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肿瘤细胞株
- 格式:docx
- 大小:8.95 KB
- 文档页数:3
Nedd4蛋白家族与肿瘤的研究进展泛素-蛋白水解酶复合体通路(UPP)是真核细胞中蛋白质降解的主要途径,在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Nedd4蛋白家族作为UPP的核心成员,近年研究已指出Nedd4蛋白家族在肿瘤的发生和發展起着重要作用。
现就Nedd4蛋白家族与肿瘤关系作一综述。
标签:Nedd4蛋白家族;UPP;肿瘤泛素-蛋白水解酶复合体通路(UPP)是一个复杂又有序的特异性蛋白质降解过程,可以降解细胞内错误折叠的和特定时间、空间的蛋白质,是一条重要的非溶酶体降解途径,它在多种细胞内信号分子传导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通过泛素化修饰与靶蛋白的精细结合,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和降解起了关键作用,参与调控DNA 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进程、细胞凋亡、抗原呈递、炎症反应等绝大多数细胞事件。
对于肿瘤,UPP能选择性降解癌基因、抑癌基因的产物、激活物或抑制物、凋亡调控蛋白等达到调控细胞突变和肿瘤发生的目的。
Nedd4蛋白家族作为UPP中关键因子,近年来研究其在癌细胞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课题中已备受瞩目。
人类的Nedd4 家族有9个成员,分别是Nedd4、Nedd4L、Smurf1、Smurf2、Itch、WWP1、WWP2、NEDL1 和NEDL2。
Nedd4家族蛋白不仅参与多种蛋白的生理过程,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还通过对TGFβ、EGF、IGF等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以及原癌、抑癌因子的调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1 Smurf1Smurf1 在较多肿瘤组织中都呈现高表达。
有研究发现Smurf1的表达水平在乳腺癌中明显高于良性病变且有淋巴结转移的更明显,说明在乳腺癌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Smurf1可能是与乳腺癌转移有关的一个肿瘤标志物。
Yu[1]等研究表明,在儿童横纹肌肉瘤组织及骨肉瘤组织中Smurf1蛋白的高水平表达提高了肿瘤细胞的转移活性,同时通过RNA 干扰Smurf1 的表达,细胞表面突起形成、血管生成受到非常明显的抑制。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3株人体生殖系统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何正春;王晓雨;杨雷香;赵昱;刘光明【摘要】目的通过对美洲大蠊提取物的肿瘤细胞毒性测试,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方法美洲大蠊醇提物,通过聚酰胺柱层析分离划段得不同部位,采用MTT法对所得部位进行肿瘤细胞毒性测试.结果有多个部位样品的IC50值小于10mg·L-1.结论通过样品与对照品细胞毒活性结果比较,表明美洲大蠊提取物中存在具有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物质,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期刊名称】《西北药学杂志》【年(卷),期】2009(024)004【总页数】2页(P271-272)【关键词】美洲大蠊;提取物;MTT;细胞毒【作者】何正春;王晓雨;杨雷香;赵昱;刘光明【作者单位】大理学院药学院,云南,大理,671000;浙江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浙江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浙江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58;大理学院药学院,云南,大理,6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5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为蜚蠊科大蠊属昆虫,其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在历代重要本草典籍中均有收集。
目前已有以其为原料的多个产品相继研发成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已有产品在一些新的疾病治疗案例中的应用更是引人注目,其中就有用已有产品治疗肿瘤疾病方面的报道[2]。
据此,笔者结合已有的相关文献报道及一些民间使用情况[3-5],对其进行抗肿瘤活性方面的研究。
笔者用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通过聚酰胺柱层析划段得部位样品,采用MTT法,对所得样品的肿瘤细胞毒活性进行测试,以二甲亚砜为空白对照,顺铂为阳性对照,通过活性测试结果比较分析,对美洲大蠊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探讨。
1.1 仪器酶标仪(Synergy-HT型,BIO-TEK公司);倒置显微镜(XD-2型,重庆光电仪器有限公司);CO2培养箱(2306-2型,美国Shellab公司);96孔细胞培养板(杭州生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微量振荡器(ZW-AZ型,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
中国十大癌症特效药癌症,作为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头号杀手,正愈来愈收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对于癌症的检测和抗癌的进程也不断取得各种突破。
抗癌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而治疗癌症更需要根据体检的病理类型和分区来决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针对药物治疗,目前中国主要的十大抗癌特效药分别有以下几种:1、奥沙利铂(Oxaliplatin)由瑞士Debiopharm公司研究开发,法国Sanofi公司生产销售,1999年10月在法国率先上市,随后在欧洲、南美等地上市。
我国于1999年批准进口奥沙利铂注射剂。
此品对大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等多种动物和人类肿瘤细胞株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2、紫杉醇(Paclitaxel)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开发的一个全新植物抗癌药,1993年10月首次在美国上市,国内首次上市的时间为1995年。
该产品主要以抑制肿瘤细胞重要的分裂方式(微管蛋白合成)使肿瘤体积逐渐缩小,而非直接杀死白细胞。
3、异长春花碱(Vinorebine)又名长春瑞滨、去甲长春碱,由法国PierreFabre公司开发,1989年法国上市,1992年在国内上市。
此品是一种半合成的第四代长春花属生物碱,上市剂型为静脉注射剂,规格为10毫克誜10毫升,是广谱抗肿瘤药。
4、多西他赛(Docetaxel)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研制开发并生产的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和非小细胞瘤。
1995年4月首次在墨西哥上市,随后在英、美、法、意、德、日等地上市,1996年进入我国,自2002年起先后有多家国内企业开始生产仿制品。
5、吉西他滨(Gemcitabine)由礼莱公司开发,1995年在瑞典、荷兰、芬兰和南非等地首次上市,1999年12月批准在国内应用。
此药是二氟核苷类抗代谢抗癌新药,为去氧胞苷的水溶性类似物,最初开发时用于抗病毒。
目前,该药已批准用于治疗胰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用于治疗乳腺癌、卵巢癌、膀胱癌、前列腺癌以及白血病和淋巴瘤的研究正在进行。
铂类金属配合物作为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在目前研究中的新型抗癌药物当中,金属配合物类抗癌药物已成为重要的一类。
金属类抗癌药物有许多其它药物无法比拟的独特性质。
近些年来,新的高效、低毒、具有抗癌活性的金属化合物不断被合成出来。
其中有铂类抗癌药物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介绍了这类金属配合物在抗癌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关键词:抗癌药物,金属配合物,药物分类,作用机理1. 引言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顽固病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曾披露的癌症发展趋势表明,预计2015 年发达国家癌症死亡人数将为300 万人,发展中国家为600 万人,全年预计死亡人数达900 万人。
专家预计癌症将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
目前,化疗和放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是其毒副作用比较大,于是寻求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一直是人们不懈努力,不断追求的奋斗目标。
自20世纪60年代顺铂被研究具有抗癌活性以来[1],金属配合物的药用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开辟了金属配合物抗癌药物研究的新领域。
随着人们对金属配合物的药理作用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新的高效、低毒、具有抗癌活性的金属配合物不断被合成出来,该领域的研究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就,成为目前和今后的研究热点,在这类配合物当中,铂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最为广泛。
本文介绍了铂类金属配合物作为抗癌药物在抗癌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
2. 铂类抗癌药物铂族金属包括铂、钯、铑、铱、锇、钌六种元素。
它们具有一些独特的和卓越的理化性质,一直在高新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喻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
1967年,美国科学家Rosenberg1]首次观察到铂类化合物能抑制细胞生长,从此开展了此类构型独特的抗肿瘤药物治疗肿瘤细胞的实验。
第一代铂族抗癌药物顺铂(Cisplati n)于1978年上市。
第二代铂族抗癌药物卡铂(Carboplati n)于1986年上市。
第三代铂族抗癌药物奥沙利铂(Oxaliplati n)于1996年在法国上市。
肝癌细胞株HepG2与正常肝细胞株7702差异微小RNA筛选李娟;刘辉;刘雅歆;叶建蔚;赵军;王建华;温浩;吕国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肝癌细胞株 HepG2与正常肝细胞株7702微小 RNA (miRNA)分子表达谱的差异。
方法选取肝癌细胞株 HepG2与正常肝细胞株7702样本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高通量的 miRNA微阵列芯片技术筛选两者间差异表达的 miRNA,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验证芯片结果的可靠性(样品间变化标准以上调或者下调2倍作为判定的阈值范围)。
结果在肝癌细胞株 HepG2中,上调2倍的差异表达 miRNA分子有32个,其中上调超过8倍差异表达miRNA有12个;下调2倍的差异表达miRNA有26个,其中下调超过8倍的miRNA分子有4个(P<0.05),miRNA上调与下调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肝癌细胞株 HepG2与正常肝细胞株7702的差异表达 miRNA分子可能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转移以及侵袭能力相关,为进一步研究与肿瘤相关的 miRNA在肝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Objective To Preliminary explore miRNA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profile between hepatoma cell line HepG2 and normal hepatic cell line 7702.Methods Samples from HepG2 cell line and samples from normal Hepatic Cell line were chosen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respectively.En-dogenous miRNAs were determined byhigh-throughput miRNA microarray.The expression of selected mature miRNA was also assessed using real-time PCR (The threshold value used to screen up-and down-regulated miRNAs was fold chang > 2 ).Results Twelve microRNAs were up-regulat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weremore than 8 times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Four microRNAs were down-regulat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were more than 8 times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These miRNAs with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metastasis and invasion abilit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It will lay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miRNAs associated with cancer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5页(P1136-1140)【关键词】肝细胞癌;微小 RNA;miRNA微阵列芯片【作者】李娟;刘辉;刘雅歆;叶建蔚;赵军;王建华;温浩;吕国栋【作者单位】新疆重大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重大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山东潍坊 261000;新疆重大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疆重大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疆重大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疆重大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疆重大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4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起病隐匿、恶性度高、进展迅速、侵袭性强、易转移、预后差、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
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降解调节FOXO蛋白稳定性摘要:叉头框O族(FOXO)蛋白是经历进化过程而保存的转录因子。
在人类中,它们属于由FOXO1,FOXO3a,FOXO4和FOXO6组成的蛋白家族。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FOXO蛋白通过在转录水平调控基因表达,起到抑制肿瘤的作用,如:抑制细胞周期、凋亡、DNA修复和抵抗氧化应激等。
在人类原代肿瘤和肿瘤细胞株中,包括Akt、IκB激酶(IKK)和ERK等在内的多种蛋白激酶的活化,导致FOXO蛋白磷酸化,并通过E3连接酶如SKP2、MDM2的介导而泛素化。
从而导致FOXO 蛋白被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从而失去或削弱了抗肿瘤功能,使细胞的转化、增值和生存更加便利。
因此,FOXO蛋白的泛素化和降解在肿瘤发生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并在癌症治疗方面表现出可利用的价值。
1.引文对于人类肿瘤谱中的大多数肿瘤而言,它们的“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常常是突变或缺失的。
PTEN通过对抗磷酸肌醇3-激酶(PI3K)的作用,其主要功能表现为脂质磷酸酶。
PTEN的缺失导致质膜中磷脂酰肌醇(3,4,5)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磷酸盐(PIP3)水平的增加,从而导致蛋白激酶B(PKB或Akt)的活化。
Akt通过对下游一系列效应蛋白(包括FOXO转录因子)的活化或去活化的作用,对细胞存活起核心作用。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FOXO蛋白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包括凋亡、抑制细胞周期、抵抗氧化应激、DNA修复等)而表现抑制肿瘤功能。
人类肿瘤细胞中PTEN缺失导致的Akt活化或更本质上的PI3K活化,导致FOXO 蛋白的磷酸化和抑制。
Akt磷酸化还诱导细胞核通过核孔复合体输出FOXO蛋白,此过程依赖14-3-3伴侣蛋白和输出受体——染色体区域维持蛋白1(出核因子1,核输出受体1,CRM1)。
因此,由于Akt介导的磷酸化和核输出,依赖核及转录的FOXO蛋白的抑制肿瘤的功能被废除(图1)。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及治疗新思路肿瘤免疫逃逸(Tumor escape)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从而得以在体内生存和增殖的现象。
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当体内出现恶变细胞时,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通过免疫机制特异地清除这些“非己”细胞,抵御肿瘤的发生发展。
然而,恶变细胞在某些情况下能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在体内迅速增殖,形成肿瘤。
也就是说:一方面,机体可通过天然和获得性免疫抵抗肿瘤的发生;另一方面,肿瘤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的识别和攻击。
肿瘤的发生与否及转归如何都取决于这两方面的总体作用。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探讨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有很多致力于逆转体内肿瘤免疫逃逸的免疫治疗方案,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应用于临床。
本文简要阐述了近年来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多种机制参与了肿瘤免疫逃逸。
其中免疫监视的免疫“选择”也促使了肿瘤得以逃避免疫攻击。
免疫监视学说的新观点认为,机体免疫系统可清除机体中对免疫应答敏感的肿瘤细胞,而对免疫应答不敏感的肿瘤细胞则被“选择性”的存留下来并得以快速增殖。
因此认为免疫监视一方面也促使这些具有免疫逃逸能力的肿瘤细胞快速增殖,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越来越弱。
然而,免疫“选择”的前提是肿瘤细胞获得抵御免疫攻击和/或抑制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即获得免疫逃逸的能力。
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和免疫衰老是肿瘤获得免疫逃逸能力的主要机制。
1. 分泌免疫抑制因子或激活免疫抑制细胞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细胞能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6(IL-6)和前列腺素E(PGE2)等,能抑制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
肿瘤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抑制细胞,对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起着负性调节作用,是肿瘤免疫逃逸的主要机制之一。
研究证实,肿瘤患者血液和肿瘤组织中存在能够抑制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09级生科3班余振洋200900140156一、【实验原理】1.关于恶性肿瘤和抗肿瘤药物: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多年来人类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是整个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个环节,而进行药物的筛选首先离不开合理的筛选方法和系统。
寻找选择性强、对实体瘤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摆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
世界各国对抗肿瘤药物的筛选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年都有大量的化合物(合成药、天然产物和微生物发酵产物)待筛,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
8O年代中期以前,普遍采用的筛选方法是以体内小鼠白血病/淋巴瘤模型P388和L1210为基础的 J,所有化合物在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之前必须通过这种小鼠肿瘤模型的筛选。
即小鼠白血病P388和L1210作为第一轮初筛,能通过第一轮初筛的化合物才能被允许进入第二轮筛选。
这种方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一些在临床上有活性的药物将被筛选掉,无法保证所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都能通过筛选。
鉴于以前的筛选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1985年之后以NCI为首的一些研究单位普遍开始采用针对疾病的筛选方法来代替针对化合物的筛选方法,即放弃体内小鼠筛选,代之为体外代表各种常见实体瘤的人类肿瘤细胞株筛选。
这种筛选系统是一种高通量的抗肿瘤筛选体系,其主要优势有两点:其一是多种细胞株初筛有可能筛选出对特殊的人类肿瘤或对特殊组织亚型有活性的物质;其二是这种体外筛选尤其适合于复杂天然产物提取物中有效成份的证实,过去动物筛选需较大量的天然产物,而现在天然产物的需要量就大大减少,可以指导有效成份的进一步分离纯化,使得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的抗肿瘤药物更加便利。
2.关于筛选方法:下面为现阶段较为普遍采用的一些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的实验原理。
1)以端粒酶活性为作用靶点筛选抗肿瘤药物端粒是染色体特殊结构,起着保护染色体的完整和稳定性的作用,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返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以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末端。
人胃癌高转移模型的建立实验具体方法及步骤用人胃癌组织块SGC-7901 原位移植于SCID小鼠,第4周末移植瘤向淋巴结和肝脏等器官转移,转移率达66. 7% ,第6 周末转移率高达100% 。
一、实验材料准备1. 雄性SPF 级SCID 小鼠,6~7 周龄,体重20~25g 。
2. 裸小鼠皮下传代的人胃癌组织( SGC-7901,低分化腺癌) 。
二、胃癌高转移模型建立1. SCID 小鼠25 只,随机分为试验组( n= 15) 和正常对照组( n= 10) 。
2. 试验组动物原位移植人胃癌组织SGC-7901:用4. 3%水合氯醛将动物麻醉后,依次切开左上腹皮肤、腹壁和腹膜,仔细暴露胃壁,在胃大弯中部用剪刀损伤胃浆膜层( 直径约3 mm),用丝线将人胃癌组织块( 约5 mmx7 mm,重量为150 mg ) 缝在损伤处,然后将胃送入腹腔内,用0 号缝线依次缝合腹壁和皮肤。
3. 术后观察动物麻醉情况,直至全部动物清醒后,送至饲养室。
4. 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
5. 手术后第2、4、6 周末分别随机处死试验组动物2、3、2 只,发现第6 周末2 只动物的癌肿均已转移,故余下8 只SCID 小鼠也于第6 周末处死。
6. 取胃局部生长的肿瘤组织、肿大淋巴结、脑,及胸腔、腹腔内脏器,以10% 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制片,HE 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肿瘤生长和转移情况。
注意事项原位移植包括原位接种人类肿瘤细胞株,或原位移植人类肿瘤组织块至裸鼠相应器官两种方法。
原位接种人癌细胞株可提高结肠癌、胰腺癌等少数肿瘤的转移率,但不能提高胃癌等人类肿瘤在裸鼠的转移率。
用人胃癌组织块原位移植方法建立裸小鼠胃癌转移模型,此法建立的模型癌转移率高达100% ( 向淋巴结和肝、肺等脏器转移)。
原位移植癌组织块至裸鼠相应的器官,可能由于保留了癌细胞之间的某些结构,移植癌能较好地反映人类肿瘤的浸润、转移特性。
SCID 小鼠为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免疫功能较裸小鼠更为低下,因此更适宜作转移模型。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阻断肺腺癌细胞A2aR抑止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迁移及极化摘要:阻断肺腺癌细胞中的A2aR可能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重要治疗策略。
人结直肠癌BRAF基因V600E突变阐述目前,临床中有超过30种BRAF突变类型,大约90%突变处在第15外显子,而V600E突变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突变。
本文将人BRAF基因V600E突变位点作为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引物,经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检测且与金标准Sanger测序法,分析其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用的人大肠癌SW480、HT29细胞均通过测序显示为BRAF野生型、携带BRAFV600E杂合突变。
80例结直肠癌标本均由医院病理科提供。
其DNA肿瘤组织切片通过镜检显示肿瘤细胞水平超过90%。
1.2 方法提取DNA,并将模板DNA放置到-20℃环境内保存。
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将人大肠癌细胞株SW480、HT29与80例肿瘤标本予以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PCR体系总体积是20μL ,含有Mg2+buffer2μL,dNTPmixture1.5μL,上、下游引物各有0.5μL(10μmol),模板DNA30ng,置入灭菌去离子水达到20μL。
通过95℃预变性30s;95℃变性10s;67℃退火20s;72℃延伸30s,总45个循环进行反应。
将肿瘤标本取出1μL进行第一次扩增,并将其产物用作二次扩增物,采用同样扩增方法。
将PCR产物采集5μL实施琼脂糖(2%)凝胶电泳,持续30min,然后予以显像。
标本与细胞株均通过PCR测序且对比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的结果。
PCR反应条件为:含有Mg2+buffer2μL,dNTPmixture1.5μL,上、下游引物各有1μL ((10μmol),模板DNA30ng,置入灭菌去离子水达到20μL。
通过95℃预变性30s;95℃变性10s;54℃退火20s;72℃延伸30s,总40个循环。
将PCR 产物通过琼脂糖(2%)凝胶电泳显示目的条带扩增完成后进行测序。
采集SW480、HT29细胞株DNA,通过核酸定量仪进行定量,达到30ng,依据一定比例通过携带BRAF野生型(SW480)的核酸与包含BRAFV600E突变(HT29)的核酸相混合,获得包含50%、25%、12.5%、6.2%、3.1%、1.5%的突变DNA混合模板,然后再分别采集30ng实施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且对比普通PCR后测序的灵敏度。
Set基因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摘要] 1992年,set基因在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被鉴定。
之后,许多文献报道了set基因及set蛋白在白血病中存在表达,并对set基因在白血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与此同时,在卵巢癌中也出现了关于set基因的研究报道。
现综述近年来set 基因及set蛋白在白血病和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就set基因在白血病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中阐述了set基因与肿瘤相关因子pp2a和nm23的相互关系,以及set基因与pp2a及nm23相互作用后所发挥的生物学功能。
[关键词] set;白血病;卵巢癌;can;pp2a;nm23[中图分类号] r7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0616(2012)21-09-031992年,von lindern等[1]在一名为se的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患者中发现9号染色体异位产生了set-can融合基因,鉴定出了set基因,取名为set基因(patient se translocation,set)。
该基因位于人类9号染色体,共含2 936个碱基,其开放读码框包含834个碱基,编码蛋白包含277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39kd。
研究发现set基因与多种生物调控相关,所以有多个名称:如模板活化因子-1、蛋白磷酸酶2a抑制剂-2(inhibitor of protein phosphatase 2a-2,i2pp2a)、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ⅱ相关蛋白(phap ⅱ)、颗粒酶a激活的dna酶活化抑制剂(inhibitor ofgzma-activated dnase,igaad)等,常用名称为set。
set基因转录剪切产生2个亚型,set/taf-iα和set/taf-iβ。
研究发现,在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中,仅发现set/taf-iβ亚型;在小鼠卵巢、睾丸、ma-10细胞和爪蟾卵文献研究中,亦发现set/taf-iβ为主要存在形式;进一步研究证实set/taf-iβ促进dna复制、染色质转录和精子染色体解聚的活性均明显高于set/taf-iα,提示set/taf-iβ亚型可能在set蛋白发挥生物学作用中起主要作用[2]。
凯基细胞DNA含量检测试剂盒(细胞周期)(Cell Cycle Detection Kit)Cat number:KGA512For Research Use OnlyPI Store at4℃/RNase A Store at-20℃for one yearExpire date:20140703一、试剂盒说明细胞周期(cell cycle)是指连续分裂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遗传物质复制并加倍,且在分裂结束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细胞周期又可以分为间期(interphase)和有丝分裂期(M phase),细胞间期又常划分为休眠期(G0),DNA合成前期(G1),DNA合成期(S),DNA合成后期(G2),整个周期可表示为G1→S→G2→M。
DNA周期检测可用来反应细胞周期的各个期的状况,即细胞增殖状况。
利用细胞内DNA能够和荧光染料(如碘化丙啶--PI)结合的特性,细胞各个时期其DNA含量不同从而结合的荧光染料不同,流式细胞仪检测的荧光强度也不一样。
细胞发生凋亡时,由于胞浆和染色质浓缩、核裂解,产生凋亡小体,使细胞的光散射性质发生变化。
在细胞凋亡的早期,细胞对前向角光散射的能力显著降低,对900角光散射的能力增加或没有变化。
在细胞凋亡的晚期,前向角和900角光散射的信号均降低。
因此可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光散射的变化观察凋亡细胞。
用PI对细胞进行染色,凋亡细胞由于总DNA量降低,于正常G0/G1细胞群前出现一DNA低染细胞群,即G1峰前出现亚二倍体峰(sub-G1),细胞凋亡群。
本试剂盒可应用于培养细胞(悬浮、贴壁)的DNA含量(细胞周期)检测。
二、试剂盒组份组份KGA511(20assays)KGA512(50assays)储存条件RNase A 2.0mL 5.0mL-20℃Propidium Iodide(PI)8.0mL20.0mL4℃避光三、试剂盒以外自备仪器和试剂流式细胞仪、低速离心机、微量移液器、1.5m L Microtube、70%乙醇、PBS四、使用注意事项1.微量试剂取用前请离心集液。
荔枝草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研究发布时间:2021-01-19T14:23:01.820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月20期作者:黄家秀秦永发钟振国张雯艳[导读] 用体外细胞培养法研究荔枝草提取物对肿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黄家秀秦永发钟振国张雯艳(桂林医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 目的:用体外细胞培养法研究荔枝草提取物对肿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
方法:采用MTT法测定荔枝草提取物对宫颈癌细胞株Hela、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肝癌细胞株BEL7404的生长抑制情况。
结果:荔枝草总提取物对三种肿瘤细胞株的抑制百分率分别达到41.43%,57.84%,33.5%;95%乙醇提取物对三种肿瘤细胞株的抑制百分率分别达到33.4%,42.26%,36.07%;水提醇沉提取物对三种肿瘤细胞株的抑制百分率分别达到33.5%,46.08%,35.71%;结论:荔枝草三种提取物对3种肿瘤细胞体外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荔枝草总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较强。
[关键词] 荔枝草提取物;肿瘤细胞株;MTT;抗癌活性Effects of the Extracts from Salvia Plebeiaon the Anticancer in VitroHuang Jiaxiu, Qin Yongfa, Zhong Zhenguo, Zhang WenyanGuilin Medical College, Guilin 541004, Guangxi[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s of extract of Salvia Plebeia on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in vitro. Methods: The growth situation was analyzed by MTT in the SGC7901,Tumor of cervix uteri Hela, Hepar carcinoma BEL-7404. Results: The inhibitive ratio of extract of Salvia Plebeia extracted by ethanol on the three tumor cells were 41.43%,57.84%,and 33.5% respectively. Those of extract extracted by n-butanol on the three tumor cells got to 35.3%,42.26%,and 36.07% respectively. The inhibitive ratio of extract extracted by Ethyl Acetate on the three tumor cells got to 33.5%,46.08%,and 35.7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four extract of Salvia Plebeia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three tumor cells in vitro, inhibitive ratio of extract of Salvia Plebeia is more obvious on anti-tumor activity. [Key Words] Salvia Plebeia; tumor cell lines; MTT; anti-tumor activity.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顽疾,是人类目前最难对付的顽症之一,亦是世界医学的一大难题。
裸鼠的肿瘤移植模型研究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是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其中,裸鼠的肿瘤移植模型研究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手段。
一、裸鼠是什么裸鼠是一种没有毛发的实验小动物,通常被用来进行肿瘤移植研究。
这种小动物一般来自人工培育的遗传变异株,因为它没有毛发,所以被称为裸鼠。
这种小动物体型小、活力强,非常适合作为实验对象。
二、肿瘤移植模型的意义肿瘤移植模型是一种通过将人类肿瘤细胞移植到裸鼠体内来模拟肿瘤生长和发展的实验方法。
这种实验方法能够为生物医学研究人员提供宝贵的研究材料,用于发现和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方法。
同时,肿瘤移植模型还能够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帮助医生们更好地了解肿瘤生长和发展的规律,找到控制肿瘤的有效方法。
三、裸鼠肿瘤移植模型的基本步骤1. 建立肿瘤细胞株首先,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肿瘤细胞株。
一般来说,肿瘤细胞株可以从患者的体内或者文献报道中获取,然后通过培养和筛选,筛选出能够稳定生长的肿瘤细胞株。
2. 准备裸鼠裸鼠一般都需要进行体表消毒和饲养管理等操作。
在进行实验前,需要将裸鼠的体表消毒,避免外来细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此外,裸鼠的饲养、环境、温度、湿度等也需要进行精心管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移植肿瘤细胞将准备好的肿瘤细胞接种到裸鼠的体内,一般是通过皮下注射或者腹腔注射的方式进行。
移植后,需要观察肿瘤的生长和发展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剖解和测量等操作。
四、裸鼠肿瘤移植模型的优缺点优点:1. 易于建立:裸鼠的肤色和体毛特征明显,容易观察,建立肿瘤移植模型相对容易。
2. 可控性强:通过各种手段可以有效控制实验的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 结论可靠:通过对裸鼠肿瘤移植模型的研究,可以得到比较可靠的实验结论,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缺点:1. 模拟程度低:由于裸鼠与人体存在较大的生物学差异,因此在某些肿瘤特征的模拟程度上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肿瘤动物模型常用建立方法肿瘤动物模型是用于研究和测试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工具。
建立适当的肿瘤动物模型对于揭示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用的肿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1. 移植瘤模型:这是最常见和简化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之一。
它涉及在动物体内或体外移植人类或动物来源的肿瘤细胞株。
这些细胞可以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得到,并在实验室中培养。
移植瘤模型的优点是易于建立和控制,但它不能反映肿瘤的整个发展过程。
2. 转基因模型:转基因动物模型是通过将特定的基因突变导入小鼠或其他动物体内来模拟肿瘤。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是人类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也可以是具有肿瘤形成潜能的其他基因的突变。
转基因模型可以提供更真实的肿瘤发展和治疗反应,但其建立过程相对复杂和耗时。
3. 化学诱发模型:这种方法通过给动物暴露于化学物质,如化学致癌物质或腺病毒,来诱发肿瘤的发生。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引起DNA损伤或基因突变,从而促进肿瘤的形成。
化学诱导模型可以提供与人类肿瘤相似的病理特征,但其应用范围受到化学物质的选择和剂量的限制。
4. 遗传模型:遗传模型使用特定品系的小鼠或其他动物,这些动物因其自身的遗传缺陷而具有高发生肿瘤的风险。
这些遗传模型可以是自然突变品系,也可以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引入的遗传缺陷。
遗传模型可以提供对特定肿瘤类型和易感因素的研究,但其适用范围受到特定品系的限制。
以上是常见的肿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肿瘤动物模型对于取得可靠的研究结果至关重要。
不同模型的优劣势需要综合考虑,并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合理选择。
的人患肿瘤居多,肿瘤病人中寒证居多,且肿瘤发展到晚期往往兼有阳虚证候。
治疗药物常用附子、肉桂、干姜、鹿角胶、鹿茸等。
对患者无明显火热症者,处方中佐加温阳药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因此,肿瘤患者存在寒积内生(标、实)和肾阳亏虚(本、虚)的病机特点,温阳法在肿瘤的中医药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基于“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和“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着眼于“阴成形”的可见之物—肿瘤,通过采用温阳散寒,使“阳化气”,凝结消散;基于“肾为水火之宅,元阴、元阳之所在,人之一身阳气藏于肾中”的理论,着眼于温阳要从肾阳入手,则需要通过温补肾阳来治疗肿瘤。
当然,在中医标本兼治和扶正祛邪的治则指导之下,又存在温阳散寒和温补肾阳两法相互配伍治疗肿瘤的情况,所以在以上治疗肿瘤的处方中可以见到这种组方思路[14]。
3火神派与温补派区别火神派和温补派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两大重要学术流派,虽然在具体的立法用药中存在温阳散寒和温补肾阳的不同,但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均注重扶助机体的阳气,以温阳为核心。
肿瘤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诊断和治疗以及认识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医药应用于肿瘤的预防与治疗。
温阳法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而且在具体的治疗中存在温阳散寒和温补肾阳单用及相互配伍应用的情况。
因此,以肿瘤这种疾病为研究对象,观察火神收稿日期:2012-01-14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研课题资助项目(200707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项目资助(07cz0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73823)作者简介:相建峰(1984-),男,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
通讯作者:张闽光(1959-),男,江苏泰州人,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影像诊断及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E-mail:mgzhang09@hotmail.com。
派和温补派各自具有代表性的温阳散寒和温补肾阳方药分别及相互配伍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相关发病机理的影响,有助于认识这两种治法在治疗肿瘤时各自的适用对象和用药阶段及相互配伍的意义,有助于认识寒积内生和肾阳亏虚之间的相关性,能够促进火神派和温补派学说的相互补充和完善,对中医阳气相关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