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陶艺综合装饰的艺术魅力
- 格式:pdf
- 大小:88.48 KB
- 文档页数:1
生活陶艺装饰特征分析生活陶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是人们为了解决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设计的器具艺术。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之后,以手工制作形式存在的传统陶艺逐渐发生分野,一部分实用为主的器皿陶瓷逐步走向产业化,转变为批量生产的现代日用陶瓷;另一部分传统陶艺则放弃了实用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陶艺本体语言的探索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上,并最终形成一个新的艺术门类——现代陶艺。
陶瓷艺术原本是生活的艺术,它曾经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日用陶瓷的批量化规模化生产使先前传统陶瓷的人性与个性丧失殆尽。
而另一方面,走向纯艺术的现代陶艺却远离了人的现实生活而高高端坐于美术馆之中,人与陶艺之间被一层透明的玻璃隔绝了。
生活陶艺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它既有现代陶艺的材质语言和手工成型的手段,具有鲜明的手工制作的特性,同时生活陶艺还融合了日用陶瓷的实用功能,因此,生活陶艺是现代陶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是陶艺从精神向实用功能、从精英艺术向现实生活的回归。
作为实用器皿,生活陶艺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作为一种情感化的器具艺术,生活陶艺还有鲜明的装饰特征。
本文将从生活陶艺的成型与烧成两方面探讨生活陶艺的装饰特征。
1装饰与成型的整合——结构即装饰“装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的解释,作为动词使用的“装饰”被解释为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
从这种解释里我们可以体味到装饰的两个关键词:附属性和表面性,即装饰附属于造型主体表面。
在先秦时代的论著中,装饰即“饰”,饰如同“伪”,伪又与“文”同。
我们所熟知的孔子所谓“文质彬彬”,既强调重质不能轻文,追求文与质的辩证统一。
苏珊·朗格说:“装饰不单纯像‘美饰’那样涉及美,也不单纯暗示增添一个独立的饰物。
‘装饰’与‘得体’为同源词,它意味着适宜、形式化。
”[1]苏珊·朗格强调装饰的适宜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所追求的文与质的和谐统一是一致的,从“适宜”的另一个角度来看,装饰是适宜于它所装饰的东西,装饰仍然是附属性的。
陶艺的历史文化介绍陶艺,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那么,关于陶艺的历史和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陶艺的历史与文化,希望能帮到你。
陶艺的历史文化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
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意思是陶瓷,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
陶艺是一种人工形态。
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
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
同是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
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
目前国外陶艺发展非常快,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这样即能很好地发展陶艺事业,又增近了与陶艺家的学习和交流。
随着陶艺热的逐步升温,陶艺制品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亲手做陶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之余放松精神释放自我的又一休闲方式。
中国陶艺正处于发展中,从几年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了解了陶艺,陶艺正在走进家庭。
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出发,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这样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非常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陶艺是一种文化,一种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
陶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艺术。
亲自动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带着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个性。
现代陶艺的创作主要通过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纹饰,釉色来表达作者的意念,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体现自我个性的要求,陶艺并列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行列之中,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众多的陶艺家,艺术家,陶艺爱好者,学生以及少儿从事陶艺创作或制作。
・124・摘要: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民间的装饰色彩越来越认同,我国现代生活陶艺色彩装饰就吸收和运用了许多的民间色彩。
本文通过对中国民间色彩的研究,阐述了民间色彩的结构和特征,进而讨论了我国民间色彩和现代生活中陶艺色彩的关系,最后就现代生活中陶艺色彩装饰如何汲取和运用民间色彩作了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陶艺色彩;装饰;民间色彩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民间的艺术发展上有着其自身的色彩,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
一、中国民间色彩1.色彩的结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气息,审美的结构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人们对色彩的运用是不相同的。
但总的来说,人们在色彩的运用上都会体现出一种明确的意向性、采用某种颜色的价值性以及人们最根本的色彩要求,唯美性。
在中国民间的色彩使用上多数以传统的喜庆颜色为主体,同时还体现出一种包容大方的气息,这符合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
2.色彩的特征中国民间的色彩丰富多样,同时也体现出自身的特点,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做了很深刻的点缀。
(1)色彩使用的时代性从中国的先秦到现代的生活的色彩使用上,人们对色彩的使用会随着审美观点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地演变,每一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色彩。
(2)色彩层次鲜明中国民间的色彩使用虽说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但不管怎样的色彩变化,其色彩的层次感却十分的鲜明,始终保持着主色领导潮流,配色衬托潮流的风格,在每种色彩的使用上都可以找到一条色彩搭配的主线和辅线。
(3)色彩具有象征性中国收封建制度笼罩了数千年,人们在色彩的使用上就有许多的讲究,主要是要体现出一种帝王的威严和利于管制,这使得封建等级制度显得特别明显。
因此在色彩的使用上都会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比如黄色或者橙色就象征着君王的统治威严,这种较强的色彩象征性是和中国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
二、中国民间色彩与现代生活陶艺色彩装饰的关系1.现代生活陶艺体现民间的色彩文化内涵我国的陶瓷文化发展了数千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各种陶艺色彩的使用都有不少民间色彩的元素融入其中。
现代陶艺表现手法在中国陶瓷艺术作品中,现代陶艺以新颖独特的造型装饰,给人们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吸收传统陶瓷制作技艺,突破传统陶瓷的器型、装饰模式,是现代陶艺的特征。
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现代艺术的扩散构成形式,利用泥土与火的特性进行创造。
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技艺。
但是,在千百年的陶瓷发展史中,陶瓷制作逐步形式了模式化的弊端,造型追求完整规范,装饰讲究精细美观,从而导致了历代陶瓷造型的大同小异。
光亮的杯、碗、瓶、罐、壶、钵虽然实用、美观,但是,器型缺少变化,更谈不上艺术个性,陶瓷技艺以师徒传授,子承父艺的形式流传继承下来。
由于陶瓷艺人受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他们在继承前辈的技艺过程中,完全是以师傅的要求为标准,严格按照传统形态制作陶瓷。
在传统画谱的基础上进行陶瓷装饰,以模仿为创作,以继承为使命。
虽然传统陶瓷也有发展创造,但是,传统思想的支配,使陶瓷艺人不敢超越前人的造型。
陶瓷生产和艺术创作,总是随历史发展而前进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陶瓷艺术创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器型、新材质、新手法、新画面不断产生。
一大批经过大专院校深造的陶瓷艺术工作者,在陶瓷艺术名家的指导下迅速成长,成为陶瓷艺术创作的生力军。
中青年陶艺家思维敏捷,善于接受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西方艺术的创作形式,融汇到艺术创作当中。
青年陶瓷艺人善于借鉴、学习艺术名家的创作手法。
以学院派为代表的艺术新生代的现代陶艺作品,改变了传统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很强的艺术个性,表现了陶瓷艺术工作者的创造精神。
造型:传统陶艺,讲究规整、平衡、对称、器型的口、颈、肩、腹、腰、足的轮廓线以弧形为主,器型两侧的轮廓线的长短、高低一致,釉面光洁细润,不能出现变形、斑点等缺陷,烧成后瓷器的裂痕、卷曲、变形等问题都属于废品。
现代陶艺则注重从变形、卷曲、开裂的问题中发现肌理、窑变现象,从釉料的垂流、积料等缺陷中寻找作品的独特视觉效果。
从粗犷的材质,残缺的器皿中,探索质感特技,从质朴的材料中显示出独到的形态,有意识地将坯体卷曲、挤压、切割、挖残成随意的形状,显示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个性。
现代陶瓷装饰中的构成艺术作者:鄢若兰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我国陶瓷装饰艺术历史悠久,发展至今,现代陶瓷装饰不仅有其独特的技法,而且装饰手法也是各有千秋,本文主要从现代陶瓷装饰中的点、线、面等构成要素,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运用和综合构成形式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陶瓷装饰;构成艺术;运用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2-0023-02一、陶瓷装饰的概念装饰作为一个词汇,在中国最早见于5—6世纪,狭义的装饰,仅指的是器物或作品外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留给人在视觉上的美感。
装饰是一种表现手法,所谓陶瓷装饰,就是根据装饰美的一般规律和表现形式,在陶瓷器物上,进行装饰、打扮、施釉,通过陶瓷材质、纹饰和造型三者统一,构成陶瓷艺术作品,将客观事物的真实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进行的艺术的在创作。
陶瓷装饰运用材质肌理装饰、雕刻、划印、纹饰、彩绘装饰、釉上彩、釉下彩等手法与多种技法相结合的综合装饰来使陶瓷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天然有趣的装饰。
本文中的现代陶瓷装饰的构成主要指的就是现代陶艺装饰中的构成。
二、构成的概念“构成,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或者是将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分解后再进行组合,它按照一定的形式美法则和秩序,创造出全新的,理想的形象,从广义上来说,它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各个领域普遍使用的概念”。
虽然构成源于对具象的分解,但是它并不受具象形态的限制,它的任何形态都是以点、线、面的组合变化而构成的,具象是以物象外观的描摹为组合原则,而抽象的构成则以功能结构、情感表达为组合原则。
抽象形是对形最本质的特征和精神的概括,而从对它进行外部形体的提炼,运用点、线、面等为造型要素进行组合、分解、重构、变形等得到物象的形态。
抽象形虽然不如具象的形表达的具体化,甚至相差甚远,但它表达了物象的一种精神和状态的存在意义。
比如抽象形的构成比具象形的构成更容易触动人的感知,更能引起人的视觉联想,虽然两者间的要素不尽相同,但对视觉美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