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研究]海关法上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概念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资料

精华

二〇二〇年七月

海关法上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概念研究

宁波海关缉私局韩源源

内容提要:海关法上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概念如何理解,在理论上有诸多不同的观点。由于现行海关行政立法中对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概念的确定各有不同,也导致了实践中对其的理解产生较大争议。本文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以理清海关法上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概念,为执法实践中其概念的确定及适用提供学理上的解释。

一、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概述

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究其根源是民事法律上的概念,常见于国际货物运输关系之中。在国际货物运输中,所谓收发货人,情况较为复杂。

对于进口货物,在一般情形下,运输单据上的收货人(Consignee)是货物的进口人。而对海运提单,是否有特定的收货人,则可以根据需要有各种不同做法。①在记名提单(Straight B/L)中,提单正面收货人一栏中即载明特定的人或公司;在指示提单(Order B/L)中,提单正面收货人一栏内则载明“由某人指示”或“指示”字样;而在不记名提单(Bearer B/L)中,则不载明具体的收货人或由某人指示,通常只注明“持有人”或“交与持有人”。对出口货物而言,发货人(Consignor)是与承运人签订运输合同的人,根据《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解释,在采用“FOB”、“CIF”等贸易术语成交时,出口国海关的报关纳税手续应当由卖方(即出口人)负责办理,而运输合同一般由境外的买方负责与承运人签订,因此运输单据上的发货人此时一般是境外的买方。由此可见,国际货物运输关系所附单据中的“收发货人”,在法律上为接受或发送被托运货物之人,其所谓“收发”的方向,乃主要是针对承运人而言,即承运人应向此人交付货物或依其指示。

而海关法上的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通常指的是货物的进口人或出口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这两种不同法律关系之中,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在外延上虽偶有重合,但内涵并不一致,并非同一概念。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概念本身,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到不同法律部门的多义性概念,其概念在不同法律部门之间既有交集、又有区别。《海关法》第五十四条对缴纳关税的主体进行了规定,以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为关税的纳税义务人。此规定于表述上甚为简洁,属于一条具体明确的规定。而海关法主要是调整行政法律关系,其在实施的过程中虽偶有涉及到民事权利义务,若要将根植于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收发货人的概念直接移用于行政法律当中,则应该在条文中对收发货人的概念本身作明确的规定。但《海关法》的条文中却无相应的解释,忽视此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多义性,继而容易引起对概念理解的混乱,引发执法实践和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困惑。

二、现行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及分析

(一)现行法律法规有关规定

在执法实践中,海关主要的执法依据是海关总署所制定的规章②。因规章数量庞大,规章之间对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概念的确定又各有不同,从而导致实践对海关法上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理解产生诸多争议。海关现行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关于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相关规定中,常见者有如下条文:

1.《海关法》第九条,“进出口货物,除另有规定的外,可以由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自行办理报关纳税手续,也可以由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委托海关准予注册登记的报关企业办理报关纳税手续”。

2.《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未按照规定向报关企业提供所委托报关事项的真实情况,致使发生本实施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情形的,对委托人依照本实施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3.《进出口关税条例》第五条,“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是关税的纳税义务人”。

4.《海关稽查条例》第三条,“海关对下列与进口活动直接有关的企业、单位实施海关稽查:(一)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单位;(二)从事对外加工贸易的企业……”。

5.《海关进出口货物申报管理规定》第二条,“本规定中的‘申报’是指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受委托的报关企业,依照《海关法》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地点,采用电子数据报关单和纸质报关单形式,向海关报告实际进出口货物的情况,并接受海关审核的行为”。

6.《海关进出口货物征税管理办法》第五条,“纳税义务人进出口货物时应当依法向海关办理申报手续,按照规定提交有关单证”。

7.《海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规范》第八项,“经营单位:经营单位指对外签订并执行进出口贸易合同的中国境内企业、单位或个体工商户”;第九项,“收货单位/发货单位:(一)收货单位,指已知的进口货物在境内的最终消费、使用单位,包括1、自行从境外进口货物的单位。2、委托进出口企业进口货物的单位。(二)发货单位,指出口货物在境内的生产或销售单位,包括1、自行出口货物的单位。2、委托进出口企业出口货物的单位”。

8.《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第三条,“加工贸易企业,包括经海关注册登记的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经营企业,是指负责对外签订加工贸易进出口合同的各类进出口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经批准获得来料加工经营许可的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

(二)现行相关规定之分析

仔细研究上述海关现行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关于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相关规定,作为个体而言,各部条文均可称为完整。然而作为整体来看,则有概念不一、前后矛盾的问题。

不同规定对收发货人有不同的称谓,有经营企业(《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海关稽查条例》)、经营单位(《海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规范》)、纳税义务人(《海关进出口货物征税管理办法》)等等。更有甚者,《海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中,使用的“收货单位”,即“已知的进口货物在境内的最终消费、使用单位”和“发货单位”,即“出口货物在境内的生产或销售单位”,两个概念极易与《海关法》规定的“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混同,法规条文规定之间对概念的使用并未完全统一,概念使用混乱。而比较上述规定对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表述,或是仅使用概念,或是下位法照搬照抄上位法的规定,立法“克隆”现象严重,下位法未能起补充明确的作用。

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海关法》中的“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此一多义性的不确定概念,未能通过下位法的补位适用而得以清晰化。反而,行政法规、海关规章创设了众多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