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大数据分析”课程“Π型”教学模式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3
第16期2021年6月No.16June,2021
新文科背景下
“大数据分析”课程“Π型”教学模式探索
王磊,陆倩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面向新文科建设背景,文章提出了“大数据分析”课程“Π型”教学模式,将坚实宽广的文科专门知
识与系统深入的大数据分析方法两部分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而实现培养精英型新文科人才的目
的。文章从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详细给出了“Π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并分析这一教学模式
的创新之处。所提出的方法对我国高校开展新文科建设,提升文科专业同学的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文、理兼长新型复合型人才,实现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文科;大数据分析;“Π型”;教学模式;线上线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2019年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9ktjx016。南京林业大学大
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9NFUSPITP0250。
作者简介:王磊(1979—),男,江苏盐城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大数据分析,服务计算。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更新的速度不断加
快,全球每天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其中绝大多数都是
非结构化数据。各类体量巨大的社会数据被应用到
各个领域,如:电子商务、社会治理、突发事件管理等,
正推动着这些领域向数据驱动型管理模式转变。大
数据分析技术已成为推动各个行业跨越发展的重要
手段。
目前,我国高校有关大数据分析的课程教学以及
相关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理工科专业,对于文科专业
尚较少涉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国家
正在大力开展新文科专业建设,这一计划旨在借助信息
技术实现文理交叉、跨学科发展,培养更具创新能力
的新型文科复合型人才。面向新文科专业,研究“大
数据分析”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提升文科专业人才大
数据分析技能,满足国家对新文科人才的迫切需求,
对我国高校实施新文科战略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面向新文科专业的“大数据分析”课程的教学,需
要紧跟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为有力提升新型文
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新文科人才的科研能力、社会
服务水平做好服务[1]。然而,“大数据分析”的相关理论
及技术体系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相关课程的知识体
系日新月异,这就给教学过程带来了挑战。在教学过程
中,就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
尽管相关的教学资料不断出现,然而适用的高质量文
科“大数据分析”课程的教学资料仍然相对较少,文科“大数据分析”课程的教师资源相对不足,这些问题给
新文科“大数据分析”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严峻挑战。
本文提出一种面向新文科专业的“大数据分析”
“Π型”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
式,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课后练习、课程
设计及实训等多个环节综合施策,旨在有效提高该课
程的教学效果[2]。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文科学生有
效了解“大数据分析”的发展前沿,掌握基本的理论和
技术开发方法,提高解决文科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
可见,面向新文科的“大数据分析”“Π型”教学模式的
有效应用,不仅有利于文科学生拓宽知识面、文理兼
修兼长,提升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生就
业、读研和论文写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有关教学模式,对高等学校提高文科教学质量有启发
意义,更有利于推动高校文科科研能力的发展。1培养目标
大数据分析因其所分析的数据真实性很难识别、
数据体量大、数据累积的速度快、数据多样、能创造
新的价值等特征,已成为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大数
据分析技术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分析海量数据
来洞悉隐藏于数据背后的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和应用前景。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使得历史数据产
生新的价值。这一技术应用于人文社会学科,能够全
面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文科人才
的竞争力。
新文科背景下“大数据分析”课程,应基于目前大
--7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第16期2021年6月No.16June,2021
数据分析的关键技术,重点介绍互联网、社会大数据
分析的基本方法。课程侧重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方法
论、模型及方法的讨论。通过这一课程的讲授,使学
生掌握智能计算、大数据计算的基本思想[3]。学生在
今后能够熟练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人文社会学科
服务,创造惊人的价值。
面向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Π型”教学模式旨
在通过在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文科(包括哲学、经济
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
科门类)专门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学习先进的
大数据分析技术基础理论及开发技术,最终能够培
养精英型新文科人才,全面提升我国高校文科人才培
养方面的质量,进而实现我国高校文科大数据人才的
集聚[4]。
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分析”的课程教学和文科
专门知识(学生学习的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是相辅
相成,互相促进的。即“大数据分析”课程所分析的文
科大数据,需要学生对相应的领域知识有深入的了
解,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课程的学习及相关实践,
可以进一步验证学生所学的文科专门知识。基于数
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新的问题、新的“知识”,进一步深
化文科专门知识的教学效果。2教学方法
为实现精英型新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给出
新文科背景下“大数据分析”课程“Π型”教学方法(见
图1)。总体而言,“Π型”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先进的课
堂教学过程以及课后的练习、实践等手段,通过线上、
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
生对文科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解决
文科领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培养有
竞争力的新文科大数据人才的教学目标。
首先,针对当前相关适用于文科专业的“大数据
分析”课程的教学资料较少、专业化程度不够、相关知
识体系不断发展的问题,本文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
考虑引入国际先进的教材及教学资料,如美国斯坦福
大学在线课程CS246:MiningMassiveDataSets(http://www.mmds.org/)等。当然,考虑到课程知识体系的更
新速度较快,授课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应尽可
能补充最新的技术以及针对相关技术的理解。在介
绍相关模型、方法的过程中,应注重案例教学。可以
选取一些在文科领域实际应用的方法,形成教学案例,系统地讲授大数据分析的一般流程和具体的实
施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课后应尽量提供开源的网络课程资料供学生课
后学习、跟进[5]。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教学材料的
过程中一定要预先仔细审查,保证网络资料内容的
思政性。
其次,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课后的教学过程同
样重要,这关系到课堂讲授的相关“知识”是否能够顺
利地转化为“能力”。具体而言:(1)课后可通过微信、QQ等互联网工具建群,建立讨论组,师生随时讨论互
动[6-7]。指导学生围绕一个实际的问题,通过GitHub等
开源平台获取源代码,在线调试、共同学习。(2)学生
(文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大数据方向的研究
课题,开展联合研讨。对于有较高要求的本科学生,
邀请其参与大数据方向的研究生组会,进行更深层次
的交流。(3)多与企业合作,例如与企业联合开发实
训、课程设计类课程。通过示例项目,让学生快速掌
握实际的大数据开发技术。同时让学生参与大数据
开发项目的企业实习等。(4)目标导向的教学。课后
可以鼓励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展实际的大数
据分析实践。为了达成分析目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学生对学习大数据分析相
关知识的信心。
针对本课程的特殊教学手段,课程的考核方法也
应有所创新。课程的考核手段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1)理论知识考核,考核数据科学、机器学习、神经
网络、深度学习等相关理论知识。(2)实践应用考核,
要求学生自主获取与自身关注的人文社科类课题相
关或相近的数据,并利用Python等编程语言,结合TensorFlow、自然语言处理(NLP)等方法,分析处理数
据,得出结论。(3)论文,对于有较高要求的学生,邀请
其参与研究生组会,鼓励并指导学生发表高水平学术
论文,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文科大数据课程教学的主
要难点在于文科学生对该课程具有畏难情绪,很多学
生没有编程基础,部分学生甚至因此对该课程失去兴
趣,在认识上具有抵触情绪。因此,在开展文科“大数
据分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
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尽量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树立信心。针对这一问题,应主要关注以下几点。首
先,本课程可作为选修课程(如全校公选课)开设,让
真正感兴趣的学生选修,进而在学生中形成品牌效
应,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学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
应避免繁杂的数学推理,可采用示例代码演示数据分
析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在培养兴趣的基
础上,以实际问题(如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驱动,层
层深入,引导学生针对相应问题编写代码,解决问
题。总体而言,面向新文科的“大数据分析”课程的教
学应以应用为导向,鼓励学生针对文科问题开展集成
创新。图1精英型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江苏科技信息·科教研究
--72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