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69.51 KB
- 文档页数:9
少数民族知识点汇总总结一、定义少数民族是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中,人数较少,相对于主体民族而言,在语言、宗教、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的一类人群。
在中国,少数民族是指除汉族以外的民族。
二、分布1.中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区。
其中,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云南、贵州等省份有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
2.其他国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有少数民族,如美国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南非的部落民等。
三、特点1.语言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这些语言往往与主体民族的语言完全不同,有时候甚至需要借助翻译才能交流。
2.宗教少数民族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如藏族信仰佛教,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等。
宗教和信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文化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包括服饰、建筑、音乐、舞蹈、饮食等。
这些文化传统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并为世人所称道。
4.生活方式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也与主体民族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民族过着游牧生活,有的民族过着渔猎生活,有的民族过着农耕生活。
四、保护政策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中国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法律,如“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条例”等,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权利和合法权益。
五、文化传承中国政府也注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弘扬,如设立了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团、文化馆等,举办了许多文化交流活动,让少数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六、困难和挑战尽管国家做了很多工作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和文化传承,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如文化冲突、经济发展滞后、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
七、民族团结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团结是非常重要的。
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共同努力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总结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民族资源,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福建的少数民族:多彩的文化与历史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省份。
除了汉族,福建还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一、福建的少数民族概况福建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闽西、闽北和闽东地区,其中以畲族、苗族、土家族、彝族、壮族等为代表。
这些少数民族在福建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二、畲族:独特的民族风情畲族是福建最大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闽东和闽南地区。
畲族人民能歌善舞,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独特的婚嫁习俗以及神秘的图腾文化。
畲族的歌舞、工艺和建筑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苗族与土家族:深山中的瑰宝福建的苗族和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闽西和闽北地区。
这两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厚,苗族的银饰工艺和土家族的剪纸艺术都享有盛名。
此外,苗族的传统节日“苗年节”和土家族的“赶秋节”都是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四、彝族与壮族:多彩的民族风情福建的彝族和壮族主要分布在闽南和闽西地区。
彝族的火把节和壮族的“三月三”歌节都是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彝族的刺绣和壮族的山歌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历史与传承福建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这些文化传统在福建的各个角落得以传承和发扬,成为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福建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扶持民族文化产业、推广民族语言文字等。
这些举措为福建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福建的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与汉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不仅丰富了福建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如今,在福建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不同民族间的团结与互助,共同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
七、展望未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福建的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些文化,需要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鼓励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我国各民族分布情况一、我国的各民族概况中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共有55个少数民族,分别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二、少数民族分布情况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
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
二、物产资源丰富。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
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
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
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
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他各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域却相当广阔,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
东至台湾,南达海南岛,西到新疆、西藏、北至宁夏、内蒙古都有分布。
而少数民族分布也有“小聚居”和相对集中的特点,其具体分布大致情况如下:满族分布于全国各地,但以辽宁省为最多;其次有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新疆、甘肃和北京等省、市、自治区。
朝鲜族主要集中于吉林省;其次有黑龙江、辽宁等省。
什么是少数民族及我国少数民族概况导读:什么是少数民族及我国少数民族概况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
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是(按音序排列,打开链接可查看民族简介)阿昌族、白族、保安族、布朗族、布依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傣族、德昂族、侗族、东乡族、独龙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萨克族、赫哲族、回族、基诺族、京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拉祜族、黎族、傈僳族、珞巴族、满族、毛南族、门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土族、土家族、佤族、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锡伯族、瑶族、彝族、裕固族、藏族、壮族。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2.9533亿人。
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91.59%;少数民族10643万占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个)壮族1617.88满族1068.23人口在1000—5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7个)回族981.68苗族894.01维吾尔族839.94土家族802.81彝族776.23蒙古族581.39藏族541.60人口在500—1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9个)布依族297.15侗族296.03瑶族263.74朝鲜族192.38白族185.81哈尼族143.97哈萨克族125.05黎族124.78傣族115.90其他各族人口均在100万以下。
归纳总结中国民族一、中国民族的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占总人口的90%,其他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服饰、习俗和传统。
1.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华东和华中地区。
他们的文化和语言由统一的汉字书写系统组成,尽管方言和习俗有所不同。
2.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人口第二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其他北方地区。
他们是游牧民族,以骑马、狩猎和畜牧为生。
3.满族:满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他们的传统服装和文化对中国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壮族:壮族是中国的壮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东等地区。
他们以农耕为生,有丰富的民俗和美丽的歌舞文化。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1.语言:中国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方言,其中汉语是最主要的语言。
2.服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如中国传统的汉服、蒙古族的牛仔装和满族的满族服饰。
3.饮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菜肴,如粤菜、川菜、东北菜等。
4.节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5.音乐和舞蹈:中国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舞蹈表演形式,例如西藏的藏族舞蹈和云南的傣族舞蹈。
三、民族融合与多元发展中国的多种民族文化在长期的相互交流和交融中形成多元发展的状况。
这种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认同。
1.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有很多的文化交流和婚姻联姻。
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2.少数民族的特色保护:中国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和传统。
例如,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自治区,可以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关于中国56个民族的资料收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和传统。
以下是关于中国56个民族的一些资料收集:1. 民族概况,中国56个民族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
其中,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少。
2. 民族分布,不同民族在中国的分布各不相同。
一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特定的地区,如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等。
3. 文化特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例如,藏族有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壮族有激情四溢的歌舞文化,哈萨克族有独特的骑马文化等。
4. 语言,中国的少数民族拥有各自的语言,一些民族还使用自己的文字系统。
除了普通话(汉语的标准语言形式)外,其他民族的语言也在相应地区得到广泛使用。
5. 风俗习惯,不同民族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
例如,苗族有独特的“大寨节”庆典活动,彝族有盛大的“火把节”等。
6. 传统节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民族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如汉族的春节、藏族的藏历新年、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等。
7. 历史与传统,中国的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一些少数民族保留了古老的生产方式、服饰、建筑等传统元素。
8. 宗教信仰,中国的少数民族信仰多样,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9. 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各民族地区也在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了特色产业,如藏区的旅游业、壮族的农业等。
总之,中国56个民族的多样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共同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这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概况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概况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有人口15 489 630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地。
此外,广东、贵州、云南、湖南等省也有分布。
壮族聚居区地处岭南西部,地形奇特,山青水秀,自然景观十分美丽。
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热带、亚热带作物。
农产品有水稻、玉米、薯类等。
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
有“布壮”“布土”“布侬”“布曼”“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
后来改为“壮族”。
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
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
20世纪50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
目前仍在推广使用。
蒙古族现有人口4 806 849 人。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
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