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

期末考试即将到来,那么作为一名学生,你是否已经为接下来的期末考试做好准备了呢?下面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填一填。

1、最大的一位数乘最小的三位数,积是( )。

2、分针从数字4走到7,经过的时间是( )。

3、在、、三个分数中,最大的是( )。

4、1里面有( )个,里有( )个,5个( )是。

5、明明每天7:40从家出发,8:00到校,他在路上用了( )分钟。

6、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些苹果的( ),两份是这些苹果的( )。

7、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它的边长是( )厘米。

8、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它的长是10厘米,宽是( )厘米。

9、把两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10、小鸡有18只,小鸭有6只,小鸡是小鸭的( )倍。

二、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答案的序号)

1、一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 )。

A、三位数

B、四位数

C、三或四位数

D、无法确定

2、图中A、B两部分的周长( )。

211 A、相等B、A大C、B大D、无法比较

3、2×7×6×0×1=( )。

A、1

B、0

C、84

D、25

4、280×5的末尾有( )个0。

A、1

B、2

C、3

D、4

5、一块大蛋糕,明明吃了,洋洋吃了,共吃了( )。

A、B、C、D、1

三、辨一辨。(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老奶奶重65克。( )

2、4千克水和4千克苹果一样重。( )

3、把1厘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1毫米。( )

4、120×0?120+0。( )

5、2分和120秒时间相同。( )

四、算一算。

1、直接写出得数。

950-80= 50+480= 200×5=

48÷8= 123×2= 200×6=

2、用竖式计算。(带*号的要验算)

*289+675= *804-259= 984×7=

782+229= 438+107= 804×3=

五、解决问题。

1、8箱蜜蜂可以酿48千克蜂蜜。照这样计算,24箱蜜蜂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2、工人师傅准备给动力车做电焊,每组6人,可以分成6组。如果每组9人,可以分成几组?

3、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长是宽的3倍。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4、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5、图书角有45本图书。其中是故事书。故事书有多少本?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6、小雨一家去采摘。爷爷、爸爸、外公、姨妈、小雨、叔叔6人采摘了圣女果,奶奶、妈妈、爷爷、小雨4人采摘了草莓,姑姑、舅舅、外婆3人采摘了黄瓜。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1)采摘圣女果和小黄瓜的共有多少个人?

(2)采摘圣女果和草莓的共有多少人?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