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党课讲稿: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格式:doc
- 大小:43.81 KB
- 文档页数:8
课题10.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创新的社会作用及其哲学依据;通过学习,实际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过程与方法目标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教学难点: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教学准备】导学案;制作PPT课件;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导学案。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辩证的否定含义、实质及其方法论?2.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那么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二、新课讲授(一)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合作探究一:1.交流分享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小组代表交流)——超级计算机、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复兴号”高铁时速350公里世界第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成功下潜7000米的深度、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等等。
2.谈谈技术创新是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提示: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学生讨论,发言交流)结论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界角度)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进步的历史充分说明了“科技进步的实质就是创新”。
科技的进步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创新使得科技进步,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新技术使人类有能力将更多的事物纳入自己劳动对象的范围,甚至生产出新型的原材料供人类使用。
所以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合作探究二:中国有位老人敢说前人未说之言,敢做前人未做之事。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目录一、创新为何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二、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关键支撑三、如何把握未来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一、创新为何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章节目录1.创新是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变革的大势所趋2.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形势所迫3.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运所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创新是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变革的大势所趋科学领域重大突破暗物质暗能量反能量极有可能突破性进展物质结构重大突破托克马克装置可破能源瓶颈仿生材料可使人获新生量子通信引发变革新科技革命加速到来将引发人类社会深刻改变1.创新是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变革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全球产业变革不断1.创新是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变革的大势所趋2014年国家创新指数与人均GDP关系分布图创新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2.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形势所迫我国经济经过高速发展后,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关头经验表明只有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才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其科技水平的高低和经济结构的优劣有很大关系历史经验充分证明,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3.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运所系二、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关键支撑章节目录1.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2.基础研究涌现一批世界前沿成果3.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4.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机遇新空间一些方面从跟跑者变为并行者、领跑者1.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十二五”期间,我国战略高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有力提升了国家竞争力1.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2.基础研究涌现一批世界前沿成果2.基础研究涌现一批世界前沿成果3.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我国特高压核心技术达世界领先中国已经拥有全球规模最大、运营速度最高的高速铁路网装备制造技术水平达世界先进3.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半导体照明保持高速增长中国成为光伏、风电技术创新和生产大国4.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机遇新空间我国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历史性变化50.9%54%中国科技已具备更好更快发展基础条件4.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机遇新空间新科技革命、全球产业变革为我国提供了重大机遇经济领域4.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机遇新空间社会领域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4.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机遇新空间生态领域生物技术突破能源资源瓶颈,加速“绿色制造业”发展3D动画影片《大圣归来》以6.2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功“登顶”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总冠军。
第二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识记创新的社会作用的表现。
2.理解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3.知道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1.培养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2.借助理论创新的意义,推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
2.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3.创新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4.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判一判]创新对生产力的作用就体现在生产工具的更新上。
() 提示:错误。
创新对生产力的作用既体现在生产工具的更新上,还体现在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对象的开辟等方面。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判一判]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 提示:错误。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日益扩大,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2.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判一判]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理论创新决定的。
() 提示:错误。
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实践方式决定的,而不是理论创新等因素。
创新的社会作用近年来,山东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政策、新业态、新品牌、新布局,使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新增100多亿元,平均增幅超过15%,在强力支持山东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的同时,还推动了山东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和谐发展。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创新与梦想的故事,一个关于我们团队奋斗与成长的故事。
在此,我将以“创新驱动,梦想照亮未来”为主题,进行一次微宣讲。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的发展历程。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的力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创新呢?我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一、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我们要始终保持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感,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勇于尝试新方法。
二、加强学习。
知识是创新的基石。
我们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三、注重实践。
创新不是空谈,而是要付诸实践。
我们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
四、团队协作。
创新往往需要集体的智慧。
我们要加强团队协作,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共同推动创新工作。
五、勇于担当。
创新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下面,我想分享一个我们团队的创新故事。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电池续航、充电设施等问题仍制约着行业发展。
为此,我们团队瞄准这一领域,开展技术创新。
经过多次试验,我们成功研发出一款高性能电池,其续航里程达到了500公里以上。
同时,我们还研发出一套智能充电系统,大幅缩短了充电时间。
这一创新成果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研发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们始终坚持创新,勇往直前。
正是这种创新精神,让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最后,我想说,创新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关键。
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十课第二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预习、巩固,识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课前搜集素材和课上实例分析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能力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感知问题的能力及关注创新、大胆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对政治生活关心,但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
因此,要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达到深刻理解知识进而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难点:树立创新意识。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古代的中国有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现代的中国有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新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影响了世界,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改变了中国。
新四大发明的全世界走红,说明我们国家在鼓励、引导、促进创新这条路已走上正轨。
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都是广大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
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都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民为之自豪的发明创造,它们改变了中国,影响着世界。
中国人民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可以预见中国以后也会继续创造更多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发明”。
新课教学:(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说一说:你熟悉的手机品牌有哪些?篇一:科技华为与创新中国探究一:以“通信业巨人”华为为例,思考科技创新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篇二:管理华为与中国道路思考: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华为的分配模式?探究二:如果你是公司员工,你更愿意现在拿高薪还是拿股权?说说你的理由。
创新引领发展演讲稿创新引领发展演讲稿创新引领发展演讲稿一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一个企业的发展亦与创新息息相关,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只要高度重视创新,理解了创新的根本意义,不断在企业中实施创新的手段,企业就会不断产生出人们所需的新产品,从而企业也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展现新的面貌。
加深科技创新的理解在企业中长期以来把创新单纯理解为小改小革、新技术推广或是技术革新或是技术改造,诚然不可以否认这些创新方式多年来为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它的根本点也是其狭隘点,是仅仅将创造性的成果转化为好一点、更多一点的生产力,从而使企业产生一定限度的经济效益,当今创新的概念已大大超越了原有的境界,创新这个词已展延成创新工程的概念。
它既包括传统的创新观念,更包含有对人类知识创新概念,创造企业文化的概念,创新不仅仅是某种技术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已扩展到对人类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对人类的思维方式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对人的创新能力提高的探讨和研究。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视创新,他曾经亲自提出勇于创新,多作贡献,可见国家对创新是何等重视,为了使企业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飞速科技发展的需要,企业更需要加深对创新的理解,以尽快健全创新工作,促使企业加快创新的步伐。
一个良好的机制是确保企业发展的基础科技创新既然是作为即将进入2l世纪的主要指导新思想,首先这一思想要在企业结构中形成共识。
作为企业的领导要成立专门班子去研究去实施。
这种班子既不能隶属于过去总师技术系统,又不能隶属于一般管理系统。
它在企业中的地位应当具有更高层次,作为主要厂领导来说,可以为他起到重要的参谋作用。
作为企业的发展来说,他应当作为企业发展的总参谋部。
他的功能既可以为企业发展拟订长远发展规划、设想、建议,也可以为企业现行生产服务,为提高企业的科技素质服务。
当然一旦建立创新思想的科技发展体制,企业内原有的科技、管理系统,其功能亦应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但总体上仍呈现出经济
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长快而不优的格局。伴随劳动力成本逐步上涨、资源环境约束
日益加剧、投资边际效率递减趋势日趋明显,我国传统的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难
以为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必须把发展
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新体制,培育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形
成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新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选择
在于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
创新是推动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举措
创新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奠定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是一个产业结构随着要素禀赋
结构动态变化而不断攀升的过程。长期以来,依靠低要素成本优势,并借助投资拉动
和规模扩张,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确立了显著比较优势。这种产业结构在促进
大规模出口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经济资源环境
代价过大、经济发展效益不高、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只有把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等多种创新手段运用到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才能改变产业
结构主要以低端为主的局面,促进产业体系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为保持中高速增长提
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创新是解决核心技术不足的本源之策。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显著增强,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许多关键零部件、系
统软件和高端装备仍需大量进口。目前,核心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为50%左右,
新产品开发70%靠外来技术。只有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才能摆脱对国外核心技术的高度
依赖,创造更加独立自主的发展环境。
创新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强大动力。20XX年,我国人均GDP接近8000
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一方面,
受要素成本上涨的影响,我国在低端产业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正在不断削弱,另一方
面,在高端产业领域尚未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而陷入发展动力转换的空挡期,导致
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对中国而言,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关键在于通过持续深入的全面创新,培育新的竞
争优势,沿着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跃升,从而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在全面创新中,科技创新处于核心位置,对其他领域创新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经
济发展史不断证明,世界范围内的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推动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和生
产力的飞速发展,也会孕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必须深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提升创新要素
使用效率。
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一国整
体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通过基础研究产生的原始创新成果,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所占比重不到5%,仅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