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县名单
- 格式:xls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
2019年12月下半月刊镇雄县红色旅游资源的研究邱应美位于赤水河源头的镇雄县作为云南省5个革命老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就目前而言,镇雄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正处于一个由低级发展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过渡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镇雄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解决镇雄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能够为镇雄县红色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引言现阶段,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在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对人们来说势在必行。
恰恰是因为这种因素,使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开始飞跃式地快速发展,旅游业开始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而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所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和教育意义是其他旅游类形式无法相比的。
目前,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研究主要都是各地政府对本区域内较为出名的革命圣地进行研究,而西部等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导致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在此情况下,通过对镇雄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研究,让人们认识到镇雄县的红色旅游资源,从而推动镇雄县的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出属于镇雄县的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城乡建设相关行业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在实现镇雄县旅游的持续发展的同时,传承发扬作为民族精神的红色文化。
一、镇雄县红色旅游资源分类镇雄县一直都是一个革命老根据地县,并且县域内存有很多的革命历史遗迹都还保存比较完好,这些遗迹都拥有极大的开发研究意义和教育学习作用。
镇雄县山川秀美,雄奇险峻与风采多姿兼而有之,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秀丽多变的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系统。
乌峰耸翠、罗甸风光、夫妻石笋、鸡鸣三省都是镇雄的盛景,镇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公元前135年置南广县起,迄今拥有2 152年的历史,正是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一直被人们称之为“大雄古邦”。
作为云南省的5个革命老区之一,镇雄县拥有很多革命遗迹,并且都还没有得到较大开发和研究。
革命老区姜店乡简介一、姜店乡基本情况及历史沿革姜店乡位于舞阳县中部,距离县城15公里,南边与辛安、吴城,东边与九街、莲花,北边与北舞渡,西边与马村、孟寨等7个乡镇接壤,是全县唯一的“内陆乡”。
境内澧河、塘河、泥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澧河把全乡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有14个村处于泥河洼滞洪区内。
南(京)洛(阳)高速公路、皇上路、泥河洼滞洪区撤退道路贯通全境,交通便利。
全乡总面积62.5平方公里,耕地6万亩,辖32个行政村,53个自然农村,192个村民组,10298户,4.15万人。
清末民初,姜店乡分属姜园保、东九曲保、西九曲保和东田丹保。
民国8年(1919年)属姜园区。
民国20年(1931年)分属第二区、第六区。
1948年分属第十区、第十一区。
1949年为第十区,1958年成立姜店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姜店乡。
二、姜店乡革命斗争史1926年,姜店乡董寨村进步青年董振宇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舞阳县革命先驱之一。
1938年,“河南大学抗战农村服务团”来舞阳县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时,曾入驻姜店乡冻庄村、大王村,活动涉及周边下坡刘、夭王、张吕、光国杨、连寺、殷庄等村。
1938年6月,胡岗党支部成立;7月,冻庄党小组建立。
8月,胡岗党支部升格为中共北舞渡东北区委,全乡党组织也迅速建立起来。
同时,冻庄党小组正式建立党支部,支部书记冻洁璋,党员9人。
1939年秋,全乡又相继建立殷庄党支部,支部书记殷国卿,党员10人;大王党支部,支部书记王书才,党员3人;董寨党支部,支部书记高兆黎,党员5人;孙湾党支部,支部书记贾乐善,党员3人;姜店党支部,支部书记蔡坤如,党员4人;连寺党支部,支部书记连步道,党员3人,共7个党支部。
姜店乡各党组织的活动,从1938年7月到1941年4月,历时2年9个月。
他们在抗日救亡、反对土豪劣坤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斗争中,取得了较大胜利,为当地人民所赞扬。
1937年11月底,建立了董寨、朱庄、李庄、隆周、塘河等5个青救分会。
镇原县简介镇原县隶属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
镇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陕甘宁革命老区重要组成部分、六盘山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庆阳市环县。
镇原县的地质属于关山至六盘山褶皱带以东鄂尔多斯台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镇原县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11月2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镇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镇原县下辖13镇、6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镇原县常住人口361206人。
2020年,镇原县生产总值累计完成79.01亿元,同比增长2.2%。
镇原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其中,历史文化遗迹包括镇原县博物馆、南关清真寺、太平堡遗址等。
这些地方承载着镇原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该地区的历史变迁。
在自然景观方面,镇原县拥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如五峰山、天恩寺、黑河水库等。
这些地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镇原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镇原县还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美食。
这里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剪纸、刺绣、社火等,展现了镇原人民的独特才艺和创造力。
同时,镇原美食也备受赞誉,如手抓羊肉、糖油饼、镇原浆水面等,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镇原县的独特魅力。
总之,镇原县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地区,这里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镇原县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重点老区沁水县郑村镇后河村村史资料一、行政村概况及历史沿革后河村地处郑村镇东北十五华里偏僻山区,东出马头山进入晋城界内,西至侯节村西沟河一带,南与轩底村搭界,北临决坡、大坪村,境内四周环山,方圆1.71平方公里,下辖西沟、青腰岭两个自然庄。
据2008年统计,全村有土地面积1300亩,310户,总人口数为816人,有劳动力480人,年底工农业生产总值为654万元,人均收入为3263元。
据历史记载,后河村历代一直隶属沁水县因历史久远,历代农田改造和文化革命已将村内庙宇、古刹、古墓所有的碑文全部毁掉,建村何时,已无法考究。
有据可签的是文革期间村内有四棵古槐,直经均在1米以上,传说是陈氏从洪同移民至此所载。
移民迁居到新居后,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恋,多在新居前栽种槐树以此纪念,由此推断后河村建村应在明朝中期,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后河村隶属山西省沁水县郑村乡(镇)管辖,由后河、西沟、青腰岭三个自然庄组成。
村名由地名而得,因为他是侯村河的发源地,所以叫做后河。
几百年来村名一直沿袭至今未变。
明清时期,基层行政组织实行里甲制,规定一百十户为一里。
后河村属道仁东里,许村为里,后河村为甲。
此基层组织由于没有历史记载,至于何人为里长,何人为甲首现以无法考证。
辛亥革命以后,山西省于1916年废除里甲制,实行区、村、闾制。
1941年12月后河村划归端氏士敏县所辖,固县为区公所,道仁庙为村公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太岳行政区重新调整,后河村又划归士敏县管辖。
1947年士敏县并入沁水县,后河村划归沁水县第七区公所管辖,区公所机关设在丁家村。
1956年后河村划归许村乡公所管辖。
1958年3月后河村归野鹿乡管辖。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阳沁两县合并,端氏为“卫星人民公社”,后河村称阳城县端氏民卫星人民公社后河管理区,下辖五个生产小队,后河村分为第1、2、3生产小队,西沟为第4生产小队,青腰岭为第5生产小队。
1959年阳城、沁水分县,后河村成为沁水县郑村镇人民公社后河生产大队,下属仍为5个生产小队。
社会革命老区西华县“黄泛区”展新荣记者/程东建文/彭世繁赵锋新年伊始,革命老区河南省西华县捷报频传,首先通过省市脱贫工作检查验收,得到高度赞扬,并同意退出贫困县行列。
同时,国家脱贫验收组的检查验收,也从1月15日紧锣密鼓地开始。
西华县地处“黄泛区”腹心,1938年国民党为阻止日军进攻,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混浊汹涌的黄河水一泻千里,在黄淮平原随性肆虐,淹了3省44个县。
水淹形成了一个沼泽区,沙滩片片,这就是黄泛区。
黄水泛滥,给西华留下大面积沙荒,人民饱受了风沙之苦:“风起飞沙扬,风停白茫茫,做饭难揭锅,十种九不收”。
解放初期,西华粮食产量低,农民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
新中国成立后,西华县委、县政府提出;“植树造林,改善环境,锁风沙造良田,提高粮食产量”。
通过西华干部群众几十年不谢努力,使革命老区、黄泛区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县域经济强、环境优美、居民富裕的新西华展现在人们面前。
西华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殊荣。
美化乡村西华县从2014年8月开始谋划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拉开了全县450个行政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创新提出了“三个标准和理念遵循”,即农村庭院以外属于全体村民公共空间,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占用;群众是美丽乡村工作的主体,不能用干部的引导、帮扶替代群众打造自身美好家园的义务;农村环境治理要七分管理三分建设,不能以单纯强调建设而取代管理,走出了一条服务群众、锤炼干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同时,结合“六村共建”,以主次干道、高铁、高速、河道沿线等为重点,全面提高廊道绿化标准,构建了立体化、多层次的生态廊道。
在城区,结合省级园林城、省级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四城联创”,以植绿增色为重点,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市民拥抱绿色,相继建成一大批社区公园、街头游园、绿地广场,营造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色彩丰富、景色怡人的美丽西华。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赴革命老区大悟县参观考察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引子】最近手头上的事情太多,一是为学校教代会准备文件,二是为应武汉市委宣传部和武汉市图书馆之邀在“名家论坛”上开讲座精心备课,三是每天晚上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公选课。
终日忙得不可开交,身心疲惫。
周末,朋友邀请我到大悟县,稍事休息。
大悟,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雄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
建县于1933年,原名礼山县。
为纪念大悟山根据地人民革命精神和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的卓越贡献,1952年经政务院批准,更名为大悟县。
以境内巍峨秀丽大悟山故名。
大悟还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是历史上的名地,也是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时期红旗不倒的地方。
举世闻名的中原突围在这里打响,从而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大别山上红旗飘,大悟人民永不倒。
当时,仅有16万人口的大悟县,有7万人为共和国建立献出宝贵生命。
孕育出徐海东、刘华清、聂凤智、陈世才等100多位高级将领导人。
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在大悟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
这样的地方应该来,一为增加历史知识,二为增加革命斗志。
(一)我们从武汉出发,经黄陂,径直来到大悟县最北端的宣化镇。
这里正在大兴土木,经了解,是争取到了国家“红色旅游”工程的一笔资金,将“解放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重新规划,恢复原貌,吸引游客,发展经济。
宣化店,原名仙花店,因仙花山而得名,后转音宣化店。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50余公里,是鄂豫相交的边界镇。
这里山清水秀,水陆交通便利,倚大胜、墨斗二关之险,扼南北交通之咽喉,既是南北商品的集散地,又是兵家必争之战略地。
1946年1月,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移驻于此;3月,董必武代表中共中央来此慰问中原军民;5月,周恩来副主席偕同美蒋代表前来视察,并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宣化店谈判”。
宣化店谈判旧址位于竹竿河西岸,原“湖北会馆”。
开拓团立碑事件中的方正县--------------------------------------------------------------------------------发布时间:2011-08-10 08:18:55 【我要纠错】【字号大默认小】【打印】【关闭】在革命老区黑龙江省方正县,不仅建有革命烈士陵园、苏军烈士墓,同时还修建了中日友好园林。
在革命烈士陵园,大门敞开,在门口的陵园和烈士介绍宣传栏,已经残破得不成样子,勉强能看清栏内的文字,有的已经全部脱落。
苏军烈士墓没有任何保护设施,周边杂草丛生,与村民家的柴草垛紧连,墓碑周围的铁链已经破坏。
而为当年侵略者修建的中日友好园林和墓碑,却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园林内松柏错落有致,“开拓团”墓碑有工人维护,所有建筑均保持干净整洁的面貌。
地方官员不仅忘掉了惨痛的国耻,而且为日本侵略者招魂,再次点燃了沸腾的民族情绪法治周末记者郭绪发自黑龙江方正被一条微博突然点燃的黑龙江省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事件,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推向舆论的漩涡,数十家媒体从各地赶到方正县。
在近乎举国的舆论谴责声中,8月3日,5名网友悄悄来到方正县,在试图砸毁“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纪念碑未果的情况下,将其泼上红油漆,以示抗议。
8月5日,当地政府组织部分官员,在位于中日友好园林内的“纪念碑”外围设立多道警戒线,对来访者逐一审查,并禁止进入园内。
稍后,中日友好园林被关闭。
8月5日夜间,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方正县政府组织人员连夜将“纪念碑”拆除。
但是,方正县为侵略者立碑所引发的舆论风暴并未停息,人们仍在深究这起荒诞行为的背后,到底是出于何种动机?出此下策的当地党政官员是否应当承担责任?方正县与日本有何割舍不断的关系?当地市民表示,日本侵华期间,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现在当地政府却给他们立碑,让人很难理解。
在一片骂声中,有网民称,这种忘记国耻、放弃尊严换取投资的行径,堪称“中国式碑剧”。
元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元江县革命老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8.06.05•【字号】元政办发[2008]53号•【施行日期】2008.06.05•【效力等级】地方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元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元江县革命老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元政办发〔2008〕53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农场,县直各单位: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意见》(云发〔2007〕19号)的要求,切实加快我县革命老区建设步伐,努力改变革命老区长期贫困的局面,经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元江县革命老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
现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通知如下:组长:孙金会(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副组长:曾睿辉(县政府办副主任、县人防办主任)倪飞(县扶贫办主任)成员:段波沙(县民宗局局长)张正新(县史志办主任)吴建林(县发改委副主任)张荣(县人事劳动局副局长)王继宁(县财政局副局长)张忙波(县农业局副局长)娄乔松(县交通局副局长)唐林(县水利局副局长)倪海浪(县林业局副局长)张轰文(县教育局副局长)杨云安(县科技局副局长)苏云惠(县民政局副局长)董杰(县卫生局副局长)李小三(县环保局副局长)张诚(县统计局副局长)杨美(县扶贫办副主任)杨金云(县文化局副局长)柳品勇(县广电局副局长)舒桂珍(县旅游局副局长)黄云松(人行元江县支行副行长)苏新福(县供电公司副经理)张章福(县残联副主席)领导小组下设办室在县扶贫办,由杨美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八年六月五日。
四川省革命老区县域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对策及建议研究——以四川渠县革命老区为例摘要:近些年,红色文旅产业在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快速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高质量发展理念为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四川渠县革命老区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利用好、发展好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可进一步推动红色文旅融合水平实现协同增效,最终达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文旨在对四川达州市渠县革命老区的发展历程、红色文旅资源概况进行详尽分析,对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引言县域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与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这为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新的价值导向。
四川渠县革命老区处于边远贫困乡镇,具有极其浓厚的革命历史文化传统和较为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探讨县域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进全面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四川革命老区县域红色文旅产业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对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何运用好自身的禀赋资源,因地制宜走一条适合革命老区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现实之思。
革命老区县域红色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是巩固脱贫成果、与全面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实现县域老区人们生活福祉增长的现实需要。
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基础上衍生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革命老区县域红色文旅兼具教育与旅游双重价值属性,利用好、发扬好和传承好红色文化资源、传统与基因并实现高效融合对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进人民群众的生存福祉,最终迈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四川省达州市渠县革命老区发展历程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千年古县,赋有“賨人古都”的历史赞誉。
双峰县简介双峰地处湖南省中部,1951年从湘乡析出置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也是革命老区县、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执行县、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级财政困难县。
县域面积1711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97万。
双峰交通便捷,物产丰富。
双峰处于“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和“泛珠三角”经济辐射区。
距省会长沙150公里,离黄花机场只有1个半小时车程。
洛湛铁路穿越西北,沪昆高铁傍境而过,沪昆高速、320国道、210省道、334省道贯穿全境,娄衡高速、娄底大道相继开工建设。
境内100%的乡镇和95%以上的村实现通水泥路或柏油路。
双峰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藏达27种,其中煤炭、石膏、花岗岩、黄金等储量居全省前10位,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全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县。
双峰素有“湘中粮仓”之称,年产粮食60万吨,出栏生猪200万头,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生猪基地,也是湖南省第一个吨粮县,先后11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双峰人杰地灵,文化厚重。
双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英才辈出,被誉为名人故里、湘军摇篮、女杰之乡。
三国蜀相蒋琬、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蔡和森、新中国第一任妇联主席蔡畅等历史名人和杰出人物就诞生在这块热土上;“中华百年八大女杰”中就有4位双峰人。
双峰还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深受耕读文化的熏陶,双峰产生了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等7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代著名花鸟画家王憨山等一批书画名家成就斐然,蜚声海外。
双峰山川秀美,名胜众多。
双峰境内青山碧水,风光旖旎,景色迷人,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森林覆盖率达到45%。
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乡间侯府、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景区—蔡和森同志纪念馆,还有库容量达5.6亿立方米、水质优良的水府庙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南岳七十二峰之少祖——省级森林公园九峰山,还保存有湖南唯一、全国十大肉身佛的佛教胜地——雷峰山,等等。
社科研究13作者简介:逯妍(1989— ),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党建。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艰苦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传承的优秀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河北西柏坡到山东临沂、从福建古田到陕西延安和铜川,从贵州遵义到江西井冈山、从安徽金寨到宁夏固原、从山西吕梁到上海和浙江嘉兴等地,足迹几乎遍布整个革命老区,每到一处都叮嘱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新绛县作为革命老区县,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如何传承与发展好红色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一、新绛县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内容(一)新绛县红色文化的形成(1)自然环境。
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属于山西省运城市的下辖县,东界侯马,西邻稷山,南与闻喜接壤,北与襄汾、乡宁毗连。
县境北靠吕梁山,南枕峨眉岭,地形南北高中间低,由于地形复杂,为新绛县党组织早期革命活动提供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理环境。
(2)社会环境。
1928年春,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下,李仰南在宋村加入中国共产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李仰南入党后,按照党的指示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秘密发展党员,先后发展宋村李永秀、幸成寅、李宽心、李宽姐入党,建立了新绛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一宋村支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共新绛县工委,李仰南调任河东地区党的联络员后,由李永秀接任工委书记。
李永秀利用教师身份隐蔽在翟家庄,在翟家庄及周边村进行革命思想的宣传和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
随着绛垣中心县委、新绛县支部和翟家庄支部的相继成立,以翟家庄为中心的早期革命活动从此在新绛大地拉开序幕。
这为新绛县红色文化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条件。
此外,新绛县文化底蕴深厚、人民勤劳、民风淳朴、世代耕读、团结友善。
这为后来许多早期地下共产党员转移到新绛县所属村庄,以做长工和小商贩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有利的人文环境。
(二)新绛县红色文化的内容新绛县红色文化是指中共新绛党组织领导新绛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所创造的的优秀文化,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与奋斗历程,具有精神鼓舞、催人奋进的指引力量。
桐梓县情简介桐梓——黔北高原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著名的革命老区、夜郎故地、中国方竹笋之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全县国土面积3200平方公里,县境南北平均长75公里,东西平均宽40公里,耕地面积54.61万亩,辖25个乡(镇、街道)224个村(社区),户籍总人口74.9万。
历史悠久。
桐梓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有距今20万年、填补人类进化史空白的“桐梓人”遗址。
桐梓是夜郎故地,唐贞观16年(642年)设夜郎县(今贵州桐梓夜郎坝),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流放于此3年多;明万历29年(1601年)置桐梓县,距今400多年。
民国时期,以周西成、王家烈为代表的桐梓军政集团主政贵州10多年,对贵州的抗战和军政文化影响深远。
区位优越。
桐梓地处贵州北大门,素有“川黔锁钥”、“黔北门户”之称,是川渝南下和云贵北上的重要通道,县城距贵阳195公里,松坎收费站距重庆巴南收费站120公里,处于贵阳2小时、重庆1小时核心经济圈内,是黔北对接重庆的“桥头堡”和传接带。
交通便捷。
境内有黔渝铁路、210国道、崇遵高速公路和渝贵铁路4条交通大动脉纵贯南北,交通非常便捷。
1月25日渝贵铁路正式运营,目前,桐梓到遵义只需15分钟,到重庆、贵阳1小时。
资源丰富。
桐梓境内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已探明29种。
主要有煤、石灰石、硫铁矿、大理石、高岭土、钾矿等,均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
其中煤炭探明储量47.72亿吨,是贵州的1/10、重庆的2倍,是全国100个产煤大县之一;硫铁矿远景储量12亿吨;全县方竹林总面积50万亩,有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的20万亩原生方竹林,被林业专家赞誉为“世界一绝、中国独有”,两次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方竹笋之乡”。
全县水能蕴藏量20余万千瓦,开发量近10万千瓦。
气候独特。
桐梓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25℃,素有“凉爽娄山、绿色空调、天然氧吧”之美称。
安徽省涡阳县革命老区奏新曲作者:王平朱源杨文涛来源:《记者观察》2009年第24期曹市镇地处涡阳、蒙城、濉溪三县交界处,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1939年9月1日,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于此主持召开了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会。
1945年春,曹市集东建造了辉山烈士陵园。
改革开放后,这里的人们无论是思想、生产生活、文化教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涡阳县曹市镇距京沪铁路宿州站51公里,西南距阜阳飞机场120公里,西距京九铁路亳州站90公里。
北距濉阜铁路青疃站10公里,涡宿公路曹青路横贯境内。
辖区面积162平方公里,现辖19个村委会,总人口7万人,耕地面积12.8万亩。
曹市镇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河流密布。
北淝河东西横贯境内三十华里,凤凰沟南此与濉溪为界,长二十余华里,殷家河贯穿腹地,曹青河、渡江沟两大工水系在境内垂直交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近年来,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镇党员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在镇党委书记孟杰的带领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获省“杜鹃花工程”试点镇、亳州市十佳文明乡镇、亳州市计生工作先进乡镇、亳州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乡镇、毫州市依法治镇先进乡镇、综合评比稳居全县前列。
煤矿带来发展新机遇小城镇建设展新颜袁店二煤矿座落地曹市镇境内,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国家重点能源建设项目和省“861”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3亿元。
年煤炭生产能力90万吨,服务年限67年。
据悉,袁店二煤矿井田东西长10.9-13.3KM,南北宽1.3-5.3KM,面积约为43.76平方,可采储量约为8400余万吨,井田内共有5个可采煤层,均为低磷、低硫中高热值煤。
2007年2月1日,袁店二煤矿进入矿井建设的施工准备期。
按照规划,2010年底。
矿井实现联合试运转。
袁店二煤矿的建设,对曹市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将是一个促进,另外,煤矿会带来大量的流动人口,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将成为曹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聊城红色文化1500字聊城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民政部在1953年、1979年、1995年先后三次统计中,聊城8县(市、区)全部列入革命老区名单。
民政部公布的首批、第二批抗日英烈中,山东其中41名英烈和一个英雄团体与聊城有关。
聊城在革命中立下不朽功勋,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聊城是山东省较早传播马列主义和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
1926年,建立了鲁西北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阳谷县九都杨村党支部;1927年,成立了鲁西中共第一个县委――东昌县委(又称鲁西县委);1928年,聊城党组织先后发动和领导了与湖南秋收暴动同期的阳谷县坡里暴动和高唐县谷官屯暴动。
抗日战争初期,聊城党组织与原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兼聊城保安司令范筑先精诚合作,共同抗战,创建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充分肯定。
今年在央视电视剧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抗战剧《铁血将军》生动还原了那段聊城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军的光辉历史。
抗日战争中后期,聊城是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设在我市观城县(现莘县)红庙村。
被誉为"钢铁濮范观,边区小延安"。
刘少奇、朱德曾经来这里视察工作、居住;万里、赵紫阳、田纪云、宋任穷、段君毅、黄敬、杨得志、张霖之、曾思玉、马本斋、苏振华、杨勇、张承先、王任重、赵健民、徐运北等党政军领导人,都曾长期在这个土地上工作、战斗和生活。
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巩固的解放区,是支援前线的后方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聊城辖区有17万翻身农民参军,支前民工出动了200余万人次,参加了20余次大的战斗。
还有3000余名干部,北下南上,接管新区。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余人在西起临濮集(濮县南)东至张秋镇(阳谷县)约150公里的地段上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当时的刘邓大军指挥部就设在我市阳谷县寿张镇沙河崖村。
在革命战争年代聊城老区人民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