:某公路改扩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1:10000)0前言0.1项目来源现有***段公路是东西向重要干线,与京昆高速位于同一走廊带,是京昆高速进出沿线市(县、区)、分流危险品车辆的重要分流线路,承担了区域大量短途出行和我省西至陇南、南下的部分长途过境交通。
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公路工程检测中的应用摘要: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具有无损、经济快速、高精度等优点,将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应用在公路工程检测中,能有效地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
该文阐述了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公路路面厚度的工作原理,对地质雷达检测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工程检测,说明了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公路路面厚度的应用是可行的、可靠的。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雷达检测技术;路面厚度地质雷达(又称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检测技术是一种高精度、连续无损、经济快速、图像直观的高科技检测技术。
它是通过地质雷达向物体内部发射高频电磁波并接收相应的反射波来判断物体内部异常情况。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常采用钻芯取样法对路面厚度指标进行控制。
这种检测方法需要对公路路面进行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取芯法缺乏代表性,存在一定人为因素,影响检测结果的公正性。
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具有采样快、精度高、分辨率高、经济性强、检测无损伤等特点[1-3],能有效地弥补传统的检测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将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应用在公路工程检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1.1 地质雷达技术的发展地质雷达是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其主要利用超高频脉冲电磁波进行地下介质的探测。
由于地下介质对电磁波具有较强的衰减性,同时地下介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远远大于地上的空气,所以,电磁波在地下的传播要比在地上传播复杂得多。
所以,在地质雷达应用的初期,它主要用于冰层或岩盐矿等介质中,因为此类介质的电磁波吸收较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探地雷达技术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探地雷达已经广泛应用到了道路工程检测中。
2 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分析2.1 地质雷达的系统构成一套完整的地质雷达设备包括多个子系统,具体有主机、发射机、接收机、天线、信号处理等。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论及建议(样板)-赵松江第六章结论及建议一、结论1. 拟建项目为省道216线中一段,起点位于甘孜州与凉山州交界的木里县麦日乡(甘凉界),终点位于凉山州盐源县梅雨镇与省道307线的交汇处,全长314.802km。
场地所在区域坐标为北纬27°26′23″~28°12′3″,东经100°51′49″~101°24′47″。
路线在木里县境内276.379公里,在盐源县境内38.423公里,路线全长314.802公里。
除木里县城过境段外(桩号为AK280+000~AK286+000),全线设计采用三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为30km/h,路基宽度为7.5m。
木里县城过境段:桩号为AK280+000~AK286+000,此路段为木里县城过境段,且兼顾城市道路功能,人、机、非混行,路基宽度应适当加宽,采用三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为40km/h,路基宽度为10m。
全段桥梁共32座,其中大桥17座,中桥13座,小桥2座。
隧道共2座1465m。
最长的为菜子沟隧道,长1140m。
2、拟建公路所处区域地形地貌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大部分路段目前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小~中等。
该工程为线状工程,路线全长314.802km,工程量大、投资大。
该公路属重要建设项目,按照环境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建设的重要性,综合确定本项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为一级评估。
3、本次评估的范围以公路沿线用地范围为中心,向两侧扩大至可能影响公路的最近自然分水岭或河谷边界,无明显自然分界的路段一般向公路两侧扩大200~500m为界。
对地质灾害点应包括灾害体及其威胁和影响区范围,滑坡、崩塌到后缘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为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
评估方案路线长314.802km,评估面积约170km2。
浅谈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本文以惠淡大道三环路口至金秋路口段改造工程为例,简要介绍了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其思路和成果可以为其它类似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标签:地质灾危险性地质灾害预测评估综合评估防治措施1前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按照交通部的发展战略规划,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造高速公路,由于部分公路选址不当或者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隐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危害防治条例》和粤国土资(地环)[2002]171号文《广东省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结合惠淡大道三环路口至金秋路口段改造工程,将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作较系统介绍。
2工程概况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按照交通部的发展战略规划,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造高速公路,由于部分公路选址不当或者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隐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危害防治条例》和粤国土资(地环)[2002]171号文《广东省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结合惠淡大道三环路口至金秋路口段改造工程,将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3地质灾害现状评估3.1现状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根据野外地质灾害综合调查,评估区内现状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浅层滑坡,其次为崩塌,调查评估区有滑坡1处、崩塌有1处。
(1)滑坡HP1滑坡:位于K4+200右80m处,滑坡平面形态呈半圆形,坡度30-37°,坡向70°;滑坡周界明显,体积225m3;滑体为坡残积的亚粘土混少量碎石土,滑床为强风化砾岩。
滑面产状70°∠37°。
滑坡规模小,已作一般的支挡处理,现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2)崩塌BT1:位于K3+850右300m处。
人工开挖坡脚及削方形成高陡边坡,边坡高约35 m,宽12 m;崩塌体坡向120°,坡度35°-45°;边坡基岩裸露,呈强风化程度,岩性为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崩塌体呈锥形,体积约190m3。
文章编号:1004 0366(2003)S1 0059 05收稿日期:2003-01-18地质灾害现状评估技术在公路建设用地中的应用以丹拉国道主干线刘寨柯至白银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为例刘兴春,孙军兰,郝林凤,马培仙(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甘肃兰州 730020)摘 要: 依据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利用有关资料对 丹拉国道主干线刘寨柯至白银高速公路工程!进行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评估结果认为,现状情况下,评估区发育和分布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和不稳定斜坡7处,泥石流沟7条,黄土湿陷分布在公路东段关键词: 刘白公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现状评估中图分类号: P642,P694 文献标识码: A1 工程概况国道主干线丹东至拉萨公路刘寨柯至白银段(简称刘白公路)位于甘肃省中部,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属白银市管辖,评估范围东起于甘(肃)宁(夏)交界的靖远五合乡刘寨柯,西至白银区雒家滩,公路全长110.70km,有大、中、小桥47座,隧洞337道,占地687hm 2 工程估算总投资31.116亿元 刘白高速公路是国家 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路段,属重要建设项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 确定评估级别为一级 评估区面积1112.79km 2 1 1 自然地理评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陇中北部冷温带干旱气候区 白银市多年平均气温7.98.8∀,多年平均降水量207.3244.0m m,日降水量最大值82.268.1m m,小时降水量最大值41.430.1mm 蒸发量16573038mm,最大冻土深度为100140cm ,年平均风速1.23.5m/s 降水年际分配不均,年内分布差异较大,多集中于7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53%67%,且以大雨、暴雨为主,出现频率0.11.9次/a,降水量相对集中是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地质环境条件评估区地处陇西黄土高原北部,祁连山东段余脉,呈现构造剥蚀山地与断陷盆地相间的地貌景观 按地貌成因及形态类型可分为:剥蚀构造中低山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剥蚀堆积黄土丘陵区和侵蚀堆积平原区 出露地层有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变质岩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近系碎屑岩类和第四系松散岩类 在大地构造上地处祁吕弧型挤压带中,构造第15卷 专辑2003年8月 甘肃科学学报Journal of Gansu SciencesVol.15 SupplAugust.2003运动相对东弱西强,褶皱断裂构造分布稀疏不匀,规模大小不一 上升为主的新构造运动表现强烈,流水侵蚀作用加剧,是各类地貌形态的主要动力源,而且是我国地震活动多发带之一,位于地震烈度#-∃度区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有中厚层坚硬-较坚硬变质砂岩、砂砾岩、灰岩岩组,中厚层较坚硬 软弱砂岩、砂砾岩、泥岩岩组和土体结构工程岩组 区内地下水类型为分布于盆地、河沟谷中松散岩类孔隙水,总体水位埋深相对较浅,水量一般,水质较好 碎屑岩类型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中新界构成的低山丘陵区,水量贫乏,水质较差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根据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评估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或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及黄土湿陷等2.1 崩塌、不稳定斜坡(1)崩塌、不稳定斜坡类型及特征 崩塌、不稳定斜坡类型有黄土崩塌和基岩崩塌,体积以数10100m3的小型为主 主要分布在河沟谷阶地、台地前缘、黄土丘陵高陡边坡、G109国道和白银至长征铁路等开挖地带,区内共有18处,形成条件主要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自然气候、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密切有关(2)崩塌、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评估 评估原则采用定性为主,定量为辅 评估依据主要以其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变形破坏历史和现今变形破坏迹象等,方法采用地质历史综合分析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 区内分布的7处稳定性较差斜坡,灾情均为一般级,危害程度为轻度(表1、表2)表1 崩塌、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评估表编号位 置类型规模现今变形迹象简述可能失稳诱发因素现状评价B1K1482+995自然坡90%750&40局部坍塌、掉块降雨、地震、坡角冲刷稳定性较差B2K1486+308自然坡90%1500&50局部坍塌、掉块降雨、地震、坡角冲刷稳定性较差B3K1498+666自然坡90%700&20局部坍塌、掉块降雨、地震、坡角侵蚀稳定性较差B4K1504+743自然坡90%350&15局部塌落、掉块降雨、地震、坡角洪水掏蚀稳定性较差B6K1515+176自然坡90%2500&40局部崩落、坍塌降雨、地震、洪水侵蚀稳定性较差B7K1533+100自然坡90%750&25局部坍塌、掉块降雨、地震、河水淘蚀稳定性较差B9K1540 自然坡90%1600&25局部掉块、塌落降雨、地震、边坡开挖稳定性较差表2 崩塌、不稳定斜坡危害程度评估一览表编号位置威胁对象危害性预测威胁人口/人经济预估/万元危害程度B1K1482+995村庄、农田1022.50轻B2K1486+308农田-0.50轻B3K1498+666农田-0.40轻B4K1504+743矿山驻地-0.20轻B6K1515+176道路- 1.00轻B7K1533+100农田- 1.00轻B9K1540 公路-20.00轻60 甘肃科学学报 2003年 专辑2.2 泥石流(1)泥石流形成条件及特征 评估区内有7条泥石流沟,分布规律为黄土丘陵区多于基岩山区 泥石流主要集中发生于79月的暴雨季节,以沟谷型稀性泥流或泥石流为主 固体物质来源于重力堆积物及陡坡耕植、修路建房、矿山开发等,在集中的强降水条件下而形成和发生(表3、表4)(2)泥石流易发性和危害程度的确定和评估 评估原则结合考虑泥石流发生条件和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评价为辅 依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基本要求(中的 泥石流易发程度数量化表!,对影响泥石流发育的15项因素逐个打分,划分出泥石流的易发性(表5)评估结果,区内泥石流均为低易发,对城镇、村庄、公路和农田危害轻(表6、表7)表3 评估区主要泥石流沟地形要素一览表名称流域面积/km 2相对高差/m 山坡坡度/%主沟纵坡降/)灰条沟64.00450.00355020板尾沟78.50250.00255015古峙沟20.00200.00204010建沟 18.00450.00405020缪泥沟14.50400.00253010墩墩湾沟0.7080.006030石碑子沟61.00260.00253015表4 评估区主要泥石流固体物质补给条件一览表名称固体物质补给方式松散物贮量/104m 3∗km -2泥沙沿程长度补给比/%堵塞程度灰条沟崩塌、面蚀150.0060一般板尾沟崩塌、面蚀150.0060一般古峙沟崩塌、面蚀150.0060一般建 沟崩塌、面蚀100.0050一般缪泥沟崩塌、面蚀、煤矿弃渣80.0060一般墩墩湾沟崩塌、面蚀、煤矿弃渣 5.0050一般石碑子沟崩塌、面蚀、人工开挖15.0040一般表5 评估区主要泥石流沟易发程度评估表编号名称公路桩号综合评判得分易发程度分级N1古峙沟K147985低度易发N2板尾沟K1482+99585低度易发N3灰条沟K1486+30885低度易发N4建 沟K1498+66683低度易发N5缪泥沟K1504+74381低度易发N6墩墩湾沟K1506+23580低度易发N7石碑子沟K151583低度易发61第15卷 刘兴春等:地质灾害现状评估技术在公路建设用地中的应用表6 主要泥石流、洪水灾害灾情评估一览表序号地点发生时间灾情概况灾情1平川区水泉1978 6 20暴雨泥石流、洪水冲毁水利设施、农田、道路小2靖远县1979 7 27暴雨泥石流、洪水,冲毁水利设施、农田、公路小3靖远县1986 6 26暴雨泥石流、洪水,冲毁道路、水利设施等小4靖远、平川区1988 7 暴雨泥石流、洪水袭击,受灾面积约1 34万hm2小5靖远五合乡、东升乡1996 8 暴雨泥流、洪水,漫淹、冲毁G109国道多处和农田小6靖远、平川区1999 7 15暴雨泥石流、洪水冲毁农田、水利设施等小表7 主要泥石流沟危害、威胁程度评估一览表编号名称威胁对象危害、威胁程度评估威胁人口/人经济预估/万元危害、威胁及易发程度分级N1古峙沟威胁公路、农田、水利设施等2060.00轻、低易发N2板尾沟威胁公路、农田、水利设施等1540.00轻、低易发N3灰条沟威胁农田、水利设施等-15.00轻、低易发N4建 沟威胁农田、水利设施等-20.00轻、低易发N5缪泥沟威胁公路150m及农田-45.00轻、低易发N6墩墩湾沟威胁公路60m及农田-18.00轻、低易发N7石碑子沟威胁铁路150m及农田-45.00轻、低易发2.3 黄土湿陷(1)黄土湿陷特征及分布 评估区湿陷性黄土主要指上更新统黄土和全新统黄土,主要分布于路段东段王家山以东地段的黄土残塬区,以自重湿陷性为主,湿陷系数一般大于0.07,而且距坡体表面26m深度为黄土湿陷最严重的地段,破坏方式主要为小型(小于0.1km2)的陷穴、陷坑和落水洞等 黄土湿陷的产生一般集中发生在49月的汛期和雨季,主要受黄土的结构、降水条件及水的溶解作用等影响因素控制(2)黄土湿陷危害特征评估 黄土湿陷的危害特征主要是毁坏房屋、农田及公路等工程设施 但由于本区内居住人员稀少,工程建设设施较少 所以黄土湿陷还没有造成大的灾害损失,属于小的黄土湿陷灾害3 结语根据现状调查与评估,评估区主要分布有崩塌或不稳定斜坡7处,泥石流(泥流)沟7条及黄土湿陷等 上述各类地质灾害均对公路、村庄、农田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和危害 其灾情均小、危害程度轻 在综合研究分析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判定评估区主要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适宜公路建设用地 通过评估,为刘白公路建设与运营中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对于加快和促进地方经济建设、防治地质灾害造成损失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将具有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Z]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199962 甘肃科学学报 2003年 专辑[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Z] 北京: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0THE C URRENT SITUATION ASS ESSMENTMETHODS FOR GEOLOGIC HAZARDLIU Xing chun,SUN Jun lap,HAO Lin fen,MA Pei xian(T he Geologic Env ironment Monitor ing I nstitute of Gansu p r ov ince,Lanz hou 730020,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technolog ic requirement of geologic hazard assessment for construction land,combining with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geologic hazard investig ation and division of county or city area,and by using of geologic hazard assessment for construction land report for GZ25highw ay from Baiyin to Liukezhai,the assessment w ork has been finished for GZ25highw ay traversing region.Some conclusion are as follow s:in current situation,there are several kinds of g eolog ic hazards,including 18sites of eboulement and unstable slops,9pieces of mudflow streams,loess collapse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east part of the highw ay.The harm of g eolog ic haz ards mentioned above is not serious.Key words: Liu Bai highw ay;construction land,geologic hazard,current situation assessment作者简介:刘兴春,(1959 )男,甘肃省景泰人,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中专部)水利工程专业,现任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水利工程地质环境方面的勘查与研究等工作63第15卷 刘兴春等:地质灾害现状评估技术在公路建设用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