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业毕业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65.43 KB
- 文档页数:35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大量地下自然资源被开采出来。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地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地质部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一、引言人事档案记录了员工的个人经历、学历和思想品德的情况,是员工奖励、惩罚的有力证据,真实反映了员工的社会活动和工作情况。
人事档案是企业用人单位评价员工的重要标准,对员工的未来发展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信息化建设应用于地质部门的人事档案管理是人事管理的一个新课题,因为电子化的信息管理不仅大大减轻了劳动力,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而且促进了工作效率。
地质部门的人事档案资料涉及到企业的精神面貌,与各个不同的专业信息系统都密切相关,因此,怎样抓住信息化建设给地质部门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好信息化的人事档案管理是地质部门人事管理工作者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信息化建设在地质部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优势1.电子化档案的保存,减轻纸质档案保管的压力人事档案的纸质资料成千上万,需要腾出大量的空间进行保存且不易保存,受天气的影响较大,容易因室内温度或者湿度不适而引起纸质人事档案资料褪色、变质;放在仓库里的纸质人事档案资料容易瘦老鼠、虫子等有害生物的侵袭而损失掉一部分重要资料。
而电子版的人事档案管理是通过计算机输入保存的,不受天气和有害生物的侵袭,并具有永久性保存的功能,可以有效地保存人事档案资料的原始资料,而且电子化档案大大节省了保存的实地空间,为企业节省成本和空间,减轻了纸质资料保存的压力。
2.减轻档案管理人员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人事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有利于有关工作人员能够随时对变动的人事资料进行及时的更改,快捷的文档输入有利于工作人员对人事变动及时实行动态管理,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人事档案的信息化能够对表现好的地质工作人员及时的记录,也能记录工作欠佳的工作人员的某些过失,档案管理员经过简单的输入并保存后,再把资料规范化、流程化,在这一过程中将人事档案分类、排序、组卷、装订等,改变了从前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繁琐工作,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变得人性化、现代化,提高了地质部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资源和宝贵的时间。
土木工程地质论文2900字_土木工程地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土木工程地质论文2900字(一):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地质教学探讨论文摘要:土木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该专业毕业生从事土木工程活动的重要基础,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该文基于新工科背景,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利用互联网、VR等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土木工程地质;新工科;信息化;实践教学土木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土木工程与地质学交叉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并合理利用实际工程地质条件,发现并解决部分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1-2]。
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需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实际工程地质条件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提高学生对实际工程地质问题认识和分析的能力[3-4],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工程勘察知识和技术。
同时,为了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强调在人才培养中以互联网+、大数据、VR等高科技手段[5],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该文拟以土木工程地质课程教学为抓手,探讨在当前的新工科背景下,如何使学生能够应用现代信息化手段,结合现场实习实践教学,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卓越工程人才。
1当前土木工程地质教学存在的问题1.1课时少,教学手段单调土木工程地质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土木工程本科培养中的地位不高,受到学分、课时压缩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课程总学时为32个,部分高校将课程总学时减少到24个。
由于教学内容和章节较多,在教学中往往顾此失彼,疲于讲授知识点,突出教学重点,难以将更生动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等方法使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则忙于机械的接受这些信息,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地质勘察在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电线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电力需求的增长,架空输电线路的建设需求日益增加。
地质勘察是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线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目前在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地质勘察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如勘察数据不准确、分析方法不合理等,影响了线路的设计和稳定性。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地质勘察在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的应用,以提高线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研究意义地质勘察在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地质勘察可以提供详细的岩土工程参数,为线路的基础设计提供可靠依据,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地质勘察可以提供地应力参数,为杆塔的基础设计提供依据,避免地应力对杆塔的影响。
最后,地质勘察可以提供地下水参数,为线路的防水设计提供依据,确保线路的安全运行。
因此,研究地质勘察在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地质勘察在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的应用,包括以下目的:1. 探讨地质勘察在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的应用范围和方法;2. 研究地质勘察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研究地质勘察在杆塔基础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提高基础设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4. 研究地质勘察在防水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提高线路的安全运行能力;5. 基于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地质勘察在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1. 文献综述:收集和整理地质勘察在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应用的相关文献,了解现有应用的研究进展和实践情况;2. 实验测试:进行地质勘察的实验测试,包括岩土力学实验、地应力测试、地下水实验等;3.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4. 案例分析:基于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地质勘察在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技术要点;5. 优化设计:根据研究结果和实际工程需求,提出优化设计和改进建议。
关于工程地质的小论文工程地质论文工程地质论文摘要: 工程地质是近年来不太景气的一门学科,尤其在我国迅速城市化的沿海地区,环境对工程地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尽量协调环境与工程地质之间的关系。
更为可悲的是在大学生泛滥的今天,真正的人才很难找到,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工程地质环境人才机遇一般来说,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
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大。
除了岩土学和工程动力地质学、专门工程地质学和区域工程地质学外,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如矿山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与环境存在冲突,而且现在大学生虽多,但真正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正确处理工程地质环境人才机遇之间的关系,总之工程地质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科学。
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兴建各种工厂、水坝、铁路、运河等工程建设的需要,地质学家开始介入解决工程建设中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不断地进行着艰苦的工程实践和开拓性的理论探索,并出版了《工程地质学》专著,工程地质学开始成为地球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并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职称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矿山采后地质环境预测1矿山开采影响范围1.1放炮影响范围根据开发方案,采场每次布置3排钻孔,每排10个孔,排距4.6m,孔距5.6m,共布置30个孔,每孔深16.5m,超深1.5m,以确保爆破后台阶高度达15m。
1.2采矿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纳自上而下台阶式分层开采,高度为15m;开采时工作台阶切向坡和反向坡最终开采的边坡角不大于55°。
由此可确定采矿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为矿区开采最终边界外延15m。
综上所述:矿山开采影响范围为露天采场外延215m。
2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根据开发技术方案,矿山开采后四周将形成5段高度为110m的边坡,边坡编号分别为B、BC、CD、DE、EF,边坡位置详见福禄镇周家槽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山矿区范围及开采平面图3水文地质预测矿区范围内开采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三段(T1j3)石灰岩矿层,开采标高均高于当侵蚀基准面;开采范围内无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地下水与地表水没有必定的水力联系。
矿山开采对岩溶裂隙水的补给条件破坏小,矿山开采后不会对含水层结构破坏,不会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疏干等。
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
4地形地貌预测按照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开采后将形成高度0~105m的边坡,矿山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峻。
5土地资源影响预测璧山县福禄镇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不单独设置料场及废渣场,在矿区东侧采区50m外设置破碎站及运输道路,占用耕地资源4.41h;工业广场修建占用耕地资源1.59h;矿区为露天采场,占用耕地资源43h;石灰岩矿山开采共占用耕地49h。
因此,璧山县福禄镇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开采后对土地资源影响严峻。
6建(构)筑物影响预测矿山为露天开采,将会对矿区范围内的所有建(构)筑物全部破坏。
根据计算的爆破地震波安全距离为158.45m,计算的爆破产生飞石最远飞散距离为200m;对矿区周边200m范围内的建(构)筑物造成较严峻破坏。
地质工程毕业论文浅谈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摘耍:调查研究地质情况的不同的重点就是地质勘察工作,有助丁•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在进行地质勘察的工作时,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要了解地质勘查工作的内容。
本文阐述了岩土工程地质勘察。
关键词:岩土;地质;勘察工程概述某城市某地区居住小区二期工程,整个场地用地面积为58930. 00 m J,总建筑面积为19876. 00 m2,建筑物高25.00m,局部设有1层地下室,地下室面积19876 受建设单位委托,我院拟对该项目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投标活动,建筑物工程重要性为二级,勘察等级为乙级。
1、初步勘察1.1初勘工作步骤:可按收集资料,工程地质选定隧道线位,工程地质调绘、勘探、试验,资料整理等顺序进行。
1.2收集资料:初勘也应收集已有资料,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取得隧道所在位置的初步总平面。
1.3初勘资料整理:工程地质勘察的原始资料,包括调查,测绘、勘探、试验等资料, 并按有关规定填写,进行复核与检査。
提交的资料包括图件,文字等资料要求清晰正确,并符合有关规定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规定。
2、详细勘察2.1详勘的目的是根据己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中所确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指标等设计资料。
通过详细工程地质勘察,为线位布设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提供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
详勘的任务:是在初勘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校对,进一步查明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重点工程与不良地质区段的匸程地质特征。
并取得必需的工程地质的数据,为确定隧道位置的施工图设计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
2.2详勘工作步骤:可按准备工作沿线工程地质调绘勘探,试验资料整理等顺序进行, 由于详勘工作需在初勘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隧道中线两侧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区段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因此详勘工作更为详细深入,最后提交的资料深度应满足施工图设计的需要.3、工程地质条件简述3.1地形、地貌建筑物场地地形比较平坦,局部有起伏,地貌单一,属岩溶孤峰半原亚区地貌。
地质勘查及地质钻探技术论文(5篇范例)第一篇:地质勘查及地质钻探技术论文摘要:在经过长期的开采工作后,地表矿藏所剩无几,因此,深部地质找矿成为矿业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阐述了地质勘查的内容种类,分析了深部地质找矿及钻探技术的要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措施。
研究对推动矿业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地质勘查;深部地质;钻探找矿技术;途径目前,矿业产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地表可直接挖掘的矿产资源越来越少,在这样的形势下,地质勘查和深部地质找矿显得越来越重要。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文中着重探讨了深部钻探找矿技术,以期为矿业从业者的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1地质勘查的主要内容1.1矿山接替资源当所开采的矿山出现资源危机,或者由于矿山的开采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就要开展勘查矿山接替资源的工作。
在进行矿山地质勘查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矿山的类型,选择地质条件优越和市场需求量大的矿山。
要深入勘查矿山和矿区的情况,并把这些因素作为寻找矿产的依据。
1.2矿山生产环节矿山生产环节的地质勘查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第一是对矿山的储量及服务年限进行勘查,目的是为生产企业的开采规划提供依据,这样开采工作才能在科学的指导下开展合理开发;第二是对矿山生产区周边的储矿情况进行勘查,能够为今后扩大矿山生产范围做准备。
1.3矿产的伴生矿及尾矿矿产的开发工作往往不是针对单一矿种,而是要在开采过程中对低品位矿和新型矿进行综合评估,将与矿山资源共生的其他矿开采出来,这也就是所说的伴生矿和尾矿。
2深部地质找矿技术及地质钻探技术2.1深部地质找矿技术传统的找矿技术方法是由表及里进行,也就是从地表开始逐渐深入。
这种传统的找矿方式效果不佳,所以,应该不断转变找矿的思路,将先进的技术和精准的设备运用其中,从而对地质的表面和深部构造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归纳出地质成矿的规律,再将岩石在属性上的差异考虑在内,使测量的精度有效提升,矿藏的精确度也得到提高。
西藏吉如斑岩铜矿床矿化特征摘要 (1)1绪言 (2)1.1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2)1.2选题研究意义 (2)2区域地质特征 (3)2.1区域构造演化 (3)2.2区域地层 (3)2.3岩浆活动 (5)2.4区域成矿特征 (6)3矿区地质特征 (7)3.1矿区地层 (7)3.2矿区构造 (7)3.3岩浆岩 (8)3.4围岩变蚀 (9)4矿化特征 (11)4.1矿体特征 (11)4.2矿石的物质成分 (11)4.3矿石结构构造 (12)4.4成矿期次划分 (13)5结论 (15)摘要吉如铜矿床位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中西部,东西各临冲江、朱诺斑岩铜矿区,是一个斑岩铜矿。
矿区大致圈出了3个含矿斑岩体,岩性以花岗斑岩为主,包括花岗斑岩、黑云二长花岗岩、斑状二长花岗岩、闪长玢岩(岩脉)等。
根据地表的转石及钻孔编录结果,共圈出三个矿体,分别标为Ⅰ、Ⅱ、Ⅲ、号矿体。
矿区斑岩型矿化主要分布在花岗斑岩体内及其与黑云二长花岗岩的接触带附近,呈细脉状、浸染状分布,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绢英岩化、硅化、青磐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碳酸盐化)、黑云母化及少量高岭石化等;矿石矿物有黄铜矿、自然铜、黄铁矿、辉钼矿、蓝铜矿、孔雀石、磁铁矿等,矿石结构有结晶结构、交代结构(穿插结构和溶蚀状结构)等.吉如斑岩铜矿床成矿期次划分为二期三阶段,即岩浆期后热液期、及表生期,其中岩浆期后热液期又可分为硅酸盐-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
关键词:斑岩铜矿,矿石结构构造,成矿期次划分,吉如,西藏1绪言1.1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矿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东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
行政区划隶属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秋木乡境内,地理极值坐标为:东经88°51′00″-88°57′30″北纬29°37′45″-29°42′15″。
矿区向东有简易公路约26km至南木林县城,南木县城南行有二级公路约40km至艾玛大桥与拉(拉萨)日(日喀则)公路相接。
地质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绪论地质工程是应用地质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学科,主要包括土壤力学、岩土工程、地下工程、岩石力学等研究领域。
本文将综述地质工程领域相关文献,包括历史回顾、研究进展、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质工程历史回顾地质工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地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文献综述中可以引用早期地质工程案例,如纽约地铁建设、巴尔干半岛地震破坏等,重点描述这些案例对地质工程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二、地质工程研究进展2.1 土壤力学土壤力学是地质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土壤的力学性质和行为。
文献综述中可列举历年来的土壤力学研究成果,如孔隙水压力理论、固结与压缩行为、土体侧向应力等,突出土壤力学在地质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2 岩土力学岩土力学是研究岩石和土壤复合体的力学行为和特性的学科。
地质工程中常常涉及岩土界面问题、岩石的强度与变形特性等。
综述中可以引用岩土力学领域的关键进展,如弹塑性本构模型、岩石裂隙扩展机理、固结体与饱和体介质的渗透特性等。
2.3 地下工程地下工程是地质工程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建设地下隧道、地下通道等地下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文献综述中可介绍地下工程方面的关键研究成果,如地下隧道开挖与支护技术、地下水对结构的影响、地下通风系统等。
三、地质工程理论与方法3.1 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在地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模拟软件(如FLAC、ABAQUS等)的开发与使用为地质工程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综述中可介绍数值模拟方法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如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地震作用下的土壤动力响应等。
3.2 室内试验与现场测试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是地质工程理论验证和工程设计的重要手段。
文献综述中可展示试验与测试方法的发展历程,包括承载力试验、剪切试验、地应力测量等,突出实验与测试在地质工程中的重要性。
结论地质工程作为应用地质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地质类毕业论文范文一: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影响1、石油勘探中的地质类型分析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不同,地壳运动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地壳变化之后,会出现一定的沉积现象。
经过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一系列的生、储、盖组合。
所以,在进行石油勘探前的地质勘察工作中,需要对这一地区的基本地质构造以及地质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介绍。
石油勘探工作要建立在工作人员对地质构造和地质类型完全了解的基础上。
因此,石油勘探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要对地质类型的变化规律进行掌握,还需要准确地判定生油区和含油区。
1.1生油层所谓的生油层就是这一区域能够生成石油资源。
通常情况下,石油的生油层主要分布在烃源层的底部。
从生油层岩性上来看,主要以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为主。
其中泥质岩是一种含有丰富有机质的黏土、泥岩以及页岩等等。
而碳酸盐岩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深灰色的泥灰岩和生物灰岩。
如果在适宜环境的作用下,就会产生一定量的石油或者是天然气。
另外,这也是生物体大量繁衍的主要区域。
1.2储集层储集层也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的一种岩层,岩层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储集层。
第一是岩层需要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流体,也就是孔隙。
第二是岩层具有一定的渗透能力。
也就是说岩层要具有一定的容纳性和渗透性。
从储集层的分布状况上看,主要以变质岩、火山岩以及泥岩为主,有规律有层次低分布状态,使得储集层很容易被辨别。
但是,储集层也可以再分,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每一种类型也是由不同的岩体构成。
从储集层的开发上看,还有大部分的岩体没有得到开发,也就是说石油资源的储存潜力和空间还是很大的。
储集层多见于盆地地带,很容易出现裂缝,孔隙以及溶洞的现象,这三种现象中的裂缝可以被看做是流体通道,孔隙也类似为轴状,溶洞就是扩大之后的孔隙。
1.3盖层盖层是阻碍石油等流体出现渗漏的岩体,盖层是影响油气区形态以及分布状况的重要因素,盖层也在某中程度上影响到储集层的保持时间。
所以,在石油勘察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盖层的状况进行勘探。
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与设计的方法研究设计的方法研究摘要工程地质勘察是高速公路建设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公路的规划、设计和施工。
本文旨在研究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与设计的方法,包括研究背景、意义、目的、方法、步骤、未来发展方向、结果和结论等详细结构和内容。
通过实验和实际应用,本文验证了工程地质勘察与设计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的创新点。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高速公路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工程地质勘察是基础环节,直接影响着公路的规划、设计和施工。
本文的研究旨在探讨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与设计的方法,为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与设计的方法,解决以下问题:如何评估高速公路建设场地的不良地质现象,如何将工程地质勘察结果应用于公路的规划和设计中。
3. 研究方法和技术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验研究和实例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其中,文献资料分析主要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评价,掌握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与设计的方法和发展情况。
实验研究则通过对实际建设场地的地质勘察和实验,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实例分析则通过对具体高速公路的调查和分析,验证该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4. 研究步骤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文献资料分析和实验研究,了解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与设计的方法和发展情况;(2)设计实验,采集和处理实际建设场地的地质勘察数据;(3)基于GIS技术,开发工程地质勘察与设计系统,实现地质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和管理;(4)通过实例验证,评估该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5)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的创新点。
5. 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的创新点未来,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与设计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引入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设备,提高对地质信息的获取精度和分辨率;(2)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地质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和预测;(3)加强系统的可视化功能,提高对地质数据的理解和展示效果;(4)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促进地球物理探测和GIS技术在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地下空间工程地质条件下冻融循环作用的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地下空间工程地质条件下冻融循环作用的研究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地区的工程设施常常遭受冻融循环作用的损害。
为了保障地下工程设施的安全和稳定性,本文研究了地下空间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冻融循环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然后明确了研究目的和问题,接着详细描述了研究方法、步骤和结果,最后总结了研究成果和提出未来发展方向。
1. 研究背景和意义冻土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尤其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地区的工程设施常常遭受冻融循环作用的损害。
冻融循环作用是指,在冬季冻结和夏季融化的反复作用下,地下工程设施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设施的破坏。
因此,研究地下空间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冻融循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的和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地下空间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冻融循环作用规律,为地下工程设施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同时,本文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冻融循环对地下工程设施的损害机制是什么?(2)冻融循环对地下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是什么?(3)如何评估和预测冻融循环对地下工程设施的影响?(4)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冻融循环对地下工程设施的损害?3. 研究方法和技术本文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地下空间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冻融循环作用进行研究。
实验方面,本文采集了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的土样,进行了冻融循环实验,测量土样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变化。
数值模拟方面,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冻融循环作用的数值模型,模拟了冻融循环过程中地下工程设施的应力和变形情况。
4. 研究步骤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采集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的土样,进行土质分析;(2)设计冻融循环实验,测量土样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变化;(3)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冻融循环作用的数值模型;(4)对数值模型进行验证和敏感性分析;(5)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双柳煤矿水文地质报告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姓名:常海宾学号:10415940063指导老师:李国瑞日期:2012年7月摘要本文主要对双柳矿井的地质构造,地下水等的研究,目的使之能更好服务生产进而取得良好的效益,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地观察,测量和参考文献。
取得较详细的地质资料,提出了地质工作的重要意义,轻视地质工作必定带来不利局面,提醒煤矿必须重视地质工作。
摘要 (1)前言 (3)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 (4)1.1矿区交通地理概况 (4)1.2矿区地理 (5)1.3矿井生产概况 (6)1.4矿井以往水文地质工作 (6)第二章井田地质、水文地质 (8)2. 1区域构造 (8)2. 2井田构造 (9)2.3井田内主要含水层 (11)2.4井田内主要隔水层 (16)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及其水害类型 (21)3.1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21)3.2矿井开采水文地质特征 (23)3.3煤层受水害威胁程度评价 (29)第四章结论与建议 (34)第五章主要参考文献 (36).言煤矿水害是与瓦斯、火灾等并列的矿山建设与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安全灾害之一,长期以来,因为煤矿水害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极为惨重。
近年来,煤矿重特大水害事故、突水淹井、淹采区事故多发,并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为遏制煤矿重特大水害的事故的频繁发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就加强大煤矿防治水工作提出了《关于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2006)98号),明确要求煤矿企业要认真编制并组织实施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
2006年6月15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赵铁锤在全国煤矿水害防治工作座谈会上再次要求各煤矿企业和有关单位要针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编制煤矿防治水规划和水害应急预案,建立矿井水害防治工作长效机制。
这一方面表明了国家有关部门在对煤矿水害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表明了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在防治水工作中的重要性。
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程地质勘察在新能源项目选址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工程地质勘察在新能源项目选址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为新能源项目的选址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接着详细阐述了研究目的和方法,然后详细描述了研究过程,最后得出了研究结果和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地质勘察可以为新能源项目的选址提供有效的地质依据,提高项目选址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新能源项目逐渐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然而,新能源项目的选址面临着复杂的地理、地质和环境因素,因此,对工程地质勘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工程地质勘察是通过对地质环境的勘探、测试和实验,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在新能源项目中,工程地质勘察可以为项目选址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有效避免地质灾害和环境风险,提高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研究工程地质勘察在新能源项目选址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工程地质勘察在新能源项目选址中的应用,为新能源项目的选址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研究新能源项目的地质环境特点,分析其对项目选址的影响。
2. 探讨工程地质勘察在新能源项目选址中的作用和方法。
3.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验证工程地质勘察在新能源项目选址中的应用效果。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了解新能源项目的地质环境特点和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方法。
其次,通过实验研究,对新能源项目的地质环境进行勘察和分析,为项目选址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四、研究步骤1. 收集和分析新能源项目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其地质环境特点和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方法。
2. 设计工程地质勘察方案,包括勘察方法、采样点布置、实验分析和数据整理等。
3. 对新能源项目进行现场勘察,获取地质环境信息,并进行实验分析。
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工程地质数据库建设研究毕业设计论文标题: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工程地质数据库建设研究摘要:本文针对工程地质勘查的需求,研究并设计了一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工程地质数据库。
该数据库的目的是实现地质数据的集成、共享和管理,以提高工程地质勘查的效率和精度。
本文详细阐述了数据库的设计原理、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并探讨了数据库的未来发展和改进方向。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工程地质勘查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查明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已成为地质勘查领域的重要工具。
构建基于GIS的工程地质数据库,可以实现对地质数据的集成、共享和管理,提高勘查效率,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设计和开发一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工程地质数据库,解决以下问题:1. 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数据库结构,能够存储和处理大量的地质数据;2. 如何实现数据库与GIS的集成,以实现空间数据的可视化与分析;3. 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满足工程地质勘查的需求;4. 如何优化数据库性能,提高数据查询和更新的速度。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技术包括:1. 数据库设计原理:根据工程地质勘查的需求,设计数据库的结构和功能;2. GIS技术:利用GIS技术实现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和处理;3. 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4. 性能优化技术:采用索引、缓存等性能优化技术,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四、研究步骤和系统功能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需求分析:了解工程地质勘查的需求,明确数据库的目标和功能;2. 数据库设计:设计数据库的结构、表关系和字段定义;3. GIS集成设计:将数据库与GIS进行集成,实现空间数据的可视化与分析;4. 数据采集与处理:采集和处理地质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5. 数据库测试与性能优化:对数据库进行测试和性能优化,提高查询和更新速度。
地质学专业毕业论文小议工程地质学的成就与发展摘要: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简要回顾了我国工程地质学的成就,并对未来的发展作以展望。
关键词:工程地质学;成就;发展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
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
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1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工程地质的实践,积累了大量资料和一定的实际经验,学科进入独立发展阶段,各建设部门制定自己的勘察规范,以山区工程建设为主,对工程地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岩土测试技术提高,定量评价有所发展。
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年代,各方面的建设蓬勃发展,工程地质在已往在基础上取得了重大发展。
勘察质量提高,新的勘察规范制定,向着工程领域拓展,承担勘测、工程处理的系统列工作。
新型、巨型工程向工程地质勘察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创立了自己的新的理论,引入有关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学术活动频繁。
2 工程地质勘察质量不断提高工程地质的任务就在于为工程建筑进行工程地质勘察,认识拟建工程所在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建筑的位址选择和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
国家规定的基建程序是:任何工程建设不进行勘察工作就不准设计,没有设计不准施工。
地质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阿姆河盆地smaker区上侏罗统沉积微相研究与储层评价
大芦家地区馆三段1-3砂层组储层特征研究
临13断块沙二下亚段精细油藏描述研究
断层油藏含油高度主控因素研究
孤岛油田渤82渤19断块馆陶组上段1+2砂层组沉积特征研究安塞油田g区块长10油层组储层微观特征研究
世界的表与里
填方边坡在地震激励下的反应分析
矿山废弃地景观构建研究
甘肃天水葫芦河群红土堡变质基性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贵州晴隆锑矿构造流体耦合关系的研究。
地质专业毕业论文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双柳煤矿水文地质报告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姓名:常海宾指导老师:李国瑞日期:2012年7月摘要本文主要对双柳矿井的地质构造,地下水等的研究,目的使之能更好服务生产进而取得良好的效益,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地观察,测量和参考文献。
取得较详细的地质资料,提出了地质工作的重要意义,轻视地质工作必定带来不利局面,提醒煤矿必须重视地质工作。
目录前言煤矿水害是与瓦斯、火灾等并列的矿山建设与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安全灾害之一,长期以来,因为煤矿水害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极为惨重。
近年来,煤矿重特大水害事故、突水淹井、淹采区事故多发,并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为遏制煤矿重特大水害的事故的频繁发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就加强大煤矿防治水工作提出了《关于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2006)98号),明确要求煤矿企业要认真编制并组织实施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
2006年6月15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赵铁锤在全国煤矿水害防治工作座谈会上再次要求各煤矿企业和有关单位要针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编制煤矿防治水规划和水害应急预案,建立矿井水害防治工作长效机制。
这一方面表明了国家有关部门在对煤矿水害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表明了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在防治水工作中的重要性。
双柳煤矿是汾西矿业集团主力矿井之一,双柳井田地处河东煤田中部,在水文地质单元中属柳林泉域系统。
现年产原煤250万吨,目前开采二叠系山西组3#、4#煤层(上组煤)。
在未来5年内,双柳煤矿计划开采石炭系8#、9#、10#煤(下组煤),由于开采深度增大,面临的水文地质问题更加严重。
上组煤和下组煤层都存在带压开采问题。
上组煤距离太原组灰岩含水层20~30M,承受太灰水压2~5MPa,下组煤距离奥灰含水层平均60m,煤层底板承受奥灰水压2~。
同时由于下组煤层的直接顶板为太原组灰岩,在开采过程中受到顶板灰岩水的影响。
已探明和未探明的断层及陷落柱的导水性也是双柳矿现存的较大水文地质问题。
鉴于以上存在的诸多水文地质问题,汾西矿业集团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为双柳煤矿编制防止水5年规划,合理地安排矿井防治水工作,避免矿井防治水工作的盲目性,合理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防治水的工程和科研项目,确保煤矿安全和高产高效。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收集了矿井已有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分析了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了矿区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并针对双柳煤矿的水文地质特点,结合双柳煤矿的采掘计划,提出了双柳煤矿的防治水规划总体思路,确定了双柳煤矿防治水策略,论证了各项探查工程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从矿井地下水观测网建设、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探查、防治水工程安排以及矿井日常水文地质工作要求等方面,全面规划了双柳煤矿今后的防治水工作。
规划的制定将对双柳煤矿以后的防治水工作有很大指导作用,其实施将保障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
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矿区交通地理概况汾西矿业集团双柳煤矿位于山西省河东煤田中部。
南距柳林县城17km,行政区划属吕梁地区柳林县。
井田面积,其范围北至三交三号井田精查区13剖面线,南至聚财塔北断层,东至精查区东界。
区内交通较为便利,柳林县有铁路和公路与全国各地相通,县城通往孟门镇的油路从矿区中部穿过,距307国道16Km。
图1-1 交通位置图矿区地理本区属吕梁山系,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
地形形态主要为侵蚀地形,表现为强烈切割的梁峁状低中山黄土丘陵,冲沟密集而窄、河床基岩出露。
区内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纵观区内地形,东高西低,沟谷基本呈东西向垂直黄河分布。
区内地形最高点位于白家坡南,标高+,最低点为西南角的黄河滩,标高+。
本区属黄河水系,区内无大的河流,只有数条东西向的季节性流水的冲沟向西汇入黄河。
雨季水流量大,7~9月份流量占全年的50~70%。
黄河从区西缘流过,流经距离约10km,河床高程约+610~+650m,年平均流量s,最大流量19500 m3/s 。
本区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为大陆性季风气候,暖温带半干旱地区。
年平均气温℃,1月份最低,平均为℃,7月份最高,平均℃。
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降水量在7月份,为1299mm,最小在12月份,为。
蒸发量年平均值为,最大在6月份,平均为。
矿井生产概况双柳煤矿前身是柳林的白家焉煤矿,为年产15万吨的地方小煤矿。
1999年,汾西矿务局在国家煤炭工业局以煤规字[1999]第129号《关于成立汾西矿务局双柳煤矿的请示》和国家计委以计[1999]第946号《关于汾西矿务局双柳煤矿扩界问题的批复》的基础上,对原有井田进行扩界后开始技改扩建,从1998年9月18日开始建井,2001年6月29日开始投产,2002年5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双柳煤矿,隶属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设计生产能力150万吨/年,经过多次技改扩建,目前主采山西组煤层,实际生产能力300万吨/年。
矿井采用立、斜井混合开拓方式,采区是大巷中央开拓,双翼布置工作面回采;工作面采用长壁后退式进行回采。
2005年产量万吨,2006年产量万吨,2007年产量达到万吨。
计划2012年开采下石炭系组煤。
矿井以往水文地质工作1989、1995年148地质队提交的详查、精查报告分别于己1990、1997年被山西省煤管局和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审查批准,涉及本区钻孔共9个,其中井田内6个。
1999年,汾西矿务局生产勘探队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双柳煤矿地质报告,报告认为初步查清了本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了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的裂隙岩溶充水矿床,指出了奥灰水潜在威胁,同时报告还指出钻孔工程偏稀,还需在生产建设中进行补充勘探。
2005年3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完成了《双柳煤矿开采水文地质可行性论证研究》,该报告认为双柳煤矿上组煤开采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充水水源主要为山西组裂隙含水层,经采掘活动可逐渐疏干,底板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在无垂直导水通道沟通奥灰的情况下,仍以静储量为主。
下组煤开采矿井充水水源为顶板太灰含水层和底板奥灰含水层水,具备奥灰突水的不利因素,带压开采方法及其配套措施是防治奥灰突水的基本技术体系。
该报告明确提出了双柳煤矿防治水技术路线以及补充勘探的具体要求。
2006年11月,山西省煤炭地质148勘查院提交了《山西省柳林县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双柳煤矿补勘地质报告》,该报告是在井田内各阶段地质勘探资料及三交三号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整理编制而成的,达到了精查报告的研究程度。
主要成果:(一)、查明了井田的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控制了井田内次级褶曲轴向和产状。
(二)、对含煤地层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查明井田内稳定可采煤层为4(3+4)、8、9(8+9)号煤层,查明了煤层的层位、厚度、结构及分布形态和范围。
(三)、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水位、水质、富水性及分布情况,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查明了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及隔水性能,基本查明了矿井充水水源及途径,并预计了矿井涌水量。
确定井田水文地质勘探类型为二类一型和三类一型。
即双柳煤矿为以裂隙和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井。
2008年10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提交了《汾西矿业集团双柳煤矿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本次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共施工水文地质勘探钻孔8个,其中奥灰水文孔3个,太灰水文孔5个,实际完成钻探工程量,抽(注)水试验10层次,水文测井,水质简分析8件,水质全分析39件,同位素测试5组,岩石力学测试74组,完成了1:1万水文地质。
该报告基本查明了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和奥套系峰峰组、上马家沟组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探查了太灰与奥灰含水层之间的连通性,运用解析法及数值法预测了矿井涌水量。
第二章井田地质、水文地质2. 1 区域构造双柳煤矿地处河东煤田中部,在构造单元上属于鄂尔多斯断块、兴县一石楼南北向褶皱带中段,同时也属于山西断块,因整个山西断块构造走向均为NE—SW或SN向,所以本区的构造也以NE—SW向为主。
河东煤田处于黄河东岸-吕梁山西翼的南北向构造带上,煤田总体上是一个基本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属于吕梁复背斜西翼的一部分,在单斜上又发育了次一级的褶曲和经向或新华夏系的断裂构造。
新华夏系的断裂构造主要发育于煤田东缘以外,河东煤田北部及南部次级褶曲一般幅度不大,以单斜为主导构造,而在煤田中部的离柳矿区,在单斜上又产生了幅度较大的宽缓褶曲,成为矿区的控制性构造。
从水文地质单元上划分,本区属柳林泉域,横跨吕梁复背斜和鄂尔多斯盆地两大构造单元。
吕梁复背斜轴部主要由太古界变质岩及部分太古界花岗岩组成,其西翼形成一系列的次一级背斜和向斜,其中对区域地下水埋藏、运移影响较大的构造有走向南北的离石—中阳向斜和走向大致南北,呈S形分布的枣林—王家会背斜。
枣林王家会背斜的西翼倾角为10°~20°,缓缓向西、西北倾斜,构成柳林单斜,直抵黄河岸边,成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东翼。
同时,由于作用于离柳矿区的东西向应力不均衡,因而产生了离石鼻状构造,即以离石—聚财塔的东西方向轴线,形成一个弧形向西突出的弧状构造。
鼻轴以北的三交区、地层走向由SN—NNE—NE,以南的青龙区则由SN—SSE—SE。
由于张力作用,在鼻轴部位,产生了一个东西向的张裂带,即聚财塔断层组成的地堑构造。
2. 2 井田构造井田南边界为聚财塔断层,西边紧邻黄河。
区内构造简单,为一自东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南北,倾角5°~10°。
在靠近聚财塔断层附近,地层受断层影响,产状多有变化,伴生次级羽状小断层和短轴褶曲。
从目前开采上组煤的情况看,工作面+510~+570m水平揭露有大小17个陷落柱。
在已经揭露的陷落柱附近均伴生有大小不等的断层,断距一般约2~3m。
在216工作面材料巷的掘进过程中揭露一小型陷落柱,编号为X12陷落柱,该陷落柱长轴约10m,宽约5m,在揭露此陷落柱北侧边缘时,有出水现象,水量小于3m 3/h,一周内水量逐渐减小至 m 3/h以下,水压~,据水质分析结果,该陷落柱出水为太灰岩溶裂隙水。
近期生产过程中又陆续揭露了几个小型陷落柱,边缘地带均有少量出水。
井田内聚财塔地堑由聚财塔北断层(F1)和聚财塔南断层(F2)组成,两者相距450m左右。
断层延伸方向近东西向,相向倾斜,均为正断层。
F1断层向南倾斜,倾角60°~75°,断距150~260m,在其附近伴生多个次级羽状断层,它们与主断层的交角都小于35°,延伸不远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