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动作技术分析与讲解 PPT
- 格式:ppt
- 大小:601.50 KB
- 文档页数:23
短跑比赛中的起跑动作分析短跑比赛是田径项目中最为激烈和激动人心的一项,而起跑动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选手的成绩。
本文将对短跑比赛中的起跑动作进行分析,并讨论其对比赛结果的重要性。
一、起跑姿势起跑姿势是一个成功起跑的基础,它包括起跑线的正确站立、身体的平衡和肌肉的准备。
选手应在起跑前将两脚与肩同宽、脚尖与起跑线平行放置,使两臂自然下垂。
此外,身体应保持稳定的姿势,背部挺直,紧致的腹部。
二、起跑动作1. 腿部动作起跑时,选手的腿部动作需要快速有力。
首先,腿部应保持弯曲,以便更好地利用身体的弹性。
接着,选手需迅速用力将腿部伸直,以获得强大的起跑冲击力和速度,并尽快达到最快的速度。
关键是要使腿部动作迅速且无多余动作,以减少能量的浪费。
2. 胳膊动作胳膊动作在短跑起跑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胳膊的挥动应与腿部的动作同步,这一协调有助于提高起跑的效率。
而选手在起跑时,应将胳膊迅速向后挥动,并在起跑瞬间和身体的起跳相结合,以获得更大的爆发力。
同时,胳膊的挥动不应过大,以免影响身体的平衡。
三、起跑反应时间的重要性起跑反应时间是指选手听到起跑枪声后做出起跑动作所花费的时间。
这一时间极短,但却对比赛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选手需要通过充分的训练来提高起跑反应速度,并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此外,规则中规定起跑反应时间超过合理范围将被判定为犯规,这进一步凸显了起跑反应时间的重要性。
四、起跑动作对比赛结果的影响起跑动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选手在比赛中的成绩。
一个完美的起跑动作可以为选手赢得宝贵的领先优势,而一个糟糕的起跑动作则可能让选手失去了与对手抗衡的机会。
一个准确、迅速和平衡的起跑动作对于短跑比赛的成功至关重要。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起跑动作的分析和评判也变得越来越精准。
借助高速摄影技术和三维动作分析系统,专家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和评估选手的起跑动作。
这为选手和教练提供了更科学的训练方法,帮助他们改善起跑动作,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
短跑途中跑技术特点与分析短跑途中跑技术特点与分析1、周期结构特点与分析途中跑是短跑全程中距离最长、速度最快且最能体现短跑基本技术的阶段,根据途中跑各周期中技术参数相对稳定的特点,可将途中跑技术分为如下阶段(1)着地缓冲与“扒地”阶段:着地缓冲与“扒地”阶段是指摆动腿着地瞬间到重⼼投影点落在⽀撑点上的这⼀阶段。
传统理论认为,这⼀阶段应尽可能减⼩地⾯对⼈体的反作⽤⼒,尽可能做好缓冲;⽽现代理论认为阻⼒⼤⼩取决于“扒地”速度与⼈体⽔平速度关系,在⽔平⽅向上,当“扒地速度⼩于⼈体前进速度时,其差值就是⼈体前进的阻⼒速度;当“扒地”速度⼤于前进速度时,便形成了⼀个绕⼈体重⼼转动的圆周运动,其差值便是⼈体前进的速度,其原理如汽车滚动前进⼀样,此阶段要求⽤脚前掌落地,⽀撑重⼼要⾼,鞭打“扒地”积极快速。
(2)后蹬阶段:指重⼼投影点与⽀撑腿的⽀撑点重合到脚离地瞬间的阶段。
后蹬是着地缓冲动作的延续,是⼈体前进的主要动⼒,也是短跑技术的核⼼。
其要求是在尽可能发挥蹬地⼒量的同时,获得最佳蹬地效果。
根据⼈体运动的⽣物⼒学原理,膝关节最佳发⼒⾓度为130°,但资料表明,优秀运动员后蹬时的膝⾓⼀般为150°~156°,外国优秀运动员后蹬⾓度约为56°~60°(⽀点到⾝体重⼼连线与地⾯夹⾓),我国运动员⼀般为62.7°,因此,当⾝体重⼼移过⽀撑点垂直⾯时,⽀撑腿必须积极有⼒地蹬伸。
其⽤⼒特点是先从伸展髋关节(送髋)开始,依次蹬伸膝、踝关节,直到脚掌蹬离地⾯。
(3)折叠阶段:指⽀撑腿的脚蹬离地⾯到摆动腿脚跟接近臀部阶段,此阶段是⼀个以重⼼为悬点的单摆运动,此时⼤⼩腿的充分折叠可以缩短摆动⼒矩,加快摆动速度,放松肌⾁,有利于能量供给保证后续速度的发挥。
例如,著名短跑运动员刘易斯和我国著名的⼥⼦短跑选⼿李雪梅等⼤⼩腿的折叠都相当好。
具体的动作过程是:后蹬结束时,膝关节充分放松,并随⼤腿的快速前摆,⼩腿顺势后收,脚跟⼏乎贴近臀部形成⼤⼩腿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