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9.49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趋势研究及对策摘要:相较于男性稳定的就业水平,女性的劳动参与率由于受到宏观环境、家庭分工、性别歧视等传统社会观念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容易产生波动且一般低于男性劳动参与水平。
女性劳动参与率偏高或偏低均会影响到群体关系和社会融洽。
此外,我国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明显,同时我国社会发展迈入新台阶,亟需建设一支高质量有水平的劳动力队伍,因此激发女性更多更优地参与社会劳动生产符合新时期增强、优化劳动力供给的路径要求。
本文在阅读相关文献基础上,陈述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现状,借助既有研究成果考察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下降速率的原因,分析不同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剖析其中潜在的社会问题,最后就如何适当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给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市场家庭分工一、引言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已达到18.7%,同时我国育龄妇女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已低至1.8,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只有1.3[[1]]。
面对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持续低迷的生育率,2021年国家再次松绑计划生育政策,“三孩政策”一经出台,便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
显然,家庭的生育意愿或生育决策绕不开对女性就业问题的探讨。
女性就业一直是大众关心的重要话题。
在男性占有更多话语权的当今社会,女性的劳动参与对于促进性别平等、维护社会长久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从经济发展上看,女性参与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个体角度来看,参与社会劳动可以提高女性的自我认同感,同时减轻男性的工作压力,从而缓和男女矛盾,有益于家庭和睦。
在探讨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发展趋势之前,了解我国女性就业历史是必要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布局。
资本要素的稀缺使得当时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无限增长,在男性劳动力几乎得以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妇女能顶半边天”“巾帼不让须眉”的响亮口号极大地动员了广大女性积极投身到生产建设中去,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高水平开局就是以此为背景的。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化规律及原因研究一、引言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一直备受关注。
而女性劳动参与的变化及原因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过去几十年,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家庭主妇角色逐渐转变为现代社会中劳动力市场的一份子。
本文将探讨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二、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规律1.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持续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社会普遍认为女性应该以家庭为重,对她们的教育和工作机会有所限制。
相当一部分女性在这个时期选择成为家庭主妇,并没有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
2. 9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女性劳动参与率也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尤其是在城市地区,随着教育机会的扩大和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投入到劳动力市场中。
随着家庭经济压力的增加,许多家庭都需要女性的经济支持,促使更多的女性选择出去工作,从而提高了女性劳动参与率。
3. 关于农村女性在农村地区,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也较为显著。
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很多农村妇女开始参与到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劳动中。
传统的家庭观念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选择进入到劳动力市场中,从而提高了农村女性的劳动参与率。
三、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化的原因分析1. 教育水平提高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了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了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具备更高的教育水平使女性更容易找到工作,提高了女性劳动参与率。
2. 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开放和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这种思想观念的改变促使了很多女性选择进入到劳动力市场中,从而提高了女性劳动参与率。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尤其是在近年來愈发严峻。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多的挑战逐渐显现出来,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医疗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养老保障体系压力增大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障体系压力增大。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失效,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已面临巨大压力,许多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难以得到满足。
这不仅导致通货膨胀,而且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2.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的供给不足,与需求相比更加不平衡。
由于老年人口的增加,劳动力的减少,使得很多企业面临招人难的问题。
同时,老年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条件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这也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
3. 医疗费用支出增加人口老龄化使医疗费用支出增加。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此外,由于许多老年人口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这就使得医疗费用支出更加可观。
二、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得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核心家庭不再普遍存在。
同时,老年人口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也减弱,使得家庭和社会更加依赖外部的支持和帮助。
2.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导致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得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核心家庭不再普遍存在。
许多年轻人由于要承受更多的家庭压力,可能会选择推迟婚姻或自主创业。
3. 道德观念和社会氛围受到影响人口老龄化可能使道德观念和社会氛围受到影响。
由于老年人口的增加,年轻人可能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如果社会不能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一些年轻人可能会面临精神压力和道德困境。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1. 政策引导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政策,引导社会和家庭适应人口老龄化。
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投入,提高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中国目前正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寿命也得到了显著的延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到了18.1%,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加。
这种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许多影响,因此需要采取应对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的影响1.经济压力增加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金、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支出也随之增加。
同时,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会促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压力加大。
2.劳动力短缺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的供给会不断减少。
这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3.社会保障压力人口老龄化还会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严重的压力。
养老金的支付和医疗保障的支出将会因为老年人口的增加而增加,这对国家财政会带来巨大的负担。
4.社会关爱问题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对老年人的关爱问题也日益突出。
老年人的健康、养老、精神需求都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这对社会的关爱和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应对措施1.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老年人照料和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养老服务的覆盖率和水平,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多渠道筹资建设更多的养老机构,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2.加强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老年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老年人口特殊疾病救助和定点服务制度,提高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确保老年人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权益。
3.提高老年人养老金水平对于老年人口的养老金水平要求也必须提高。
要采取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保障他们的基本养老需求。
4.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推广老年病防治知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质和预防意识,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
5.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机制加强老年人社会参与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
劳动参与率目标(原创版)目录一、劳动参与率的定义和重要性二、劳动参与率的目标设定三、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四、提高劳动参与率的措施五、总结正文一、劳动参与率的定义和重要性劳动参与率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通常为 16 岁至 64 岁)人口中,实际参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数所占的比例。
劳动参与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出社会劳动力的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二、劳动参与率的目标设定劳动参与率的目标设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人口结构、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等。
一般来说,劳动参与率的目标应当是保持稳定,避免出现大规模的波动。
对于我国而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目前的劳动参与率目标为 95% 左右。
三、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劳动参与率通常也较高。
2.人口结构: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通常较低,而中年人的劳动参与率较高。
3.教育水平:教育水平高的人群,劳动参与率通常较高。
4.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时,劳动参与率可能会下降。
5.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提高劳动者的信心,提高劳动参与率。
四、提高劳动参与率的措施提高劳动参与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人口政策,调整人口结构。
2.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劳动者的信心。
4.优化劳动力市场环境,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度。
5.引导和鼓励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总结劳动参与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
提高劳动参与率需要从优化人口政策、发展教育、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劳动力市场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
中国老年人的就业状况及其政策研究 摘 要:老年人继续就业和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人力资源,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提高他们的自身价值和获得更多的自信。目前我国城乡仍有一些老年人在继续工作,还有很多老年人有继续参与社会的愿望。但是,我国社会政策在老年人参与社会方面存在着一些政策空白和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和完善政策的思路十分必要。
关键词:老年人;就业;再就业;政策
在社会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变过程中,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正在经历急剧的变化。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老年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和享有很高的权威性地位,但是在现代社会,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关系和社会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老年人群体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贡献都与以往明显不同,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下降,社会价值被贬低已成为一种事实。这种情况违背了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理念,背离了社会发展的目标。面对这种状况,联合国《老龄问题维也纳国际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指出:“发展的目标是在全体居民充分参与发展过程并公平分配所得利益的基础上,改善全体居民的生活。发展过程必须提高人的尊严,使不同年龄组的人平等分享社会资源、权利并且平等分担责任。”《计划》还指出,社会发展应该使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得到更大的重视,要建立消除年龄歧视和非自愿隔离的社会,老年人能“根据自己的信仰和愿望,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政策和行动方面,《计划》表明了一种决心:“以确保世界范围内个人寿命的普遍延长,将能伴随着使人们都感到寿命延长后生活仍然充满意义和有所作为的努力,并保证人们在到了某一年龄之后不会被贬低到一种无足轻重的消极地位。”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理念,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强大的理念支持。目前,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意义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在我国,国家也对老年人参与社会、继续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口数量多、年轻人就业压力大以及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的国情,使得老年人再就业的障碍较多。加之中国政府在保证老年就业和社会参与的政策法规方面还存在不完善和政策配套措施不足的问题,因此,老年人的就业政策有待于更好地发展和完善。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和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
在许多国家,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医疗保障系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这对社会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各国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并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
本文将就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和应对措施进行研究。
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1. 人口老龄化的普遍趋势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球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9.72亿,占全球总人口的13。
预计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达到22亿,占总人口的22。
这一趋势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如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老龄化程度尤为严重。
发展我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也逐渐加剧,虽然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增长速度相当迅猛。
2.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医疗保障、家庭结构、社会福利等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力的减少,进而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增加了养老金支出和医疗费用的负担。
家庭结构变化也是老龄化现象的必然结果,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依赖子女照顾,这对家庭经济和社会秩序都带来了一定挑战。
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和医疗需求也是当前人口老龄化的一个严重问题,老年疾病和慢性病的防控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研究1. 完善养老保障体系针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出增加和老年人口健康问题,各国需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可以采取提高退休芳龄、增加养老金支付、建立个人账户制度等措斝,以增强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另可以加大对老龄医疗保障的投入,建立健全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
2. 推进健康老龄化推进健康老龄化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
退休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文献综述一、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退休低龄老年人再就业问题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再就业不仅有助于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退休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国内外学者围绕老年人再就业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涉及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职业因素等多个方面。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健康状况、教育程度、技能水平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就业能力和意愿。
社会因素则涉及社会网络、社会支持、社会认知等,它们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环境。
职业因素则关注职业需求、职业匹配以及行业发展等,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老年人的就业前景和再就业机会。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老年人再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对低龄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针对这一特定群体的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
现有研究多侧重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相对不足,难以全面反映老年人再就业的实际状况和影响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对退休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本文也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为推动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退休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现象的背景介绍随着社会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退休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现象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退休低龄老年人指的是那些已经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年龄相对较轻(通常在55至65岁之间)的老年人群体。
他们中许多人由于身体健康、技能经验丰富以及生活需求等多方面原因,选择继续参与社会劳动活动。
这一现象的兴起,首先与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健康状况也普遍提升,这使得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依然保持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劳动能力。
中国老年人调查报告《中国老年人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需求和面临的挑战,我们进行了一次广泛而深入的调查。
本次调查涵盖了城市和农村地区,涉及不同年龄段、性别、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
一、中国老年人的人口特征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截至目前,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 2 亿,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
从年龄分布来看,60-69 岁的低龄老年人占比较大,但 70 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在性别方面,女性老年人的比例略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平均寿命较长有关。
从地域分布来看,城市和农村的老年人比例存在一定差异。
城市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由于年轻劳动力的外流,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峻。
二、健康状况健康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调查显示,大部分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其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医疗资源的不足和健康意识的淡薄使得一些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城市老年人在医疗保障和健康管理方面相对较好,但仍有部分老年人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经济状况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金和退休金相对较高,能够基本满足生活需求。
但仍有一部分老年人依靠子女的经济支持。
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子女赡养和务农收入,经济状况相对较为困难。
特别是那些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生活保障面临较大压力。
四、生活照料在生活照料方面,城市老年人更多地依赖社区服务和家政服务。
而农村老年人则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照顾。
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子女外出务工,部分老年人面临无人照料的困境。
特别是那些高龄、失能和独居的老年人,生活照料问题尤为突出。
五、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调查发现,城市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丰富,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老年大学等。
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分析当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潜在的发展机遇。
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然后阐述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着从政策、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老年人力资源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显著,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根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5亿,占总人口比重的近18%,显示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
然而,与此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却相对滞后,这既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是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制约。
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老年人群普遍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工作与生活积累,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退休制度的限制:当前,我国的退休制度规定,大部分职工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需要退出工作岗位。
这一制度限制了老年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使得许多有能力、有意愿继续工作的老年人无法继续发挥作用。
健康状况的差异:虽然整体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不同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老年人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胜任一定的工作,而另一些老年人则因健康问题无法参与工作。
教育和培训不足:针对老年人的教育和培训机会相对较少,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时面临一定的困难。
因此,加强老年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老年人力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第40卷第3期2016年5月人口研究Vol.40,No.3May201658PopulationResearch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周祝平刘海斌【内容摘要】劳动力参与率的高低对劳动供给和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龄化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人口老龄化在解释劳动力参与率差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中国、巴西、法国、印度、日本和美国的2013年劳动力参与率比较,利用年龄标准化方法,发现在年龄别劳动力参与率一定的情况下,年轻型人口明显比老年型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更高。
利用差异分解的方法,发现中国和日本2013年的劳动力参与率相差12.1个百分点,其中79.0%可以归因于年龄结构的差异。
更进一步,通过国内面板模型和国际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证明了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参与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实证结果还表明,收入水平与劳动力参与率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年龄标准化;劳动力参与率【作者简介】周祝平,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刘海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硕士。
北京:100872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Ageingon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RateZhou Zhuping Liu HaibinAbstract: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level is important for labor supply and economic growth.Since changing age structure influences the overall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LFPR),population age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xplaining differences in LFPR.By comparing age-standardized LFPRamong China,Brazil,France,India,Japan and The U.S.,it is found that LFPRlevel of a young population is considerably higher than that of an older population under the same age-specific LFPR.Using the de-composition method of differences between rates,it is found that in2013,the LFPR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at12.1percentage points,of which79.0%is contributed by their age structure difference.Further empirical analysis through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anel data models also in-dicate that LFPR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ed to population ageing.Keywords:Population Ageing,Age Standardization,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RateAuthors:Zhou Zhupi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Center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Liu Haibin is Master Student,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Email:zhouzhuping@ruc.edu.cn*本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4BRK032)的资助。
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增加。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医疗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
本文将就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调查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原因1.1 长寿化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
长寿化趋势导致了老年人口的增加,从而引发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1.2 低生育率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经济压力使得很多夫妇选择晚婚晚育或者不生育。
低生育率导致了年轻人口的相对减少,从而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2.1 经济压力增加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力人口减少,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同时,老年人口的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需求也会增加,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2.2 养老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也日益突出。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养老院的供给不足,导致养老问题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3.1 增加生育率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年轻夫妇早婚早育,提供生育津贴、育儿假等福利措施,以增加生育率,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3.2 加大老年人福利投入政府应加大对老年人的福利投入,提高养老金水平,建设更多的养老院和社区养老机构,提供更好的医疗、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3.3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体系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体系,包括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方式,以满足老年人不同的养老需求。
3.4 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少对社会的负担。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设立老年人志愿者组织等方式,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
结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社会经济和养老问题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化规律及原因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有了显著提升,这也反映在了她们的劳动参与率上。
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变化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政策、社会文化、家庭结构等,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结合相关数据和研究成果,探讨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存在差异。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一直高于城市地区,并且在一些农村地区甚至高于男性的劳动参与率。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需求比较大,女性在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参与是非常普遍的。
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传统的行业和服务业对女性的劳动力需求较大,因此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较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在各类职业和行业中的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女性比例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一些新兴领域和高新技术行业中,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明显提高。
这也反映了中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在不断提高,她们在职业选择上的多样性也在增加。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策、社会文化、家庭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中国政府的性别平等政策对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政府一直重视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规定,促进了女性的就业和劳动参与。
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女性就业的政策,包括女性就业创业补贴、职业培训等,这些政策鼓励了女性积极参与劳动市场。
社会文化和观念对女性的劳动参与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女性劳动参与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观念认为女性应该以家庭为重,但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了走出家庭,参与到社会劳动中来。
这种观念的转变也为女性的劳动参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人口老龄化影响调查报告当代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提高,人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而生育率却持续下降。
这种情况导致了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给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带来了诸多挑战。
本调查报告将深入探讨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和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不断提高,而生育率持续下降。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生育率下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夫妻选择晚婚晚育,或者不愿意生育二孩。
这导致了生育率持续下降。
1.2 医疗条件改善: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更容易获得有效的医疗保健,提高了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3 人口结构失衡: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人口结构的失衡,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凸显。
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2.1 经济压力: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力供应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
同时,老年人口对养老、医疗等社会资源的需求也增加了财政负担。
2.2 养老保障问题: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养老保障的挑战。
现有的养老体系面临着资金缺口和缺乏可持续性的问题,需要制定更为全面、适应性更强的养老政策。
2.3 医疗服务需求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需求逐渐增加,需要更多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3.1 调整生育政策:适当放宽生育政策,鼓励年轻夫妇生育,增加劳动力供应。
同时,提供相应的生育保险和福利,支持家庭生育二孩。
3.2 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政府养老保障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3.3 加强医疗服务和护理人员培训:加大对医疗服务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医疗服务和护理水平,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3.4 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社交等活动,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详细讲解]中国老年人就业状况及有关政策中国老年人就业状况及有关政策郑玄波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副处长一、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老龄化,顾名思义指的是在社会总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
“老龄化”国际上最简单的两条评判标准是:60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7%。
据2005年底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逾1亿人,占总人口数的7.7%。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0(5,。
根据国际通行的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
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1.44亿,世界上60岁以上人口超过1亿的只有中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亚洲老年人口的1,2。
二是老龄化发展迅速。
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982年的时候是5%,属于成年型,到1999年就达到了10%,变成老年型。
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转为老年型,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历史性的转变。
三是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
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老年型,而青海、宁夏等西部省、自治区预计要到2010年左右才进入,相差约30年。
四是历史欠帐较多。
中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当时是没有养老积累的,这个包袱留到了现在,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五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左右,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一千美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
2010年第1期(总第178期)人口与经济P OP ULATI O N &ECONOM I CS No .1,2010(T ot .No .178)中国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张文娟(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摘 要: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逻辑斯蒂多元回归分析,探讨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险等因素对城乡老年人劳动参与可能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缓解经济压力是老年人劳动的主要原因,但社会参与成为高学历城市老年人群参与劳动的重要动机;良好的身体状况提高了老年人劳动的可能性,对农村和男性老人的影响尤为突出,经济状况较差的老年人表现出更强的劳动参与倾向。
关键词:老年人;劳动参与;社会参与中图分类号:C91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0)01-0085-05收稿日期:2009-04-13作者简介:张文娟(1975-),女,山东潍坊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经济学和老年健康。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n Labor Parti c i pa ti on of the Ch i n ese ElderlyZ HANG W en 2juan(Center for Populati on and Devel opment Studies,Renm in University,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Emp l oying the data fr om 1%populati on sa mp le survey of China in 2005,this paper conducted an e mp irical analysis on the p r obability of labor partici pati on of the elderly peop le in rural and urban China .Age,marital and health status,educati onal attainment,benefits fr om s ocial insurance were intr oduced int o the Logistic regressi on models for male and fe male elderly in rural and urban China res pectively .The regressi 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leasing econom ic p ressure is a p redom inant reas on f or the elderly t o partici pate the labor forces,and active s ocial partici pati on attitude motivates urban elderly with high educati onal attainments continue t o work .It is als o convinced that good health status haspositive effects on the labor partici pati on es pecially f or male and rural elderly .The elderly with poor econo m ic status are more likely t o partici pant the labor f orces .Keywords:the elderly;labor partici pati on;s ocial partici pant1990年代以来,中国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呈现上升趋势。
“四普”时60~64岁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为45176%,65岁以上年龄组为19127%;而“五普”时这一数字提高到60~64年龄组49197%,65岁以上年龄组25%[1]。
究竟何种原因使得中国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持续上升呢? 已有研究对于老年人的劳动参与行为存在不同解释。
解释之一认为,经济压力是老年人继续劳动的重要原因。
比如,养老金的缺失增加了美国老年人继续劳动的可能性[2]。
而对中国老年人群的研究表明,一些城市老年人由于贫困不得不继续工作[3];部分农村老年人因没有生活保障也被迫进入劳动力市场[4]。
但一项针对青岛市老年人群的研究对上述解释提出了挑战,研究发现:劳动参与的可能性随学历的上升而增加,有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劳动的可能性较高[5]。
此外,有研究者提出了对劳动参与的其他解释:大多数老年人的主要工作目的是为了自我充实[6];满足“自我价值再次实现需求”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目的[7]。
究竟是经济压力还是社会参与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更有说服力?上述疑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经济压力和社会参与提供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可能动机,但劳动意愿转换为行动还需要其他因素,而退休政策至关重要[8]。
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更容易找到收入较为稳定的工作[9];年龄和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继续从事农业劳动的重要个体因素[10]。
上述研究提供了可能影响老年人劳动参与的个体和家庭因素,但各种因素的解释力仅在小范围人群内得到验证,且各影响因素与经济压力和社会参与孰更相关还难下定论,经济压力和社会参与对劳动动机的解释尚无法验证。
综合判断,现有研究多针对局部人群进行,老年人的劳动参与行为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导致的城乡和性别差异有待全面揭示;经济压力和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劳动行为的解释力尚无法判断。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验证经济压力和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劳动行为的作用方式,探寻个人和家庭因素对城乡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及性别差异。
一、研究设计11分析数据源自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10%子样本,取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
通过对数据的描述统计,揭示城乡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状况。
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探讨年龄、婚姻状态、健康状况、医疗和养老保险、家庭成员供养等因素对老年人劳动可能性的影响。
鉴于老年人经济状况存在的城乡和性别差异,对于老年人劳动参与行为的分析按照城乡和性别分别进行。
21对劳动参与可能性的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中,以老年人目前是否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劳动为因变量。
综合对老年人劳动参与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判断,相关影响因素可分为两类:①老年人的个人和家庭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婚姻状态、家庭成员的供养等。
②社会制度因素,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城乡属性等。
以上因素综合反映了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身体状态及社会支持资源等相关信息,是测度老年人劳动参与动机的重要指标,也折射出老年人所具备的劳动参与能力和劳动参与的机会。
在对数据的分析和操作过程中,根据变量所反映的具体信息将其定义为数值型或分类型变量。
其中年龄以数值型连续变量的方式出现,这主要得益于庞大的样本规模。
其他影响因素作为分类变量被纳入模型。
具体变量的设置分别为:婚姻状态(1有配偶;0没有)、受教育程度(0未上过学;1小学;2初中;3高中;4大专及以上)、医疗保险(1有;0没有)和养老保险(1有;0没有)、健康状况(0不健康;1健康)、以家庭成员供养为主(1是;0否)。
上述自变量中取值为0的分类将被作为回归分析的参照项。
二、城乡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布11城乡老年人群的劳动参与状况。
对城乡人口中年龄60岁及以上的各年龄组老年人群中劳动参与者的比例进行了统计。
图1中显示,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参与劳动,且该现象在60~75岁的年轻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但随着年龄增加,这一比例逐渐下降,至80岁后维持在相对稳图1 城乡老年人口中的劳动参与者比例分布数据来源: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10%子样本汇总计算定的低水平上。
比较城乡老年人劳动参与比例的按年龄变化曲线可发现,劳动者在农村人群中的比重高于城市,农村老年人中的劳动比例均超过同龄的城市人群。
此外,比较图1中的劳动参与曲线可以发现,城市和农村人群中男性参与劳动的比例均高于女性。
对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汇总结果显示,城市老年劳动群体中男性占71108%;而该比例在农村群体中仅为64182%。
在城乡老年人群中,农村老年男性中参与劳动的比例最高,农村老年女性次之,城市老年女性参与劳动的比例最低。
21参与和未参与劳动的老年人群的特征对比。
表1提供了影响老年人劳动参与行为的相关变量统计结果,对比劳动和非劳动人群可以发现:在城乡老年人群中,劳动人群的平均年龄均低于对应的非劳动人群。
劳动人群中有配偶者占80%,超过非劳动人群。
劳动人群中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者所占比重远高于非劳动人群,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群分布则刚好相反。
劳动人群中依靠家庭供养者的比重较低,有养老和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比例较低,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比重较高。
从上述相关人口变量的取值分布来看,年轻、有配偶、男性、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能力。
从经济和社会变量的取值结果来看,受教育程度较低,无养老和医疗保障保险,居住在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老年人群,其参与劳动的比重较高,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乔晓春等的研究结果[11],即部分老年人由于贫困被迫参与劳动。
表1 影响老年人劳动参与及收入水平的自变量取值分布自变量未从事劳动活动的人群从事劳动活动的人群城市农村城市农村男性女性男性女性男性女性男性女性年龄6918769197711647117365111641726516465115婚姻状态:(无配偶=0) 有配偶01850164017101540189018001840180受教育程度:(未上学=0) 小学01340133014501240150014201570138 初中01260115011401040121011001160105 高中01150109010601010107010301020100 大专以上01140105010201000107010301000100健康状态:(不健康=0) 健康01680162014601450190018801850184以家庭供养为主:(否=0) 是01170143016801900101010501020104养老保险:(无=0) 有01680145011801050119010901030102医疗保险:(无=0) 有01730151013501250141013301260125样本数量39768450186286282734564622704794925425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0%子样本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