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作业

  • 格式:docx
  • 大小:51.14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的

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危难,对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新教育,进行了不行的实践和探索。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仅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中的一小部分。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陶行知原名文濬(jun),后改知行,最后改名行知。1891年10月18

日生于安徽歙县,陶行知幼年家境贫寒,得亲友帮助舍得就读私塾。1906

年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接受了西方文化科学的教育。

1909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科学习期间他关心时局,拥护辛亥革命,

组织演讲会、爱国募捐等活动,先后担任金陵大学学生会主办的学报《金陵光》的中文编辑和主笔,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科学

士学位。同年秋,他赴美留学,入伊利诺大学就读,一年后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1917年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

1917年回国后,陶行知开始从事他的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反对旧式教育,主张教育改革

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兼教育科主任,

讲授《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介绍实用主义理论,

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南高并入东南大学,陶行知任

教育科、教育系主任。其间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主第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促成南京高师首次招收本科女生,成为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

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主办《新教育》杂志,力倡改造中国教育。

(二)进行办学试验,推行平民教育

为了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陶行知着力进行办学试验,如举办南京高师暑期学校、南京安徽公学、平民初级学校等,这些早期的重要办学活动对他的教育思想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他决心“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1923年6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为了推行平民教育,他辞去了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之职,放弃了每月400银元的高薪,风尘仆仆奔走全国十几个省市,他说“凡我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几年间平民教育运动使成千

上万的平民受到了教育。

1923——1926年他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运动。与朱其慧、晏阳初

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后赴各地

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三)投身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学校

在平民教育处于高潮的时候,陶行知冷静地看到:“中国以农立国,十有

八九住乡下,平民教育是向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所以他响

亮地提出了“到民间去”、“到乡下去”的口号。1926年1月他提出了“师范

教育下乡运动”,并撰文为乡村教育确定了基本任务:“乡村师范学校负有训

练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使命。”

陶行知在从事平民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

是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教育的问题,遂开始致力于乡村教育。陶行

知在他起草的《中华教育改进舍改造乡村教育宣言书》中提出,要筹集

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提倡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

村的宏大计划,这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虽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他却身体力行。

1926年10月,陶行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

矶幼稚园。他呼吁,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

乡村幼稚园。

1927年,他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在南京北郊晓庄一起创办了乡村师

范学校晓庄学校。在此期间,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等教育主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同时以晓庄为基点,先后创办了小学师范院、幼稚师范院等,包括中心小学

8所、中心幼稚园5所、民众学校3所以及中心茶园、乡村医院等。由于

晓庄师范那在全国影响很大,1929年12月14日,上海圣约翰大学为表彰

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科学的贡献,授予他科学博士的学位。

1930年2——4月,晓庄师范师生为反对英、日军舰侵入长江和支援下

关工厂工人反帝大罢工,举行游行示威。国民党南京政府因此下令封闭晓

庄师范,逮捕革命青年,并通缉陶行知,被迫流亡日本。陶行知乡村教育

的实践中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对中国新教育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开拓,说明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时期。

(四)开展“科学下嫁”,创办山海工学团

在日本,虽时间不长,但他对日本科学技术发达促成了国家的强盛,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为了使中国效法日本走工业化道路,他决心开展“科学下嫁”

运动,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他主张科学要从儿童教起,要使“人人

都能享受”科学知识。他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懂得现代化的知识,我们

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

的现代化。”在三十年代初期,他就能看到科学技术和科技教育的重要性,确

实是难能可贵的。

1931年由日本回到上海,从事科学普及教育,提倡“科学下架运动”

创办“自然科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组织编写《儿童科学丛书》等,搞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

1932年,他提出创办工学团的主张,随即创建山海工学团和晨更工学

团等,工学团也曾开展办小学、幼儿园的活动,并积极推行小先生制,大力

普及劳动大众教育。

(五)推行国难教育和战时教育,出访26国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出于爱国赤诚,自觉地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与抗

日救亡斗争结合起来,(组织国难教育社,推进国难教育,)作为抗日救亡的

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

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年初,陶行知组织“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起草《国难教

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5月,他当选为全

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

“”的宣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毛泽东复信表示支持。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

大众教育运动。在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员。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因而再次遭

到通缉。

1938年回国,参加国民参政会,年底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任理

事长,出版《战时教育》杂志,开展战时教育运动。

(六)提倡全面教育,创办育才学校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阶段,3月15日陶行知在一次讲演中说,“这阶段的战争特征是把战争的形势展开成全面,它已不是点线的战争,而是

各方面的全面战争了。”他认为全面战争需要进行全面教育,并提出了全面教

育的内涵。在开展全面教育运动时期,他在许多流离失所的流浪儿中,见到许

多有特殊才能的人,因为得不到培养而夭折,他认为这是民族的损失,人类的

憾事