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企业的危机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为危机意识

读了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的一篇短文《华为的冬天》,着实上我陷入了深思。深思熟虑后,又有不吐不快之感,故在此行文数语,权作抛砖引玉,以资大家思考。

一、危机意识的文化背景是什么?危机意识就是老祖宗“陷于死地而后生”的兵法沿用,但是应用老祖宗的智慧,首先要搞清楚背景与前提,体会之精髓,方可应用,否则用错了反受其害

谈到危机意识的来源,不免想到了我们老祖宗的兵法。《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讲:“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于死地而后生”,这一思想主要体现了孙子“以患为利”的用兵策略。在战争史上,最为著名的战例有项羽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列阵,都是利用“陷于死地而后生”这一兵法原则,来唤起部队与敌人拚命精神,依靠精神来弥补物质势力方面的差距。兵法的最终目的是激励士气,谈到激励士气,还有很多种:吴起吮疽,勾践恤卒,是通过关心爱护部下,来激励士卒奋战的勇气;拿破仑则是以激发军队崇高的荣誉感,来激励官兵英勇作战,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兵法是实践的总结,但是在应用中可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啊!同样是项羽,在韩信的八面埋伏下,可算是“致之死地”了!但是为什么在韩信的“四面楚歌”响起时,项羽的士兵就被瓦解了呢?三国中,诸葛亮也多次用过“致之死地而后生”之策,但是马谡为什么同样用兵于街亭,魏军大将徐晃“背水列阵”却失败了呢?我认为:第一,仔

细分析一下战例,我们就会知道:“制造危机意识,致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大部分是被动的,是在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韩信使用背水列阵的背景是:当时刘邦从韩信军中调走了一部精锐兵力后,韩信率孤军深入赵地,大多数士兵是新招募来的,没有受过严格训练,如同“驱市人而战之”(就象赶着集市上的人群去作战一样)。可见,韩信也是非不得已而为之;

第二,危机意识,首先是主帅危机,而且主帅要身先士卒,抱定必胜的信念,如此来激励士兵在困境中保有高昂的士气。项羽在破釜沉舟后横刀跃马在前,破釜沉舟,断掉退路,让士兵看到的是:主帅对战役的必胜把握,士兵见主帅断掉了退路,又冲锋在前,自然信心百倍;韩信在背水列阵的沉着立马于阵前,韩信所作所为首先对士兵表示的是一种必胜的信念,其次是告诉士兵:我们处于没有出路的局面;诸葛亮在空城上谈笑风生,更是既给敌人看的,也是给自己的士兵看的。对敌人,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战术的延续;对自己的兵士,则是让自己的兵士感到丞相早已谋略好了,不须担心。我想每个主帅在那一刻无一不是危机四伏,冷汗一身,而他们的士兵,决不会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处境,但是军士看到是主帅在敌人面前沉着若定,身先士卒,由此激发出了强大的士气。同样是困境的“八面埋伏”,主帅首先乱了阵脚,“四面楚歌”又让士兵知道了真实处境,大军自然是没有了士气。仔细想一想大家不难看出:所谓的“致之死地而后生”,无非是主帅使用的一种障眼法,通过主帅的坚毅与信心,转移了军士对自己困境的认识。问题的实质是:非士兵不知恐惧,而是士兵忘却了恐惧。从“破釜沉舟”到“四面楚歌”,近似相同的被动局面,结果迥异,这不就说明:只有不畏恐惧的主帅,没有不畏恐惧的士兵。

第三,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前提,主帅前期一定是一个“常胜将军”,建立了指挥“百战百胜”信誉,所以士兵会在困境中对主帅仍然存有必胜信心。试想,破釜沉舟的

如果不是项羽,而是樊脍;背水列阵的如果不是韩信而是萧何,三国时期,空城上谈笑风生的如果不是诸葛亮,而是马谡;士兵未必建立能起必胜的信心。恐怕战局就不会是胜利的结果了。特定的人物造就特殊的战例,他们受惠于自己的“常胜”信誉,而每一个主帅的“常胜”信誉的建立却非一日之功。这也是历史上“陷于死地而后生”的成功战例为稀有品种的道理所在。可见,应用老祖宗的智慧绝不能不分实时地生搬硬套,否则,不切合实际地给士兵“危机感”,搞不好往往会使自己更加陷入被动局面,加速自身失败的进度。

二、危机意识建立的基础应该是企业的领导核心,而不是每一个员工。企业的“危机意识”作为“天天讲,月月讲”的企业文化核心,我认为有待探讨。我真很难想象如果每一个员工每天在战战兢兢的危机感中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诚然“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这是历史规律。”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人一定要死的历史规律而每天诚惶诚恐地生活啊!

身为企业家的华为集团老总任正非提出了:“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怎么办?”“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海的,结果怎么样?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么样来处理,我们是否思考过?”“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只有危机感!”“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历史规律。”

看到这里,本人不敢苟同。我认为,如果作为一个老总———一个统军人物,自身给自己或企业管理层增加点危机感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把危机感传输到每一个员工脑海中,就是大错特错了。试想,假如我是他的员工,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仅是聘任与被聘

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你老板一天到晚的告诉我企业危机四伏,还告诉我:“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这是历史规律。”我肯定会想到老板自己对企业都没有信心,我们将何去何从?谁会为一个历史规律一定要失败的企业而服务呢?看来,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及时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与工作机制,积极应付未来WTO的挑战。当WTO后,外资兵团招兵买马,只要咱有一技之长,不愁没有饭吃,大不了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乎,企业员工每个人都增加了个人危机意识,纷纷为自已寻找后路。一年以后,外资兵团处处高薪招揽人才,老板们会突然发现自己的队伍中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了,真若如此,这与“四面楚歌”有什么区别?面对这样的场景真不知我们的老板们如何应对?

对于危机意识,我赞同建立。但是,我以为危机意识建立的基础应该是企业的领导核心,而不是每一个员工。即使向前面华为老总任正飞提到的“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泰坦尼克号的责任在于指挥者,而不在于乘客。即使有危机感,也应该是驾驶巨轮的指挥者,而不能让每个一个乘客的旅途在战战兢兢的渡过的。假如沿用任老板的思想,在泰坦尼克号启航,如果每一个乘客建立了“危机感”,我想也顶多是每个人上船之前,给自己准备一条救生圈罢了,即使这样,难道泰坦尼克号就不会沉没了吗?显然任老板在逻辑上存在点问题。另外任老板对“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海的”背景没有搞清楚。那个时代是工业革命后,欧洲燃起了开发美洲新大陆热情。奔向美国,寻找自由与财富给每一个人带来的无限的希望与憧憬,电影表现的就是人们为奔向新大陆洋溢出幸福呼唤,而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乘坐上巨轮的人们洋溢着“刘姥姥进大观园”式的欢快。看来,分析事物一定要把事物的背景搞清楚,否则结论会出问题的。

在谈到微软,比尔盖茨认为“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绝对是告诫自己管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