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县名单
- 格式:xls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
2019年12月下半月刊镇雄县红色旅游资源的研究邱应美位于赤水河源头的镇雄县作为云南省5个革命老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就目前而言,镇雄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正处于一个由低级发展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过渡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镇雄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解决镇雄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能够为镇雄县红色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引言现阶段,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在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对人们来说势在必行。
恰恰是因为这种因素,使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开始飞跃式地快速发展,旅游业开始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而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所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和教育意义是其他旅游类形式无法相比的。
目前,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研究主要都是各地政府对本区域内较为出名的革命圣地进行研究,而西部等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导致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在此情况下,通过对镇雄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研究,让人们认识到镇雄县的红色旅游资源,从而推动镇雄县的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出属于镇雄县的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城乡建设相关行业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在实现镇雄县旅游的持续发展的同时,传承发扬作为民族精神的红色文化。
一、镇雄县红色旅游资源分类镇雄县一直都是一个革命老根据地县,并且县域内存有很多的革命历史遗迹都还保存比较完好,这些遗迹都拥有极大的开发研究意义和教育学习作用。
镇雄县山川秀美,雄奇险峻与风采多姿兼而有之,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秀丽多变的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系统。
乌峰耸翠、罗甸风光、夫妻石笋、鸡鸣三省都是镇雄的盛景,镇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公元前135年置南广县起,迄今拥有2 152年的历史,正是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一直被人们称之为“大雄古邦”。
作为云南省的5个革命老区之一,镇雄县拥有很多革命遗迹,并且都还没有得到较大开发和研究。
革命老区姜店乡简介一、姜店乡基本情况及历史沿革姜店乡位于舞阳县中部,距离县城15公里,南边与辛安、吴城,东边与九街、莲花,北边与北舞渡,西边与马村、孟寨等7个乡镇接壤,是全县唯一的“内陆乡”。
境内澧河、塘河、泥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澧河把全乡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有14个村处于泥河洼滞洪区内。
南(京)洛(阳)高速公路、皇上路、泥河洼滞洪区撤退道路贯通全境,交通便利。
全乡总面积62.5平方公里,耕地6万亩,辖32个行政村,53个自然农村,192个村民组,10298户,4.15万人。
清末民初,姜店乡分属姜园保、东九曲保、西九曲保和东田丹保。
民国8年(1919年)属姜园区。
民国20年(1931年)分属第二区、第六区。
1948年分属第十区、第十一区。
1949年为第十区,1958年成立姜店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姜店乡。
二、姜店乡革命斗争史1926年,姜店乡董寨村进步青年董振宇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舞阳县革命先驱之一。
1938年,“河南大学抗战农村服务团”来舞阳县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时,曾入驻姜店乡冻庄村、大王村,活动涉及周边下坡刘、夭王、张吕、光国杨、连寺、殷庄等村。
1938年6月,胡岗党支部成立;7月,冻庄党小组建立。
8月,胡岗党支部升格为中共北舞渡东北区委,全乡党组织也迅速建立起来。
同时,冻庄党小组正式建立党支部,支部书记冻洁璋,党员9人。
1939年秋,全乡又相继建立殷庄党支部,支部书记殷国卿,党员10人;大王党支部,支部书记王书才,党员3人;董寨党支部,支部书记高兆黎,党员5人;孙湾党支部,支部书记贾乐善,党员3人;姜店党支部,支部书记蔡坤如,党员4人;连寺党支部,支部书记连步道,党员3人,共7个党支部。
姜店乡各党组织的活动,从1938年7月到1941年4月,历时2年9个月。
他们在抗日救亡、反对土豪劣坤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斗争中,取得了较大胜利,为当地人民所赞扬。
1937年11月底,建立了董寨、朱庄、李庄、隆周、塘河等5个青救分会。
镇原县简介镇原县隶属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
镇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陕甘宁革命老区重要组成部分、六盘山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庆阳市环县。
镇原县的地质属于关山至六盘山褶皱带以东鄂尔多斯台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镇原县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11月2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镇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镇原县下辖13镇、6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镇原县常住人口361206人。
2020年,镇原县生产总值累计完成79.01亿元,同比增长2.2%。
镇原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其中,历史文化遗迹包括镇原县博物馆、南关清真寺、太平堡遗址等。
这些地方承载着镇原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该地区的历史变迁。
在自然景观方面,镇原县拥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如五峰山、天恩寺、黑河水库等。
这些地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镇原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镇原县还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美食。
这里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剪纸、刺绣、社火等,展现了镇原人民的独特才艺和创造力。
同时,镇原美食也备受赞誉,如手抓羊肉、糖油饼、镇原浆水面等,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镇原县的独特魅力。
总之,镇原县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地区,这里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镇原县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重点老区沁水县郑村镇后河村村史资料一、行政村概况及历史沿革后河村地处郑村镇东北十五华里偏僻山区,东出马头山进入晋城界内,西至侯节村西沟河一带,南与轩底村搭界,北临决坡、大坪村,境内四周环山,方圆1.71平方公里,下辖西沟、青腰岭两个自然庄。
据2008年统计,全村有土地面积1300亩,310户,总人口数为816人,有劳动力480人,年底工农业生产总值为654万元,人均收入为3263元。
据历史记载,后河村历代一直隶属沁水县因历史久远,历代农田改造和文化革命已将村内庙宇、古刹、古墓所有的碑文全部毁掉,建村何时,已无法考究。
有据可签的是文革期间村内有四棵古槐,直经均在1米以上,传说是陈氏从洪同移民至此所载。
移民迁居到新居后,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恋,多在新居前栽种槐树以此纪念,由此推断后河村建村应在明朝中期,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后河村隶属山西省沁水县郑村乡(镇)管辖,由后河、西沟、青腰岭三个自然庄组成。
村名由地名而得,因为他是侯村河的发源地,所以叫做后河。
几百年来村名一直沿袭至今未变。
明清时期,基层行政组织实行里甲制,规定一百十户为一里。
后河村属道仁东里,许村为里,后河村为甲。
此基层组织由于没有历史记载,至于何人为里长,何人为甲首现以无法考证。
辛亥革命以后,山西省于1916年废除里甲制,实行区、村、闾制。
1941年12月后河村划归端氏士敏县所辖,固县为区公所,道仁庙为村公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太岳行政区重新调整,后河村又划归士敏县管辖。
1947年士敏县并入沁水县,后河村划归沁水县第七区公所管辖,区公所机关设在丁家村。
1956年后河村划归许村乡公所管辖。
1958年3月后河村归野鹿乡管辖。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阳沁两县合并,端氏为“卫星人民公社”,后河村称阳城县端氏民卫星人民公社后河管理区,下辖五个生产小队,后河村分为第1、2、3生产小队,西沟为第4生产小队,青腰岭为第5生产小队。
1959年阳城、沁水分县,后河村成为沁水县郑村镇人民公社后河生产大队,下属仍为5个生产小队。
社会革命老区西华县“黄泛区”展新荣记者/程东建文/彭世繁赵锋新年伊始,革命老区河南省西华县捷报频传,首先通过省市脱贫工作检查验收,得到高度赞扬,并同意退出贫困县行列。
同时,国家脱贫验收组的检查验收,也从1月15日紧锣密鼓地开始。
西华县地处“黄泛区”腹心,1938年国民党为阻止日军进攻,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混浊汹涌的黄河水一泻千里,在黄淮平原随性肆虐,淹了3省44个县。
水淹形成了一个沼泽区,沙滩片片,这就是黄泛区。
黄水泛滥,给西华留下大面积沙荒,人民饱受了风沙之苦:“风起飞沙扬,风停白茫茫,做饭难揭锅,十种九不收”。
解放初期,西华粮食产量低,农民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
新中国成立后,西华县委、县政府提出;“植树造林,改善环境,锁风沙造良田,提高粮食产量”。
通过西华干部群众几十年不谢努力,使革命老区、黄泛区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县域经济强、环境优美、居民富裕的新西华展现在人们面前。
西华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殊荣。
美化乡村西华县从2014年8月开始谋划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拉开了全县450个行政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创新提出了“三个标准和理念遵循”,即农村庭院以外属于全体村民公共空间,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占用;群众是美丽乡村工作的主体,不能用干部的引导、帮扶替代群众打造自身美好家园的义务;农村环境治理要七分管理三分建设,不能以单纯强调建设而取代管理,走出了一条服务群众、锤炼干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同时,结合“六村共建”,以主次干道、高铁、高速、河道沿线等为重点,全面提高廊道绿化标准,构建了立体化、多层次的生态廊道。
在城区,结合省级园林城、省级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四城联创”,以植绿增色为重点,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市民拥抱绿色,相继建成一大批社区公园、街头游园、绿地广场,营造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色彩丰富、景色怡人的美丽西华。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赴革命老区大悟县参观考察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引子】最近手头上的事情太多,一是为学校教代会准备文件,二是为应武汉市委宣传部和武汉市图书馆之邀在“名家论坛”上开讲座精心备课,三是每天晚上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公选课。
终日忙得不可开交,身心疲惫。
周末,朋友邀请我到大悟县,稍事休息。
大悟,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雄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
建县于1933年,原名礼山县。
为纪念大悟山根据地人民革命精神和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的卓越贡献,1952年经政务院批准,更名为大悟县。
以境内巍峨秀丽大悟山故名。
大悟还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是历史上的名地,也是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时期红旗不倒的地方。
举世闻名的中原突围在这里打响,从而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大别山上红旗飘,大悟人民永不倒。
当时,仅有16万人口的大悟县,有7万人为共和国建立献出宝贵生命。
孕育出徐海东、刘华清、聂凤智、陈世才等100多位高级将领导人。
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在大悟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
这样的地方应该来,一为增加历史知识,二为增加革命斗志。
(一)我们从武汉出发,经黄陂,径直来到大悟县最北端的宣化镇。
这里正在大兴土木,经了解,是争取到了国家“红色旅游”工程的一笔资金,将“解放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重新规划,恢复原貌,吸引游客,发展经济。
宣化店,原名仙花店,因仙花山而得名,后转音宣化店。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50余公里,是鄂豫相交的边界镇。
这里山清水秀,水陆交通便利,倚大胜、墨斗二关之险,扼南北交通之咽喉,既是南北商品的集散地,又是兵家必争之战略地。
1946年1月,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移驻于此;3月,董必武代表中共中央来此慰问中原军民;5月,周恩来副主席偕同美蒋代表前来视察,并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宣化店谈判”。
宣化店谈判旧址位于竹竿河西岸,原“湖北会馆”。
开拓团立碑事件中的方正县--------------------------------------------------------------------------------发布时间:2011-08-10 08:18:55 【我要纠错】【字号大默认小】【打印】【关闭】在革命老区黑龙江省方正县,不仅建有革命烈士陵园、苏军烈士墓,同时还修建了中日友好园林。
在革命烈士陵园,大门敞开,在门口的陵园和烈士介绍宣传栏,已经残破得不成样子,勉强能看清栏内的文字,有的已经全部脱落。
苏军烈士墓没有任何保护设施,周边杂草丛生,与村民家的柴草垛紧连,墓碑周围的铁链已经破坏。
而为当年侵略者修建的中日友好园林和墓碑,却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园林内松柏错落有致,“开拓团”墓碑有工人维护,所有建筑均保持干净整洁的面貌。
地方官员不仅忘掉了惨痛的国耻,而且为日本侵略者招魂,再次点燃了沸腾的民族情绪法治周末记者郭绪发自黑龙江方正被一条微博突然点燃的黑龙江省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事件,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推向舆论的漩涡,数十家媒体从各地赶到方正县。
在近乎举国的舆论谴责声中,8月3日,5名网友悄悄来到方正县,在试图砸毁“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纪念碑未果的情况下,将其泼上红油漆,以示抗议。
8月5日,当地政府组织部分官员,在位于中日友好园林内的“纪念碑”外围设立多道警戒线,对来访者逐一审查,并禁止进入园内。
稍后,中日友好园林被关闭。
8月5日夜间,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方正县政府组织人员连夜将“纪念碑”拆除。
但是,方正县为侵略者立碑所引发的舆论风暴并未停息,人们仍在深究这起荒诞行为的背后,到底是出于何种动机?出此下策的当地党政官员是否应当承担责任?方正县与日本有何割舍不断的关系?当地市民表示,日本侵华期间,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现在当地政府却给他们立碑,让人很难理解。
在一片骂声中,有网民称,这种忘记国耻、放弃尊严换取投资的行径,堪称“中国式碑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