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腺癌现状
- 格式:pptx
- 大小:825.37 KB
- 文档页数:23
•论著•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刘雪薇,王媛,韦丹梅,芦文丽*【摘要】 背景 乳腺癌位居全球女性癌因死亡首位,具有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等特点。
目的 评估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流行变化趋势。
方法 提取《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15岁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数据,应用年龄-时期-队列的贝叶斯模型对中国1990—2019年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进行拟合,进一步估计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风险中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粗发病率从14.14/10万升至52.81/10万,粗死亡率从7.22/10万升至13.40/10万。
乳腺癌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990年为17.07/10万,2019年为35.61/10万),标化死亡率呈平稳略减趋势(1990年为9.16/10万,2019年为8.98/10万)。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年龄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净漂移值为2.58%〔95%CI (2.34%,2.83%)〕,局部漂移值在65~69岁年龄段达到最高,为3.46%〔95%CI (3.11%,3.80%)〕;死亡率净漂移值为-0.75%〔95%CI (-1.09%,-0.41%)〕,局部漂移值在15~44岁呈平稳趋势,且约60岁之后局部漂移值>0;年龄效应中乳腺癌发病和死亡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以2000—2004年为参考时期,发病风险的时期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RR 值为0.79~1.47),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RR 值为1.08~0.90);以1955—1959年为对照组,乳腺癌发病风险的队列效应总体上有所升高(RR 值为0.27~2.48),乳腺癌死亡风险的队列效应呈先增(RR 值为0.78~1.06)后降趋势(RR 值为1.06~0.44)。
中国乳腺癌流行病学调研项目日前发布结果,显示我国女性乳腺癌病人发病的中位年龄为48岁,比西方提早了10年。
这次一共调查了4211名病人,结果提示: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东部地区高于西部。
也就是说:越发达地区,本病发病越早,患病的妇女概率越高;文化层次越高,本病发病率也越高。
笔者几年前曾经提出乳腺癌深圳有30岁现象,30岁年龄段突兀地冒出一个发病小“高峰”,现在上海也开始多见了!我们还强调,生此病的财务、教师、白领等为主,大都是知性妇女!我的病人中,大学教师的很多,所有这些,提示了什么呢?提示了几点:一、本病之发生,的确与压力密切相关,压力越大,越容易被盯上!不善于释放压力,特别是什么都追求完美者,更是危险!因为较之西方,快速发展的我国,生存压力大增!越是城市,越是发达地区,越是高层次知性女性,就越是典型!二、与饮食密切相关,越是发达地区,往往膳食结构中动物类的、脂肪类的越多;这是国外已经有了研究定论的事实!三、与少生育、少哺乳有关!四、与体育活动太少,四肢少动有关!我国女性乳腺癌病人中位发病年龄比西方提早了10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它说明太多的青年女性就要受此折磨!怎么办?赶快提高认识,行动起来!考虑到乳腺癌的发病,其细胞动力学角度,发展到临床出现症状,也许至少需要五年,因此,保护乳房的“粉红丝带”运动,不应该从中年女性开始推广,而应该从大学生、女大学生开始推广,特别是那些要强好胜、不服输、抗压能力强的青年女性开始!而且,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加强体育活动,少食脂肪及动物食品,及时调整内分泌紊乱等都很重要。
最为重要的是,一定要学会“把心安顿好了”;善于及时释放压力、排遣郁闷;建立广泛而积极的人际网络,必要时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
肝郁少了,乳腺癌也就远了!。
689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专家述评·《中国癌症杂志》2021年第31卷第8期CHINA ONCOLOGY 2021 Vol.31 No.8基金项目:北京医学奖励基金(YXJL-2020-0941-0762, YXJL-2020-0941-0740)。
通信作者:王永胜 E-mail: wangysh2008@王永胜,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病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乳腺癌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学组委员,国家卫健委乳腺癌诊疗规范专家组成员,全球乳腺癌大会国际指导专家委员会成员、山东省抗癌协会靶向治疗分会主任委员。
于国内率先开展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乳腺病变微创诊断等研究,作为组长单位和首席专家,牵头开展了“中国临床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替代腋清扫术的多中心研究”、“乳腺癌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验证研究”和“新型示踪技术引导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参与多项国际和国内乳腺癌Ⅲ期临床研究。
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等)共4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奖成果共5项,其中国家级1项、部(省)级4项,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部(省)级项目3项。
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治疗现状与挑战丛斌斌,王永胜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乳腺病中心,山东 济南250117[摘要] 在早期发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早期乳腺癌是可治愈的,长期无病生存应是早期患者所追求的治疗目标。
既往认为乳腺癌各亚型中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 ,HR )阳性早期乳腺癌预后最好,然而随着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抗HER2靶向治疗和三阴性乳腺癌强化治疗的发展,HR 阳性早期乳腺癌预后优势已不再明显。
我国女性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逐步提高生意社10月14日讯记者从“中国乳腺癌60年暨张嘉庆教授从医60周年”学术会议上获悉,乳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乳腺癌诊疗取得长足进步,最高诊疗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女性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逐步提高。
与会专家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乳腺癌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
从根治术到保乳术,从单一手术到综合治疗,从大野放疗到三维立体定向放疗,从大剂量化疗到靶向治疗,乳腺癌的理念已从“局限性疾病”转变为“全身性疾病”,治疗也逐渐从传统的“最大可耐受治疗”转向“最小有效治疗”。
专家们呼吁,为减少乳腺癌对女性健康的危害,医学界应继续向公众普及乳腺癌知识,积极开展乳腺癌的预防、筛查和早期诊断,推进治疗的规范化。
与会专家指出,乳腺癌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治疗规范化问题。
尽管卫生部、医学会、抗癌协会等专业组织机构均根据我国国情有明确的指南和规范出台,但具体执行和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大中型城市的综合大医院诊疗比较规范,但广大的地区医院的规范化程度确实有待提高。
二是预防医学问题。
我国目前发达地区城市的乳腺癌早诊情况较好,与发达国家基本相当,早期乳腺癌在整体乳腺癌中的比例较高,而偏远地区的晚期患者仍然偏多,影响了整体人群的生存率。
目前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和公益组织大力开展普查宣教工作,如粉红丝带行动,百万妇女普查,两癌筛查等等,可能会让早诊问题有所改观。
与会专家认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专家理念与循证医学的结合,使我们对于乳腺癌的诊治登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
同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步前行,医疗资源的重新分配,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将使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专家参加了活动。
外科肿瘤学专家张嘉庆教授是亚洲肿瘤学会理事,博士生导师,1925年生,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
乳腺癌在 2022 年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女性中,其发病率亦连续多年高居首位,且仍呈持续上升趋势。
得益于筛查及早诊早治的普及,以及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乳腺癌患者 5 年生存率已大幅提升,但不同地区间诊断及治疗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
2022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领导成立了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推行肿瘤诊疗质量控制,规范肿瘤诊疗行为,促进全国范围内肿瘤诊疗规范化、同质化、标准化,最终提升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推动乳腺癌规范化诊疗质控工作,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委托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依据《乳腺癌诊疗规范》、《乳腺癌合理用药指南》、《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等国家级乳腺癌诊疗指南规范,结合循证医学、临床经验,在符合科学性、普适性、规范性、可操作性指导原则下,起草并制定了《中国乳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 版)》,具体如下。
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 TNM 分期诊断的病例数占同期接受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病例数的比例。
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 TNM 分期诊断率=∑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 TNM 分期诊断的病例数/∑ 同期接受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病例数×100%。
治疗前全面评估病情,是肿瘤规范化治疗的基础。
TNM 分期诊断普通需在首次治疗前 30 d 内完成。
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 TNM 分期检查评估的病例数占同期接受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病例数的比例。
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 TNM 分期检查评估率=∑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 TNM 分期检查评估的病例数/∑ 同期接受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病例数×100%。
治疗前全面评估病情,是肿瘤规范化治疗的基础。
临床 TNM分期检查符合基本策略 1 或者符合基本策略 2。
(1)基本策略 1:乳腺超声或者乳腺 X 线(钼靶)或者乳腺磁共振成像+胸部 CT+腹部超声(或者腹部 CT 或者腹部磁共振成像);(2)基本策略 2 :乳腺超声或者乳腺 X 线(钼靶)或者乳腺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TNM 分期检查普通需在首次治疗前 30 d 内完成。
乳腺癌Demographic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east cancerThe global disease status: Breast cancer is the No.1 of malignant tumor in women in the world, each year about 7.9000 new cases, accounted for 21% of all female malignant tumors. The average annual incidence rate of breast cancer worldwide is 30.30 / 100 thousand, the world's population regulation (World adjust rates) was 32.97 / 100 thousand. Nearly 60% of new cases of breast cancer in developed countries. ①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number of new cases of breast cancer is about 25% of all women. Incidence rate of breast cancer is 79.09 / 100 thousand, the world adjust rate of it is 56.40 / 100 thousand.②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number of new cases of breast cancer is about 17% of all malignant tumors, the incidence rate is 15.89 / 100thousand, the Bank adjusted rate is 20.33 / 100 thousand.乳腺癌人口学和流行病学特征一、全球发病现状:乳腺癌在全世界妇女中是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7.9万新病例,占全部女性恶性肿瘤总数21%。
166·专家述评与论著·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中国癌症杂志》2020年第30卷第3期 CHINA ONCOLOGY 2020 Vol.30 No.3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311004);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18XD1401300)。
通信作者:吴 炅 E-mail: wujiong1122@中国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现状调查研究郭 瑢1,李 伦1,张 琪1,修秉虬1,杨犇龙1,王 嘉1,苏永辉1,季玮儒1,张莹莹1,邵志敏1,2,吴 炅1,2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2. 协同创新中心,上海 200032[摘要] 背景与目的: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 )已经成为乳腺癌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的标准腋窝分期方案。
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发起的SLNB 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中国大型医院乳腺癌SLNB 的开展现状。
方法:在全国范围内纳入2017年手术量大于200例的医院,共110家医院完成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包括SLNB 的开展现状、免除腋窝清扫及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 )中SLNB 的应用等热点问题。
采用χ2检验、Fisher 确切概率法或Kolmogorov-Smirnov 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参与调研的110家医院均开展了SLNB ,其中,85家(77.27%)医院对超过50%的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cN 0)乳腺癌患者常规进行SLNB 。
肿瘤专科医院(χ2=5.62,P =0.018)、保乳手术(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BCS )量较大的医院(D =0.33,P =0.032)开展SLNB 的比例更高。
大部分医院(93/110,84.55%)未开展内乳SLNB 。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重磅数据!癌症5年生存率40.5%,甲状腺癌最高为84.3%,乳腺癌82%编者按:这些数据,希望给更多的人带来希望,10年间,中国癌症5年生存率由30.9%提高到40.5%,下一个10年,可能提高的更多。
科研人员需要继续努力,患者及家属,耐心等待。
这些年只要提到国内癌症的五年生存率,最多引用的就是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首次报告的国内第一份涉及17个癌症登记处的癌症生存数据协同报告。
这份报告依据的是在03年-05年诊断的患者生存数据,当时的标准5年相对总体生存率为30.9%。
又是10年过去,如今国内的患者数据又是如何呢?上周,《柳叶刀》子刊《柳叶刀全球健康》上发布了2003-2015年间中国癌症患者生存率数据,反映了12年间中国的癌症患者生存实况。
跟踪近66万癌症患者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院研究人员分析了中国17个癌症登记处的人群癌症数据,覆盖人口2340万,并根据性别、年龄和地理区域分析了2003年-2015年间26种不同癌症类型的5年相对生存率。
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3年间,共诊断出约有67.88万例浸润性癌症(癌细胞一旦突破了上皮基底膜结构,即称浸润癌)患者,最终有资格纳入最终样本分析的患者有659,732例,占比总数97.2%。
研究人员一直随访这些患者至2015年底。
各癌种的五年生存率如果不考虑年龄和性别,癌症的总体生存率从2003-05年间的30.9%到2012-15年间40.5%,增长了近10%。
但不同癌症类型的5年相对生存率差异很大,例如甲状腺癌,从03年-05年的67.5%增长到84.3%,妇科肿瘤中的子宫内膜癌从55.1%增长到72.8%。
但也有例外,在“基本平稳,缓慢上升”的整体趋势下,胰腺癌和胆囊癌的总生存率却一直在下降,尤其是胰腺癌,10年里从11.7%跌到了7.2%。
(点击可放大)男女有别在癌症领域,发病率“男女有别”。
根据2017北京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上海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北京和上海男性发病率最高的三个癌种分别为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女性为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